中國土司遺址申遺成功 稱其體現古代中國管理智慧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1.jpg

中國土司遺產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區。

2.jpg

“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7月4日(當地時間),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土司”是13-20世紀中國國家職官體系中,由中國中央政權委任西南多族群聚居地區族群首領世襲管理其轄區的職官制度。通過“土司制度”,中國中央政權實現了對中國西南地區的長期、有效管理,保持了族群文化多樣性傳承,推動了各族群對統一國家的理解和認同,促進了中國長久的和平和統一。

本次申報的“土司遺址”包括三處:老司城遺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是湖廣地區土司體系中的最高職級機構——宣慰司的治所遺址,永順宣慰司土司為彭氏家族,屬民以土家族為主。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是湖廣地區土司體系中較低的職級機構——長官司的治所遺址,唐崖長官司土司為覃氏家族,屬民以土家族為主。

海龍屯遺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是播州宣慰司楊氏土司專用的山地防御城堡的遺址,與播州宣慰司治所穆家川土司城配合使用,是戰爭時期播州土司的行政中心,其屬民以仡佬族、苗族為主。

“土司遺址”申遺成功標志著湖南、貴州兩省實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入選原因



體現古代中國管理智慧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土司遺址”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是相對集中于湘鄂黔交界山區的代表性土司遺址,在選址特征、整體布局、功能類型、建筑形式、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既展現出當地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治權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征,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

“土司遺址”系列遺產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

3.jpg

入選影響



遺產地民眾生活將獲改善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代表中國政府的發言中表示,“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使生活在中國西南山區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

據了解,在歷史上,土司遺址周邊因民眾聚居逐漸形成了幾處村落。根據家族族譜記載,部分居民還是土司的后裔,是土司制度的活態見證。這些村落的居民一直保持著對土司的歷史記憶、對土司城遺跡的尊重,以及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長期對土司墓、土王祠、宗教建筑、石牌坊等珍貴遺存進行祭拜和維護,自發傳承本族群古老的傳統習俗如織錦、擺手舞、茅古斯等。

目前,政府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把周邊村落居民作為遺址傳統的保護系統的一部分,鼓勵、引導他們繼續參與到遺址的保護管理工作中,保障遺產的可持續保護與傳承。


談問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



通過申遺立刻吸引大批游客不現實


童明康說,中國國內包括世界遺產在內的不少遺跡都存在過度開發問題。一些地方將歷史建筑改造成豪華酒店,為收取門票不限制游客數量,打著文物保護的幌子,實際算的是經濟賬。

談及申遺問題,他說,國家文物局一再向計劃申遺的中國地方政府明確,通過申遺立刻吸引大批游客并不現實,而且申遺理念一定要正確:申遺第一是為了保護,第二是為了保護,第三還是為了保護。過度開發利用只會加快文化遺產的消失。

對于一些遺產地申遺后“漲價”的現象,童明康說,如果適當收取門票是為了限制人數或用于遺產保護可以理解,但絕不能以保護的名義設立地方小金庫。遺產帶來的經濟效益應回饋遺產保護,或通過促進就業讓遺產地民眾直接受益。

童明康說,文物保護還需要民眾的理解、配合與支持。游客需注意自己在參觀過程中不要對遺址造成破壞。發現有人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畫,其他游客應上前制止,因為每個人都有保護遺產的責任。


地方對保護文化遺產應心存敬畏


為什么要保護文化遺產?“它能留得住鄉愁,”童明康回憶說,“一位80多歲的美國老華僑曾經對我說,少小離家的他對家鄉的印象已經模糊,唯一記得的是家鄉的小廟,臨行前他在廟里磕頭,走的時候也是一步一回頭。”

童明康說,雖然他后來得知老華僑提到的小廟早被拆除,但文化遺產留下的記憶卻可能影響人的一生。“文化遺產的作用或許能讓人了解一些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能為人類帶來一種身份認同。”

“中國很多文物古跡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童明康認為,現在中國人的文物保護意識正逐漸增強,但仍面臨“保護什么”和“怎么保護”的問題。有些地方官員認為拆除重建就是保護,搞“仿古一條街”,其實是在破壞文物。他希望地方官員對文化遺產“存有敬畏之心,多聽取專家意見,不要總是太任性,自己說了算,這樣才能將文化遺產保護得更好”。

4.jpg

探訪·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



700余年的軍事城堡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始建于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

3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位于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的海龍屯村,探尋這座建于孤峰聳峙、東南北三面皆為懸崖陡壁處的軍事古城堡,由于地勢險要,《明史》稱其“飛鳥騰猿,不能逾者”。

海龍屯曾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遵義古稱)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轄區內以仡佬族、苗族群眾為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襲土司楊應龍反叛朝廷,在24萬明軍100多天的圍攻下,海龍屯城堡最終湮滅在戰火之中。

沿著木道棧梯拾階而上,坐落于海龍屯東部山腰北側的鐵柱關猶如鐵柱一般,巍然不可撼,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關險隘,是游人由東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關,在鐵柱關拱門左右角柱上,鑿有對稱圓孔4個,有專家認為這是鐵柱關曾設有吊橋的遺存。

順著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飛虎關橫亙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間,在飛虎關關隘前,一座總斜長51.5米、整體坡度30度,共有36個步梯的“天梯”,成為飛虎關“險、絕”的標志,而每一級“天梯”高約0.5米,步徑寬約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條石斜砌而成。

過了飛虎關,依山而建的飛龍、朝天、飛鳳三關龍盤虎踞,這些由糯米汁與石灰黏合巨石構建的古關隘,雄偉壯麗,每一道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扼。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說,海龍屯上的眾多關隘、城墻、屯道都由石塊構成,這些石塊輕則上百斤、重則數噸,沒人統計過修建海龍屯耗費了多少石材,這些石材是怎么運上山,并征用了多少人力壘砌起來的。當地相傳,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有根“趕山鞭”。每到晚上,楊應龍揮舞鞭子,驅趕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花費一個多小時后,記者終于登上了1300多米的海龍屯城堡核心區域,沿著數噸重條石鋪就的臺階而上,縱橫相連、規模宏大的新“王宮”遺址映入眼簾,厚重感讓人驚嘆。

1999年與2012年,文物考古專家曾兩次對海龍屯進行挖掘,出土建筑構件、碑刻、瓷器、鐵鎖、瓦釘、錢幣等文物上萬件。

“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羈縻、土司制度重要實物遺存的海龍屯,完整見證了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政策從唐宋時期的‘羈縻之制’,到元明時期的‘土司制度’,到明代改土歸流的變遷。”李飛說,海龍屯厚重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歷史遺存,特別是它背后蘊含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是它能成功申遺的關鍵。

10年間曾三次游歷海龍屯的湖南株洲游客吳定基說,每一次來都被這里的關隘、臺基、屯道震撼,這些石砌的雄關、古墻、棧道在崇山峻嶺間,屹立數百年不倒,具有非常高的藝術觀賞性和歷史考證性,凝聚著古人的軍事智慧和建筑藝術結晶,非常的神奇與不可思議。

為更好地保護開發海龍屯,遵義市匯川區已投入近3億元資金,搬遷核心區居民86戶,征地1523畝,實施文物保護、水電改造、民居改造、園林綠化、安防監測、環境整治等項目29個。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對海龍屯關口、城墻等遺存的修繕保護,聘請高水平、熟悉海龍屯的專家學者,定期或不定期把脈文物安全、開展價值研究等工作,依法利用與合理開發好海龍屯,守護好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遵義市匯川區區長郭正勇說。

據京華時報記者張然新華社




網載 2015-08-25 16:35:49

[新一篇] 國內外網友評論李世默TED“中國崛起與‘元敘事’的終結”演講

[舊一篇] 新疆哈巴河發現萬年前洞穴巖畫 圖案似飛機(組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