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154(2003)04-0011-04
CLC number:G85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03)04-0011-04
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事業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以下簡稱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建構、賽制規范、學術研討等方面取得到了飛躍發展和提高。1997年,民族傳統體育又被國家列為體育學下屬二級學科,設立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充分顯示出國家對于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重視。民族傳統體育學成為與體育人文學、運動人體學、體育教育訓練學相并列的體育學四大學科之一,由原來單一的武術項目提升為一門具有獨立體系的體育學分類學科,遠遠超出了以武術運動為范疇的研究范圍。
21世紀的來臨和受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研究當前國際社會背景下,特別是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內狀況和發展特點,分析和探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動力因素和發展契機,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發展的方向定位提供必要的理論導向,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舉措,也是社會所需、民族所需。
1 發展的總體原則——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融合的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把改革開放和科技作為動力,全面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是黨中央第一次將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并列提出,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1]我國在《2001-2010年體育改革綱要》中提出的提高競技體育總體實力和進一步提高國際體壇地位等宏偉目標,也離不開科學技術與體育的緊密結合。而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依靠科學技術發展,提高民族傳統體育的科技含量更是發展中的硬道理。
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發展迅速。如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發展成績斐然,目前已形成包括研究生(1996年上海體育學院為首家武術博士學位授予點)、本科生、專科生、函授生、教練員進修班及各類中外武術人員短訓班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武術人才培養體系,而利用現代運動學、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等學科知識,來闡釋武術運動機理的科學研究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然而,盡管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以及氣功在科學建設方面得到了較大的進展,但是科學研究只單單停留在武術、氣功等少數的單一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范疇和層次,是遠遠不夠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發展應是整體的同步發展或整體趨勢進程上的統一。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發展不僅僅是單一的體育模式發展,而應該是整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有機系統的科學發展和復蘇。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應樹立民族傳統體育體系的科學發展觀這一科學概念,并作為整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發展的指導性原則。民族傳統體育體系科學發展觀是指整個民族傳統體育體系都要科學化發展,這包括民族傳統體育理論建設、市場發展、人才培養、文化建設、國家相關政策等一系列有機組成部分。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并非一種簡單的體育運動,其發展除了現代體育所具有的體育科技因素外,“中華民族傳統”對體育的限定必然要求和體現民族傳統體育自身的特點,即融合于本國家民族環境下的體育發展,與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相一致。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鍵時期,科學性是各項事業得以快速發展的有力保證,近年來我國提出的科教興國就是其中重要的決策體現。因此,提高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性發展,樹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融合的科學發展觀,不僅是自身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進的客觀要求。有了正確的總體指導原則,我們在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時,才能使各項工作得到積極有效的保障。
2 發展的基本出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業化發展觀
1992年,中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體育產業化作為體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逐漸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同。隨著我國體育產業化道路的不斷發展和體育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的體育產業既迎來了機遇,也遇到了挑戰。而作為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體育也必然要受體育經濟大潮的影響。
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正逐漸適應市場化的道路,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初期試驗與探索。如1999年在廣州舉行的中美功夫對抗賽,香港一家電視臺出資100多萬港元買斷了在港的電視轉播權,而廣州僅門票收入就有150多萬元人民幣。接著又陸續出現了“散打王爭霸賽”、“中法功夫對抗賽”、“中泰功夫對抗賽”等,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傳統武術的市場化道路發展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如中國少林國際武術節、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中國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中國莆田國際南少林武術節、四川青城山道教文化節、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等等。其中1992年首屆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舉辦一年后,僅外商對該縣的投資金額就達10億多人民幣。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批準中國武協與有關方面合作,籌備成立三個武術產業公司,分別是武術用品公司、武術演藝公司、太極拳發展公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武術產業化的時代已經真正意義上開始萌發。
在當前國際和國內的體育經濟和體育市場發展氛圍的影響下,武術項目在產業化道路上的探索也同時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其它項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如土家族的“茅谷斯舞”被大量宣傳后在現今已有相當影響,有許多專家、學者、游人來到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近年來,西部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的各種傳統旅游事業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并給本地區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的發展僅局限于部分項目(如武術)和單一的體育旅游活動的實施是不夠的,應該把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對待,在加快整個體育產業和市場培育的發展同時,快速推動和帶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產業化道路,形成規范、良好的體育市場運作環境,為產業化奠定積極有效的條件和因素,從而逐漸建立和形成與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產業化體系運作空間,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尋求未來發展的活力和基本出路。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產業化發展并非是簡單的經濟數字的提高和經濟水平的直線增長,其問題涉及到多方面和多種因素。如政治、文化、地理等。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的產業化道路發展和建設是長遠和艱巨的。
3 發展的動力依靠——以教育為基礎的人才發展觀
近年來,民族地區以及西部等地區的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開展和本地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但是,與全國和東部沿海等地區相比,教育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狀況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西部的青海、西藏、云南、貴州、甘肅、寧夏等省區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均小于4.82年,文盲率均高于20%,甚至高達30%~40%。截止1999年底,四川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為6.7年,低于全國90年代中期的平均水平。教育發展的其它一些主要指標,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萬人在校生人數等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居全國后位。”[2]諸多問題表明,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不上去,其結果是人才發展的必然失衡、流失、低質化,而民族地區的傳統體育運動的開展,也因教育水平的低下和教育意識的薄弱而缺乏發展、保護觀念和意識,最終會封閉、沒落。當然,教育只是影響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發展的因素之一,但卻是關鍵因素之一。就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一項而言,其發展如此迅速,甚至可以作為申請2008年奧運會的正式國際競賽項目,除了與自身運動的特點外,教育作為其中主要因素是功不可沒的。
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是其基礎及提高的高質后援保證,缺乏了專業知識人才的發展,就缺少了科學發展的動力和依靠群體。可喜的是,國家教育部在今后民族地區10年的發展規劃中已明確了這一點,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教育的發展是一個基本問題,也是一個長遠問題,而民族傳統體育以教育為基礎的人才發展觀的確立,無疑在現實和未來,都將是其發展的中流砥柱。
4 發展的基本定位——以健康為價值取向的文化發展觀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蘊涵著豐厚的傳統文化,所以,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就不能拋開研究傳統體育的內部文化價值趨向。只有及時正確認識內涵價值和不同歷史時期價值體系的動態變化,才能更好的從整體上把握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確定在特定時期的價值定位。
隨著社會由自然經濟、工業經濟過渡到現在的知識經濟時代,其現代社會環境下所造就的人們休暇時間的增多和心理失衡、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增加,以及體育功能的價值轉變與轉型(如政治功能的弱化),“新世紀體育將以突出娛樂因素作為發展手段培養人類健康身體的方式來提供快樂,努力保持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生存活力。”[3]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拉木圖會議的宣言中也明確指出,現今健康問題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應順應社會和國際體育環境發展趨勢和走向,建立以健康為價值取向的文化發展觀,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自身所具有的健康、娛樂價值功能,使民族傳統體育內涵的積極和諧的健康價值觀念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人民大眾提供和諧健康的體育運動文化理念。近年來武術文化體系的重新思考和研究(特別是儒家文化的人文思想)、武術木蘭拳的創立和飛速發展、部分民族舞蹈的挖掘、提煉和推廣以及2001年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的召開等等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5 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大眾為對象的健身發展觀
1995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它是國家發展體育事業的一項重大決策,是一部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時代背景,面向21世紀,發展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文件和新時期群眾體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宗旨是“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很顯然,全民健身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群眾體育運動發展的主要趨勢和方向,而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則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跨時代的機遇,來尋求自身發展空間的定位,從而實現以大眾為對象的全民健身發展觀這一根本目的。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和優勢的中華武術,則成為民族傳統體育實現這一歷史任務的積極實施和先行項目。因為“以中華武術作為活動內容系統建構的內核,是全民健身計劃的一種必然選擇。這不僅因為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也不僅因為中華武術的健身養生之道頗有見地,富有哲理,與現代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存在很大程度的契合;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文化內涵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因而具有極強的容納和統籌多種活動內容與形式為一體的文化整合力,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全體國民團結起來的文化凝聚力。這對于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無疑是十分重要的。”[4]
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逐漸呈老齡化的趨勢,怎樣更好的貫徹全民健身這一方針、怎樣提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別是人民大眾喜愛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全面健身活動的地位等問題,乃是民族傳統體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因此,利用自身項目多樣、功能齊全等特色和特點(特別是健身性這一重要特點),加快民族傳統體育的自身改革,完善民族傳統體育自身體系和價值系統在新時期的建設,創新出符合大眾的系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新創編的木蘭拳械系列和推出的現代健身操)和鍛煉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6 發展的運行機制——以民族特色為風格的和諧發展觀
據1990年出版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達977項,其中55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676項,漢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301項。除了具有較為流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武術、養生術、中國象棋、放風箏等,分布地理位置較廣和普及人口較多外,數目較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布,具有單一的民族地域性特點,其地理分布和活動范圍存在嚴重的不合理,有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則因單個少數民族種族的人數的減少和不合理的開發而日益消亡。
目前,除了部分具有優勢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較大發展外,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為積極有效發展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提供了良好條件和保障。但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的推行對于我國擁有近千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來說,猶如杯水車薪。它所造成的民族傳統體育個別項目的超前發展和部分項目的過度落后現象,則不可避免發生。而前一時期,以武術項目取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不爭事實就是此種現象和后果。因此,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既要做到部分優勢傳統體育項目的超越式發展,同時也要注意到其它項目的同步和諧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的和諧發展,并非局限于各個項目之間發展獨立存在的層次: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運動外在形式與內在文化內涵,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與市場,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與民族地區生態的保護等多維度層次和空間,都應遵循和諧發展的原則,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體系內在結構提供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21世紀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自身的科學化進程建設,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優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大眾健康的融合,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對現代文明建設的影響和意義以及其內部價值的趨向變化,特別是如何大力弘揚我國具有科學健身的民族傳統體育,而防止像“法輪功”類邪教組織的侵蝕等諸多的問題不可避免地迎面而來。作為我國一項寶貴優秀的遺產,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走向和發展,無疑對整個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文明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現階段內,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總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是:樹立民族傳統體育體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融合的科學發展觀;堅持民族傳統體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同時,廣泛開拓以全民健身為目標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空間(特別是具有保健身心的優勢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快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市場化道路建設的進程,完善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市場和提高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堅持以教育為基礎的人才發展策略,提高民族傳統體育的各項人才后備基礎力量。塑造出以“科學”為理性支撐,以“文明”為時代精神,以“健康”為價值取向,以“大眾”為社會基礎的新世紀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新型發展態勢。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1~14G8體育溫佐惠/王廣虎/李萬來/張選惠/冉學東/陳振勇2003200321世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總體原則是堅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融合的科學發展觀;發展的基本出路是堅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業化發展觀;發展的動力依靠是堅持以教育為基礎的人才發展觀;發展的基本定位是堅持以健康為價值取向的文化發展觀;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堅持以人民大眾為對象的全民健身發展觀;發展的運行機制是堅持以民族特色為風格的整體和諧發展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方向 entire nations/traditional sport/development/tendency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軟科學研究課題。批準號為308SS01016。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Ethnic and Traditional Sport in 21st Century Wen zuohui,et al (Chengd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engdu Sichuan 610041)(1) The entire principle of ethnic sports development in 21st century i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of insisting on combing with socialism, modern construction; (2) Its basic tendency is industrialization view of adapting to market economy; (3)Its force is talents view of depending on education; (4)Its basic position is cultural view of taking health as value origination; (5) Its basic purpose is sport-for-all view of taking mass as development subject and its mechanism is entire and harmonious view of taki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s style.溫佐惠(1952-),女,四川成都人,教授,主要從事武術教學、訓練與裁判方面的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王廣虎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李萬來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張選惠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冉學東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陳振勇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作者: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1~14G8體育溫佐惠/王廣虎/李萬來/張選惠/冉學東/陳振勇2003200321世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總體原則是堅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融合的科學發展觀;發展的基本出路是堅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業化發展觀;發展的動力依靠是堅持以教育為基礎的人才發展觀;發展的基本定位是堅持以健康為價值取向的文化發展觀;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堅持以人民大眾為對象的全民健身發展觀;發展的運行機制是堅持以民族特色為風格的整體和諧發展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方向 entire nations/traditional sport/development/tendency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軟科學研究課題。批準號為308SS01016。
網載 2013-09-10 20: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