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1、主題介紹:
蘇州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和“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這樣的城市本身就是件收藏品,蘇州沉淀的歷史又厚又重,境內文物古跡有487處,其中國家級15處,省級101處,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水陸城門――盤門就坐落在蘇州城南的盤門景區。古城區擁有平江、拙政園、怡園、山塘、閶門5個歷史街區,200處控制保護古建筑,790余處古橋、古井、古駁岸、古牌坊等構筑物。
2、主要景點
虎丘、盤門、寒山寺、楓橋景區、西園寺、北寺塔、瑞光塔、文廟、唐寅園、唐寅祠、巡撫衙門舊址、范成大祠、織造署舊址、文星閣、全晉會館、潮州會館、武安會館、嘉應會館、樂群社會堂、玄妙觀、靈巖山寺、羅漢院雙塔、天平山莊、開元寺無梁殿、胥門、塔園(楞伽寺塔、衛道觀前潘宅、惠蔭園、章太炎故居、太平天國忠王府、大石頭巷吳宅、梵門橋弄吳宅、書臺公園、范文正公忠烈廟、五人墓、楊家橋天主堂、聚沙塔、太平天國軍械所遺址、聚福塔、北張家巷雕花樓、況公祠、東花橋巷汪宅、陳去病墓、彩云橋、城隍廟工字殿、張士誠紀功碑、衛道觀、范義莊、泰伯廟、張士誠墓、文起堂、顧野王墓、玉涵堂、山塘街、平江歷史街區
3、推薦線路
A、拙政園---蘇州博物館(忠王府)---北寺塔---觀前街午餐---光裕書場---玄妙觀---戲曲博物館---十全街晚餐---網師園夜花園游
B、拙政園---北寺塔---絲綢博物館---唐寅故居(桃花鄔大街)---石路商業街午餐---山塘街(五人墓、雕花樓等)---西園寺---石路商業街晚餐---閶門碼頭夜游古運河
C、虎丘風景區---山塘街(五人墓、雕花樓等)---石路商業街午餐---平江歷史文化保護區(耦園、衛道觀前潘宅、全晉會館)---觀前街晚餐---夜逛觀前商業街
D、虎丘風景區---西園寺---觀前街午餐---玄妙觀---平江歷史文化保護區(惠蔭園、全晉會館、紗帽廳)---鳳凰美食一條街---南門碼頭夜游古運河
E、盤門風景區---文廟---葉圣陶故居(滾繡坊)---十全街午餐---網師園---定慧寺---全晉會館---觀前街晚餐---夜逛觀前商業街
F、留園---寒山寺---石路商業街午餐---環秀山莊(刺繡博物館)---暢園---章太炎故居(錦帆路)---鳳凰美食街晚餐---網師園夜花園游
一、山塘街
蘇州第一名街:山塘街
古城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城內水港交錯,街衢縱橫,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在蘇州眾多的街巷之中,名勝山塘街,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其原因,我想大概有幾條:一是山塘街是一條有1100多年歷史的古街;二是它的格局具有最能代表蘇州街巷的特點;三是它與許多名人、名事相關。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寶歷年間,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轎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筑路,并著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3600米,故俗稱“七里山塘到虎丘”。這條河在閶門與運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開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這一帶成了熱鬧繁華的市井。蘇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離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稱之為白公堤,還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紀念。
山塘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水陸交通條件,曾是明清時期中國商貿、文化最為發達的街區之一,近年來修復后的山塘街是蘇州古城自然與人文景觀精粹之所在,堪稱“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街道呈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格局,建筑精致典雅、疏朗有致,街面店肆林立,會館集聚,再現了山塘街的盛世繁華。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這便是對山塘街的生動寫照。
山塘街一頭連接蘇州的繁華商業區閶門,一頭連著花農聚集的虎丘鎮和名勝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處。清乾隆年間,著名畫家徐揚創作的《盛世滋生圖》長卷(也稱《姑蘇繁華圖卷》),畫了當時蘇州的一村、一鎮、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畫的就是山塘街,展現出“居貨山積,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燦若云錦”的繁華市井景象。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也把閶門、山塘一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蘇州是個水鄉,河道多,橋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蘇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間是山塘河,山塘街則緊傍河的北側,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的街道連接。山塘街上店鋪、住家鱗次櫛比,這里的房屋多為前門沿街,后門臨河,有的還建成特殊的過街樓,真是朱欄層樓,柳絮笙歌。山塘街又是一條典型的水巷,河上裝載著茉莉花、白蘭花及其它貨物的船只來來往往,游船畫舫款款而過。這里的房屋沿河有石級,婦女們就在河邊洗衣洗菜。那時有些商販還搖著小船在河中做生意,賣米、賣柴不消說,還有賣點心、小吃、油鹽醬醋的。住在樓上的也不須下樓,只要用繩子把盛東西的籃子吊下去,就可以買到你需要的東西。
山塘街可以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閶門渡僧橋起至半塘橋,這一段大多是商鋪和住家,各種商店一家挨著一家,東段又以星橋一帶最為熱鬧繁華。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橋至虎丘山。這一段漸近郊外,河面比東段要開闊,河邊或綠樹成陰、芳草依依,或蒹葭蒼蒼、村舍野艇。這里有普濟橋、野芳浜等勝景,還有“五人墓”、“葛賢墓”等古跡。“五人墓”安葬著明末顏佩韋等五位義士,他們為了抗議魏忠賢閹黨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率眾市民暴動,最后慷慨就義。再向西行,就到了有“吳中第一勝景”之稱的虎丘山,峰巒塔影,山林氣象更使人神往。
山塘街一向為歷代文人墨客和朝野名士所鐘愛,曾留下了許多吟詠之作。而清乾隆帝對山塘街則是分外青睞,他寫的詩中,直接提到山塘的就有9首。1761年乾隆在太后七十大壽時,特意在北京萬壽寺紫竹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條蘇州街,而這條蘇州街就是以山塘街為藍本的。1792年,乾隆帝又在御苑清漪園(即后來的頤和園)萬壽山北建造了一條蘇州街,也還是山塘街的翻版。這兩條蘇州街后來在戰火中被毀,1986年在頤和園又重建了蘇州街,使七里山塘的風貌再次重現于京華。
山塘街歷來還是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的地方,什么龍舟賽會以及各種廟會、節會、花會往往都在此間進行。山塘街還被寫進不少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蘇州彈詞《玉蜻蜓》、《三笑》、《白蛇傳》就都寫到它。《玉蜻蜓》中金貴升與青年女尼志貞就是在山塘的法華庵里結識的;《三笑》中唐伯虎得遇秋香,所謂“三笑留情”發生在虎丘,而秋香下山歸舟,唐寅雇小船追蹤至無錫賣身為奴,那“追舟”一回書的地點,也就在山塘河里。
山塘街已經經歷了1100余年的風雨滄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多次整修。特別是1985年,蘇州市政府在盡可能保持原來風貌的原則下,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現在我們去蘇州虎丘游覽,可以乘汽車前往,而我以為若能沿著山塘街緩步而行,將可盡情領略到江南水鄉和蘇州街巷的特殊魅力,同時也是一次現實與歷史的對話,這必然是別有一番風味!
一進山塘街,使人有一股古代的風味迎面而來。特色小吃,美味佳肴...小橋流水,古代風情,仿佛仙境一般。
蘇州是個水鄉,河道多,橋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蘇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間是山塘河,山塘街則緊傍河的北側,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的街道連接。山塘街上店鋪、住家鱗次櫛比,這里的房屋多為前門沿街,后門臨河,有的還建成特殊的過街樓,真是朱欄層樓,柳絮笙歌。山塘街又是一條典型的水巷,河上裝載著茉莉花、白蘭花及其它貨物的船只來來往往,游船畫舫款款而過。這里的房屋沿河有石級,婦女們就在河邊洗衣洗菜。那時有些商販還搖著小船在河中做生意,賣米、賣柴不消說,還有賣點心、小吃、油鹽醬醋的。住在樓上的也不須下樓,只要用繩子把盛東西的籃子吊下去,就可以買到你需要的東西。
山塘街可以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閶門渡僧橋起至半塘橋,這一段大多是商鋪和住家,各種商店一家挨著一家,東段又以星橋一帶最為熱鬧繁華。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橋至虎丘山。這一段漸近郊外,河面比東段要開闊,河邊或綠樹成陰、芳草依依,或蒹葭蒼蒼、村舍野艇。這里有普濟橋、野芳浜等勝景,還有“五人墓”、“葛賢墓”等古跡。“五人墓”安葬著明末顏佩韋等五位義士,他們為了抗議魏忠賢閹黨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率眾市民暴動,最后慷慨就義。再向西行,就到了有“吳中第一勝景”之稱的虎丘山,峰巒塔影,山林氣象更使人神往。
山塘街一向為歷代文人墨客和朝野名士所鐘愛,曾留下了許多吟詠之作。而清乾隆帝對山塘街則是分外青睞,他寫的詩中,直接提到山塘的就有9首。1761年乾隆在太后七十大壽時,特意在北京萬壽寺紫竹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條蘇州街,而這條蘇州街就是以山塘街為藍本的。1792年,乾隆帝又在御苑清漪園(即后來的頤和園)萬壽山北建造了一條蘇州街,也還是山塘街的翻版。這兩條蘇州街后來在戰火中被毀,1986年在頤和園又重建了蘇州街,使七里山塘的風貌再次重現于京華。
山塘街歷來還是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的地方,什么龍舟賽會以及各種廟會、節會、花會往往都在此間進行。山塘街還被寫進不少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蘇州彈詞《玉蜻蜓》、《三笑》、《白蛇傳》就都寫到它。《玉蜻蜓》中金貴升與青年女尼志貞就是在山塘的法華庵里結識的;《三笑》中唐伯虎得遇秋香,所謂“三笑留情”發生在虎丘,而秋香下山歸舟,唐寅雇小船追蹤至無錫賣身為奴,那“追舟”一回書的地點,也就在山塘河里。
山塘街已經經歷了1100余年的風雨滄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多次整修。特別是1985年,蘇州市政府在盡可能保持原來風貌的原則下,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現在我們去蘇州虎丘游覽,可以乘汽車前往,而我以為若能沿著山塘街緩步而行,將可盡情領略到江南水鄉和蘇州街巷的特殊魅力,同時也是一次現實與歷史的對話,這必然是別有一番風味!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山塘街
交通方式
公交游5線、6、7、46、70、91路到達。距離火車站3站路,緊挨著石路商業圈。市中心打車10元可到。
注意事項
山塘河的小巷已經成為了PUB一條街,吸引了不少名人前來投資,所以喜歡PUB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七里山塘到虎丘”,沿著山塘街一路向西可以到達虎丘,途中還會路過有名的五人墓,這是條不錯的旅游路線。山塘老街離石路商業圈很近,步行也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古城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城內水港交錯,街衢縱橫,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在蘇州眾多的街巷之中,名勝山塘街,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其原因:一是山塘街是一條有1100多年歷史的古街;二是它的格局具有最能代表蘇州街巷的特點;三是它與許多名人、名事相關。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寶歷年間,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轎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筑路,并著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里,故俗稱“七里山塘到虎丘”。這條河在閶門與運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開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這一帶成了熱鬧繁華的市井。蘇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離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稱之為白公堤,還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紀念。
山塘街一頭連接蘇州的繁華商業區閶門,一頭連著花農聚集的虎丘鎮和名勝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處。清乾隆年間,著名畫家徐揚創作的《盛世滋生圖》長卷(也稱《姑蘇繁華圖卷》),畫了當時蘇州的一村、一鎮、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畫的就是山塘街,展現出“居貨山積,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燦若云錦”的繁華市井景象。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也把閶門、山塘一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蘇州是個水鄉,河道多,橋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蘇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間是山塘河,山塘街則緊傍河的北側,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的街道連接。山塘街上店鋪、住家鱗次櫛比,這里的房屋多為前門沿街,后門臨河,有的還建成特殊的過街樓,真是朱欄層樓,柳絮笙歌。山塘街又是一條典型的水巷,河上裝載著茉莉花、白蘭花及其它貨物的船只來來往往,游船畫舫款款而過。這里的房屋沿河有石級,婦女們就在河邊洗衣洗菜。那時有些商販還搖著小船在河中做生意,賣米、賣柴不消說,還有賣點心、小吃、油鹽醬醋的。住在樓上的也不須下樓,只要用繩子把盛東西的籃子吊下去,就可以買到你需要的東西。
山塘街可以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閶門渡僧橋起至半塘橋,這一段大多是商鋪和住家,各種商店一家挨著一家,東段又以星橋一帶最為熱鬧繁華。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橋至虎丘山。這一段漸近郊外,河面比東段要開闊,河邊或綠樹成陰、芳草依依,或蒹葭蒼蒼、村舍野艇。這里有普濟橋、野芳浜等勝景,還有“五人墓”、“葛賢墓”等古跡。“五人墓”安葬著明末顏佩韋等五位義士,他們為了抗議魏忠賢閹黨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率眾市民暴動,最后慷慨就義。再向西行,就到了有“吳中第一勝景”之稱的虎丘山,峰巒塔影,山林氣象更使人神往。
山塘街一向為歷代文人墨客和朝野名士所鐘愛,曾留下了許多吟詠之作。而清乾隆帝對山塘街則是分外青睞,他寫的詩中,直接提到山塘的就有9首。1761年乾隆在太后七十大壽時,特意在北京萬壽寺紫竹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條蘇州街,而這條蘇州街就是以山塘街為藍本的。1792年,乾隆帝又在御苑清漪園(即后來的頤和園)萬壽山北建造了一條蘇州街,也還是山塘街的翻版。這兩條蘇州街后來在戰火中被毀,1986年在頤和園又重建了蘇州街,使七里山塘的風貌再次重現于京華。
山塘街歷來還是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的地方,什么龍舟賽會以及各種廟會、節會、花會往往都在此間進行。山塘街還被寫進不少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蘇州彈詞《玉蜻蜓》、《三笑》、《白蛇傳》就都寫到它。《玉蜻蜓》中金貴升與青年女尼志貞就是在山塘的法華庵里結識的;《三笑》中唐伯虎得遇秋香,所謂“三笑留情”發生在虎丘,而秋香下山歸舟,唐寅雇小船追蹤至無錫賣身為奴,那“追舟”一回書的地點,也就在山塘河里。
山塘街已經經歷了1100余年的風雨滄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多次整修。特別是1985年,蘇州市政府在盡可能保持原來風貌的原則下,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現在我們去蘇州虎丘游覽,可以乘汽車前往,而我以為若能沿著山塘街緩步而行,將可盡情領略到江南水鄉和蘇州街巷的特殊魅力,同時也是一次現實與歷史的對話,這必然是別有一番風味!
讀過《紅樓夢》的人,一定記得這部巨著的開頭是從蘇州閶門寫起的。作品中寫到,“姑蘇城的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的風流富貴之地”,然后寫門外的十里街,推出人物來。這里的閶門外十里街,就是指水陸并行的山塘街。倘要打個比方,一部煌煌《紅樓夢》似一匹美麗的巨錦,伏案十年的曹雪芹,有如一只春蠶,在山塘街吐出了第一縷絲。
山塘街全長七華里,當時人們謂之“白公堤”(塘即堤)。唐代詩人白居易來蘇州做蘇州刺史時組織鑿渠修路,水陸兩路同時開通,將虎丘與城相連,水路即是山塘河,陸路便是山塘街。自此之后,山塘街一直是充溢濃厚的民族風俗、極具吳地特色的旅游勝處。慈禧太后在北京頤和園內為供己游賞而建造的那條著名的“買賣街”(蘇州街),就是完全模仿蘇州山塘街的形狀與風貌而筑成。
七里山塘上有諸多的古寺、古祠、古牌坊、古會館……這些古建筑,精雕細刻,古色古香,一派歲月滄桑感,還有耳熟能詳的半塘傳說,陳圓圓、董小宛等,都裝點了山塘的婉約一面。清人趙翼的《山塘絕句》中就有“山塘滿路皆脂粉”的句子,但當看到五人墓和葛賢墓,游客大約就要心頭一凜了,山塘上還刻下了蘇州陽剛的一面啊?
2002年6月,蘇州啟動了“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性修復工程”,現一期工程已經完工。改造后的山塘,以再現山塘傳統風貌為主題,集旅游、休閑為一體,充分展示山塘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典型的姑蘇水巷風貌、鮮活的吳地民俗風情。目前已恢復了六個主要景點:明清江南服飾館、安泰救火會、古戲臺、汀州會館、老蘇州茶館和明大學士吳一鵬故居。
二、虎丘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約20公頃,山體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巖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巖。
虎丘歷史文化
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涌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墻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后,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涌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涌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剎近城郭,峰從海涌來。”(顧瑛)“嘗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王鏊)
虎丘,風景幽奇,風光如畫,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吳地記》曰:“山絕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長文《虎丘山有三絕》為:“望山之形,不越崗陵,而登之者,風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鄰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萬景都會,四邊穹窿,北垣海虞,震澤滄州,云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云,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包含景點
包含景點:二山門(斷梁殿)憨憨泉云巖寺塔冷香閣第三泉劍池千人石可中亭白蓮池擁翠山莊小武當西溪環翠攬月榭五十三參云在茶香試劍石萬景山莊孫武子亭通幽軒虎丘仙人洞虎丘摩崖石刻養鶴澗真娘墓致爽閣。
三、拙政園、博物館
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三部分。總體布局特點,東疏西密,綠水環繞,水面面積約占全園面積1/3,水是全園的紐帶和靈魂。東部地勢空曠,平崗草地,竹塢曲水,芙蓉樹、天泉亭等亭閣點綴其間。蘭香堂是東部主廳,廳中部屏門南側為漆雕《拙政園全景圖》,把全園景色融于一壁。中部以遠香堂為主體,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從東部進入中園,一泓清池映入眼簾,古樹,垂柳拂水,湖石峻秀。遠處一洞隱約可見。池南廳堂林立,錯落有致。池北巖島,溪橋相連,百年楓楊。
山、水、石、池、林、亭、堂融合的宛如天然。西部水廊逶迤,樓臺倒影,清幽恬靜,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館等體現出江南建筑的精巧。西部以池水為中心,回廊起伏,水波倒影。
拙政園特色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
拙政園是中國園林的杰出代表,亦是江南私家花園典范,以其悠久的人文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高度的造園成就、疏朗自然的風格、典雅秀麗的景色而著稱于世。它是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留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之一且歷史最為悠久。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游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國家旅游局、建設部授予全國首批AAAA級旅游景點稱號。從1996年始,拙政園每年春夏之季分別舉辦杜鵑花旅游節與荷花旅游節。
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后,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據傳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后亦衰落。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一代名園得到了保護修復,并于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
拙政園位于蘇州市東北街178號,占地面積78畝(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三部份。另有住宅部分現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云峰、芙蓉榭、天泉亭、涵青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體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另有:倒影樓、留聽閣、塔影亭、浮翠閣、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地址:蘇州市東北街178號
夏天的拙政園是賞荷花的好地方,是一首凝固的詩,沒有方向感的話,一轉二拐的立即就會迷失于亭閣之中。有人說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首,但在我看來,拙政園僅僅是大,論美的處理上未必是最好的。
其實,整個拙政園的亭榭廊堂的取名幾乎都來自名人的詩句佳文,其名稱來自詩篇,其建筑亦浸透詩意,每一座亭臺就是一首詩,每一個水榭就是一幅畫,整個建筑都是詩意的物化。比如東部的主要廳堂“蘭雪堂”之名就取意于李白的詩句“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漫步于回廊亭閣,你就漫步在詩情畫意之中。建筑和文學和美學和哲學的結合是如此的完美,恐怕這是中國園藝的一大創舉吧。
四、胥門、規劃館
閶門
胥門位于城西萬年橋南。胥門作東西向,為春秋吳國建造都城時所辟古門之一,以遙對姑胥山(即姑蘇山)得名。《蘇州府志》云:“胥門,西門也,在閶門南,一曰姑胥門。”現存城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蘇州古城門皆水陸并列,惟胥門為防太湖洪水進城,宋元以后就無水門。陸門原有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增建的甕城,已于民國時期拆去。現存門洞由三道磚砌拱券組成,第二道與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筑,結構與盤門陸門內門相同。拱門高4.65米,寬3.3米,縱深11.45米。東向(城內)尚存橫額,“胥門”二字已毀。門洞左、右殘存垣長約65米,殘高7.2米,磚石尚較完整。西向(城外)磚石保存甚少。胥門與盤門同為蘇州幸存的古代城門。
五、網師園
網師園,地處蘇州古城東南隅闊家頭巷,被譽為蘇州園林之“小園極則”,堪稱中國園林以少勝多的典范。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網師園的造園歷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萬卷堂,名其花圃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營造別業,為奉母養親之所,始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乾隆末,園為瞿遠春購得,增建亭宇,疊石種樹,由于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至今網師園尚總體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同治年間,園歸李鴻裔,因與宋代名園滄浪亭相近,李氏自稱“蘇鄰”,更園名為“蘇鄰小筑”。1917年,張作霖購此園,改名為“逸園”。1940年,園為文物鑒賞家何亞農買下,并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并復網師舊名。1950年何氏后人將園獻給人民政府。1958年,網師園再經整修后對游人開放。
網師園是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東宅西園,有序結合。即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園中部山水景物區,突出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橋,低矮貼水,東南引靜橋微微拱露。環池一周疊筑黃石假山高下參差,曲折多變,使池面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園內建筑以造型秀麗,精致小巧見長,尤其是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部家具裝飾也精美多致,網師園意謂“漁父釣叟之園”,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全園面積僅8畝多,做到了感覺寬綽而不顯局促,主題突出,布局緊湊,小巧玲瓏,清秀典雅,成功地運用比例陪稱關系和對比手法,獲得較好的藝術效果,是蘇州中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
殿春簃
從彩霞池西北的平板曲橋西行,就見到書有“潭西漁隱”的小門。門內花容綽約,花街鋪地,奇石當戶,別有一番天地,這就是傳譽海內外的殿春簃小院。
“簃”,原意指高大屋宇邊用竹子搭成的小屋。“殿春”,指春末。殿春簃是從前園主的芍藥圃,曾盛名一時。春季芍藥開花最晚,宋蘇東坡有“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的詩句。殿春簃以詩立景,以景會意,是古典園林小院建筑的精品。
殿春簃小院占地不到一畝,景觀卻很豐富,富有明代庭園“工整柔和,雅淡明快,簡潔利落”的特色。小院布局合理,獨具匠心,主體建筑將小院分南北兩個空間,北部為一大一小賓主相從的書房,是實地空間,但實中有虛,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為一大院落,散布著山石、清泉、半亭。南北兩部形成空間大小、明暗、開合、虛實的對比,十分精致。
殿春簃小軒三間,西側帶一復室,窗明幾凈,最宜讀書,為仿明式結構。軒北窗外,一樹芭蕉,數枝翠竹,依窗而栽,綠意宜人,又有湖石夾列其間。屋前有石板平臺,圍以低石欄,屋頂為卷棚式,線條流暢,回音效果好,是園內聽曲的好地方。正門四扇落地長窗,左右設半窗,室內正中懸匾額“殿春簃”,額上有跋云:“前庭隙地數弓,昔日之芍藥圃也,今約補壁以復舊觀”(古時“弓”為丈量單位,約合今1.6米)。
20世紀30年代,國畫大師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寓居于網師園,相傳此地即是他們的畫室。堂內北墻不封閉,開了三個大窗,用紅木鑲邊形成三個長方形窗景,窗外天進中種植臘梅、翠竹、芭蕉、天竺,配以幾峰湖石,一格窗景就是一幅立體的畫,輕描淡寫,空靈秀美。
室外的庭院布局結構緊湊。東南側隙地起壟,為芍藥圃,春末夏初,流香溢彩。庭院內采用周邊假山手法,使之產生余脈連綿的情趣。假山不大,也不高,卻起、承、轉、合,極有章法,有韻律,有節奏,如一曲流暢的音樂。假山的起始是一腳矮脈,自院西北伸起,逶迤南奔,山勢不峭不陡,不徐不疾,是這首交響曲開始時的前奏曲;繼而漸漸拔高,出現假山群的第一個高潮,在庭院橫軸線上正對“潭西漁隱”處,安排了一塊石峰,突兀的峰體和正東開闊、明凈的水面對比呼應;此后山勢徘徊,似樂曲中的柔板,過渡,構半亭于山勢中,亭名“冷泉”。此亭倚墻而筑,體量纖小,與小院格局十分相稱,飛檐翹角頗為輕靈。亭中有一塊巨大的靈壁石,形狀像一只展翅欲飛的蒼鷹,叩之錚錚有金屬聲。據傳說,此石原在城西桃花塢唐寅宅內,輾轉流傳到此。在半亭中“坐石可品泉,憑欄能看花”,令人賞心悅目。到此,圍擁小亭的山石態勢繼續南起突然跌巖下滑,怪石嶙峋中,水氣森森,俯視洞壑幽深,底藏淵潭,是一泓天然泉水,其旁有石刻“涵碧泉”,取意于宋代朱熹“一方水涵碧”的詩句。泉水清澈明凈,水旁有小徑。院內有此一泉,使全園水脈得以貫通,真不愧為該園藝術中的神來之筆。山勢再往下而形成淵潭后,忽地拔高,恰如銀瓶乍破,鐵騎突出,矗立起一座陡峭的石峰,這是整個庭院中最高的湖石峰,與北面的主屋互相呼應,恰好處于南北的中軸線上,成為整個山石音樂最高潮。繼而假山繼續往東,若斷還續,綿延不絕,恰似音韻流淌,間關鶯語,幽咽泉流,群山匍匐。在東側墻根外,峰巒忽而競涌,群山歸一,聚而為一大山,使人感到沉郁蒼茫,猶如八音齊奏,金鼓齊鳴,作為全曲的終結,又有余脈之意,所謂意猶未盡,余情未了。
整個山石峰脈意境相連,藏泉于谷,藏路于峰,藏洞于嶺,有銜接,有過渡,空間渾然一體。
小院的花街鋪地也頗具特色。為了與“網師”主題相合平整潔凈的整片鵝卵石圖案與中部主園漣漪蕩漾的浩淼池水成水陸對比,一是以水點石,一是以石點水,使整個園中處處有水可依,特別是用卵石組成的漁網圖案,更隱隱透出“漁隱”的意境。
1978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友好人士來蘇州參觀游覽,被蘇州園林所陶醉,決意在其館中建一座園林建筑。幾經商談,決定仿照殿春簃小院,分翠大洋彼岸,一則可陳列館藏文物,再則也是為了讓美國人民欣賞中國的園林藝術。由于是按明代建筑特色而設計建造,故取名為“明軒”。
明軒由蘇州園林工匠設計建造,一下子轟動了紐約、轟動了美國。施工期間,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幾次前去參觀,基辛格博士等要員也數度前往。明軒作為蘇州園林的代表,開創了中國園林藝術走出國門的先河。
明軒建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二樓的玻璃天棚內,庭內陽光燦爛,四季如春,光亮、溫度、濕度都被嚴格控制。庭院全長30火,寬13.5米,四周是7米多高的風火山墻。內有屋宇、曲廊、山石、碧泉、花木、小庭、采取以小見大、寓平以奇的手法,形成了“多方勝景、咫尺山林”的意境,猶如殿春簃的孿生姐妹,較完美地體現了蘇州古典園林淡雅簡樸、自然而又富于變化的藝術風格。
殿春簃小院獨具匠心,不落俗套,景物圍繞著一個“雅”字做文章,稱得上是園林藝術中的精品。
磚雕門樓
以“精品園”著稱的網師園,主廳萬卷堂前的磚雕門樓雕刻精致,飽經滄桑300余年后仍然古雅清新,完好無損,精美絕倫,享有“江南第一門樓”的盛譽。
磚雕門樓位于門廳和大廳之間,高約6米,寬3.2米,厚1米,門樓東西兩側是黛瓦蓋頂的風火墻,古色古香。頂部是一座飛角半亭,單檐歇山卷棚頂,戧角起翹,黛色小瓦覆蓋,造型輕巧別致,挺拔俊秀,富有靈氣。屋檐下枋庫門系四方青磚拼砌在木板門上而成,并以梅花形銅質鉚釘嵌飾,既美觀大方,又牢固實用。
門樓南側上枋嵌有磚雕家堂,供奉“天地君親師”五字牌位,已有幾百年歷史,極其精致。門樓北為主體,滴水瓦下全用水磨青磚精制而成,既是屋頂支撐物,又是門樓的裝飾物。磚細鵝頭兩個一組,十二對精美鵝頭依次排列有序,支撐在“壽”字形鏤空磚雕上,鵝頭底部兩翼,點綴細膩輕巧的磚細花朵,幾道精美的橫條磚高低井然,依次向外延伸,鵝頭上昂,氣勢偉岸,風雅秀麗,好一幅優美的立體畫。
門樓中部上枋橫匾是蔓草圖,蔓生植物枝繁葉茂,滋長延伸,連綿不斷,象征茂盛、長久吉祥。橫匾兩端倒掛磚柱花籃頭,刻有獅子滾繡球及雙龍戲珠,飄帶輕盈。橫匾邊緣外,掛落輕巧,整個雕刻玲瓏剔透,細膩入微,令人稱絕。剛健有力,清雅淡泊而計重。“藻”乃水草總稱;“藻耀”,意即文采絢麗,文采飛揚;“高翔”即展翅高飛。兩側為兜肚,左側刻有“郭子儀上壽”立體戲文圖。圖中郭子儀端坐正堂,胡須垂胸,慈祥可親;八個文武官員,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貢品,有的手拿兵器,廳堂擺著盆花,門前石獅一對,好不氣派。郭子儀在唐肅宗時為平定安祿山、史思明之亂立了大功,被封為汾陽王,后為兵部尚書。他的年壽很高,活了84歲。他的8個兒子、7個女婿,都為朝廷命官,史書稱譽郭子儀“大富貴,亦壽考”、“大賢大德”。這幅戲文圖的寓意為“福壽雙全”。右側刻有“周文王訪賢”立體戲文圖。姜子牙長須披胸,莊重地端坐于渭河邊,周文王單膝下跪求賢,文武大臣前呼后擁,有的牽著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蕩蕩。這里描寫周文王訪得姜子牙的場景。文王備修道德,百姓愛戴,是個大德之君,而姜子牙文韜武略,隱于渭水之濱。有一次,周文王出獵之前,令人占卜,說他此次“所獲非龍非羆,非虎非彪,所獲霸王之輔”。文王大喜,高興而歸,立姜為軍師。文王以大德著稱,姜子牙以大賢聞名,“文王訪賢”寓為“德賢文備”。中枋這三幅雕刻的外框前方刻有方柱,柱子間有欄桿和走廊,好似空中樓閣;刀工細膩,紋理清晰,古雅秀麗。下枋橫匾三個圓形“壽”字,排列進然。“壽”字周圍,淡灰色水磨青磚上刻有展翅飛翔的蝙蝠和空中飄揚的一簇一簇的云朵。“蝙蝠”兩字中“蝠”與“福”同音,象征“福”。“壽”即長壽吉祥。“福”和“壽”是人類的普遍要求。整個門樓上“福”、“祿”、“壽”三星圖案韻致雋永。福為五福臨門;祿為高官厚祿;壽為長命百歲,寓意為三星高照,洪福齊天,壽與天高,萬年永昌。
門樓上的磚雕是用鑿子和刨子在質地細膩的青磚上,運用平雕、浮雕、鏤雕和透空雕等磚雕藝術手法雕鑿而成,歷史人物栩栩如生,飛禽走獸和花卉圖案形象逼真。這些磚雕圖案以特有的風格豐富了景點的傳統文化的內涵。雕刻藝術的神韻和歷史故事的風韻,二者相互滲透,莊重而古雅,閃爍著吳地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燦爛光芒。這細膩天成的磚雕門樓,不愧為傳統磚雕藝術中的精品。
引靜橋
姑蘇園林之美,名滿江南。拙政園之舒曠,滄浪亭之樸雅,留園之秀媚,怡園之工麗,風格種種,妙不可言。而網師園作為姑蘇園林中的小園經典,其美妙高超之處則在于精巧清俊,氣新韻奇,于咫尺之地營造出一番山水真趣。常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與構架中,包含了絕大文章。園內之引靜橋便是一例。
小橋在彩霞池東南水灣處,呈弓形,全部采用金山石造就。體態小巧,長才2.4米,寬不足1米,游人至此,三步而逾,故俗稱之為“三步小拱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引靜橋石欄、石級、拱洞一應俱全,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橋。橋頂還刻有一形牡丹浮雕,線條柔和,花形秀美,可以讓人欣賞把玩。
引靜橋下是一條溪澗,自南蜿蜒而來。兩岸用寫意法疊成陡崖巖岸,藤葛蔓蔓,澗水幽碧,雖澗寬僅尺余,但似深不可測。撥開橋南側累累而垂的絡石藤枝葉,則看到澗壁上刻有“槃澗”兩個大字(相傳為宋代舊物)。再溯流而上,則有一小巧的水閘立于澗流上游,岸邊立有一石,上書“待潮”。橋名“引靜”,澗稱“槃澗”,閘賦之曰“待潮”三者俱體現了園主的優雅情趣。
引靜橋飛跨槃澗,使彩霞池東、南兩面景物因之渾然而為一體。游人經橋向東而行,可沿高墻至射鴨廊、竹外一枝軒;向西而游,則見云崗假山山勢脈脈,濯纓水閣清風徐徐。一橋引渡于此,不僅方便了游客,而且使園內增添了一個玩賞的立足點。人們藉橋而北眺,古柏蒼然,小軒寂寂,宛然入于圖畫之中。并且,由于四時氣候之不同,則可賞之景亦呈千變萬化之狀。微雨輕飄之時,則見花濕樓隱,一片迷蒙這色;暖陽緩照之際,則有碧波青荷,的確是爽心之景;夏日黃昏,夕照下滿池遍灑碎金;冬季雪后,一園盡著粉裝。諸種佳致,可立于一橋而盡覽。
如網師園這樣的文人園林,其神趣主在“寫意”,以極小的空間映出極大的山水意境。在造橋上,一般都采用平板曲橋,三四折浮水而架,以顯水面闊大之感。小型園林絕少使用拱橋。而網師園中的引靜橋一反傳統而行之,優美的小拱橋與幽邃的窄澗、雅致的低閘構于一處,相得益彰,互不見其小。而廣約半畝的中心水面彩霞池則與這“不見其小而實小”的小橋深澗形成對比,加上池周圍駁岸低砌,水灣、暗洞虛設,映襯得彩霞池煙波浩淼,水勢迷漫,非復舊時半畝氣勢矣!橋南之槃澗與此相映更添了幾分深遠幽長之意,仿佛真正野澗在此。一橋隔水,竟生如斯妙境!
然而,引靜橋構思之佳尚不止于此。這座凌空橫架于彩霞池與槃澗交界外的小橋,不僅隔成了園中水體的大小比照,而且它與西向而去、直至濯纓水閣的石面小徑連成一線,使這一線南北更形成了山與水、動與靜、明與暗等多種對比,恰如小橋兩側雕刻的12枚太極圖案所蘊涵的陰陽互生之義那樣,使園景相互輝映,互增雅致,大大地豐富了園內這一角甚至網師園整個中部園區的構筑層次和審美深度。
先看山、水之比。引靜橋與西向小徑一線之南,是山石嶙峋、松柏橫斜的云崗,山中小道崎嶇如羊腸,壁峭洞高,儼然一派高山巨脈氣度;水橋之北則波際無垠,水涯漫漫。池背山而鑿,山臨水而疊,水以山襯而益廣,山以水映而更高。若無小橋疏,則山迫水面,景物局促,韻味大減矣!
再說動、靜之別。橋北是洋洋清波,一派浩然靜態,但線魚噏忽喋戲,芰荷搖于微風,一副生機盎然的形態,靜中有動;橋南則雖溪澗幽邈無聲,云崗默伏未動,一派安謐和諧的氛圍,可是能覺得澗流奔沖有勢,水流湍急驟瀉,可謂動中有靜。
再看明、暗之分。橋北彩霞池天光云影,竹外一枝軒明窗敞室,是為面陽之美處;橋南則小山叢桂軒內桂影婆裟滿堂,粉壁下藤蔓鋪延一徑,真乃背陰之妙境。一橋之設,則動靜、明暗截然而分,游人步隨路轉,行至橋上,南顧為一種風景,北看則是另一種風情。品賞玩味之余,心中不能不贊嘆連連:“妙哉,引靜橋!美哉,網師園!”
網師園古典夜園游特色活動,于1990年由網師園、中國國際旅行社蘇州支社和市文化部門聯合推出,已接待中外來賓20余萬人次,深受海內外游客的歡迎,并被國家旅游局推薦其為特定旅游項目。
每年的3月中旬至10月中旬,每晚開放時間為19:30—22:00上演八個節目,平均每個節目10分鐘左右,客人隨到隨演。
每到夜晚,小巧玲瓏的網師園內,淡黃的輪廓燈和大紅的宮燈勾勒著臨水而建的亭臺樓閣,處處顯示出江南宅園的高雅風范。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身穿古戲裝的評彈、昆劇、笛蕭、古箏、民歌民曲、民族舞蹈等演員,在各廳、堂、齋、閣為游人表演,形成一個廳堂一出戲,游客移步換戲的美妙場面。
關于十全街美食小吃:十全街位于蘇州名園滄浪亭北首,東起葑門安利橋堍、西至人民路三元坊口,全長1800米。宋時因有十口井而得名"十泉",至清為紀念乾隆帝易名為"十全",歷經千年風雨滄桑,至今依然保留著"水陸平行、河街相鄰、兩路一河"的傳統格局和水鄉情調。這里到處銘刻著古老歷史痕跡和漫長歲月的印記:古樹名木有十多株,網師園、滄浪亭、南園、織造府等名勝古跡,李根源、馮夢龍、葉圣陶等名人故居,再加上烏鵲橋、帶城橋、磚橋、帝師橋等14座古色古香的小橋,十全街顯現出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1992年,十全街作為古城保護重點工程實施全面改造,歷時五年,展現了粉墻黛瓦、古樸幽雅、臨街枕河、倒影如畫的古城新格局。在這條街上分布著蘇州飯店、南園賓館、南林飯店等一批星級涉外旅游飯店,沈德龍的古吳繡皇、秦漢堂等一批工藝美術店,錢塘茶人、紫滕廬等休閑茶酒巴,形成為集絲綢繡品、古玩字畫、文房四寶、民間工藝、風味小吃于一體的特色。游人徜徉于此,聽評彈,看古吳今韻,深深領略街坊改造第一節的綽約風姿。如今,十全街已成為姑蘇城內獨領風騷的休閑文化街。
六、寒山寺
到蘇州,如不到寒山寺,則不算蘇州客。因為,寒山寺和蘇州園林一樣,都是姑蘇的象征,蘇州人的驕傲。
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十里的楓橋鎮,創建于梁代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寺院”。相傳唐貞觀年間寒山子曾在此當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唐朝詩人張繼當年途徑寒山寺,滿懷旅愁觸景生情的寫了下《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從此,詩韻鐘聲,膾炙人口;寺以詩名,傳播中外。
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監年間。到了二百年后的唐代,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改名為“寒山寺”。這座寺廟,歷經數代,屢建屢毀于火,現在的建筑是清末重建的。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后,該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
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于兩側的十六羅漢像。殿內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
寒山,又稱寒山子,唐代貞觀年間,原居住于始豐縣(今浙江天臺)寒巖,擅長詩詞文章,寫有詩300余首,后人輯為《寒山子詩集》。拾得,本是孤兒,由封干攜入天臺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與寒山是好友。后人輯其詩附于《寒山子詩集》中。這幅石刻畫是一種意筆畫,寥寥幾筆便刻畫出他們兩人春風滿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態,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大殿前院兩側,有6棵五針松,就是日本愛媛縣各界友好訪華團(一行26人,團長為愛媛縣知事白石春樹)的朋友們于1976年4月10 日下午栽種在該寺的,這樹是在日本愛媛縣生長的,日本叫:’五葉松",當時已生長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側懸掛著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來的支那銅鐘。鐘面上鐫有記述鑄鐘緣由的銘文。此鐘一式共兩口,一口懸在日本館山寺,一口送來寒山寺。
藏經樓系原來收藏陳放經書處,樓屋頂有《西游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悟凈的雕塑像。一樓內墻壁上嵌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文(系禪宗)。還嵌有董其昌(1555一1636,上海松江人,明代杰出的書畫家)等人的書法碑刻。
鐘樓為二層,八角。樓下石碑為重修寒山寺時所立,正面碑文為程德全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寒山寺時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錢額。傳說張繼詩中的鐘就是懸于原來這里的鐘樓樓上。但現在的鐘樓建筑和這里的鐘都不是唐代的了,現在這口鐘是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鑄的,距今有9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鐘樓是解放后按原樣修復的。
《楓橋夜泊》詩石刻碑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傳說詩人張繼去唐時首都長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時,途經寒山寺,夜泊于楓橋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難以成眠,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有感而作。《楓橋夜泊》詩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日本的小學生把這首詩作為課文來講授和背誦。今天,日本人到蘇州旅游,也無不以一睹張詩碑刻為快。
寒山寺的碑廊里嵌立著宋明以來歷代名人唐寅、文征明、康有為、羅聘等的詩詞碑刻多塊,其中最著名,也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碑。張繼詩石刻始刻于宋朝宰相王珪,此碑因屢經戰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時,姑蘇才子、畫家文征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詩,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后,寒山寺又數遇大火,文征明手書的詩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礫之間,現存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字而已。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龍重修寒山寺時,延請著名書法家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其時,俞樾雖已八十六歲高齡,此碑成為他的絕筆之作,彌足珍貴。寒山寺的第四塊《楓橋夜泊》詩碑,出自與詩人同名的近代書法家張繼之手,詩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勝跡,頻年往來吳門,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書此詩也。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近代張繼書唐代張繼詩,先自增添了一段情趣,人們并不覺得有什么以假亂真的異味,感受到的卻是一種綿亙千古的永恒。
上世紀80年代,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曾應寒山寺之請。手書《楓橋夜泊》詩一首贈給寒山寺,并自認是晚年書法的得意之作。大師曾有等古寺將手書刻碑揭幕之日來寺院的愿望,可惜大師卻在萬眾惋惜之中以百歲高壽告別人世,成為寒山寺一大憾事。如今,遺澤安在,詩韻依舊,該也寄托著人們對一代宗師由衷的懷念吧。
“帶走一盞漁火,讓他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這首由陳小奇根據《楓橋夜泊》詩意發揮想象力創作、由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曾風行于華夏大地。此刻,駐足楓橋邊,聽情愁和旅愁譜成的《濤聲依舊》,將目光停留在人去船空的烏篷船上,又是一番怎樣的心境?也許,懷舊與創新正是我們民族的秉性。
楓江第一樓原來該寺的楓江樓已于三百年前塌毀。這幢建筑是蘇州市人民政府為了保護文物古跡,在1954年修整寒山寺時,將蘇州城內修仙巷內宋宅著名的“花籃樓”移建于此。花籃樓,在建筑風格上,與眾不同,有其一定藝術價值。這樣大的樓房只有兩根主柱,恰似花籃的提手,承受著全樓的重量,而一般的樓房,起碼要有四根以上的柱子。一樓在大梁與前檐的接榫處,換上了兩個雕刻精細的花藍。盤旋而上的螺旋式的樓梯,只依靠一根圓柱來承受全樓梯的重量。
七、蘇州平江路
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為平江河。
卻說宋元時候蘇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闊,河上行走的是手搖船,路上僅可過黃包車而已。故有同一路上,“水陸并行,河街相鄰”,這是很典型的水鄉特色。
平江路的路,就是一條古老的青石板路,平直通達,中無雜樹,更難得的是,路上竟然連一個商鋪都沒感覺到,只見左右穿插的精致水巷,阡陌交通,處處散發出嬌美幽雅的蘇州美人的氣息。
平江河的水不但碧玉般的綠,還多了層嫻靜的味道,如果把麗江的水說成是動如脫兔,她則是靜若處子,看不出一點流動。在這里,就連孔夫子也不會心生傷逝之感。只有當雨落平河,或有小船劃來,揚起的波紋,方才感到靜止中唯一的動態,正如漢愛德華·吉朋在一片靜寂的教堂中發現鐘擺一樣,讓人感受到生機。
平江路上的石橋很精巧,平橋可以通車,不過對于行人還挺隱蔽,有時一路走過,可能尚未發覺腳下一涓細水,已然越過。拱橋通常坐在平江路邊的水巷上,一拱似虹,柔美的曲線仿佛緊身的毛衣覆蓋下女性胸部的輪廓。站在頂端,憑桿欣賞腳下的碧水,劃來的蓬船,過往的美女,真是難得的美事。在這里,船和橋不只是人們看風景的工具,而是風景中不可或缺的鮮活器官,也正是由于船和橋的存在,使水巷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首詩,是一幅畫,如果一定要給這詩畫加個名字,那只有借用昆曲《牡丹亭》的一句唱詞:“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水鄉的風景畫固然美麗。但是如果少了人的活動,總覺得單調了些。這就是尋常百姓的人家盡枕河~~~
平江路是位白發的長者,趟過歲月長河的老人,見多了賦予更多的理性,他總是把自己經歷的過去和知曉的東西娓娓地告訴你;平江路是本史書,有形的豐碑,無形的流傳共同記載著近千年平江和兩千五百年古城的歷歷滄桑;她是位朋友,算是忘年交吧,我們時常碰碰頭,聊聊天,敘敘舊;她又是位戀人,從不失浪漫的情懷和悠閑的雅興,有時同行在春天的細雨中,有時相約在秋天的月色下,有時牽手夏天的黃昏后,有時逐戲于冬天的薄雪里。
平江路位于蘇州古城東北隅,是一條沿河的小路,河名平江河。平江路一帶是蘇州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它至今保持著路河并行的雙棋盤格局,體現著小橋、流水、人家以及悠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還有為數眾多的老建筑,許多古橋、古井、古樹、古牌坊散落其間。
平江路,是一條石板路,沒有什么商業,游人也很少,仍然像多年前一樣嫻靜,偶爾有的只是一些攝影愛好者和老外。平江路不是游人的街,它是老百姓路的路,到平江路不是來游玩,是要來體會,了解蘇州百姓的生活,平江路的居民還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沒有什么雅興,你可以不來平江路,只去山塘街。平江路沒山塘街的煙雨紅塵,有的只是平淡的真。我也不是文人雅士,說不出平江路的詩情畫意。建議你讀一讀蘇州作家范小青的《到平江路去》,但愿你去了以后不要失望。
編者 2010-09-22 06:38:2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