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譯文]  慢慢的,墻里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出典]   蘇軾    《蝶戀花》

  注:

     1、《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2、注釋   

     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

     褪(tun4):凋謝

   柳綿:柳絮。

   “天涯”句:指芳草長到天邊。

 

     3、譯文1:

     鮮花敗褪艷紅殘存,初生的杏子又青又小。燕子從村中飛過,綠水環繞人家。枝頭上的柳絮被風吹得越來越少。人啊!你又何必傷感,其實天涯到處都會有芳草。 

    墻里的秋千,墻外的小路。墻外的行人路過,聽到墻里的佳人在笑。他駐足聆聽,心想家人今天為何如此開心。其實,佳人只是玩玩秋千罷了,玩膩了便回到屋里去了。而看不到佳人的行人還在墻外守候。唉!多情的行人啊,你總為無情的佳人所煩惱…… 

    譯文2: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有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春天還是會到來的)

  圍墻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秋千,發出動聽的笑聲。圍墻外的行人聽到了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

  慢慢的,墻里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譯文3: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天涯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

    圍墻之內,少女正在蕩秋千,發出動聽的笑聲。圍墻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忍不住想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慢慢的,墻里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譯文4:

   杏花退紅瓣已凋,枝頭杏果青又小。燕子飛來尋舊巢,綠水潺潺把人家環繞。風吹柳枝絮花漸少,芳草長到天邊能不傷春老?

   墻里秋千搖,墻外有行道。行人墻外過,聽見墻里美人笑。歡聲笑語漸不聞,但覺墻里靜悄悄,可憐墻外多情人,枉被笑聲撩拔聲煩惱。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這是一首感嘆春光流逝、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于此亦隱隱透出。

    上片寫春光將盡,傷春中隱含思鄉情懷。首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既點明春夏之交的時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盡、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規律,雖是寫景,卻仍蘊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帶了地點,也描繪出這戶人家的所處環境,空中輕燕斜飛,舍外綠水環繞,何等幽美安詳!“人家”二字,為下片的“墻里佳人”的出現,作了暗示和鋪墊。“枝上”二句,先抑后揚,在細膩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詞人深摯曠達的情懷。柳絮漫天,芳草無際,最易撩人愁思,著一“又”字,見得謫居此地已非一載矣。“天涯何處無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說天涯到處皆長滿茂盛的芳草,春色無邊,實則化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之意,謂只要隨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和蔣夔寄茶》)。在后來的貶謫海南時期,作者又高唱著“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鄉的傷感中蘊含著隨遇而安的曠達。

    下片抒寫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墻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敘寫行人(自己)在“人家”墻外的小路上徘徊張望,只看到了露出墻頭的秋千架,墻里傳來女子蕩秋千時的陣陣笑聲。詞人至此才點出自己的身份是個“行人”,固然是指當下自己是這“綠水人家”墻外的過路人,但也有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夫》)的含義在內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隱指惠州遠在天涯海角,則此處的與佳人一墻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嗎?尾二句是對佳人離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無法看到墻內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孰料佳人此際已蕩罷秋千離去,尚不知墻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這怎不令人懊惱呢!此二句極有理趣,蓋佳人之“無情”,乃因不知有墻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詞人一生忠而見疑,直而見謗,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啊!
                
     全詞構思新巧,奇情四溢。寫景、記事、說理自然,寓莊于諧,語言回環流走,風格清新婉麗。清人王士禛認為:“‘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這正是作者韶秀詞風的體現。《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云:“子瞻在惠州,與(侍姬)朝云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為她體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曠達與感傷相雜的情懷。此詞在旨趣上與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蘊著樂觀曠達,這種精神是賀詞中所沒有的。蘇軾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6、在這首詞中,蘇軾“以文字為禪”的特點極為突出。“青杏”一詞,源自宋初詞人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描寫了紅色的杏花開滿枝頭,“鬧”出了繁花似錦的大好春光,作者寓意以此“杏”比彼“杏”,并不言明,形成獨特的對比落差效果,既點明了暮春這一時節,又隱約透露出作者傷春的情緒。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暗用“舊時王謝堂前燕,何時飛入百姓家”之句,典王導謝安而不直言,暗示作者欲學王謝,從禪宗中獲取慰藉,超然仕途得失之外。并且飛燕形象的設計,也暗含著作者的情思。晉傅咸《燕賦詩》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后果至焉。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因而含有歷史見證人的意蘊,燕子代代相傳,還是那一家的燕子,而人世卻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的變化!

“枝上柳綿吹又少”中“柳綿”二字,典出謝道韞詠雪詩,“未若柳絮因風起”。輕揚的柳絮隨風飛舞,本是美好歡快的境象,而作者引出的卻是老枝殘絮,暗用喜物以表悲物,不竟更悲!

而 “天涯何處無芳草”句,則從《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句化用,屈原在這里是借“芳草”以喻“明君賢臣”。作者以“芳草”為媒,使用屈原的故事,暗示自己和屈原一樣,官場失意,際遇坎坷牢落,而字面上不出現屈原的名字, 用典而不著痕跡。

東坡這種不執著于物象外形描寫,用典多于白描,理性趣味多于感官美感的追求,不正是“不是無身,不欲全露”(《林間錄》卷上)的曹洞家風?

 

    7、“花褪殘紅春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其意象與“百鳥不來春已老,落花流水繞江村”(《禪林類聚》卷十四)何等之相似:時光流逝,世事成空,一切都轉瞬即逝。而仕途的失意加重了作者對人生虛幻的更深體會,“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作者多次疊用“墻里”、“墻外”,兩次疊用“笑”、“漸”、“情”,深沉地表達了一種人生空漠之感。從墻外路過聽見墻內秋千上佳人的笑聲,作者遭貶的沉痛心情有了難得的一絲快慰,然而轉瞬之間“笑漸不聞聲漸消”,真可謂人生無常、快樂無常。畢竟隔在佳人與行人之間的墻是行人無力改變的法相,行人滿腹的苦澀無法排遣,對人生的真正意義表示懷疑,“多情卻被無情惱”,勘破紅塵卻難舍紅塵,多么無奈與傷感。作者在仕途上也正是這樣一個匆匆過客,因而在人的異化面前,面對個人存在與倫理政治的分裂與沖突,作者只有用禪宗的般若空觀去淡化和消解,從色中悟空,從繁華中悟虛妄,以期解脫痛苦、隨緣自適,花已凋謝、青杏已非紅杏、謝女的柳綿已被風吹落,少了,無法“因風起”,屈原嘆惜“何所獨無”的“芳草”,而今作者雖故作灑脫地自慰“天涯何處無?”,卻隱含著作者 “天涯何處有(知己—明君賢臣)?”的疑惑和自問,曾經王導謝安門前的“燕子”如今卻從“綠水人家”飛出。年華流逝,世事無常,人生亦如夢,苦邪痛邪還有什么意義!但蘇軾的婉約畢竟不同于柳永的“綺羅香澤”,他雖借“佳人”以抒胸中郁結之情,但記掛于心的仍是國家與君王,剪不斷的仍是家國之思、君臣之情,表達的仍是匡世濟時的丈夫之氣。

人生如夢、人生無常、萬事皆空,是作者的般若空觀與老莊虛無思想的結合。般若提倡勘破諸法皆妄,大乘十喻云:“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加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維摩詰經》亦云:“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從妄想生。”老莊虛無思想則追求“超然物外”。二者結合正是這首詞“時光荏苒,人生無常”的基調。

     這首詞中,作者用“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對“花褪殘紅春杏小”,用“天涯何處無芳草”對“枝上柳綿吹又少”,均是以明對暗,以喜對憂,以對真實取代虛幻,正是截斷眾流的意象對峙。用燕子紛飛、水繞人家的江南美景給人的愉快,來沖淡和消減紅花凋謝、杏子瘦小給予人的蕭條凄涼之感,用一望無垠的青草的蓬勃生長來緩和殘枝零落的柳絮的肅殺,前后意象看似對立,卻又不觸不背,二元并存,作者正是吸納了截斷眾流的方式,用希望與光明之意象有意識地截斷自己失落與郁悶的情思,以求超脫。而以“無情”對“有情”,卻道出了世事的荒唐、滑稽,作者的無奈,作者于國于君忠之如此,貞之如此,卻一再遭貶,人生何其虛無!但矛盾中的作者極力摒棄自己失意的心情所帶來的消極思緒,欲還事物之法相,亦以自慰,平衡自己的消極。這正是云門宗三昧之一的“截斷眾流”中的意象對峙。

    蘇軾的禪宗思想在詩詞中多處體現并非偶然,而是詩人長期的人生體驗和理性思考后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與客觀物象之間的必然契合。無疑,禪宗的理事圓融,為其詩歌拓展出一個了嶄新的禪悟美學情境。

本篇文章來源于『中國古曲網 』原文鏈接:http://blog.guqu.net/user1/423577/archives/2008/16266.html

 

    8、“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多情還是無情,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笑容綻開的時候,似乎總有淚隱隱相伴。只是傷了自己的,總是無情的人和事。愛沒有誰對誰錯的是非標準答案。我們只同情那些笑漸不聞聲漸消的無望者,卻在很多的時候,并沒有去找一下自己的原因所在,卻會在胡思亂想中,考慮一些莫名的東西。有一些是實際的,有一些是虛無的,空到虛無,各種怪異的念頭便會叢生,像瘋狂的野草一樣四處蔓延,而這樣的放縱,時常讓自己的思維放肆而行,在無邊無際的空間及時間里,悲天憫人,橫眉冷對。

 

   9、這是一個易于令人傷感的季節,這是一個反復上演頻率很高的傳統的節目。在你東坡眼里,卻有些另類。當然,一個易入俗套、易落舊窠的人,他如果不能臻至此境,他就會淪為常人。你的另類,則在于力主求新,善于從平常事尋常物里提煉致理,以理化情,以磊落坦蕩的襟懷泰然面對人生的不如意,人成高格,詩(詞)成大境,非一般人可比!

    因而,在這個最易引發人傷感的傳統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皆殘,落紅色衰,將化春泥。青杏尚小,初夏將至未至,候在春天的花園外窺視多時!

    舊時燕子,飛過春野,飛過綠水,準確無誤地抵達舊時人家,在似曾相識的院落上繞來繞去。

    無力的東風并非無情,只是她要去趕赴一場約會,在她即將離去的當兒,柳絮載途,紛紛揚揚,揚揚灑灑地為她送行。可是,芊芊芳草卻在春風的呵護下,遠浸天涯的同時,也染綠了我們這些飽受創傷者的心境。我們才知道,春天終要離去,但她會以特有的方式留在我們的身邊,走進我們的心靈。而且,從來都不曾離去。只是因我們自己的疏忽而無視了她的存在!

   因此,我們自然不必嘆惋百花的凋殘、濃艷的減褪!

   深院高墻內,佳人的秋千高蕩,笑聲隨了秋千飛揚。

   深院高墻外,是羈客匆忽走過的道路。

   墻外,征塵撲面的羈客恰巧打馬馳過,卻被墻內佳麗們無邪的笑聲絆往了匆匆的腳步。于是,他勒馬引頸,踟躇不前。不料,佳人的笑聲漸漸地遠了,最終徹底地消失在羈客的聽力之外。

   唉,自顧多情的人呀,又被無情的春光惹了一身的苦惱,不能自拔,無力自拔。

   他,要么在傷逝中憔悴,要么在憔悴中自振。

  “天涯何處無芳草”呀,又何必要在這一棵樹上吊死?

   知春者,春自常在;賞春者,春滿天涯!

   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是不會被一時的挫折擊倒的!一個真正的強者,即使身處暮靄沉沉楚天寥闊的蒼涼之境,他也會坦然而對!

   豪放豁達的東城,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寫這首詞,是面對春天的無情流逝而自尋煩惱呢,還是借以慰藉他人?最后的惆悵總讓人難以釋懷!

   殘紅褪盡,青杏初長成,這是自然的代謝,有幾會悲意總是免不了的。燕子是春天的精靈,她們的翻飛,她們的呢喃,總給人幾分欣喜——春天雖然遠逝,但春天的生機尚存,而且越來越旺,到處張揚著無限的魅力。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故事正在發生。秀美的江南,那佳人的笑聲,是自然之靈從心底涌出的天籟之音。那笑聲越脆,越無私,越不著痕跡,自然就越有靈性、越有生機。可是,正是這笑聲,制造了一起事故,絆倒了一位匆匆趕程的行人。笑聲對自然的有情卻是對行人的無情!這個無辜的人呀,他從此喪失了理智,喪失了繼續前行的動力。

   他,因此沉論!他,因此無以自拔!

   東坡,你是不是那個在墻外被笑聲擊倒的人呢?如果是,那你又在羨慕什么呢?用今天的說話,你正是圍城之外那個急于想沖進去的人!

    東坡,如果墻內的佳人羨慕墻外行人的自由,她又何必如此放縱如此恣肆的笑呢?她要不要沖擊圍墻的封鎖由她自己決定。何況,墻外還有一個人正在苦苦地神傷。

    東坡,你一生坎坷,仕途蹭蹬。你多次遭貶,又被貶至惠州時,多半親人已經離散,唯愛妾朝云相依相隨。你在赴惠州途中有感而發,作這章惆悵四溢的《蝶戀花》,看來,你雖閱人無數,卻仍還不夠知足。

    有一天,秋霜初降,枯葉凋落,你讓朝云備酒,欲讓朝云唱這章《蝶戀花》佐你下酒。不料,朝云是曲調未唱,淚先濕了衣襟。你深感怪異,朝云答道:詞中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句,讓人傷情大決堤,沒法唱下去。你調侃道:余正悲秋,你到傷春了。

   據說,不久朝云也因痛而去,枝上柳綿看來是真的沒有了,于是,你也終身不再聽此曲。

   “大江東去”的豪放是暫時的,更多的時候,你還是無限婉約的多情,翻讀你的詞,那些婉約的篇章,比柳永還要柳永。只是,那持銅板非山東大漢不能演唱的“大江東去”是你的金牌保留曲目,除后來的稼軒、鵬舉外,罕有能匹!

   東坡,你到底是那墻外的癡情漢呢,還是那墻內的多情女?這里面藏著的懸疑或玄機,恐怕只你才能給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了。我輩僅能瞎猜,于你的詞,于你所寄,但愿無什大礙!

 

   10、真正相愛的人應該聽得見彼此心里的回聲。但在某些鐘情者眼里,卻會產生愛的“錯覺”。當你深深地傾慕某個異性時,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對方身上,以為對方也有同樣的意思,這時你的觀察和試探都會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從而不斷強化你的自我感受,導致進一步加深誤會,自我陶醉,甚至到處張揚。例如,總是感覺對方在偷偷地看你,其實人家是在看黑板聽課;別人只是為著一般的禮節才同你交往,你卻認為人家喜歡和你單獨約會;路上碰見了,別人同你握手、點頭微笑變成了示愛的信號;你不小心闖了禍,別人好心幫你收拾,也成了獻殷勤的行為……一旦鼓起勇氣向對方傾吐相思之情時,結果卻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水中撈月一場空,你卻認為對方突然變心,或是在玩弄你的感情,甚至一時沖動,作出不理智的行為,一場風波破壞了原來好端端的友誼,尷尬異常。

 

 

   11、誰像那只不愿離去的燕子?誰是那個偶然心動的過客?如果佳人知道了傾慕者的存在她還能不能如此快樂?得不到看不清的才覺最美?多情?無情?看似多情實則無情?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10

[新一篇]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舊一篇] 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