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趨勢(下)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三 科技發展的全球化
  1998年,Patel與Vega對359家世界最大的跨國公司進行了系統分析,這359家跨國大企業都是《財富》雜志所列前500強企業中在90年代技術最活躍的企業,該項研究表明,從80年代到90年代,各大跨國公司在海外的技術創新活動都有所增加,平均達到2.4%。1997年, 各大公司在海外的R&D投資所占份額達到11.0%(見表2)。 說明在本國以外的研究與開發活動呈上升趨勢。
  表2 研究與開發活動的國際化
     1992~1996年取得  海外R&D經費所國別     美國專利     占份額(%)    國內開發 海外開發     (%)    (%) 日 本  97.4    2.6     2.1(1993) 美 國  92.0    8.0     11.9(1994) 西 歐  77.3   22.7 比利時  33.2   65.8 芬 蘭  71.2   28.8     24.0(1992) 法 國  65.4   34.6 德 國  78.2   21.8     18.0(1995) 意大利  77.9   22.1 新西蘭  40.1   59.9 瑞 典  64.0   36.0     21.8(1995) 瑞 士  42.0   58.0 美 國  47.6   52.4所有公司 87.4   12.6     11.0(1997)    海外開發取得美國專利國別   變化(%)(從1980~        1984年) 日 本   -0.7 美 國   2.2 西 歐   3.3 比利時   4.9 芬 蘭   6.0 法 國   12.9 德 國   6.4 意大利   7.4 新西蘭   6.6 瑞 典   -5.7 瑞 士   8.2 美 國   7.5所有公司   2.4
  *列在該欄中所有歐洲國家的數據是指其研究與開發活動都是在歐洲以外的國家或地區進行。數據來源:OECD(1997),EC(1997)
  但情況也表明,跨國公司在海外的研究與開發投資還僅集中于少數國家。359家企業中只有不到1%的企業在美國、日本、西歐以外的國家和地區有創新活動。美國、德國、英國是研究開發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有70%以上的海外研究與開發活動是在這三國完成,相對而言日本最不具吸引力。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由于它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全球化的研究開發也迅速蔓延到中國。從1994年開始,跨國公司開始試探性地向我國進行R&D投資。到1996年,各大跨國公司開始研究在華建立研究與開發機構的可行性。經過幾個大公司的試點,從1997年底到1998年,許多跨國公司紛紛宣布要在中國建立研究開發機構或擴大在華R&D投資。這說明經過近幾年的試探和觀察,跨國公司認識到針對中國市場進行研究開發的重要性,已堅定了在華長期投資,大規模占領中國市場的決心。英特爾公司總裁葛羅夫認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中國是發展網絡最有希望的國家。而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對中國技術人才評價甚高。這促使他們紛紛表示要在華投入巨資進行研究與開發。
  與此同時,我國的公司也緊鑼密鼓地在海外進行研究開發的投資,許多公司已從這種海外的研究開發中得到好處。
  科技的全球化對發展中的中國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使中國的科技以一種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科技發展之中,使我國的科研人員能獲得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的選題,這將有助于我國科技研究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國的科技人員和研究機構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如獲得人才,獲得課題,都將比過去遇到更多的競爭者。另外,科技的全球化與國家安全將引發新的矛盾。
      四 技術創新成焦點
  1999年是我國的技術創新年。這種全社會對技術創新的關注是有深刻背景的。
    1.技術創新成為世界各國參與激烈國際競爭的主要戰略
  世界各國圍繞技術創新的競爭十分激烈,這種激烈性表現在西方盟國之間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表現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大國的追趕上。發達國家之間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實力消長,就充分說明了技術創新在國家和地區參與國際競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戰后的美國在科技實力方面一直首屈一指,但其經濟實力相對逐年下降。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和德國的許多經濟業績指標,尤其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美國。如在電子產業方面,80年代日本咄咄逼人,給美國造成了很大的競爭壓力。美國的主要問題正是科技產業化不力。美國的許多偉大發明首先在日本、歐洲實現了產業化。也正是在80年代后期,美國政府和產業界均猛省過來,加強了技術創新工作,強大的研究開發實力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一舉占領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90年代初,美國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的問世,從原理上進行創新,遠遠領先于日本。在計算機、軟件、信息網絡等技術領域,美國一直保持著強大的研究開發和市場壟斷優勢。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也逐年回升。美國現在幾乎全部奪回了在高新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經濟已連續8年穩健增長,技術創新的成效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戰后的經濟復興和發展主要依靠的也是技術創新。美國的晶體管、彩電、盒式錄像機等不少發明,首先由日本實現產業化,并成為這些產品生產的大國。日本在60年代從歐洲(盧森堡)引進先進鋼鐵生產技術并加以創新,使日本在70年代成了世界第一鋼鐵大國。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連續低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高科技產業化方面出現失誤。日本人對信息技術發展方向缺乏預見能力。第五代計算機和高清晰度電視機都因未能產業化而夭折。日本對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在90年代的產業化發展缺乏準備。現在,日本信息通信產業已落后于美國和歐洲。
  歐洲科技實力強于日本,但過去經濟落后于日本,問題之一是科技產業化不力。今天,歐盟加強了科技產業化,歐洲于1996年推出《歐洲創新第一行動計劃》。尤其注意了信息通信產業的發展,有望到2005年在這個領域基本趕上美國。在航空航天方面,歐盟的世界市場份額上升。在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下,歐盟經濟在1997年和1998年仍分別增長2. 5%和2.7%。
    2.隨著經濟的日益全球化,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經濟發展的日益全球化,無疑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同時也使它們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發達國家憑借著其雄厚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以及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始終主宰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目前的不利局面,必須實施以技術創新為重點的發展戰略,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3.技術創新是發展中國家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重要保證
  知識經濟的到來,對發展中國家構成的挑戰是非常嚴峻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科技和教育發展水平較低,在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機會上處于劣勢,這導致在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中困難重重。再加上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成本上的比較優勢逐步減弱,傳統產業將受到極大沖擊,發展速度相對減緩。而且由于技術國家主義和技術貿易壁壘的影響,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可能形成新的“中心——依附”關系。這都將使南北差距進一步加大。
  但是,知識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變得更加重要,成為經濟發展的靈魂。技術創新不僅是現代企業活力之源,更是經濟發展、生產率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驅動力。在經濟學領域中,創新被看作是企業生產新的、經過改進的產品(服務)和生產工藝的過程。隨著知識在經濟活動中重要性的迅速增加,參與知識生產、傳播的機構種類數量不斷增加,創新過程變得越來越復雜。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知識經濟的到來既是嚴峻的挑戰,也帶來了寶貴的機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網絡的形成,使發展中國家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利用發達國家的知識積累;知識和資本具有互補性,使資本對發展中國家的制約減輕;人的智力因素是知識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依托和開發自身的人力資本,通過技術創新,充分調動國家的知識資源,打破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從而在新一輪趕超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入世界知識經濟發展的潮流。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曾經走過依靠技術改造的發展道路。這是一種通過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能力的擴大求發展的模式。但過去技術改造重點的幾個產業,如紡織、化纖產業,現都陷入困境。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企業必須在市場中不斷創新。外資的進入給中國帶來許多新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但外資所產生的技術擴散并不多。隨著中國市場的國際化不斷加強,中國企業必須從市場和技術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國通過技術創新求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一是經貿委、科技部的技術創新工程在1997年的啟動。表明政府已經開始將推動企業和地方的技術創新作為工作重點。二是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并在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政策中得到了體現。三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出臺,表明政府將全力推動中小科技型企業的創新。最后,全國技術創新會議的召開,將把技術創新工作推向一個新階段,全國將因此掀起一個技術創新的高潮。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津7~9N1科技管理與成就《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1999)》研究組19991999執筆人:柳卸林/齊建國/王昌林/郭哲 作者: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津7~9N1科技管理與成就《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1999)》研究組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0:59:19

[新一篇] 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趨勢(上)

[舊一篇] 當前電影文化中的意識形態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