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由中國明史學會和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九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于2001年8月 25—29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召開,來自海內外的百余名學者出席了會議。在開幕式上楊國楨宣 讀了題為《傅衣凌先生的明史情緣》的論文,以緬懷和紀念這位先輩對明史研究的卓越貢獻 。南炳文先生作了《百年來明史研究狀況》的學術報告,對今后明史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了 展 望。與會學者提交論文百余篇,涉及范圍十分廣泛。下面分類加以介紹。
  在明代經濟史方面,討論的主要問題有:1.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林金樹《試論明中葉以后 政治和經濟發展趨勢》認為,明代中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城鄉社會產生了很多新氣象,有 一些手工業部門以及農業經營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韋慶遠《嘉靖時期商業的興衰》則認 為,由于政治局勢和財政狀況的惡化,嘉靖中后期商業經濟陷入極度凋敝的境地,明代中后 期的商品經濟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2.區域經濟。田澍《明朝對河西走廊的財政政策》、 薄音湖《明朝對蒙古的經濟政策》、寧志新《明代西北地區農業開發的歷史思考》、馬雪琴 和楊選娣《明清時期內蒙古農業區開發拓展及其影響》等文,分別探討了明朝中央政府對西 北和蒙古的經濟政策,以及這些地區的農業開發情況。高青平《晉商與中國北部開發》論述 了明清時期晉商為北部地區的開發所作出的貢獻。劉祥學《明代嶺南地區的民族交融與民族 經濟發展窺探》考察了明代嶺南地區各民族交融的重要方面及其對民族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鈔曉鴻《明清陜南水利灌溉與賦役改革》討論了陜南賦役改革的獨特性以及賦役改革與水 利灌溉之間的關系。[日]濱島敦俊《明末蘇松常三府的均田均役》,則對明朝末期蘇州、松 江和常州三府的均田均役改革進行了細致論述。3.戶口與田地。欒成顯《明初人口數值研究 中的兩個問題》比較了洪武時期三個年份不同人口數字,提出“不虧原額”說是對史料原文 的誤解,《諸司職掌》所載人口數字可能屬于明代戶口歲計制度的產物。高壽仙《明代田土 數額的再考察》對洪武、弘治、萬歷三朝田土數字歧異問題進行了評述,并對明代實際耕地 面積變化情況作出了估測。4.手工業。范金民《明代官營絲織業三題》就中央織染機構、萬 歷年間加派數量、崇禎年間停止蘇杭織造等問題進行考辨。杜婉言《明代的珍珠業》論述了 明代珍珠業的興盛以及官府采珠對民生的摧殘。5.商業。冷東《國家與區域社會之間——明 清潮州海商研究》、黃啟臣和龐秀聲《明清時期廣東商人的海外移民》從不同側面對明清廣 東商人進行了研究。許敏《試論晚明商人僑寓、“定居”化趨向與社會變遷》、[韓]曹永憲 《明代徽州鹽商的移民與商籍》討論了明代商籍和行商定居化問題。張明富《“賈而好儒” 并非徽商特色》、[韓]李和承《明清傳統商人和職業神》討論了商業倫理和商人文化問題。 王雄《明朝的鹽法開中制度》、方志遠《明清湘鄂贛地區食鹽的輸入與政府對淮鹽的保護》 、卜永堅《商業里甲制——論1617年兩淮鹽政的綱法》、[日]橋本英一《“依山”和“附海 ”——明代后期的福建鹽政》、[韓]金弘吉《明代皇木的采辦和木商》,則對與政府關系密 切的鹽商和木商進行了研究。[韓]吳金成《明清時代工商業市鎮的發展與商人》討論了江西 景德鎮和河口鎮的經濟狀況和居民結構。胡凡《論明英宗時期蒙古瓦剌部與朝廷的朝貢貿易 》、[日]松本隆晴《明代中期的北虜朝貢貿易》,對明英宗時期和嘉靖年間與蒙古的朝貢貿 易進行了考察。6.貨幣。馬社香《明代貨幣與政治經濟關系之窺見》分析了明朝貨幣錢、寶 鈔和白銀三者的變化,萬明《白銀與晚明社會》論述了明朝白銀貨幣化的過程以及相伴而來 的明代社會發生的重大變化。王玉祥《明代“私錢”論述》討論了明中后期私錢泛濫給明朝 錢法造成的嚴重威脅。[日]益井岳機《永樂通寶的作用》指出“永樂通寶”是作為賜品賜給 東 南亞各國的,并通過東南亞各國流通到日本、琉球等地,反映了明朝在處理與朝貢國關系上 的權宜之策。
  在明代社會史方面,涉及的問題有:1.鄉村基層組織。夏維中《試論明初里甲制度的歷史 淵源》以江南地區的“都”為中心,對明初實施里甲制度的歷史淵源及其僉役的標準和應役 的方式進行了考證。陳支平《明代前期福建戶籍的民間重構》認為民間戶籍的重構導致了政 府 黃冊制度和賦役制度的紊亂。[韓]金鐘博《明清時代鄉村組織與保甲制之關系》認為明中 期以后的里甲制度名存實亡,出現了專職的鄉村防御體制即保甲制。黃志繁《鄉約與保甲: 以贛南為例的分析》分析了王陽明對贛南基層社會實行保甲鄉約的治理模式、執行情況。卞 利《明清時期徽州的鄉約初探》分析了徽州鄉約在厲行德治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方面所起的 作用。此外,[日]森正夫《關于“鄉族”》回顧了1983年他與廈門大學學者對明清土地所有 制、地域社會等問題的討論,檢視了宗族組織與地域社會的雙重結構及變化趨勢。2.奴仆問 題。牛建強《明代奴仆和社會》認為隨著明代整體社會的變化,明中后期一些地域的奴仆在 某些方面已取得了與平民相同或趨近的權利,許文繼《“義男”小論》也認為等級森嚴的禮 法秩序在明代后期趨于松懈,“義男”的社會經濟地位有所上升。3.社會生活與風尚。滕新 才《明朝中后期居室文化初探》論述了明中后期百姓居室家具的變化情況。林麗月《故國衣 冠:服飾變革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則對明清鼎革之際服飾的變革進行了論述,展示了處 于社會變革中的民眾心態。4.史料介紹。王振忠《明代徽商研究的一部重要文獻》,對明人 方鄭@①《復初集》的社會經濟史料價值和內容作了介紹。[日]中島樂章《明末閩東社會經 濟史的罕見資料》則介紹了日本尊經閣文庫收藏的毛萬匯《莊夢記》中《朝陽拙令》的主要 內容。
  在政治史方面,張顯清提出應該重視嘉隆、萬歷時期諸問題的研究。他認為這一時期有較 為典型的歷史特性:重大政治事件的發生、經濟發展對傳統模式的突破,進而促使社會思想 的變革等等,引起與會者的熱烈討論。除此之外,涉及的問題還有:1.政策與制度。吳量愷 《朱元璋振興明朝的理論構想及其施政方略》討論了朱元璋政治構想的理論與實踐。晁中辰 《論永樂盛世》認為“仁宣之治”的通常說法頗有不確,稱永樂盛世更符合實際。郭培貴《 明代文官的蔭敘制度考述》論述了明代蔭敘制度的基本內容。詹家豪《明代太學中的援例監 生》考察了援例監生的產生、演變過程及其弊端。陳懷仁、夏玉潤《明代鳳陽官吏的組成》 介紹了在明代處于特殊政治地位的鳳陽官僚機構的設置與官吏選配、組成的情況。張哲郎《 麓川之役與明代總督之設立》討論了明代總督制出現的政治與軍事背景。[韓]元廷植《明代 中期福建內建置新縣的理想與現實》指出明朝建置新縣是國家權力和地域居民在社會經濟變 化、人口移動以及應付社會不安和叛亂的結果。2.政治事件。林延清《宣宗孫皇后與明朝中 葉政治》探討了孫皇后對明代中葉政治的影響。張憲博《再論“移宮”》論述了“移宮”事 件對天啟政局的重大影響。王劍《紫柏大師與續妖書案》梳理了紫柏在萬歷年間續妖書案前 后的經歷。呂士朋《崇禎初年錢謙益事件與東林內閣的瓦解》論述了崇禎初年會推內閣首輔 錢謙益事件對東林政治勢力和崇禎朝政局的影響。3.政治心理。柏樺《明代州縣官的心理特 征》討論了州縣行政運作和州縣官的心理特征問題。葛荃《論晚明東林黨人的“戒懼”政治 心態》分析了晚明東林黨人所具有的政治心態及其原懼特點,認為這是東林悲劇的心態之源 。4.陵寢制度與祭陵活動。陳琳《明祖陵的地位及其影響》結合史實進一步探討了明祖陵的 營建年代以及在明代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及影響。朱鴻《明代皇帝的謁陵活動——兼論“出警 入蹕圖”》通過對明代皇帝謁陵之禮的研究,以明人《出警入蹕圖》為著眼點,指出明代皇 帝謁陵動機不一,所含政治意義很值得加以探討。5.明末農民起義。[日]吉尾寬《明末的流 寇叛亂與區域社會》論述了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等農民軍的活動、明朝政府的平定政策以及 區域階層的動向。[日]佐滕文俊《關于明末河南永城縣劉超之亂》則通過對河南永城縣總兵 官劉超叛亂的研究,探討了地方治安和秩序如何維持的問題。龍西斌《論李延不是李自成》 對有關李延的一些史料和說法進行了辨析。
  軍事、法律和中外關系史也受到學者關注。1.軍事。何寶善《朱元璋、蒙古族與明初長城 》 認為明初“固守封疆”的戰略思想初步劃定了明代長城的基本位置和大體走向。張德信《明 代 衛所的設置與永寧衛的建立》考察了福建沿海永寧衛的建立情況,認為它具有對外抗擊倭寇 侵擾、對內維護地方安寧的雙重功能。王日根《明代福建官方海防的由盛轉衰及其影響》探 討了明代福建海防走向衰落的社會根源。余三樂《孫承宗與<車營百八叩>》探討了《車營百 八叩》的內容和成就。徐曉望《論隆武帝的戰略思想》分析了隆武帝戰略思想的得失。2.法 律。吳艷紅《明代武職“立功”考論》以明代武職懲治體系的調整為前景,論述了明代武職 “ 立功”的行用與意義,以及贖刑在明代武職中實施的情況。[美]姜永琳《論中華帝國法律的 宗教特征——以明初法律文化為例》,將《大明律》和猶太教、基督教的基本法之一的“十 戒” 加以對比,論述了中華帝國法律的宗教特征。3.中外關系。[日]大隅晶子《明初太祖對外政 策 的形成及其背景》、趙中男《明代宣德時期的中外關系》分別討論了洪武、宣德時期的對外 政策問題。[日]岡本弘道《明代朝貢國琉球的地位及其演變》討論了琉球與明朝關系的前后 變化情況。馬曙明、任林豪《明援朝抗倭之勝因管見》進一步探討了明朝取得援朝抗倭勝利 的原因。[日]松浦章《關于明代朝鮮船漂流至中國之問題》根據崔溥的《漂海錄》等相關史 料,研究了明代漂流至中國之朝鮮人、船舶等事例,還介紹了朝鮮沿海漁民的生產和生活, 以及在出海之際如何備糧及其遣返情況。湯熙勇《明代中國救助外國籍難船及漂流民的方法 》論述了明朝救助外籍難船的態度、漂流到中國之外國籍難船的數量、外籍漂流民的調查、 外籍漂流民的照顧、外籍漂流民的遣返等問題。李炳文《黃斌卿其人及乞師日本》論述 了黃斌卿為恢復明朝江山而試圖向日本借兵的活動。卞鳳奎《1628年(明崇禎元年)在臺灣的 日荷紛爭》根據日本、荷蘭相關文獻或書籍的記載,考證了崇禎年間日本、荷蘭為拓展海外 市場引起的兵衛事件。
  此外,會議論文還涉及到宗教與學術思想等方面的問題。1.宗教。姜曉萍《試析明初的道 教管理政策》探討了明代道教管理機構以及道教“席牒”制與考核制的建立過程。高致華《 從明代祭祀看厲祭壇的文化意義》論述明代厲祭壇的祭祀情況及其文化意義。[日]小野和子 《再論隱元》進一步探討了明末清初東渡日本的隱元禪師的活動和影響。2.學術思想。饒龍 隼《兩浙儒與江右儒——明初尊崇程朱理學問題析疑》以兩浙儒和江右儒為例,探討了明初 尊崇程朱儒學的官方政策背后所潛藏的地域儒學之間的競爭與消長。李琳琦《明中后期新學 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指出,作為程朱理學故鄉的徽州,在明中后期也成為陽明心學 流布的地域。張璉《王艮思想的歷史評價》認為,由于王艮學說的獨特性,人們大多將其視 為帶有異端色彩的學派,而對其真正的本質內涵缺乏客觀評價。陳國儒《淺釋李贄之哲學思 想 》討論了李贄的哲學和倫理思想。張兆裕《明代的華夷之辨》認為明代華夷之辨出現了新的 動向,尤其是明中后期受西學的影響,有了與傳統迥異的認識。李小林《萬歷官修本朝正史 活 動的倡導者——陳于陛》、吳琦和馮玉榮《<明經世文編>編纂群體之研究》、劉薔《徐勃的 藏書及其目錄學思想研究》、李祖基《陳第、沈有容與<東番記>》、曹江紅《黃宗羲與<明 史·道學傳>的廢置》,則分別討論了圖書編撰和收藏方面的一些問題。
中國史研究動態京24~27K24明清史張英聘20022002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 北京 100006 作者:中國史研究動態京24~27K24明清史張英聘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00:52

[新一篇] 竹內好的魯迅論

[舊一篇] 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