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譯文]   揚手為我彈奏一曲,似千山萬壑的松濤滾滾奔騰。

  [出典]  李白  《聽蜀僧濬彈琴》

  注:

  1、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 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 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云暗幾重。

  2、注釋:

     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有人認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中的仲濬公。綠綺:琴名。晉傅玄《琴賦序》:“楚王有琴曰繞梁,司馬相如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司馬相如是蜀人,這里用“綠綺”更切合蜀地僧人。

  峨嵋:山名,在今四川省峨嵋縣。

  一:助詞,用以加強語氣。揮手:這里指彈琴。嵇康《琴賦》:“伯牙揮手,鐘期聽聲。”

  萬壑松:指萬壑松聲。這是以萬壑松聲比喻琴聲。琴曲有《風入松》。壑:山谷。這句是說,聽了蜀僧濬松聲比喻琴聲。琴曲有《風入松》。壑:山谷。

  客心洗流水, 馀響入霜鐘:聽了蜀僧濬彈的美妙琴聲,客中郁結的情懷,像經過流水洗了一樣感到輕快。客:詩人自稱。流水:《列子·湯問》:“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這句詩中的“流水”,語意雙關,既是對僧濬琴聲的實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彈的典故。

  馀響:指琴的余音。

    霜鐘:指鐘聲。《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這句詩是說琴音與鐘聲交響,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秋云:秋天的云彩。

   暗幾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3、譯文1:

     四川僧人抱彈名琴綠綺,  他是來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為我揮手彈奏了名曲,  好像聽到萬壑松濤雄風。

  高山流水音調一洗情懷,  裊裊余音融入秋天霜鐘。

  不知不覺青山已披暮色,  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幾重! 

    譯文2:

    有一位四川的僧人,抱著綠綺琴走下峨嵋山嶺。揚手為我彈奏一曲,似千山萬壑的松濤滾滾奔騰。像流水洗滌過的心靈分外清新,馀音伴著鐘聲久久在霜林中回震。忘情地傾聽不覺青山已經入暮,眼前是重重疊疊的秋云。

 

 

   4、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彈琴。開頭兩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從四川峨眉山下來的。李白是在四川長大的,四川奇麗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壯闊胸懷,激發了他的藝術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他的詩里。他對故鄉一直很懷戀,對于來自故鄉的琴師當然也格外感到親切。所以詩一開頭就說明彈琴的人是自己的同鄉。“綠綺”本是琴名,漢代司馬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綠綺,這里用來泛指名貴的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
  三四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揮手”是彈琴的動作。嵇康《琴賦》說:“伯牙揮手,鐘期聽聲。”“揮手”二字就是出自這里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這兩句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鏗鏘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這一句就字面講,是說聽了蜀僧的琴聲,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愉悅。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其中包涵著一個古老的典故。《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現蜀僧和自己通過音樂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個字,很含蓄,又很自然,雖然用典,卻毫不艱澀,顯示了李白卓越的語言技巧。
  下面一句“馀響入霜鐘”也是用了典的。“霜鐘”關于《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霜鐘”二字點明時令,與下面“秋云暗幾重”照應。“馀響入霜鐘”,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列子·湯問》里有“馀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用“馀音裊裊,不絕如縷”,形容洞簫的馀音。這都是樂曲終止以后,入迷的聽者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所產生的想象。“馀響入霜鐘”也是如此。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鐘聲共鳴著,這才發覺天色已經晚了:“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感覺時間過得真快。
  唐詩里有不少描寫音樂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濁的琵琶聲,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變的音響效果表現了出來。唐代另一位詩人李頎有一首《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節的不同景物,形容音樂曲調的變化,把聽覺的感受訴諸視覺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是,除了“萬壑松”之外,沒有別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著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其實,“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想到萬壑松聲,聯想到深山大谷,是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寫的。
  律詩講究平仄、對仗,格律比較嚴。而李白的這首五律卻寫得極其清新、明快,似乎一點也不費力。其實,無論立意、構思、起結、承轉,或是對仗、用典,都經過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著痕跡罷了。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的藝術美,比一切雕飾更能打動人的心靈。
 
 
 
   5、“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這是李白筆下的古琴,也道出了古琴的真諦,其中的瀟灑飄逸之美,故不用言,單是那“一揮手”之勁與“萬壑松”之勢就足以令人心馳神往。這種氣勢在唐朝另一巔峰級詩人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畫面中也堪與相稱,我們在腦海中想像這幅畫不妨試著撥下一個重音,那眼前俯瞰天下,耳邊震蕩回響的意境該是何等的動人心魄,也許再頹廢的人恐怕也會忍不住想吼一嗓子。
 

這種凌云的氣勢讓我不禁想到蘇軾,在我心中,他是中國詩歌史上唯一堪與李杜比肩的大家,我不知道蘇軾的琴技如何,但我想如果給蘇軾的豪放詞作配一個基調或者說背景音樂的話,那真是非古琴莫屬了,那種“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雄氣概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宏大氣勢,也只有古琴能夠道得出吧?這種大氣想必常年征戰在長江口的周瑜周都督有更加深刻的體會,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驚心動魄和戰場上刀光血影的慘烈一定讓他對琴中之勢領悟更深,也讓他的琴技更加精湛。

 

那古琴究竟在彈著什么呢?

 

突然想到了陳子昂,一片蕭殺之中,陳子昂孤身一人登上幽州古臺,因境感情,因情入境,忍不住放聲一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就是古琴,它融合了大丈夫登高一呼的豪壯之氣和大英雄途窮路盡的蒼涼。古琴就是這種悲劇英雄的最佳心聲。

 

原來古琴卻是孤獨的,難怪伯牙和鐘子期兩位知己因琴而交下的情誼,成為了后世多少人苦苦追尋的象牙之夢,遺憾的是,這夢真的再也沒有實現……

 

 

 

6、最近喜歡聽古曲,喜歡那些傳統的已經很遙遠的東西,遙想古人飲酒作詩,竹林彈琴,邀三五好友,登高看遠,何等的逍遙和心曠神怡,所有的情懷都在意境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西窗明且暖,晚坐卷書帷。琴匣拂開后,酒瓶添滿時。角尊白螺醆,玉軫黃金徽。未及彈與酌,相對已依依。泠泠秋泉韻,貯在龍鳳池。油油春云心,一杯可致之。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應康與籍,及我三心知。

 

 

   7、 古琴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品格,無論是清微淡遠,還是中正平和,傳達出由感官愉悅到情感愉悅以至培養情操的不同審美訴求。作為文人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彈琴有助于找到靜雅與暢達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人獨特的情感追求,琴人將藝術、人生、理想等情感內涵融入指端,以求得知音與共鳴

  古琴藝術琴曲的標題性、音結構的帶腔性、節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質上清微淡遠的傾向性,都集中體現了中國音樂體系的基本特征,構成了華夏民族音樂審美的核心。今天,眾多經過漫長歲月浸染而臻于完善的古琴藝術珍品,已成為再現中華傳統藝術風貌、重拾傳統文化記憶、傳承民族文化血脈的重要精神遺產。

  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古琴藝術的深邃精神和文化內涵伴隨著悠久的琴聲已傳承兩千余載,其對中國人文思想影響至今的“弦外之音”更是難以言盡。還是借詩仙李白的詩意而言所不能盡言的古琴藝術的迷人意味吧:為君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8、這首詩寫的是聽琴。操琴的是蜀地僧人仲濬公,聽琴的自然是詩人李白自己。

  樂聲雖然可感可知,但畢竟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文學創作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描摹樂聲最有效的藝術手段是借助于比喻,把聽覺訴諸于視覺。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李頎,有描摹琴聲的詩,晚于李白的白居易有著名的《琵琶行》描寫琵琶音響,莫不如此。李白卻別出心裁,把這首詩的重點放在描述聽琴的感受。讓讀者耳目新。

  詩篇從操琴者的身份來歷寫起。原來他是來自四川著名佛家圣地峨眉山的,懷中抱著的是如同漢代司馬相如那張名叫“綠綺”一樣名貴的琴。這就使我們感覺到這位高僧不同凡俗的氣質和風度,也可以想見他的操琴技藝一定是高妙絕倫。

  接下來正面描述蜀僧仲濬公彈琴和彈者、聽者雙方感情的交流。“為我一揮手”寫彈者,“揮手”指彈琴。“如聽萬壑松”寫聽者。用萬壑松濤這種大自然宏偉之聲比喻聽琴的強烈感受。

  下面轉寫琴音的絕妙和自身的感受。“客心洗流水”,是說琴聲滌凈了塵世雜念,精神得到凈化。這里暗用了典故。《列子·湯問》中有這樣一個典故:伯牙彈琴,樂曲表現高山,聽琴的鐘子期就說:“好啊!高大巍峨如泰山!”樂曲表現流水,鐘子期就說:“好啊!浩浩蕩蕩像江河!”就是說孤獨清高的彈琴者遇到了知音。作者用這個典故兼有視蜀僧為知己的意味,用的自然而不露痕跡。“馀響入霜鐘”,是說琴的馀音引起寺鐘的共鳴。這句詩既點明了時令,也關帶著結尾。

 

 

   9、樂曲旋律明快抒情,表達了人們春意盎然、奮發向上的歡快情緒。閉目靜聽,激越處如高山流水,浩浩蕩蕩,恰如李太白“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之暢快,又恰如白樂天“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之淋漓;舒緩處如澗底小溪,清亮優雅,確有杜子美“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之由衷感嘆!

 
   中國人原來是怎么彈琴的?

   10、魏晉人抱琴在山顛之上,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那種音樂不是給人家聽的,是要喚醒整個天籟合鳴,滋養自己的。

        李白有個憎人好友,抱著名貴的綠綺琴從峨嵋山下來為他彈琴,“蜀憎抱綠綺,西下峨嵋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千山萬壑,松風浩蕩,揮手一瞬間,帶來的是人心的安頓。

  聽琴之心是“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人與一座山,與秋意,琴聲,流水,一顆心全融了

    關于音樂,傅聰有許多精妙的比喻:

   莫扎特是“賈寶玉加孫悟空”,因為他能理解到人的最細微處,還能在形式上千變萬化;

   舒伯特很像陶淵明;

   貝多芬在“苦”的程度上跟杜甫有些接近;

   肖邦的音樂和詩歌十分像《E大調夜曲》,真有“淚眼望花花不語,亂紅飛過千秋處”的感覺;

   德彪西的美學是東方式的,是“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的境界 。

 

 

 

11、欣賞音樂是一種創造性的審美活動,每一個欣賞者由于個人性格、心理素質、生活經驗、文化修養和藝術趣味的差異,聆聽一件音樂作品肯定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李白聽蜀僧溶彈琴,驀然感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韓愈聽穎師彈琴,竟體味到十分具體的音樂形象:“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些浮想聯翩的主觀想像,未必完全符合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創作構思,但有了這種創造性的審美活動,欣賞音樂才能達到興會淋漓的境地,才能作出“摹寫聲音之至文”(方扶南贊許韓愈的話)來。

 

 

    12、記者:現代人怎樣做才能和大自然更加融合呢?

  于丹:中國人與自然之間,有一種天生的親密。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會從你的生命中穿行而過。

  在春天的時候,我們可以像李白說的那樣:"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如果人們都能這樣清風明月,寧靜地去看看爛漫山花,那你的心情也會如花綻放。到了秋天,你能像杜甫那樣:"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感受秋風秋葉從你心上掃過,一眼望斷千古,你能夠有宋玉那樣的悲傷,你就會多一份珍惜;夜晚,我們能夠仰頭看一看繁星朗月,用心體會張若虛的追問:"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我們如果真有這樣的追問,那么月進人心,你就會變得疏朗和明亮。如果我們真能安安靜靜地身處碧山之中,像辛棄疾說的那樣:"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你與青山對視,能夠看出青山別有的韻味來,那你就融進了山嵐。如果你能夠和朋友在這個地方審美,不是進音樂廳里聽人造的管弦樂,而像李白說的:"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中。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這一切怦然入心,你就與自然融合了。

  對現代人來說,這個天地固然,但我們就是不去,我們總是封閉在喧嚷的都市中,怎能有王維的心境,看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我們怎么能夠"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古人的心能安靜到桂花落地都聽得見。

  因此我認為,拒絕喧囂,復歸寧靜,拒絕奢華,返璞歸真,這大概是我們現代人能夠做到的一種養生的功課。當整個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時候,健康是需要用減法的,要學會剪掉繁復的外在東西,以最簡單的方式順應自然。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3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