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譯文]  月光皎潔,戍樓中傳來熟悉的《梅花落》曲調,這曲調落在了何處?借著風,它在一夜間傳遍關山。

  [出典]  高適  《塞上聽吹笛》

  注:

  1、     《塞上聽吹笛》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2、注釋:

     雪凈:冰雪消融。

   胡天:北方邊境。

   羌(qiāng)笛:羌族管樂器。

   梅花何處落:笛曲有《梅花落》,屬于漢樂府橫吹曲。是將曲調《梅花落》拆用,嵌入“何處”兩字,從而構思成一種虛景。

   關山:這里泛指關隘山嶺。


   3、譯文1:

     冰雪消融,胡地又回到了牧馬的時節了。 傍晚時分,戰士們趕著馬群回來,明月灑下一片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從戍樓中傳來熟悉的《梅花落》曲調。風傳笛曲,一夜之間傳滿了山川關口。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花色花香灑滿關山。 

    譯文2:

    冰雪消融,胡地到了牧馬的季節。日落時,士兵驅逐馬群歸來。 月光皎潔,戍樓中傳來熟悉的《梅花落》曲調,這曲調落在了何處?借著風,它在一夜間傳遍關山。

    譯文3:

    胡天北地,漫漫邊關,冰雪已經消融,茵茵的綠草一直漫上了遼遠的天際,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戍樓里的羌笛聲,婉轉悠揚,彌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在蒼茫而清澄的夜色里,羌笛聲如泣如訴,奏出了優美動人的《梅花落》。將士們聽到這動人的歌聲,不由得想起了家鄉的梅花,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故鄉的梅花或許也快落了吧?于是,聽著聽著,仿佛四處飄散的不僅僅是笛聲,還仿佛飄散著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一夜之中它的色和香在春風吹拂下四處飄散,頓時溢滿了整個的天地,灑滿了關塞山川。

    譯文4:

     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時分,戰士們趕著馬群回來,明月灑下一片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從戍樓中傳來熟悉的《梅花落》曲調。風傳笛曲,一夜之間傳滿了關山。


   4、高適生平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 


    5、汪中《述學·內篇》說詩文里數目字有“實數”和“虛數”之分,今世學者進而談到詩中顏色字亦有“實色”與“虛色”之分。現在讀者還可看到詩中寫景亦有“虛景”與“實景”之分,如高適這首詩就表現得十分突出。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這與“雪凈”、“牧馬”等字面大有關系。那大地解凍的春的消息,牧馬晚歸的開廓的情景使人聯想到《過秦論》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則“牧馬還”三字似還含另一重意味,這就是胡馬北還,邊烽暫息,于是“雪凈”也有了幾分象征危解的意味。這個開端為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

  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梅花何處落”是將“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處”二字,意謂:何處吹奏《梅花落》?詩的三四句與“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意近,是說風傳笛曲,一夜之間聲滿關山,其境界很動人。“梅花落”本為羌笛聲,但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

  三四句之妙不僅如此。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梅花開滿關山的虛景,呼應雪凈月明的實景,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內心思念家鄉的強烈感情。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畫手也難以畫出的。同時,它仍包含通感,即由聽曲而“心想形狀”的成分。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鄉的情調。不過,這種思鄉情緒并不低沉,這不但是為首句定下的樂觀開朗的基調所決定的,同時也有關乎盛唐氣象。詩人時在哥舒翰幕府,同時所作《登隴詩》云:“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正是由于懷著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種豪情,筆下的詩方能感而不傷。


    6、“言有盡而意無窮”從來都是古詩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雙關手法的運用可謂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高適的《塞上聽吹笛》在這一點上做得極妙,“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此詩要表達將士們的思鄉情懷,詩人故意將《梅花落》這首思鄉的曲子分開來寫,達到一語雙關之妙,一方面是《梅花落》的曲音落滿整個關山,讓戍邊將士體味到了濃濃的鄉思;另一方面,由“借問“引起人們遐想,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故鄉的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了守邊戰士的懷鄉之情。可謂一語雙關,妙趣無窮。


   7、中國笛子的歷史可謂是上下七千年,幾與人工打磨為標志的舊石器時代同齡。 在漫長的黃河文明的流變中,工藝上精致入微,文化上層層堆積,簡直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特別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和經典。如同許許多多的物質文化一樣,蘊含了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維定勢;可以說物質形態的笛子是一部微縮的生活史,文化形態的笛子則是一部中華精神形態無所不包的存在史。

    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笛子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歷程。中國竹笛藝術是如此地魂麗多姿,歷代文人曾為它寫下了無數美妙的詩篇:舞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促杜工部潸然腸斷,使喻成龍鬢發成霜。

    用共時性的眼光看,近年來,中國考古的發現豐富,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168年)中兩支橫吹笛;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漢初期)一支用二節竹制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這些文物雖是鳳毛麟角,但都是中國竹笛鼻祖有力的見證。從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記載為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把笛子傳入中國的說法。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后演變為如今的笛。自古以來,笛子備受詩文人的青睞,總能在古詩詞中找到笛的影子。如“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為什么笛子備受詩人們的青睞?
笛有無限開闊的意境,笛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各種旋律:它時而歡快,時而悵惘,時而思念,時而悲慨。從某種角度上看,演奏家吹出的笛曲,等同于詩人筆下的詩,它是詩意盎然的載體。而簫的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同樣受到詩人的青睞,唐代詩人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有詩曰:“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館聯詩悲寂寞》笛音的興衰暗示家族的興衰。

     高適在《塞上聽吹笛》中唱道:

     霜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出自西域、表征西域的羌笛與來自華夏、表征華夏文明的梅,在這里完美結合,在唐代成為一種表達英武氣概的傳統。


    8、幽幽山谷,蒙蒙煙雨,寂寂夜空,清清秋風,一聲清脆的笛音破空而來,那時何等一種神仙似的境界,只是往往那笛音捎帶著或濃或淡的情思,如泣如訴,擾得那癡情人心神恍惚,想入非非。于是魂牽夢繞之際,幽思綿綿之時,提筆頓成詩章,讓那后來讀詩之人,也不禁感同身受。笛聲裊裊破空來,情波渺渺隨風去。幾多喜悅,幾多憂愁,幾多遐思,從遠古飄進了閱讀者的心房,滋潤了他枯萎的情感之樹。

    笛聲裊裊破空來,情波渺渺隨風去。我的情感的馬車隨著那古老的歌謠進入了那《詩經》的郊外,這時正有一對癡情的男女在原野上幽會。“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邶風•靜女》)那美麗的村姑正將一只自己親自做的竹笛送給一位青年男子,竹笛上刻著精美的圖案,在夕陽的照射下熠熠發光,可高興死那憨厚的青年了。晚風吹來,我仿佛聽到了他興奮的笛音。沒有任何東西能比得上這樣的信物,竹笛代表了快樂,也能奏出無邊的幸福。即便到了兩地相思時,孤枕難眠夜,也可以用竹笛吹奏出無盡的思念來。“何處笛?終夜夢魂情脈脈。竹風檐雨寒窗滴。離人數歲無消息。今頭白,不眠特地重相憶。”(《歸自謠》)你看,不只是哪一個墜入情網的情種在那竹檐之下吹起了笛子來,讓頭發花白的馮延巳徹夜難眠,異地相思了。有時候,這笛聲還不只勾起一個人的情思,它也牽出了路上行人的思鄉意。李白在《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一詩中寫道:“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己身處遠在長江邊的江城,長安也罷,家也罷,都在云霧盡處,就算登上黃鶴樓的頂層,將那醉眼望穿,也是看不到的,這一聞笛,心中便有了梅花凋落一般的凄涼了,史郎中和李白應該是有同感的。這樣的情懷,李白在離京城長安很近的洛陽時也抒寫過:“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對于離開了長安的李白而言,思家顯然只是一種幌子,主要恐怕還是因為離開了他寄托自己抱負的長安,心中多了諸多失落,與其說他思家不如說他思京更準確。而對那些歷經王朝更替的人們來說,笛聲有時還會引起對舊時王朝的憑吊。“紅樓十二春寒惻,樓角何人吹玉笛。天津橋上舊曾聽,三十六宮秋草碧。”(王武子《玉樓春•聞笛》)笛聲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優美,關鍵它是一種鄉音,一種真情,所以,連那分別長久的好友有會聞之陷入沉思。“嘉樂悠長,俟賢士兮”,“鹿鳴萋萋,思我友兮”,盡管今人對于《笛賦》這篇文章有多種猜測,否認他是宋玉所寫,但作者的那種對好友的牽掛卻是真切的。

    笛聲裊裊破空來,情波渺渺隨風去。笛聲或者高亢,或者清新,或者婉轉,或者凄涼。而那些戍邊將士耳中的笛聲就更是多了一層思鄉的悲傷了。李益曾經寫過兩首聞笛生悲的絕句,一首是《春夜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另一首是《夜上受降城聞笛》:“人夜思歸切,笛聲清更哀。愁人不愿聽,自到枕前來。風起塞云斷,夜深關月開。平明獨惆悵,落盡一庭梅。”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那戍守邊防的將士難耐刀光劍影的廝殺和離鄉背井的寂寥,只好以聽笛化解心中的惆悵。更撩人鄉思的是那邊關的羌笛,就是那一心渴望報國的將領也受不得這一番哀情的折磨。王之渙、岑參、高適都無一例外地將那蒼涼的笛聲融入了自己的詩篇。王之渙的《涼州詞》寫道:“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他身在孤城,心在玉門關內,哪一日少了那獨身在外的悲涼!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道:“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好不容易盼來關內的使者,希望自己這一腔濃濃的思鄉情愫也能交付與他攜帶回去。若是沒有那內地前來犒勞的使者,就只好自個兒站在戍樓上遙寄鄉思了:“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高適《塞上聽吹笛》)。

    笛聲裊裊破空來,情波渺渺隨風去。作為一個注定要戎馬一生的將領,能夠親身奔赴沙場,為國效勞,多少還能自解心中的愁苦,若是身為武官,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江山破碎,那就更是悲哀了。而這樣的的命運恰好就落到了陸游的身上:“戊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關山月》)只要能有報國的機會,就是戰死疆場又有什么呢?可惜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無心收復北方疆土,弄得血性男兒只能聞笛空嘆,這對于一個無用武之地的英雄來說,又是何等讓人無奈的事啊!那種“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兒雙淚下,漢塞一龍鳴”(《邊笛》)的理想恐怕只有帶進墳墓了。

    笛聲裊裊破空來,情波渺渺隨風去。笛音里難覓浪漫愛情的歡樂,難覓家人團聚的幸福,難覓躊躇滿志的暢懷。遙望遠處高山,遐想古道舊渡,追懷烽火邊城,我似乎又聽到了那凄婉的笛聲緩緩奏響,透過這一篇篇傷感的詩章,浸入我虛廓的靈魂深處。


    9、塞北,不知為何,就在這個夏日里溢蕩心胸。

  不見了秦磚漢瓦鋪就的雄關漫道里輝映的金戈鐵馬,也不見了長云皓月掩映著雪山孤城邊紛紜的鳶飛鷹揚。站在寧武關口北望雁門,塞北就在腳下,紫臺朔漠,萬里平沙,橫亙于野的是長城,千古以來見證著滄桑。戰國列強原本用它來抵御外敵,結果卻是強漢盛唐越過它屢屢出擊。“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兇悍的匈奴和突厥也要面對這長城之影悲哀而泣。這里是古之邊塞,這里曾是當年萬里覓封候的場所,是衛青霍去病戎馬擊胡的戰場,是漢武唐宗睥睨天下躊躇滿志的舞臺。

  看慣了唐詩中的大漠孤煙、百戰黃沙、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豪情,總是弄不懂胡笳羌笛中的幽怨和無奈幾百年后竟會化成了兩宋詞曲的主旋律。豪放的詞風中起首雖然有著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慷慨激昂,可到最后總是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無奈和壯志未酬。“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燕然山只是存在于無數抗戰派的夢想而已,終宋兩朝,不要說燕然山了,他們連長城都未能越過。此后金遼元清的興起,漢人就再未越過這塞北之地了。“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陸游也忒多情,總以為武力可以北定中原,殊不知在君失臣綱的時代中,即使天縱神武的岳武穆也吁天無力,那是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年代,那也是中流擊輯卻無人應和的歲月,是辭宗拜廟倉皇北顧的伶仃。

  一路北行,鄂爾多斯,東勝之地,這里埋藏著天之驕子成吉思汗的偉烈,那縱橫馳騁射雕不倦的人終于也在這漫無邊際的草原中歇息不起。暮色四合,點點篝火,嗶剝的火光明滅著臉上的醉意;風吹來,吹開了胸襟,吹的白云飄忽不定;月升起,清光漫瀉,伴著悠遠的馬頭琴聲四溢開來;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的呈現在眼前,流光波起,草浪漫卷,冥然沉思著,幕天席地間,覺得這樣才和大地融而為一,那么親切的感覺,那么熟悉的味道。以起伏的山巒為胸膛,以粗狂豪放的風作呼吸,以廣袤的天地為馳騁,以我的思潮滾滾的無邊無際。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看著那月皎如銀,關山盡染,豈不讓人竟起思緒?悠悠北望,那里還有昭君挺立,千百年來思鄉南望。望盡了關山,望盡了星月,望的黃河也從此南下,那澎湃洶涌而下的除了河水之外,只怕更多的還是不斷綿綿的鄉思。


    10、從餐館出來,雨不下了,燈光溫和了些許,正在四顧自己的車位,忽有竹笛聲傳進耳鼓,起先以為是哪里的喇叭播放的,再一聽確是有人在吹奏,視線循著笛聲,原是在湖邊很清脆地悠揚。一直喜歡絲竹之聲,弦樂的婉轉柔曼最能傳達細膩深曲的情感;笛簫之聲,更在婉柔之外,多一份悠揚與曠遠,常讓聽者悲從中起,心胸卻不逼仄,那份情韻會隨著笛聲的悠揚蕩漾開來,飄向遠方。不禁想起高適的那首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婉轉吹奏的笛曲,和著朔風吹散了落梅的花瓣,一夜之間竟然灑滿關山,難怪李白也說“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呢。

   收回思緒,眼前的吹笛人遠遠的站在臨湖的一座亭子中,隱約是個瘦削的男子,我未識他先前吹的曲調,只聽出幾分慷慨;此刻卻正吹著一曲《走西口》,曲調格外悲涼。這樣朦朧的雨夜,這樣寂靜的湖邊,聽他用唇與指打出的顫音,越過亭閣,飄進湖水,宛轉凄美得讓人欲淚。我不敢近前,也不去揣測吹奏者為何選擇這個夜晚在這里橫笛,只想,此刻他在自己的笛聲中沉醉,是多么的自在。而我邂逅了這段笛聲,讓我在這個秋天擁有了一個別樣的夜晚。


    11、我家西南兩面都可以看見河 , 每每推了窗望去 , 滿眼蔥籠。幾樹人家 , 錯落有致。小橋行人 , 流水潺潺。也許是青草鋪地 , 也許是菜蔬幾畦 , 細流遠走 , 暮色蒼茫,總覺沉靜自然 , 心如秋山。

    暮靄微沉天地轉涼時 ,聞竹笛聲聲 , 婉轉悠揚 , 明澈干凈。隔了窗望去 , 柳絲低懸 , 水波不驚 , 對岸隱約有人 , 若有曲譜在架。仙樂大致是從這里飄過來的了 , 九曲回轉 , 纖遠寥亮 , 不染塵滓 .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古來聽簫多有凄楚 , 聞笛亦多思鄉之惆悵。而我于笛音中只覺清明 , 空曠 , 妥貼。

    沉思斜陽,望斷秋水,一縷風霜早已暗駐眼角眉梢。看慣了楊柳依依,曉風殘月,聽幾處夜來風雨,晚蟬凄凄。管弦清潤 ,一水盈盈。

    入夜,朗月當空,星子四垂,蛙鳴聲聲,一派田園氣息。


    12、人常常是在過得不好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但在特別的時節以及氛圍下,也會產生這種情感。實際上,這些話都是我這么多年來在外面所得到的親身體驗。比如李白在洛陽城時聽到的笛聲便有了“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情懷一樣;高適在邊關聽到羌笛聲聲而浮生“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的思鄉情結一般。因為故鄉在每一個游子的心間,永遠是最圣潔而又最牽念的土地。我們,都是從故鄉放出的風箏,那根線一直在這其間默默地牽引。


    13、喜歡梅,無論是臘梅春梅,那撲鼻的香氣,內斂的花朵,常常在我的心里彌漫、勾勒。想著梅的清雅和高潔,寒雪中傲然枝頭,春風里昂首怒放。臘月正月早驚春,眾花未發梅花新。可憐芬芳臨玉臺,朝攀晚折還復開。

  這就是一如既往的梅,年復一年,盛開在每個人的歡欣和希望中。當我漫步林間,極目四野,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我沉浸于鮑照的思想中,仿佛南北朝時期憂國憂民的志士,然而極其卑微的我,卻又什么也不敢想。面對芬芳四溢的梅,我倒是有了幾分沉醉,是滿心的愉悅。一樹出神入化的梅花打開了我的萬般遐想。

  那個春和景明的日子里,長安少年多輕薄,兩兩共唱梅花落。出雙入對,綸巾的少年牽起懷春少女的手,在香雪海里徜徉,滿酌金卮催玉柱,落梅樹下宜歌舞。一派升平,和氣致祥。這是一個容易讓人心醉的季節,躁動的心在梅花叢中勃發,翩翩起舞,舞起小陽春的萬千風情。沒有憂慮和倦怠,也沒有腌臜和腹誹,和諧的時光里,燕歸來,語呢喃,卻把春色沾滿裳!

  輕移蓮步,盈盈一笑。金谷萬株連綺甍,梅花密處藏嬌鶯。桃李佳人欲相照,摘蕊牽花來并笑。多情的男女從長安城走進睽違已久的春色里,早就抑止不住放飛的心,蓄積了一冬的情感如洪宣泄,嬌艷奪目的是女,生龍活虎的是男,千朵萬朵的梅花點染了羞答答的容顏,這樣的好場景真的叫人留連,來的來,往的往,來來往往,雙雙對對,她在叢中笑,滿枝盡風流……

  唱不夠的梅花落,聽不完的儷人曲,登上層樓,為賦新詞也不說愁。已是楊柳條青樓上輕,梅花色白雪中明。誰來橫笛短簫?凄復切,卻誰知柏梁聲不絕。樓上的小姐啊,裹不住寂寞的芳心,梅花落時,春意盎然,草長鶯飛,春風楊柳萬千條。

  哪可知塞外的風?邊關的云?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又是一派好景象了,憂郁的高適在塞上聽吹笛呢,此刻的他不再愁緒滿腹,他怡然自得,心花怒放,裊裊笛音從他的心底滑過,就象梅的片片花瓣灑落一地,那個優雅,那個從容。走在長安的詩路上,是逍遙,也是快樂。

  如出一轍,靜夜里,聽一聽吧,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還是梅花落,李太白正輕捻長須,引吭吟哦,只把春色換來人間……


    14、風,有氣的流動,而成風姿,風韻,風神;

  風,有人的存在,而成風土,風味,風俗;

  風,有人的歷史,而成流風,古風,遺風;  風是最無意的,也是最愜意的。

  在天為風起云涌,云卷云舒全賴風的作為;在地為春風拂面,和風拂柳,至于秋風落葉,寒風徹骨,卻是四季風之常態;在水為風生水起,大概好風好水才能構成好風水,風為無形的流動,水為有形的流動,倚山臨水,近仁近智。

  張遠山先生有隨筆集《永遠的風花雪月 永遠的附庸風雅》,風花雪月是自然界最美的景致,也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感最綺麗的憑藉,是人類文學長盛不衰的母題。泰山有著名石刻“蟲二”,謎底是“風月無邊”,它給人的啟迪又豈止是風月無邊,人與自然與宇宙是融為一體的,塵世的歡欣應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

  古人吟誦風花雪月的詩句太多。達則兼濟天下,其風花雪月豪壯偉岸,以吐納天地的情懷盡顯其陽剛之美;窮則獨善其身,其風花雪月浸潤著佳期如夢柔情似水,以夢魂相寄的魅力展示其綿綿無盡的陰柔之美。高適的《塞上聽吹笛》盡將風花雪月攬入懷中,一句一吟,一頓一唱,“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漫漫凄涼的美,卻是美的極致!范成大《秦樓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三個短句,占盡四種風情。

  貧窮而能聽見風聲是美的!

  詩人總是集物質的貧窮與精神的富有于一身,他一出生,就從娘胎里帶來了神經質的元素,他一出生,就決定了吟唱大地與天空的使命。他與命達無緣,與名利無份,與世俗天生著鴻溝。風騷,決定了他的內涵;風骨,決定了他的內質;風情,決定了他的取向;風雅,決定了他的存在。

  詩人心底的風聲,總是那么富有詩意。月黑風高之夜,詩人想象的搖籃;茅屋為秋風所破,卻幻想廣廈千萬大庇天下寒士;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就在這樣一個個熱血噴張的夜晚,為情而生,為情而恨,乃至為情而死;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胡天八月,北風卷地;漁歌唱晚,月落烏啼;平湖秋月,曲院風荷。

  傳說中的英雄美女,才子佳人,在風中化為石頭,詩意催生了想象。

  時間借助風的力量,把歷史風化,又把歷史活化,靜靜的把久遠的故事鑿為礁石,你不知道,然后成為風景,你也不知道。你不知道風什么地方吹來,只是隱隱約約覺得,西風從長安古城吹來,北風從北京燕山吹來,南風從六朝古都吹來,東風從鑒真東渡的船上吹來。文人的悲風從杜甫的詩卷里吹來,“風急天高猿嘯哀”,“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西學之風救不了中國,龔自珍的呼天搶地救不了中國,魯迅的啟蒙和吶喊同樣也救不了中國。風聲,只能撩撥文人的詩意,卻不能喚醒國人的蒙蔽。

  文學的美麗風聲入耳了,思想啟蒙的風聲卻難以入心。

  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直接以風狀寫詩歌風格的地方有十一處之多。以“荒荒油云,寥寥長風”狀“雄渾”,以“猶之惠風,荏苒在衣”喻“沖淡”,以“碧桃滿樹,風日水濱”寫“纖秾”,以“海風碧云,夜渚月明”示“沉著”,以“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寓“高古”,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描“含蓄”,以“天風浪浪,海山蒼蒼”寄“豪放”,以“大風卷水,林木為摧”況“悲慨”,以“風云變態,花草精神”盡“形容”,以“如將白云,清風與歸”書“超詣”,以“御風蓬葉,泛彼無垠”寫“飄逸”。

  藝術的風聲是獨立的。中國人在無奈的時候,不妨走進古典!


    15、據說道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六祖慧能只是個劈柴燒水,不諳世事的火頭僧。足可見見性成佛只說最難能可貴之處不在于有無慧根,而是擺脫悲喜身外之物的糾纏。只可惜生活經歷于我們中的大多數只是在滾滾 紅塵的流沙里掙扎,越陷越深而已。為事為人為己愁到白發三千丈,在出家人所見不過是對著眼耳鼻舌的幻象嘆息剪不斷理還亂。

    可既然看不穿,就不如退而求其次得抱起點信念執著到底。所以寒冬臘月搓手跺腳取暖時想象春光旖旎就足以微笑;挑燈夜讀徹夜不眠后心有所得也權當樂事一樁; 隔洋萬里過多久也不會忘對岸的望眼欲穿。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支春。陸游詠梅花縱然零落成泥,也芬芳如故。別人說是傲骨,我認定也是信念使然。 漫漫前程,不管身在天涯哪頭,飽經幾度風霜,心有所寄就是種恩惠。

    兜了個大圈子,還得坦承菩提本非樹的境界是凡夫俗子不得不仰望的。不過對于我輩,如果有憾事而無悔事,也就胸懷孟子所謂“赤子之心”了吧。昨日俱成過往,今日將成昨日,但沒有昨日的憾事就無今日遺憾的我。心懷那支傲雪梅,朝朝拂拭時時自省,不使昨日之憾遺憾一生,心也就免于蒙塵。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生在江南,驛居關山,休管梅花在枝頭或隨水流,是隨風飛轉或四散飄零,可依舊暗香遍至,風骨猶存。

     仔細揣度,這不也是禪么?


     16、我相信我執著的等待,會在2013年變成“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8

[新一篇]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舊一篇]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