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譯文]     國君與天下的人民同樂,與天下的人民同憂愁。

         [出典]      《孟子梁惠王》

        注:

        1、【原文】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④問于晏子⑤曰:‘吾欲觀于轉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瑯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悅,大戒⑿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⒀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2、【注釋】   

  ①雪宮:齊宣王的離宮(古代帝王在正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室,相當于當今的別墅之類)。                                                                                                                                                           ②非:動詞,認為......非,即非難,埋怨。                                                                                     ③非:不對,錯誤。                                                                                                                           ④齊景公:春秋時代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時齊國賢相,名嬰,《晏子春秋》一書記載了他的事跡和學說。                       ⑥轉附、朝舞 :均為山名                                                                                                                ⑦瑯邪:山名,在今山東省諸城東南。                                                                                          ⑧豫:義同“游”。                                                                                                                           ⑨睊睊:因憤恨側目而視的樣子;                                                                                                   ⑩胥:皆,都;讒:毀謗,說壞話。 慝:惡。                                                                             ⑾方命:違反命令。方,反,違反。                                                                                               ⑿大戒:充分的準備。                                                                                                                       ⒀大師:讀為“太師”,古代的樂官。                                                                                           ⒁《徴招》、《角招》:與角是古代五音(宮、商、角、徴、羽)中的兩個,招同“韶”,樂曲名。                                                                                                                                               ⒂蓄(xu):愛好,喜愛。尤:錯誤,過失。

    3、【譯文】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有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
  “從前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附、朝舞兩座山去觀光游覽,然后沿著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瑯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圣賢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說:‘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內的工作的意思。沒有不和工作有關系的。春天里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秋天里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游歷,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么能得到賞賜?一游歷一巡視,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游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饑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這種出游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什么叫流連荒亡呢?從上游向下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向上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制叫做亡。古代圣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至于大王您的行為,只有您自己選擇了。’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后駐扎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詞說:‘畜君有什么不對呢?’‘畜君’,就是熱愛國君的意思。”

        4、【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恒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于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5、這一章的核心還是“與民同樂”的問題,只不過角度有所不同罷了。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見梁惠王于沼上時已經談到過“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的問題。在本篇中,孟子也曾與齊宣王兩次討論過“與民同樂”的問題。一次是在談到欣賞音樂時,孟子告訴齊宣王,只要能夠做到與民同樂,無論是喜愛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2.1)另一次是在談到皇家園林的大小時,孟子告訴齊宣王,如果與民同樂,向老百姓開放,皇家園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圓七十里),老百姓也不會嫌它大。如果不與民同樂,不準老百姓進入,皇家園林再小(如齊宣王的方圓四十里),老百姓也會嫌它大。(2.2)所以,本章其實是孟子第三次與齊宣王討論“與民同樂”的問題了。

      6、“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更為完整地顯示了孟子政治學說中的民本主義思想。這也使我們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陽樓記》中那傳誦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正是從孟子這里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而生發出來的嗎?

       不過,從“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與民同樂同憂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確注入了更為強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種濃厚的悲劇意識。所以,它能更為激動人心地為人們所傳誦。直到今天,當我們說到什么人為人民大眾的利益而犧牲時,還會想到這兩句名言。

       追根溯原,其實還是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在影響著我們的認識,激動著我們的感情。而這一點,又不能不回到作為孟子“仁政”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與民同樂”思想上來。

     7、 誒,天下大事!必有其本源矣!正本清源民之所望,國之所歸!

        人民最大!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40

[新一篇]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舊一篇]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