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譯文]     我最關心的是什么呢?-----是黃鸝那婉轉動聽、清脆悅耳的鳴叫聲。

        [出典]     北宋  王安石  《菩薩蠻》

        注:

         1、《菩薩蠻》王安石

        數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

  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

  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2、【注釋】

    ①這首詞是王安石晚年隱居江寧半山之作。

        3、【譯文】

    依山傍水之處,有幾家筑籬為墻、結草作舍的茅屋,在草堂前的垂柳下,一個窄衫短帽的老人悠閑地漫步。一夜春風吹開了仍如去年的紅花。

    從中午喝酒,一直到月上樹梢才醒。什么事物讓我最動情呢?就是那婉轉動聽的黃鸝的鳴叫聲。                                 

         4、【小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中進士后,曾任過地方官。神宗時為宰相,創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后辭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文學成就頗高,影響甚巨。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內容亦能反映社會現實。詞雖不多,卻風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別具一格。有《臨川集》。

   千古一相王安石,歷史罩在他身上的光環太多,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寧變法的主導者。

   5、 王安石面相不佳,史料上記載言:“安石面黑,牛耳虎頭,目睛如龍,又皮膚粗糙如蛇皮。”其年少之時銳意讀書,胸懷大志。其舅為進賢,王安石欲尋舉進士,乃作一詩寄其舅云:“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龍鱗衣錦歸。傳語進言饒八舅,如今行貨正當時。”從詩中可以見王安石有一種當仁不讓之風。年少意氣,欲乘長風破萬里浪,如此壯志豪情,實應為當世年輕者所學。但也由于這種性格讓王安石個人主義感日益增強。昔日曾鞏在其面前力薦才人歐陽修,而王安石終不肯相見,此為憾事。大凡才子有特殊之處,王安石性不喜修飾,常時不洗沐,衣服也是污跡連連而不洗濯。與吳仲卿同為群牧判官時,兩人相約每過一兩月即去定力院浴洗,方換新衣。真是讀之讓人瞠目結舌,千古名相竟有如此癖好,完全同人們心中的那個孤高氣潔的形象不符。
  
  王安石妻吳氏,好潔成癖。又王安石此人性坦率,由是兩人多有不合。夫人不僅恐污己,亦恐污人。昔制得華麗衣物數件,欲贈其甥。忽發現有貓臥于衣上,夫人即斥奴婢將衣置于浴室中,終不為用。以王安石散漫性格,遇上如此謹細女子,當是有苦也說不出。
  
  王安石素為人正派,不曾聽到其有買醉尋歡之事。

   王安石在全宋詞中存詞二十三首,但大都是作議論或闡述佛理,藝術價值不高,這是他對詞的輕視態度所致。初執政,閑來之時讀晏殊詞而笑言:“為宰相而作小詞可乎?”其弟王安國聽后言:“彼亦偶然自喜而為耳,顧其事業豈止如是耶?”王安石默然。

    從歷史上看,“王安石變法”是“慶歷新政”的延續,吸收了范仲淹改革的諸多內容,是北宋以來改革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一次極為宏偉的改革嘗試。而王安石本人,也受了范仲淹的極大影響。

    王安石比范仲淹小32歲,父親王益與范仲淹是同一年的進士,但王益職位低,人微言輕,故與范仲淹沒有過多交往。王安石中舉之際,恰好范仲淹的聲望是如日中天,因此,王安石對老范是仰慕之至。慶歷八年,王安石任勤縣縣令,特地跑去杭州,登門拜訪范仲淹,還寫了《上范資政先狀》、《上杭州范資政啟》和《謝范資政啟》,來紀念此事,文中有“粹玉之彩,開眉宇以照人;縟星之文,借談端而飾物”等語,表達瞻慕之情,贊揚“偶像”的德高風采,對“偶像”的接見表示了感謝。而范仲淹也很欣賞年輕有為的王安石,多次在士人中贊賞他,《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九條說,范仲淹知青州,路過穎州,特向朝廷推薦呂公著、王安石和司馬光三人。

    皇佑四年五月(公元1052年),王安石正任舒州通判,突然得到范仲淹卒于徐州的噩耗,不禁嚎啕大哭,淚飛頓作傾盆雨。悲痛之后,他寫了《祭范穎州仲淹文》,“遂參宰相,厘我典常,扶賢贊杰,亂冗除荒……神乎孰忍,使至于斯!蓋公之才,猶不盡試。肆其經綸,功孰與計?”高度稱贊范仲淹領導的“慶歷新政”,為改革半途而廢表示無限惋惜。我估計,王安石大概就在那時候,慷慨激昂,毅然立下“矯世變俗之志”,并在暗中發誓:“如我為相,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也一定要,――‘將改革進行到底’!”

    熙寧二年(1069年),受神宗皇帝趙頊信任,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他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積極推行“熙寧變法”。為了改革成功,王安石不惜與絕大數親朋好友斷交,如好友司馬光、曾布、歐陽修等、弟弟王安國等。可是,“熙寧變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硬反對,加上改革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大多數改革派人士的急功近利、盤剝逐利行為,導致改革的徹底失敗,王安石也背上了黑鍋,被辱罵了近千年。當然,改革的失敗,王安石的過于自信執拗、欠缺大度圓通的個性缺陷,也要負一些責任。

    我有時想:“范仲淹的名聲之所以遠超王安石,大概也有他的改革未能完成的緣故罷?”歷史上的改革者,如商鞅、趙武靈王、張居正、光緒等,幾人有好名聲、好結局?“改革確實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中就包括改革者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包括他們的生前名譽,身后是非。”(易中天語)

    熙寧九年,三十三歲的王雱去世。年老多病的王安石喪失獨子,悲痛難抑;再加上變法派內部的重重矛盾、改革的舉步維艱,使他心力交瘁,對改革前景極度灰心、絕望。他很堅決地辭去相位,到江寧隱居,并筑了座“半山園”,自號“半山老人”。以后,他騎著一驢,出入寺廟,吟詩念佛,結交高僧,清心寡欲,儼然如出世之人。

    最令王安石想不到的是,正當他過著孤寂寥落的晚年生活時,經歷了“烏臺詩案”、貶謫黃州后的政敵蘇軾,這次前往汝州,路過金陵,特地前來拜訪他。

    這不免令王安石又驚又喜。一大早,他就騎著野驢,等在了岸邊。蘇軾望見他的影子,連帽子都沒戴,就趕緊從船里,奔出來迎接他,并向他深深地拜了一下,道:“子瞻今日失禮了,竟敢一身便服來參見大丞相。”

    王安石朗聲大笑,挽住東坡的手臂,道:“子瞻,禮儀是為我們這種人而設置的嗎?”

    從某種意義上看,除了個性、政見的不同,蘇軾幾乎就是王安石的一個“翻版”:皆才華出眾、年少得志、正直熱情;皆是天才人物,精通詩文史哲佛道儒,學識魄力是時代的頂峰;地方政績突出,中央仕途幾起幾落,但到晚年,都淡薄名利、對自身遭遇看開了;蘇軾較之王安石小15歲,考取進士、去世也整整晚15年!

    人說“天妒英才”,我看確實如此:老天爺看見十一世紀的中國誕生了那么多英才,要做到心胸寬廣、絲毫不嫉妒,難哪!尤其對王安石與蘇軾,不讓這兩個天才折騰一番,鬧點矛盾、生些風雨、來點“激情碰撞”,老天爺如何甘心?

    這次見面,王安石與蘇軾惺惺相惜,徹底化解了彼此之間的恩恩怨怨。兩人同游鐘山,“盡論古昔文字,閑即俱味禪悅”,相得甚歡。后人的筆記中,留下了他們互相佩服、切磋詩文的諸多記錄。二十多天后,蘇軾將要離開,王安石竟十分不舍,甚至勸他買田地定居下來,好做個鄰居。

    蘇軾也明白王安石的好意,有些慚愧、有些遺憾,寫詩說: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王安石目送他離去,嘆息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風流人物!”欣賞之情,溢于言表。

    兩年后,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聽說司馬光進入朝廷,頓生不祥,惆悵不已:“司馬十二作宰相矣!”

    果然,司馬光執政以后,連廢新法,王安石默然沉痛。當他聽說連“免役法”也被廢除時,終于抑不住錯愕、悲憤,道:“亦罷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同一年,司馬光也病逝。

    在王安石、司馬光去世之后,原先的“新舊之法”的爭論,已經完全變了樣,徹頭徹尾地演變成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到宋徽宗時期,蔡京六賊(高俅、童貫、王黼、朱緬、李彥)閃亮登臺,利用王安石的聲望,打著光復“熙寧變法”的旗號,將反對自己的人“統統收拾掉”,再將“新法”變成攬財害民的工具,致使天下紛擾,民不聊生。這樣,諸多宋人及明清諸人,都將矛頭直指王安石,堅持認為王安石是罪魁禍首,紛紛跳出來辱罵他,如“我宋元氣皆為熙寧變法所壞,是有靖康之難”,“安石豈非萬世之罪人哉”,“使宋室斫喪,而其身列為千古罪人”之類。似乎,王安石萬死不足以蔽其辜。

    6、開首“數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與身份。往昔重樓飛檐、雕欄畫棟的官宦居處換成了筑籬為墻,結草作舍的水邊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閑人裝束取代了過去的冠帶蟒服。作者從九重宸闕的丹墀前來到了水邊橋畔的垂楊里。對于這種遭際的變化,王安石似乎采然種安然自適的態度。一個“閑”字渲染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也點出了作者擺脫宦海遠離風塵的村野情趣。兩句閑雅從容,雖然是從前人詩句中摘錄而成,但指事類情,貼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著“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兩句是寫景:一夕春風來,吹開萬紫千紅,風光正似去年。但是,作為一個曾經銳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對花事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僅僅是時光流逝、老之將至的嘆息,更包含著他壯志未酬的憂愁。因此,即使看似閑適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風聲,都會引起這位政治家的敏感與關注,而被賦予某種象征的意義:“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作者醉酒晝寢,再不必隨班上朝參預政事,生活是如此閑逸,但是,酒醒夢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風明月,而是風吹云走、月翳半規的昏沉夜色。

    7、 最后二句自然地歸結到閑情上:“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作者自問自答,寫得含蓄而余韻悠長。據馮贄《云仙雜記》引《高隱外書》云:“顒攜黃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可見王安石的寄情黃鸝,不僅是表現鳥語花香中的閑情逸趣,更是顯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鯁直人格。  

    一個“閑”字渲染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也點出了作者擺脫宦海遠離風塵的村野情趣。
     此詞與王安石晚年的詩作相似,以精煉的筆墨描繪了美麗如畫的湖光山色。詞中營造出清雋秀麗、悠閑恬靜的意境,以此來抒發灑脫放達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脫。詞人描繪春景時,無典故,不雕琢,語言清新、自然,數筆就勾出一幅鮮明秀麗、清俊嫻靜的畫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綠水、花紅柳翠的明麗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黃鸝鳴囀的聲響,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這畫面中。全詞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著政治家的襟懷心志,嫻雅流麗的風格中顯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體現了王安石詞素潔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詞風。

   8、有一位少年朋友,是王安石的“骨灰級粉絲”,一直為王先生受到的指責、誹謗而憤慨不平,問:“你欣賞王安石嗎?”
    答:“非常欣賞,‘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酷畢!”
    小朋友開心極了,又滿懷欣喜地說:“那么,你一定支持王安石變法咯!”
    “這個,這個嘛……”我竟有點囁囁唯唯,不知如何回答。

    我想:社會需要發展,舊城改造是必須的,拆遷也是應該的;然而,即使規劃是極為先進、完美的,強制拆遷就是合理的嗎?……
    這樣細想,實在頭疼得很。我索性甩甩頭,以這樣的方式,徹底結束了這個苦惱的問題:
    “今天,我在書房里悠閑地喝著茶,自然是敬仰王先生的人品,當然也是堅決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反正,我又不是11世紀的宋朝小民……”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1

[新一篇]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舊一篇]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