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我勸您還是喝盡這一杯酒吧,往西出了陽關以后您再也碰不到熟識的老朋友了。

  [出典]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注:

  1、《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2、注釋:

  《送元二使安西》(別名:《贈別》《渭城曲》或《陽關曲》或《陽關三疊》)

   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稱呼,類似現在的“元老二”。

  ⑵使:出使。

  ⑶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⑷渭城:秦置咸陽縣,漢代改稱渭城縣(《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渭水北岸。

  ⑸浥:(yì) :濕潤。

  ⑹客舍: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亦作“依依楊柳春”。

  ⑻更:再。

  ⑼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云,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⑽故人:老朋友。

  ⑾盡:喝盡。一作“進”。

  ⑿君:元二。

 

  3、譯文1:

    渭城的晨雨,濕潤了地上的沙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中分外清新。勸好友再飲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您西出陽關就沒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譯文2:

    清晨的微雨打濕了渭城地面的灰塵,
   蓋有青瓦的旅店映襯柳樹的枝條顯得格外新鮮。
   請你再干一杯離別的酒吧,
   西出陽關后就再沒有老朋友了。

 

  4、 本詩是王維在三十多歲時為送出使安西的友人元二所作的一首送別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二句,緊緊抓住富有特征和代表性的景物進行描寫,展現一幅清新明朗、和諧悅目的藝術畫面。清晨綿綿春雨飄然而降,沾濕了驛道上的灰塵,使得微塵不揚,路邊的楊柳經過朝雨的洗滌潤澤,這清新怡人的新綠,使得客店上空也變得蔥郁青翠。這里一個“新”字,一掃與離愁別恨相聯的孤寂慘淡的情緒,而使詩歌的基調趨于樂觀開朗。這兩句并非單純的景物描寫,而是寓含著依依惜別的摯情,“春雨”、“楊柳”等詞在中國傳統詩歌中素來有象征離情別緒之意,從而曲折地表現了詩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它們含蓄地告訴讀者:春雨可以洗凈天地之間的灰塵,卻洗不盡詩人對友人的留戀之意;楊柳之色可以因雨滌而更新,而詩人對朋友的情誼卻會永遠依舊。古人常以折柳表示送別,這里不用折柳之舊俗,而讓楊柳列隊為友人送行,表現出心胸闊大、不拘小節的浪漫氣質。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二句,是餞行時的送別辭:請您再干下這杯酒吧,出了陽關要塞,可就見也不到老朋友了!這里所截取的雖然只是餞行宴席上友人酒酣意欲告辭啟程、主人殷勤勸酒的短暫場面,但是卻表明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已達到了高潮。從詩人這熱情洋溢而又樸素自然的勸酒辭中,我們不僅可以窺見詩人珍視友誼、熱愛生活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可以想象到詩人臨風把盞的瀟灑倜儻的形象。

  這首詩它飽含著依依惜別的深情,真摯感人而不傷感,富于熱情和浪漫情調,它不僅出色地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摯情,而且成功地表達了人們離別時的一種普遍的心情,因此歷來被人稱為贈別詩中的千古絕唱。在王維活著的時候,這首詩就被譜入樂府,成為有名的“陽關三疊”,廣泛傳唱,在后世更不知引起過多少離人的共鳴。

 

   5、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土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愿,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這首詩又叫《贈別》、《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大約作于安史之亂前。這是古代送別詩中的名作。前二句起興,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這是自《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來,文學作品表現惜別之情時常用的意象。以下兩句將深切的惜別、關切、担憂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勸酒"這一舉動之中。"西出陽關無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跡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別,則知己難求。如此,則對友情的珍惜,對離別的無奈,對朋友的關切,盡蘊于杯中矣。所謂"惜別意悠長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說破也。明李東陽《麓堂詩話》云:"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維'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對于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于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劉學鍇)

 

   6、安西,安西都護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庫車縣。

    本詩為贈別而作,后由樂人譜曲、其曲名為《陽關》,又名《渭城》;作為送別曲,流傳很廣。

    我們這個民族自古重離別。歷代留下來的贈別送行的詩文多得不可勝計。南朝江淹專門寫了一篇《別賦》,賦的一開頭就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送別曲也很多,漢橫吹曲有《折楊柳》、《小折楊柳》,相和大曲有《折楊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節折楊柳》等。

       詩開頭“渭城”一語點出詩人餞別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個所在,是餞別的具體地點。并說這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陣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為春雨,這種寫法叫做互文見義。這可以使語言更精煉。

    寫離情別緒。詩人筆下的景物也往往成為有情之物。代人傷心,為人垂淚。本詩寫春朝兩下“襄輕塵”三字,表明兩不大,只是沾濕了地皮。接著又說,環繞客舍四周剛剛放葉的柳樹。經春雨洗過,益發顯得青翠嫩綠。這里描繪的是一個空氣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種寫法。似與“送行”的氣氛不十分諧調。然而。詩人心甲已先裝著一個“別”字。雖有良辰勝景。也無心流連。別意正是以潛意識的形式籠罩景物、環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觀情感在一篇抒情詩中的決定性作用。

    其中的關鍵詞語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習俗。漢代長安城東郊有一條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離別之意。這種不同的心理反應,是長期文化積淀的結果。因此,作為文化標志的一事一物寫入詩中,就使詩具有十分豐厚的情感意蘊。“柳色新”三字在詩中有雙重含義:既是寫時令節候,也是離情別緒的心理映現。“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關節。

 

    后二句直接寫離別之情,全部感情都傾注在一杯“酒”中。此時主客彼此可能有許多話要說,由于離別在即,心情復雜,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因而,飲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離別飲酒,自不同于久別重逢那樣的痛快酣暢,總不免有些苦澀的味道。但是這一斟一酌,情意卻格外重。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即寫出了主客依依惜別的心情。兩人對飲,一杯又一杯,主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客人再飲一杯。這類常情寫在此處,讀來特別樸實深厚,緊相呼應的第四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這杯酒具有極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腸。唐代由于國力強盛,對外的交流往來也空前頻繁,因此經常有人“西出陽關”,或出使,或經商。出陽關向西,面對異域山川,風俗不同,語言有別,而且要涉足杳無人煙的大漠,所以將出陽關的入,內心無限凄涼。前來送客的親友自然也懷有同樣的心情。本詩中的元二的心情,當不勝故國他分之感。此時的故人之情,較之尋常情況下,彌足珍貴。“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可謂筆力千鈞。

        白居易《對酒》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可見此詩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因為這首詩說出每個出關、送行人的內心感情,得到許多人的強烈共鳴,成為廣泛傳唱的出塞曲。

 

    7、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很值得回味,很值得留戀.相比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來說,雖然前者少了一些天涯若比鄰的豪放但卻多了一絲淡淡的安慰跟惆悵!

    長久以來我沒有意識到這首詩的魅力。我開始覺得它的詞句都用得平淡,沒有太多的離愁別恨,后來聽人用古琴撫出《陽關三疊》來,才意識到這首詩是真的好,哀而不傷,淡淡的離愁,我舍不得故人離去,但沒有辦法挽留,你終究還是有離開。

 

   8、“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友人的離開是不能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朋友的情感也是真摯。在無奈之下,詩人也只好“勸君更盡一杯酒”。此時此刻,詩人只好勸朋友再飲一杯酒,以表達對朋友真摯的感情,表達對朋友遠去的一種想念與祝福。然而,詩人的眼光不是停留在眼前的送別,想到的是朋友遠去后而再無朋友了,“西出陽關無故人。”可以說,這是詩歌情感的凝聚,是詩人對朋友到邊塞后的無限關切和深切感慨。“無故人”,對朋友來說,到了邊塞,就沒有我這樣的好朋友;對我來說,你走了,我這里也沒有你這樣的好朋友。在此,暗示著朋友遠去,我們都將會孤獨與孤單。其實,我們都是天涯游子,都感受著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在詩中,詩人沒有描繪邊塞,沒有展示出邊塞的惡劣環境和凄風苦雨般的生活,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讓讀者一下子想到唐代王之煥的《涼州詞》:“黃沙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卻引發讀者的思緒,讓讀者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那種離鄉背井、孤獨苦悶、存亡未卜的感傷之情也油然而生。

   這種情感的產生直到與詩歌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完全取決于詩人的虛實手法的運用,取決于虛實結合所產生的審美藝術境界。 

 

    9、《陽關三疊》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難得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這首樂曲產生于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目前所見的古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  

唐代《陽關三疊》

王維的《陽關三疊》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并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聯系。這首樂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僅是由于短短四句詩句飽含著極其深沉的惜別情緒,也因為曲調情意綿綿、真切動人。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等。而且有些詩人同王維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個世紀,可見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況。

 

現存《陽關三疊》

原詩已飽含深沉的惜別之情,譜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感覺,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無限留戀的誠摯情感。曲譜最早見于《漸音釋字琴譜》(1491年以前),另外還有1530年刊行的《發明琴譜》等十幾種不同的譜本。據清代張鶴所編《琴學入門》(1864年)傳譜,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個基本曲調將原詩反復詠唱三遍。故稱“三疊”。每疊又分前后兩段,琴歌開始加了一句“清和節當春”作為引句,其余均用王維原詩。后段為新增歌詞,每疊不盡相同,帶有副歌的性質,分別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別之情,“淚沾巾”的憂傷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緒。旋律以五聲商調式為基礎,音調純樸而富于激情,特別是后段“遄行,遄行”等處的八度跳進及“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復呈述,情真意切,激動而沉郁,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歌曲結尾處漸慢、漸弱,抒發了一種感嘆的情緒。

《陽關三疊》琴歌歌詞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參商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先已醇。載馳骃,載馳骃,何日言旋轔?能酌幾多巡!

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盡的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巾,尺素巾,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10、所謂離愁別恨,就是離別引起的愁和恨。 無論作品數量還是水平,離愁別恨都堪稱唐詩中的第一主題,恐怕也是宋詞中的第一主題。

古代的中國疆域遼闊,交通卻很不方便,古人要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不管是騎馬還是坐船,至少得走上十天半個月,甚至幾個月。要是步行,途中的時間就更漫長了。古代的通訊也很不方便,遠赴他鄉,又去了很長時間,和家人、朋友都很難通信。這樣一來,離別引起的心理感受就特別深刻。

唐人在送別之際至少要安排三項內容(或者可以說行為藝術)

(一)唐人送別之際行人和送行的人都要唱離別之歌

 唐代的離別之歌(又叫驪歌)就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自從王維寫出這首送別的好詩以后,唐朝人告別的時候就改唱這首歌,不再唱原來的驪歌了。人們在離別之際,依依不舍。唱了一遍覺得意猶未盡,覺得綿綿的情意還沒有充分表達,就再重復一遍,兩遍,所以叫做“陽光三曲”。中唐詩人劉禹錫說“更與殷勤唱渭城”就是唱這首《渭城曲》。白居易說“聽唱陽光第四聲”,實際上“陽光第四聲”就是“勸君更盡一杯酒”這句,因為從第二句起每句要重復一遍,所以第三句就變成第四聲了。李商隱說“唱盡陽光無限疊”,連唱三疊還不夠,要一遍又一遍唱下去。因為送別的情意綿綿不絕,無窮無盡。

(二)唐人在送別之際一般要喝酒

兩個人互相告別,心情很壓抑,場面很沉悶,酒有一種使人振奮的作用,也有麻醉的作用,喝上點酒,心情會高興一些,可以消解一些心中的離愁。送行的人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日暮酒醒,客人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一次難以忍受的送別就這樣糊里糊涂地打發過去了。

(三)唐人在送別之際送行的人要折一枝楊柳枝送給上路的人

折柳贈別,西漢、唐兩代,都城長安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官員商旅去關東各地及地方官員、外國使臣進入長安,都必需路經灞橋。灞橋一帶,綠柳成陰,景色宜人,自漢以來,送行者皆至此橋,折柳與行人贈別。或曰為祝頌平安,或曰“柳”與“留”字音相諧,取眷戀之舍、殷勤挽留之義。此俗漢唐最盛。其他地方也多行之者。

 

   11、“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的詩歌讀起來總是那么輕盈、流暢、不隔、不澀。不過,為了什么是隔與不隔,記得自己對著《人間詞話》琢磨了很久,但還是悟不出一個所以然。寫詩其實挺冒險的,如果心里老想著“語不驚人死不休”,很容易陷入隔澀的境地;反過來,像這首詩那么心平氣和,又容易寫得平庸。這首送別的詩照理應有許多感嘆在里面,可細讀之下,發現在字里行間,什么都沒有,一切都是那樣自然:在一個雨后的早晨,在柳枝青青的客舍,喝酒,送一個友人。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幅畫,一個極其平常的話別場景。可我們讀后卻分明讀出了一種沉痛感,在千年之后心都感到在痛。這恐怕與最后一句有關了,最后一句是致命的,它說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的確,“西出陽關無故人”太令人回味了,它近似于平靜中的爆發,平實中的含蓄,情感飽和中的悠遠,一語驚醒夢中人的一語。雖然蘇軾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這首詩中有畫的詩也證明了詩不是畫、詩有別于畫──我想畫家是畫不出最后一句的。

 

   12、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

    遠處已有樹影。急步趕去,樹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個坡,猛一抬頭,看見不遠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

  樹愈來愈多,開始有房舍出現。這是對的,重要關隘所在,屯扎兵馬之地,不能沒有這一些。轉幾個彎,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處尋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陽關古址”四字。   

    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西北風浩蕩萬里,直撲而來,踉蹌幾步,方才站住。腳是站住了,卻分明聽到自己牙齒打戰的聲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凍紅了的。呵一口熱氣到手掌,捂住雙耳用力蹦跳幾下,才定下心來睜眼。這兒的雪沒有化,當然不會化。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么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后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天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于這么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范。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這種風范,在李白、高適、岑參那里,煥發得越加豪邁。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形體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靜,神采那么自信。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于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魘中蘇醒、對前途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會更沉著、更安詳。在歐洲,這些藝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地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算,他們的事情發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于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陽關的風雪,竟愈見凄迷。

  王維詩畫皆稱一絕,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里,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陽關,再也難于享用溫醇的詩句。西出陽關的文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謫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可惜它們后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3、走近人生,便走進了牽掛;擁有了牽掛,便擁有了感情的寄托。“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是充滿親情的牽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是溢滿鄉情的牽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徜徉戀情的牽掛;“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牽掛的缺憾;“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是牽掛的寄托;“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牽掛的蘊含。

牽掛別人和被別人牽掛都是一種幸福,讓我們每一個人都領會牽掛,品味牽掛,學會牽掛,讓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姿。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3



評論集


1 楼 2020/9/18 下午 01:19:07 | 天才之神
87SB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