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譯文]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

  [出典]  北宋 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注:

  1、《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2、注釋:

   此篇是蘇軾于元豐五年十二月在黃州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黃崗縣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于此。

  疏桐:枝葉稀疏的桐樹。

 漏斷: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即指深夜。

  幽人:隱士。這里是作者自指。

  省:了解。

 
 

  3、譯文1:

    殘月彎彎掛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靜,漏壺的水已滴光。誰看見閑居的人在月光下獨自徘徊?只有那時隱時現的孤鴻知道我的惆悵。驚起的孤鴻不斷回頭探望,好像充滿無人理解的幽傷。她尋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卻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譯文2:

    殘缺之月,掛在疏落的桐樹間,夜深人靜,只有我這個幽人無法入睡,漂泊無依好似孤獨的大雁。

    被驚起的大雁回過頭望去,沒有人了解它心頭的煩憂。它物色著棲身之地,即使無枝可依,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同流合污。

  譯文3: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惟有那縹緲高飛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譯文4:

   弦月高掛桐樹梢,漏斷夜深靜悄悄。只見幽人獨往來,恰似孤雁影縹緲。

   驚飛起頻頻又回頭,滿腹哀愁無人曉。良禽擇木棄寒枝,沙洲凄冷多寂寥。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這里,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簡評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寫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
  話外音
  這首詞的主旨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認為是為溫都監女作,即這是一首愛情詞;但也有人認為是作者對現實不滿,抒發憤懣之情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首影射、刺時之作;還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寫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本文認為,將此詞定位為作者抒發自己對現實不滿的寂寞之情是比較恰當的。
  集評
  黃蓼園《蓼園詞選》謂:“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陳廷焯《詞則·.大雅集》評此詞說:“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也推崇備至。至于這首詞的章法也很獨特,前人已有道出者。
  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中說:“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詞‘乳燕飛華屋’,本詠夏景,至換頭但只說榴花。蓋其文章之妙,語意到處即為之,不可限以繩墨也。”可見蘇軾在詞的創作上的天才縱橫之氣。

 

    6、這首詩寫于宋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行新法擾民,心中不滿,發泄于詞中,因而激怒新黨,被捕入獄,歷時百余日。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暫居定慧院。這段經歷,總不免使他產生孤寂之感。
開頭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間著一“掛”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與地的景色連接起來,顯示出無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并為引出全詞的審美意象--孤鴻雁,埋下了伏筆。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在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個幽人獨來獨往,如同孤鴻之影。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比。作者在這里以幽人來比況孤鴻,暗示自己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孤鴻縹緲不定,剛一棲身,又遭驚擾。“卻回頭”,極逼真地描摹出倍受驚擾的神態。“有”什么“恨”,蘇軾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筆法給讀者留下思維空間,增強了本詞的誘發力和神秘色彩。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鴻心懷幽怨和不滿,寧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棲于寒枝之上。“揀盡”和“不肯”兩詞,明確地表明了孤鴻不愿隨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質。“寂寞”和“冷”,則說明孤鴻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
這首詞運用了比興、象征等藝術手法,抓住“孤鴻”這一特定的審美意象來狀物抒情,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的心情與處境的真實寫照。

 

   7、 月,缺了。慘白的光,透過油桐的枝葉,稀稀落落的撒在門前的石階上。
  夜,幽靜而飄渺,伸手抓不住空氣里的涼。漏已斷,更聲殘,寂然的夜下,人,是空的。披一件長衫,拾階而下,空落的庭院,只有秋蟲,偶爾發出幾聲長鳴。這一刻,他不知身在何處。踩著月的碎光,聽自己的腳步,擦出微弱的聲響。抬頭,他看見浮云飄過,遮擋了月的影子。縱使殘缺,視線也無力穿過云的屏障,到達月亮的背面。思緒,頃刻間凍結在冰冷的夜色里,腿去塵囂。
  他無語。其實,并不是沒有話可說。心里的酸楚,潮水般涌出,想開口,找不到可以對話的人。幽然凄清的心情,讓他只能獨自咀嚼孤獨的滋味。心中的感懷,零碎而真實,他拼湊不出一付完整的靈魂。
  一片樹葉落下來,搖擺著,翻滾著,拂過他的額前,停在眼前的泥土里。仿佛從心口劃過,無痛,卻有傷。缺月,漏斷,幽人,孤鴻。難言的孤獨,讓他看見文字里的光。
  轉身回屋。燭光下,墨汁散著清香。凝神提筆,他看見筆尖,文字里的哀怨滴落成詩。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8、“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靜謐的夜晚,萬物塵埃落定,心境和夜色溶為一體,沒有一點點脂粉裝飾,清澈如水。由于五一之假,宿舍的同學都離開了,有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回家了;有的是“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到異地與女友幽會了:有的是為了感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不畏千里爬山去了。就這樣自己一個人在宿舍安靜中品味自己的孤獨,輕輕掀起幾絲陳年往事,將自己的思緒沉浸,沉浸得宛如飄忽在空中,只有星星對我眨眼,輕云與我微笑,電腦與我解憂!夜幕中,,微閉雙眼,享受一份純凈,一份恬淡,仿若一切都釋然在孤獨寂靜中!

有人說:喜歡孤獨的人,大多數都是多愁善感,傷著自己的傷,痛著自己的痛,把自己沉浸在灰色世界里,在記憶中慢慢爬行,在歲月里慢慢折騰,將自己憂郁的心揭開傷疤,露出粉色的嫩肉,看到淡淡的血絲,于是讓自己再次受傷。這樣的孤獨好殘忍,不僅不能帶來靜的美麗,反而在孤獨中,讓自己的心緒更寂寞、更寥落。孤獨的文字中,往往會挖掘出從骨子里帶有的淡淡憂傷。

世態萬千,人生百味,我覺得人們不必要為了生活中的不滿,世間的無奈,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世事煩憂,逐漸將自己困擾在幽怨的空間,走不出,更不愿走出,在孤獨中悲觀或者憤怒。有一古首這樣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世上本無事, 庸人自擾之。

一杯濃濃奶茶,一段幽怨樂曲,一雙笨拙笨拙不聽使喚的雙手敲打著冰冷的鍵盤,伴我走進書的情節,此時,將所有的不悅與傷痛,在孤獨的夜晚,沉淀在湖底,掩埋在墳墓,沒有驚濤駭浪不會蕩起漣漪,沒有孤魂野鬼不會神靈附體!只留一份淡淡的憂傷,修復自己日漸粗糲的靈魂,使自己的豁達依舊,修煉一份從容,,一份樂觀,一份健康的心態。

孤獨是寧靜中的如癡如醉,今晚的閉門,在自己腦海遐想,在自己的空間里輕吟, 在自己天地里飛揚,只為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傳奇。

 

9、 飛鳥過往間,生生滅滅,千年的過客擷來冷月吐織馨香的巾絹,為你擦亮迷離的雙眼,去發現塵封于天地之間美麗。輕馭遐思,找尋曾經難以磨滅的一抺瑰麗

   生活需要發現,正如格林兄弟的那位朋友一樣,即使是在不經意間,亦能發現亙古的瑰寶。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一床光潔的月光,裹著淡淡的清輝,覆過被黑暗籠罩的心扉。多少歡聲笑語,都逝去了,但一曲《二泉映月》卻永遠凝結在兩根弦上,滿腔的愁怨似泉水般汩汩溢淌而出。如此動人心魂的樂音唯有阿炳這位民間的遺珠才可演奏得出。我們該感動,我們該慶幸,若無那兩位藝術家慧眼,或許這位心靈音樂者只能隨紅塵的波浪與我們漸行漸起,直至消失殆盡。因為有了發現,在歲月的錚錚樂音中我們可以捕捉到可扣響心靈的樂符

   平凡的生活中,真的需要發現,用我們的心去發現每抺美麗。我們可以聽見鴡鳩在河之洲啁啾出了窈窕淑女。我們可以在夕陽斜照勾勒人世圓潤輪廊時,看到生命在真諦黑條然凈化。我們可以在夕陽斜照勾勒人世圓潤輪廓時,看到生命在真諦里條然凈化。我們亦可以感知所有的理念與思緒在民族的平仄間永遠綢緞般細膩滑涼!我們需要發現

   太白漫有驚人句,夜光杯里詩成仙!可惜,天生不羈世難容!恰便似蕃纕蒙塵不得用。悲兮,嘆合……太白確實有才,他可邀月同影成三人,亦可放浪散發弄扁舟,但他缺乏一位伯樂,缺少能賞識他的君主!玄宗此刻早已在溫柔鄉里夜夜笙歌,又豈會理會太白這位小小的翰林待詔?或許,我們可以說廟堂如池不容龍,枉負才思如泉涌,又或許,我們能憤慨道渺渺鵬兮扶搖上,卻不見云霓撥開有蒂閽!但太白并未被遺忘,因此,他的才華他的豪情早已在歷史的筆觸下持久綿密地絢爛!而如今,我亦在頂禮膜拜這些宛若來自九天之外詩調婉轉著斗腴的夢想,難訴的悲愴在歷史的盤桓中濃郁

   發現,多么簡單的兩個字,寄寓的卻是無限的真知與憧憬。無論何時,都用洗凈鉛華的心去發現塵世的馥麗,宮商角徵角(羽),琴詩棋畫唱,或是莊生曉夢,屈子離騷,都會在你那如晨露般晶瑩剔透的眸子里沉積千古樂章!

   閉眼馭思,用心發現,許自己一份雁過無痕,一種大愛留香。輕啟雙唇,淺唱韻律,你會感受到,即便是在不經意間,亦可發現那永不磨滅的瑰麗……

   馭思,輕吟韻調
!(2010年福建省高考滿分作文:馭思,輕吟韻調 )

 

10、有一些東西,幾乎從看到第一眼,我們就會注定永遠地喜歡上了它;但若要對其有通透的了解,恐怕還要假以時日。蘇軾的這首《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詞就在相當的程度上助成了我的這種認識。

  這首詞是這樣的:“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有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一開始,我只是對那個“撿盡寒枝不肯棲”由衷喜愛,認為它深中我心。

  是的,人生重要的在于選擇: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小自衣帽疏食,大到家國命運,我們常常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知道應該選,也知道怎樣選,算得上是有眼光了吧?然而,這只大鳥卻在千挑萬選之后,終于得出一個結論:無可選。

  但它絕不肯湊合,也絕不肯屈就,它抱定了寧缺毋濫的宗旨而寧肯獨臥凄冷之沙洲――這的確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所以我一眼看到這句,就被這只大鳥的勇氣所折服,從此愛上了這首詞。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又對這只大鳥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它的生存空間實在太令人窒息了。

  月亮、梧桐、沙洲,凡是受過點傳統文化浸染秒熏陶的人,大概都能感覺得到這些詞中所蘊含著的詩的意味吧?可是,且慢,看一看這是什么樣的月、桐、洲啊?月是殘缺的的,桐是稀疏的,而沙洲,是清冷的――這是怎樣一個不圓滿、不興旺、不溫暖、冷冰冰、無生氣的所在啊?且這只大鳥,還沒有任何一個親人或朋友,它好孤凄,好悲涼,它好不慘傷!

  它太需要找一個人去傾訴了。但是,又有誰肯聽它,又有誰能聽它!“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壓根兒就沒有人能理解它:“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它連可以與之生別離的同類都沒有――它告訴無門。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這是怎樣的痛中之痛!

  它本是有期盼的,它更是不愿放棄的――“漏斷”意味著白天的結束,夜晚的開始;于是在漫漫長夜中,它苦苦打熬,雖在企盼中偶有“驚起”,帶來的卻是又一次希望的破滅,它,還能堅持多久?

  如今,我卻感嘆著它的錚錚鐵骨了:任你雨橫風狂,任你月冰桐涼,任你寒枝白眼,任你洲冷夜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是的,抱定了一種高質的追求,九死、百死不悔。

  詞中一閃而過的那位幽人,他,又是誰呢?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37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