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譯文]  怕是雙溪舴艋小而輕,載不動我這么多的愁苦。

  [出典]  李清照 《武陵春》

  注:

  1、《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2、注釋:

    風住塵香:風停了,塵土里帶有落花的香氣。塵香:落花化為塵土,而芳香猶在。陸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與此意同。

  日晚倦梳頭:按照古代的婦女習慣,一起床的第一件事應該就是梳妝打扮。而詩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沒有無心梳頭,因為無人觀賞自己的容貌。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此句抒寫作者凄涼落寞的心境。物事人非:風物依舊,人事卻已不同。這里是說,自己與丈夫(趙明誠)收集的金石、文物、書籍還在,可大宋朝廷卻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經去世,自己流離失所,一切均已不可與往昔相比。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雙溪:浙江金華的一條河。東港、西港二水流至金華匯合,稱婺港,又稱雙溪,是當時的游覽勝地。這里指的是李清照將要春游的地方。

   擬:打算。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3、譯文1:

     春風停息,百花落盡,花朵化作了香塵,天色已晚還懶于梳頭。風物依舊是原樣,但人已經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

  聽說雙溪春光還好,也打算坐只輕舟前往觀賞。只是恐怕漂浮在雙溪上的小船,載不動許多憂愁。

    譯文2:

    狂風終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盡,只有塵土中還留著一點香氣。太陽已經很高了,我卻還是無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風物還在,可人卻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沒有意義!我想說出滿腹的哀愁,可話還沒說出口,眼淚卻已止不住地流!

    聽說雙溪的景色還不錯,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雙溪那樣的小的船兒,載不動我這滿懷的憂愁!

     譯文3:

    風停了,凋零的殘花滿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塵泥里,雖然太陽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懶得梳頭。看到物是人非,對一切都已心灰意懶,還沒開口,眼淚就先流出來了。

    聽說雙溪那邊春光還好,也想去那兒乘船春游。但舟輕愁重,象蚱蜢一樣的小船,載不動自己這么多的愁呀。

    譯文4:

    狂風已住,塵土里充滿了花香,繁花被風摧殘落盡,太陽已高我還懶于梳頭。都因為“物事人非”——歡樂痛苦事事皆休,要訴說淚水卻先流。

     聽說雙溪那邊春光還好,也想到那里泛輕舟。但又恐怕雙溪的輕舟,載不動我的許多憂愁。

    譯文5:

    摧花風住,花化塵泥空自香,春去凄涼,黃昏獨自懶梳妝。風物無恙,人事般般滄桑變化,還沒開腔淚水先流。

    聽見說雙溪風景美如畫,也想散散心,春游把船劃。怕是雙溪舴艋小而輕,載不動我這么多的愁苦。
 

 

   4、李清照生平可見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5、此詞寫于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后。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兵南犯以后。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評曰:“悲深婉篤,猶令人感伉儷之重。”所論甚切。

  首句用筆極為細膩:其意不過是說風吹花落,卻不從正面著筆,而落墨于“風住”、“花已盡”的結局。塵土因花落而香,說明落花遍地,而這又反照出風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層曲折,確是匠心獨動。次句寫日色已高,而猶“倦”于梳頭,從側面揭示情懷之苦、心緒之亂,筆法略同于其早期詞作《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起來慵自梳頭”,但一為生離之愁,一為死別之恨,巨細深淺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辭上易“慵”為“倦”,正顯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三、四兩句是漱玉詞中并不多見的直抒胸臆之筆。之所以一改含蓄風格,當是因為洶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無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說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東西已盡皆喪失,無一留存,雖是放筆直書,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過片后“聞說”二句宕開一筆,寫自已有意泛舟雙溪,觀賞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復又折回,跌襯出更趨深重的愁情。“愁”本無形,難以觸摸,而今船載不動,則其重可知、其形可想。這是其構思新穎處。此外,下片中“聞說”、“也擬”、“吸恐”六字前后勾連,也是揭示作者內心活動的傳神筆墨。

 

 

    6、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凄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后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于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后兩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于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游山玩水的。據周輝《清波雜志》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覽的愛好,又有需要借游覽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雙溪的想法,這也就是《念奴嬌》中所說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實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釋?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經預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載了。設想既極新穎,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兩句開,一轉;后兩句合,又一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轉折傳神。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說”;泛舟出游,也只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坐在家里發愁罷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載不動許多愁’與‘載取暮愁歸去’、‘只載一船離恨向兩州’,正可互觀。‘雙槳別離船,駕起一天煩惱’,不免徑露矣。”這一評論告訴我們,文思新穎,也要有個限度。正確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錯誤的了;美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丑的了。象“雙槳”兩句,又是“別離船”,又是“一天煩惱”,惟恐說得不清楚,矯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難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龍·定勢篇》說:“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茍異者以失體成怪。”“巧”之與“怪”,相差也不過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觀《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物質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流盡的東西了。李清照等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來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唇纏令·尾》云:“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從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藝必須有所繼承,同時必須有所發展的基本道理來。

  這首詞的整個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處。歐陽修《采桑子》云:“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周邦彥《望江南》云:“游妓散,獨自繞回堤。芳草懷煙迷水曲,密云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墻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類比。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說:“掃處即生。”這就是這三首詞在布局上的共有特點。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從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說以前一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說春光已盡,周詞是說佳人已散。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艷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后,還有什么可寫的呢?這樣開頭,豈不是把可以寫的東西都掃除了嗎?及至讀下去,才知道下面又發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歐詞則寫暮春時節的閑淡愁懷,周詞則寫獨步回堤直至歸去的凄涼意緒,李詞則寫由風住塵香而觸發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現的,也是最動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掃處即生”。這好比我們去看一個多幕劇,到得晚了一點,走進劇場時,一幕很熱鬧的戲剛剛看了一點,就拉幕了,卻不知道下面一幕內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趕上了全劇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會人生都只能是某些側面。抒情詩因為受著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這種寫法,能夠把省略了的部分當作背景,以反襯正文,從而出人意外地加強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7、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在一個暮春時節,一番風雨過后,花兒都凋落了,連塵土也被落花染香。主人公面對花盡春去的冷落景象,心灰意懶,雖然日上三竿,仍無心梳洗打扮。

    詞人從暮春三月景色切入,略去春歸的漫長過程,只將結果寫出。“風住”一句,通俗凝練,富于暗示性,此前風吹雨打、落花紛飛的景象如在眼前。“塵香”,極言花落之多。對于傷春惜春的人來說,這一景象是多么無情和令人傷感。主人公是否就是因春去而情緒低落呢?怕不盡然。客觀景物只是外因。從后文即可知,主人公內心早有所感,這只是觸物興懷而已。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風物依舊而人事全非,事事竟是那樣的不如人愿。心中百感交集,千言萬語還沒說出口,眼淚已奪眶而出。這兩句緊承上文,點明一切悲苦都是由于“物是人非”。其手法由含而不露轉向坦陳胸臆。

    清照在北宋淪亡后,舉家南渡,后丈夫病逝,自己飄泊異鄉,從前的幸福生活只存于記憶中。此時,她不僅生活困苦,更重要的是歷經劫難后,精神上備感孤獨與痛苦。“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將家國之難、時局之艱、飄泊零落、紅顏遲暮、身世之痛等,盡數囊括其中,概括力極強。“欲語淚先流”,這是人在極端悲痛而想傾訴時的自然舉動,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它真實而形象地表達了詞人悲愁之極、痛苦之極的情狀。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詞人筆鋒一轉,另換新意。她說:聽說雙溪的春色尚好,不妨到那里去泛舟游覽一下吧。“雙溪”,水名,位于浙江金華縣,是永康、東陽二水的交匯處,故名。

    上闋剛寫到春色不堪、心情凄楚,這里卻說意欲探春。乍看頗為突然,其實是有脈絡可尋的。首句提到花落春殘,所以這里才提出要去雙溪尋春;上闋末二句極言愁懷不展,這里則說向往解脫,這是很自然的,更何況詞人歷來就喜游賞。據周輝《清波雜志》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

    “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松,節奏明快,恰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它們之前分別加上“聞說”、“也擬”,則顯得婉曲低回,說明詞人出游之興是一時所起,并不十分強烈。其實,我們也可認為這是虛想之景、虛擬之行,是詞人意念上的偶一閃光。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事實上,主人公的痛苦是太深了,哀愁是太多了,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排遣?所以她說:只恐怕那雙溪的小船,載不動我心頭許多的愁。“舴艋舟”,狹長小船,形如舴艋。

    詞人連用“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在上面一句鋪陳之后,最后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也使詞意波瀾起伏。

    “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看不見,摸不著,為增其可感性,詞人通常采取夸張性的比喻。歷來詩家喻愁的,多種多樣。李后主《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之多喻愁之多。秦觀《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物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而流的東西。李清照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來載。這一比喻立意新穎,設想奇特,不著痕跡。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于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評 解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往往帶有悲愁苦悶的情調。這種愁,和一般離情別愁以及種種“閑愁”都不一樣。在她的愁苦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含有國難、家破、夫亡的悲痛。

    這首詞構思新奇,從神態舉止到內心波瀾,寫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有一種凄婉勁直之風,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詞的開頭說春光已盡,在未盡之時,芳菲滿眼,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之后,還有什么可寫的呢?及至讀下去,才知道又是另外一番情景。如果說寫花盡春殘、物是人非而引起愁,還是平平無奇,那么下片則構思新奇,別具風韻。從本意來看,不過是說小小春游,實不足慰人深重之愁,詞人卻善于將文筆蕩開,欲抑先揚,把剎那間的微妙心理變化過程表現得曲折盡情,將凄婉情思表現得生動真切。

 

 

    8、宋代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國所占,漢族政權南遷,李清照及其丈夫趙明誠也隨難民流落到江南。本來就多愁善感的她,在漂流異地的途中丟失了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畫,使她承受了沉重的打擊。
    
    更不堪的是在南渡的第二年,趙明誠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把李清照直接扔進孤寂悲苦的下半生。自那以后,李清照的詞作不再只是清麗柔媚的閨怨離愁,而是充滿了國破家亡之恨,以及離鄉背井之哀。
    
    《如夢令》里記載的“雨疏風驟”之夜,“濃睡不消殘酒”,醒來后關心海棠是否依舊,那是南渡前的閨中傷春生活。《一剪梅》里說“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也是丈夫在世時與她相隔兩地的相思之愁。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逐漸變得不愛游山玩水了。據宋人周輝的筆記《清波雜志》記載,李清照年輕時酷愛出游。即使下著大雪,她也會頭頂斗笠,身披蓑衣,“循城遠覽以尋詩”。冬天尚且如此,其他季節就可想而知了。
    
    到江南之后,雖然李清照有時也會借游玩來排遣心中的憂愁,但還是少有出行。《武陵春》里的記錄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那是南渡的第八年,53歲的李清照輾轉逃難到浙江金華,聽說當地的風景區雙溪“春尚好”,本想泛輕舟出游。不過,她以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打消了這個念頭。
    
    看李清照在許多作品里詮釋“愁”,有具體的“一段新愁”,也有反問的“怎一個愁字了得”,還有數量繁多的“愁千縷”,而這次“載不動”的“愁”,居然還有沉甸甸的重量!
    
    只是現在估計已經找不到“載不動許多愁”的“舴艋舟”了,而李清照千年前沉重無比的愁緒,也只停留在一首首令人慨嘆萬分的詞里。(來源:深圳商報)

 

 

    9、“舴艋”二字,詞典上只簡單地解釋為“小船”。這舴艋舟,亦曾在李清照的詞《武陵春》里暫作載愁。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便將舴艋這小小船兒也入詞畫中了。當時李易安避禍金華,物是人非,事事皆休,實是孤苦凄涼,飄蕩無依。但這暮春的景色,不經意也撩撥起詞人心底的一絲亮色。偶然聽說雙溪的春色尚好,也想著要提起興致去泛舟游玩。卻只怕這雙溪的“舴艋”小舟,載不動她的許多愁緒,反倒觸景生情,惹來更多的離亂感傷。借著“舴艋”這只小船,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詞,極巧地吐訴出了自己的愁緒。或李易安的功力太過深厚了,在我卻全然忘了她的悲苦心境,只覺得如此絕佳好詞,實在是一個好欣賞。又每讀到“雙溪舴艋舟”處,總不免幾分失落。“舴艋”也是“楠溪”舊物,且“楠溪”風光秀美,定不讓人失望的。只易安居士當時身處金華,怎奈強求不來!易安自是詞中圣手,何事何物一入她詞中,便都有了說不出的妙處。

 

 

    10、“愁”的長度: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愁”的體積:趙瑕:“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

      “愁”的重量:李清照:“聞說雙溪春尚好,也似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愁”的數量:朱敦如:“莫將愁緒比飛花,花有數,愁無數。”

            秦  觀:“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愁”的聲音:張  謂:“長路關山何日盡,滿堂絲竹為君愁。”

                    徐再思:“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萬  俟:“幾葉秋聲和雁聲,愁人不要聽。”

      “愁”的色彩:裴宜直:“誰言南海無霜雪,試向愁人兩鬢看。”

                    趙執信:“莫上高樓看柳色,春愁多在暮山中。”

            王實甫:“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

            賀   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雨時。”

      愁”的生命:杜   甫:“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春愁兀兀成幽夢,又被流鶯喚醒來。”

            周邦彥:“江南人去路渺,信未通,愁先到。”

                 “乍雨乍晴花自落,閑愁閑悶日偏長。”

 

 

   11、“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開篇一句是這樣的柔軟。其實“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很是讓人回味。到底是風吹盡了摻合著落花香味的泥土,還是風停了塵土里浸透了落花的香氣?我覺得,作者在這里用一個住字,很是形象的表達了風的眷戀。風,住下了,為了什么?為了花的香氣。雖然春花落盡,雖然花落為塵,但是風還眷戀著,易安,你是不是也在眷戀著?看著看著,就是一日,一日又一日。日晚,還沒有梳妝,這一日,卻又落去了。

    “物是人非”是一種悲哀。當你回頭看去時,景色依舊,人卻不是那時的人了,反問自己,情,還是那時的情嗎?我低頭拾撿,過往璀璨,可是卻好像一直忘記了些什么,在抬頭以后才發現,景色依舊,可是心情,卻真的和以前大相徑庭,這,是一種悲哀。

    物是人非,就是此生,我錯過了和你有關的流年,卻不能去追,因為世事的條框把我困在了回憶的相冊里。我念你,我想你,可我卻逆轉不了物是人非的悲哀,于是我止步于世事,無心梳洗打扮,事事休。

    有一種想念,是那樣的刻骨,嘴唇輕輕張合,卻說不出半個字,只有那一雙如春水般的眸子,凝出珍珠般的淚水,滑過臉頰,打在心頭,擊碎了無聲的禁錮,卻依舊說不出半句想念,只好拿起筆,潤足了墨,用小楷寫下一句,“欲語淚先流”。

    你知道生活不可沉溺于完全的憂傷,于是也想去游玩來排遣心傷。南國的春并沒有隨風化為塵土,雙溪的景色尚好。我想,你是真的動了游覽的心,可是,在決定出游的時候,你還是怕了。那種恐懼叫做孤單。所以雖然“聞說雙溪春尚好”卻只敢“也擬泛輕舟”。一個“擬”字里,包含了太多彩色的泡沫了。你畢竟是個女人,畢竟是怕孤單的。那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你是在安慰自己吧,那不出游的原因。

   是怕的,我肯定。

   心思細膩如易安,在經過種種悲痛之后,你怎么能阻止她多想?其實,物是人非之后,留給作者的,只有許多愁。

   我是不是可以做個大膽的猜想?易安用這看似美好的詞牌嘆春去,嘆愛人不再,嘆國家不再,其實是在怨恨自己的命運,為什么,為什么就要讓我承受這許多愁?

   風,吹去的,是時代的浮塵,輕舟載不動的,是我心底的那一抹愁思。

 

 

   1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有多少人能體會這種感覺? 都體會過吧。 只是早晚的事情罷了。 你出生時別人笑著你哭著,你走時別人哭著你笑著。 一切是那么的釋然……

     身邊的事物不斷變化,追尋著他屬于本身的自然規律, 和諧本不需要創造,本不需要建設,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即是和諧,  朋友們匆匆的腳步暗示著什么……駐足稍縱即失……

     曇花一現是那么的短暫,維娜斯是那樣的美麗,其實都是空間與時間的美麗。

     朋友們,問候一下你的朋友好嗎?關心一下你身邊的人好嗎?他們都是你無法估量的價值與力量,他們需要你。人間的美麗就在點滴之間。你體現,他體現。  你體味,他體會。 我們其實只有一片天。

 

 

    13、何處合成愁......% n. N- g% ~3 {1 _/ T( }8 Z% j
' n. ~9 L4 Q/ L2 q
   是此情無計可消除,
8 P9 ?! g, R* N   是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_( E6 ?6 @" i

     9 p- E8 P1 @5 o) N$ m) h! I
     愁可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b/ L' 6 n; k& D$ v8 I& |
    愁可量,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4 p# e9 `* F: G+ h
    愁可識,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X* ]# k2 j) w# w: H1 O1 O# E    愁可澆,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n* y: C$ y( h, C% `. V
    愁可消,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v0 J8 W% G" F5 B7 a
1 ^5 g @/ P( U& L0 d; ^$ T
   愁有心,心上秋;9 G3 z% @8 g% S- I+ D) s, j
    愁有腸,愁腸百斷。/ U1 `/ r0 K; ]& e1 I

; {! Y9 b6 ]6 L9 _; d    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3 Q Y3 l# I" v+ q' F
    無奈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 { V( r2 @. ~2 C7 ~0 N' @
, k3 B0 e( _# p: j- D- c3 v" Q4 H   問世間,愁為何物。0 q% S6 T) e4 R' ~: d! ?' m
   是誰,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r# t' G2 t) i# |4 ]& s& r9 q' [
   是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 h% G# r* h M
" K8 R% v! z/ t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7 j8 L( t. _# S, p1 M   今夜聽雨,鄉關不見,危欄難倚;
) d$ _8 k7 Y7 f4 L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7 i9 `1 ?' V6 C, M2 h
   問君,能有幾多愁,
# k) e, Q% u) l8 q3 P5 y' Q- b9 ~   這次第,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14、波羅蜜多不是漢語,出自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佛教梵文Paramita,意譯為從生死痛苦的此岸到達快樂智慧的彼岸。

    不過我們的生命之舟畢竟有限,歲月經不住太長的等待,更無法裝載太多的物欲和虛榮,想要順利地抵達彼岸,就要學會拒載。

    還是李清照來的瀟灑,在春天的湖面上泛舟蕩漾一次,就參透了人生的蹉跎。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一點,四十不惑的東坡居士,就猶為不及,淮河上飲別友人秦少游之后,頗為感慨,于是“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有些事情,放下就放下了,或纏綿、或眷念、或沉醉,或不舍……;生命就是在這些舍于不舍之間徘徊,結果得到的不去珍惜,卻將年華溶解在求不得中。

    最超脫的,莫過于永遠將自己放逐于天地之間的李白,不愧是詩仙,一句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足矣驚天地,泣鬼神,這樣的氣魄,還有什么放不下。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