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君子是連吃完一頓飯的工夫也不能違背仁德的。即使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離困頓的時候也必須按仁德去做。

          [出典]   《論語里仁》

          注:

           1、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2、譯文

   富與貴,均是人們所想得到的東西,但如果不是通過正當的方法得到,即使得到了,君子也不會享用這樣的富貴;相反,貧與賤,是人們所討厭、所想遠離的東西,但如果脫離貧賤的方法不正當,君子寧愿貧且賤,也不會使用這些方法而脫離貧賤。如果君子沒有了仁愛之心,怎么配稱為君子之名呢?真正的君子沒有哪個時刻會失去仁愛之心,無論是情急慌亂之時,還是窮困流浪之時,均會執著于仁。

   3、無:禁止,不要的意思。 
     于:在
     是:這里

   4、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能心安理得地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可能順理成章理直氣壯地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是沒有一頓飯的時間可以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即使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以往的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5、“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 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大意是說,君子如果拋棄了仁,又怎能成就聲名呢?君子哪怕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離開仁,即便在最忙亂的時候也是這樣,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在這里,孔子指出了最容易與仁背道而馳的兩種情形——“造次”與“顛沛”,對今天的企業家很有現實意義。

  對于一些企業老總而言,對下屬的關心往往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事情,當自己有閑的時候,與下屬一起聚一聚,或者逢年過節,例行公事似地給員工發點東西。而根據經濟學著名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這種錦上添花的事情對于員工的激勵效用并不高。越是造次,當公司的業務越繁忙,自己的日程安排得越滿滿當當的時候,企業老總越需要冷靜地思考“仁者愛人”在當前的必要性、緊迫性,越需要想方設法地表達出自己對員工的關心和愛護。而當企業面臨“顛沛”,遭遇這樣、那樣的麻煩,甚至企業的生死和發展問題都面臨威脅的時候,企業老總切不可因為將注意力轉向這些難題而忽視對員工的關心。事實上,當企業面臨危機之時,能夠使企業起死回生的最重要力量可能就是員工的眾志成城,而這顯然依賴于管理層能否在“顛沛”的時候堅持為仁。

    6、正如圣人所言“見得思義”,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能成為每個人的道德準則,成為一種社會公德,“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時刻警醒,堅守操節,做一個真正高尚的人吧。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孔子承認人人都向往富貴,不愿貧賤,正如政治追求上人人向往顯達,不愿困厄。也就像馬王堆帛書《繆和》中所謂“凡生于天下者,無愚知賢不肖,莫不愿利達顯榮。”但是,追求顯達必須遵循其“道”,就像追求富貴同樣有道一樣。對于人生,人們的態度有很大不同,道德君子會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無終食之間違仁”,即使身處困厄之中依然如此。

    人人向往富貴顯達,但由于時運不濟,并非人人都能夠達到這樣的理想或愿望。如果是這樣,人就應當“知天命”,人所要做的,是正確思考如何按照“君子”人格律己,如何按照“君子”要求處世。無論“天”、“命”還是“時”、“世”,作為一種外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人在其面前無能為力,但卻不應無所作為,不應只聽從天命的擺布。那么,人應該怎樣,或者說人應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態度,在孔子那里,答案是十分明確的,用《窮達以時》的話說,就是“君子敦于反己”,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的說法便是:“君子求諸己”。既然窮達取決于時運,毀譽在于他人,這些都屬于天,是自身無法決定的,那么人就應當求于自己,因為人的德行如何只能取決于自己,與“天”無關。正因如此,人不應該停頓在現實的“不遇”中不能自拔,應當“盡人事以待天命”,努力完善德行,并以之作為追求的目標。

  7、正如圣人所言“見得思義”,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能成為每個人的道德準則,成為一種社會公德,“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時刻警醒,堅守操節,做一個真正高尚的人吧。

  8、、“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首先說的是仁德。仁慈就是仁德,仁是體,慈是用,表現出來就是愛心。能夠不講條件的博愛就是慈,慈的本體就是仁,它們是一體三面,同出而異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論語》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專門談仁的體和用。

    “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俱全。但“仁”統四端,有了“仁”才有“義禮智信”四德,所以仁占五德之首。日本人五德中做到了四個,偏偏缺少仁德,所以日本這個民族雖然傳統文化繼承得好,“義禮智信”都做到了,但始終都不能如愿以償的執世界文化之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在很多時候,只用一個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論語·里仁》一篇里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在一餐飯這樣短的時間里,也不能離開五常之德,于造次顛沛之間,更是如此。“顛”是狼狽困頓,“沛”是跌倒傾仆,“顛沛”合用比喻人的生活動蕩困苦,人生挫折困頓的狀態。

這四句的白話譯文,意思就是:

對人要仁愛,要有同情心,

這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丟掉。

氣節、正義、廉潔、謙遜這些品德,

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不能虧缺。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54

[新一篇]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

[舊一篇]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