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毛澤東眼中的近代四大偉人,曾國藩、袁世凱、李鴻章、左宗棠。
袁世凱
袁世凱,河南項城人。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北洋新軍領袖。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職。對中國近代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現代化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恢復作出過重要貢獻,被稱為中國近代陸軍之父。
袁世凱于清末投身行伍,后隨軍赴朝鮮參與平定壬午軍亂,又在朝鮮甲申政變中指揮軍隊擊敗日本。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國后組建新軍,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總督、巡撫累升,至入值軍機處。后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用和平手段迫使大清皇帝遜位,是大清帝國的直接終結者。在他的襄助下,中華民國得以成立,并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
袁世凱外交秘書顧維鈞評價袁世凱稱其:“堅強有魄力,誰一見他也會覺得他是一個野心勃勃、堅決果斷、天生的領袖人物。
民國政要張一麟評價袁世凱:“其虛懷下士,有不可及者……其不用私人,不有私財,非當世貴人所能望其項背。使遇承平之世,豈非卓卓賢長官哉”。
美國外交官馬慕瑞稱:“相較于同時代的國民黨,袁世凱是一位敏銳,引人注目的外交官”。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稱:“四億中國人無出袁世凱右者”。
曾國藩
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 ,“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
曾國藩:1811.11.26生,湖南省湘鄉縣白楊坪人。從祖父學到了四種品格:自強,勤勉,謹慎,威儀。一生挫而愈奮,屢挫屢振。23歲考中秀才,該年與歐陽氏結婚。道光八年(1838)考中進士,同年初,欽點為翰林。十年間一路攀升到禮部侍郎,后創建湘軍,戰勝太平天國,受封一等侯爵。時年54歲。同治六年,詔授體仁閣大學士,位列宰輔。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2月。享年62歲。
事物往往是這樣的,彼此消長,福禍相依,苦盡甘淶,絕處逢生,山窮水盡,柳暗花明。人人喜歡吉利,本能地回避兇難。那麼有什麼辦法保持吉利,回避兇難呢?曾氏的辦法是悔改,收斂,抱殘守缺。他認為在大吉大利時,通過悔改可以走向吉利。一般人只知道有了過錯才需要悔改,而不知到取得了成績還需要悔改。曾氏言到:“悔者,鑠以守其缺而不求其全。”有一點殘缺和遺憾就讓有一點殘缺和遺憾,不要求全,求圓,求滿,這就是抱殘守缺。
曾國藩力主應變之度在“愚”而不在“巧”,守務實,戒技巧;守強毅,戒剛愎。
曾氏天道五十年變化觀:天道五十年一變,但有三忌。所謂三忌,就是天道忌機巧,忌楹滿,忌二心。所謂三薄,就是幸則落禍,逆命而行,臆斷是非。三知,知命,知禮,知言。三樂,讀書讀出金石之聲是一樂,褒獎人才,引導人天天向上是一樂,勞作以后休息是一樂。三寡,少說話以養氣,少看以養神,少欲以養精.
“盛時常做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 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能在高處想到底處,在甜時想到苦時,在興盛之際想到衰敗之際,從一代人想到下幾代人。由于對人世間的興衰沉浮有一種透徹的理解,所以他才有這種深刻的悲觀主義,他才那樣小心謹慎,誠惶誠恐,由此他才產生一種深刻的樂觀主義,才那樣勤學苦讀,恪盡職守。正因為有了如此胸懷和氣度,他才出可為將,退可為民。
李鴻章
李鴻章, 中國清末重臣,外交官,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
曾投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
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
李鴻章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近代軍工企業:上海洋槍三局。督辦創立了“招商局輪船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由于李鴻章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制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
1901年11月7日,回鑾路上的大清國皇太后慈禧在黃河岸邊的輝縣收到了那個令朝野上下無不悲哀的消息:李鴻章死了,享年78歲。李鴻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夠與洋人周旋的人。李鴻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聲”,大清國猶如“梁傾棟折,驟失倚侍”。
李鴻章死后兩個月,梁啟超寫出皇皇大作《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英國及美國對李鴻章最為著名的評價:不僅是中國在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綜合各方面的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紀中最為獨特的人物。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做出了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三十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其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梁啟超《李鴻章傳》對其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時,這樣說李鴻章:“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于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認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周恩來是一個,顧維鈞是半個。)
李鴻章對自己做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左宗棠
左宗棠, 清朝大臣,著名湘軍將領。一生親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率軍平定陜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中國歷史事件。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少有鴻志,自比孔明。云:“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是個一根筋,認死理,在他眼里,似乎沒有誰是不能得罪的,就連提拔他的后臺曾國藩都被他氣得鼻歪嘴斜;偏偏就這么一個二愣子,40歲才進官場,一路樹敵,一路升官。
1884年中法戰爭打響,左宗棠不顧年老多病,主動請纓出征。當時法軍已攻陷臺灣基隆,并封鎖海面,中國船只無法送軍火、兵力接濟臺灣。左宗棠用重金包租外國的商輪,硬是將軍隊及大量的槍械、彈藥送上了島,保住了臺灣。1885年,法軍攻打越南,左宗棠起用了七旬老將馮子材為前敵主帥,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就在這時,清廷乘勝求和賠款。左宗棠對此實在無法理解,一氣之下含恨去世,享年74歲。
1983年8月,王震曾對左宗棠的曾孫左景伊說:“史學界最近作了一件有意義的工作,對左宗棠做出了正確,客觀的評價。這對海內外影響都很大。左宗棠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情況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議,毅然率部西征,收復新疆,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左公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后人發揚的。”
梁啟超評論左宗棠是“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
胡林翼曾贊曰:“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才智超群,必成大器。曾力排李鴻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議,抬棺西行,收復新疆。史謂“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
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向咸豐帝的一道奏疏中評價左宗棠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綜合 2022-01-09 19:05:3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