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譯文]    不如就駕一葉扁舟,從此遠離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閑地度過余生吧。

      [出典]    北宋  蘇軾    《臨江仙》

      注:

     1、 《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豰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2、注釋:

     臨皋:即臨皋亭,乃長江邊的一個水驛官亭,在黃州朝宗門外。作者元豐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東坡:本為黃州城東的舊營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開荒植樹,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為“東坡”,并取以為號。又建雪堂,其時堂未建成,故仍回臨皋止宿。 

     恨:感到缺憾。

     營營:往來不絕的樣子。這里引申為追求名利,為名利所紛擾。

     夜闌:夜深。

     縠(音“湖”):有皺紋的紗。 縠紋:喻指水面上細小的波紋。

     3、 譯文1:

     東坡在夜間飲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繼續去飲酒,直到大醉酩酊。歸來的時候,時間已到三更。家童酣然睡去,呼嚕聲大得象打雷。怎么敲門也無人答應,只好拄著手仗,走到江邊,靜聽長江奔流的壯闊聲。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沒有自由,什么時候才能忘卻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場面中?夜色漸漸深濃,江風漸漸消停,終于恢復平靜。我將駕著小舟悄然引退,度過余生。

    譯文2:

    一醉方休后,在深夜返回臨皋,恐怕此時已是三更天了吧。家童已然睡熟,鼾聲如雷,于我的摳門聲全然不覺。當此萬籟俱寂的深夜,我索性拄杖到江邊,細聽濤聲陣陣。

    嘆平生顛簸漂泊,身不由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就如這深夜無風而平靜的江面一樣,讓我的心也寧靜超然。不如就駕一葉扁舟,從此遠離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閑地度過余生吧。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這里的“東坡”是地名而非自指。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地方軍事官員,實際上是以帶罪之身被看管。廩祿斷絕,生活陷入困境。友人馬夢得在城東門外為他申請了一塊荒地,名曰“東坡”。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即源于此。他的著作也多用“東坡”為名,如《東坡集》、《東坡志林》等。

    詞的開頭兩句是說,一天夜里,作者在東坡飲酒,也不知飲了多少,反正是醉而復醒,醒了又飲;也不知飲到什么時候,回到家中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

    “醒復醉”一詞,很耐人尋味。有人以酒助興,有人借酒澆愁。此時的蘇軾顯然屬于后者。一場政治迫害,使他幾乎喪命。貶謫黃州以后,“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答李端叔書》)盡管他素以曠達作自我排解,但精神的折磨仍然讓他心力交瘁。正因為如此,夜飲的結果才不是“醉復醒”,而是“醒復醉”,仿佛是飲酒者有意為之。由此可以想見那種非沉溺于酒中不可解脫的苦悶和抑郁。接下來,“仿佛”二字形象地表現出作者醉意朦朧、恍惚迷離的情態。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回到家時,家童已鼾聲如雷。這樣的描敘,帶有慈祥長者對晚輩善意調侃的味道。雖然叫門不應,作者卻坦然處之,漫步走向寓所附近的江邊。“倚杖聽江聲”,這五個極富表現力的字,勾勒出一個輪廓鮮明的人物剪影——蒼茫的夜空下,荒涼的大江邊,作者手拄拐杖,靜靜佇立,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人與大自然仿佛已融為一體。這一畫面意境深沉,有厚重的滄桑之感,同時又有超曠散淡之情。

    這三句以靜夜為背景,從聽覺的感受來表現,寫了深夜里的三種聲音:鼻息聲、敲門聲和江聲。有意味的是,前兩種聲音本來更弱,卻傳達出一種騷動;后一種聲音本來更強,卻反倒讓人沉靜。作者雖非有意作比,卻讓人感覺到塵世的喧嘩、大自然對心靈的撫慰。而最后一句,還自然巧妙地引出作者下面的沉思。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莊子·知北游》中說:“舜問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意思是說,人的身體和生命不屬于自己,是天地賦予的。蘇軾這里所說的“此身非我有”,化用《莊子》之言而另有他意,強調的是自己的身不由己。

    “何時忘卻營營”,化自《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本是說,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要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營營”,紛亂貌,這里引申為追求功名利祿。

    這兩句是說,身在宦途,身不由己,一生顛沛漂泊,總是苦于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什么時候才能夠不再為功名利祿而勞苦奔波呢?“長恨”,揭示出內心的厭倦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何時”,又表示其實還是很難真正忘卻。這種矛盾正是作者內心苦悶的根由所在。蘇軾素有經世濟民之心,雖然政治上屢受打擊,但要一下子拋棄夙愿,歸隱山林,對他來說,仍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抉擇。

    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尋求解脫而又難以超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發人深思的力量。不僅是蘇軾,生活在塵世之中、徘徊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人,誰沒有這樣的感嘆呢?

    夜闌風靜豰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心緒紛亂的作者,將目光投向江面,夜深風靜,水波不興,如縐紗一樣平展。“闌”,盡,晚。“豰”,一種有皺紋的紗。“豰紋”,形容水中細小的波紋。風平浪靜,沒有喧囂與煩雜,象征著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這一句不是純粹寫景,而是作者心與景會的結果。

    接下來的“小舟”兩句,直抒胸懷,表達愿望:希望自己能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煙波江湖安閑地度過余生。可以說,這既是作者對隱逸生活的感性向往,也是對孔子所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人生選擇的理性認同。

    評 解

    這首詞,寫景、抒情、議論,結合得非常好。作者將客觀物境與主觀心境融為一體,寫出了謫居中的蘇軾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元好問評論蘇軾詞說:“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元好問道出了蘇詞的總的特點:文如其人,個性鮮明。這也恰好指出了這首《臨江仙》的最成功之處。

    關于這首詞,宋人筆記中記載了一段趣話。葉夢得《避暑錄話》載:“(蘇軾)與數客飲江上。夜歸,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辭,所謂‘夜闌風靜豰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者,與客大歌數過而散。翼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 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

    這雖然只是一種傳說,卻從社會效果上說明了蘇軾此詞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對于蘇軾來說,廟堂之上或江海之中,并無本質差別,他要歸隱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心安是歸處”。至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那只是作者渴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而已。

 

   6、 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已做到胸懷光風霽月;心可日月行空;氣魄正大盛壯;襟懷廣闊能容;情高志遠,趣潔識卓;言笑從容自如。已悟透凡塵,了無牽拌。誰想癡之一字是我怎么也邁不過的坎。癡情種種,早成相思,相思如刀上的刃;如穿心之箭;似斷腸之斧;好象煉獄之煎熬;刻骨銘心;掙扎愈痛!既割傷了自己,又刺痛了別人;其實根本就是一凡夫耳!

    此癡參悟許久。知妄想無得。于是乎放任漂流。忘記所有;棄之不想;療補裂痕。拋卻一切種種幽幽亂亂。當然也要放下手中之筆,心中的感嘆傷魂往往不敬意間由筆而生。不能為我所制。故扔之荒耦,不見不弄。獻此表達這半月來知我親我的良師益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若問豪情可有;當在茶酒之中。惟有無思無識。才能不悲不痛。 

 

      7、蘇軾在黃州經歷了思想上的涅磐,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的凄惶不定,驚疑恐懼,到“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的掛冠而去,吟嘯江湖的渴望,再到《東坡》中鏗然曳杖,月夜行于山路中的自得其樂,他終于不再受羈絆了。從此,山光水影,月色清流,在他的詩文中都那么妙趣橫生,有了真靈性。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寫的有點輕松了,而《東坡突圍》又有點沉重。其實,人的一生,總有矛盾困厄,掙扎之時,不同的是,有的人戰勝了自己,有的人無法自拔。我一直對秦觀的詞興趣不大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當然,因人的思想、性格的不同,面對外來的屈辱時,人們的反映是不一樣的。翻譯家傅雷在《約翰克里斯朵夫》前的序言中說,“人在戰勝外來的敵人之前,首先要戰勝內在的自我”,然而傅雷在文革開始之時,因不堪屈辱,與妻子憤而自殺。隨之而亡的老舍,鄧拓等人,未必都是軟弱。那是中國知識分子士可殺不可辱的傲氣。我們不能脫離時代苛責他們.

    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道破了這兩難抉擇的原委,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因為生存,意味著默默忍受那無涯的痛苦;想想文革中忍辱而存的黃永玉,還有那些被俘虜后獲釋歸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志愿軍們,人之渴望解脫,大抵是渴望能高貴自由的活著。不能夠時,寧愿毀滅,求得解脫。可是,那是真正的解脫嗎?

    我相信,每個人都背負著愛與責任,即使有多少痛苦,也需要為所有愛你的人好好活下去。

    蘇軾在《留侯論》中認為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不足為訓,我總覺得他是寫給自己看的,是自己在給自己打氣。

   蘇東坡的偉大也就在于此,當他不再茍茍營營而生,從虛幻的追求中走出來,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他就給自己傲岸的心找到了一個永恒的精神家園。從此,風風雨雨都不能使他頹廢了。 

    魯迅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想是因為他大概與蘇軾一樣,在找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永遠沉淀在浮華之下,所以選擇了沉默。夕陽垂地大江流的博客

 

    8、以舟為家,以水為伴,鄙棄和疏遠的是紅塵俗世的蠅頭小利,蝸角微名,這是一種人生方式與態度,也是看破紅塵后一種高遠的精神境界。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詩人由長江的浩浩蕩蕩而無窮,不由聯想到人生的匆匆忙忙而有盡。長江無拘無礙,奔流萬里,人生多災多難,舉步維艱。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儒家的這一立身處世的原則畢竟是蘇軾的人生信念。佛家又有言:萬念皆從心起。“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是蘇軾從仕途風波和眼前大江得到的人生感悟。奔波競逐在紛紛擾擾的名利場是非地中的眾生,要獲得這種哲理體悟已非易事,要真正做到更是談何容易!

 

    9、

心是蓮花開

開在王維松間明月的清輝里

開在清泉緩緩流過歲月的河床邊

心是蓮花開

開在蘇軾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的渡口旁

開在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驛站邊

心是蓮花開

開在張若虛春江花月的清夜里

開在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詩情里

 

心是蓮花開

那一朵塵世中最美的花啊

婷婷的開在水的一方

開在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的境界中

 

心是蓮花開

開在茂盛林葉間蟬鳴的風中

心是蓮花開

開在夏日最后一抹斜陽似火的絢爛光彩里

 

心是蓮花開

開在迢迢銀河邊牛郎織女的鵲橋上

心是蓮花開

開在葡萄架下竊竊私語的幽影里

心是蓮花開

每個人心中都珍藏的花兒啊

時時綻放那圣潔的光芒

那熙熙攘攘的人世間

是美好的天堂

   10、選擇人生的方向,需要認清自我,審視自我,用一顆平常的心聆聽自我價值的呼喚,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選擇了人生的方向,需要肯定自我,相信自我,用一顆不屈的心擎起理想千斤!在生活中也許我們“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也許我們“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許我們“仰天大笑出門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天生我才必有用”中幾多豪邁與灑脫。

    只要選擇好人生的方向,平凡的崗位一樣會閃現生命的亮色,平凡的付出一樣可以匯成江海。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選擇好方向,你會像蛟龍掠過淺灘小河到浩瀚海洋上擊水三千,你會像大鵬飛越平地、低空,在蒼茫的天宇中扶搖直上!

 

   11、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輪明月,放射出悲天憫人的光輝;“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一排短松,守候著生死離別的深情。“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杯濁酒,凝結著壯志難酬的感慨;“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見證了孤苦無依的飄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帶走了蠅營狗茍的煩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襲蓑衣,織就了風吹雨打后的寧靜……一枝一葉一世界,一詞一句總關情。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1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