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熱鬧的歌舞活動結束了,游人也陸陸續續地離開了,這個時候我才感覺到春天已漸漸遠去了。
[出典] 北宋 歐陽修 《采桑子》
注:
1、 《采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2、注釋: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縣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
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簾櫳:窗簾。櫳,窗欞。
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去:離開,離去。
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
3、譯文1: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譯文2:
百花過后的暮春,西湖風景依然美好,凋殘的落紅,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飄飛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著欄桿,整日里暖風融融。
喧鬧的笙歌散盡,游人離去,我才頓然發覺西湖之春的空靜,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簾,一雙燕子穿過細雨濛濛,翩翩回到巢中。
譯文3: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欄桿外邊的垂柳依然翠綠,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頓覺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一陣東風吹來春雨,回到居室放下窗簾,細雨朦朧中,檐下那對燕子已雙雙歸來,正呢喃軟語,梳理羽絨。
4、歐陽修生平見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5、這首詞是作者穎州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詞中描寫了穎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的風姿。作者以詩為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 ,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群芳過后”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贊美說“好”,并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傷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過片表現出環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笙歌散盡游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游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游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拢”。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6、 歐陽修致仕后,隱居潁州西湖作了一組《采桑子》詞,本詞是第四首,寫暮春依欄觀湖游興之感,全詞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閑適之情。上片寫暮春之景。下片言眾人歸去之靜。以細雨雙燕狀寂寥之況,于落寞中尚有空虛之感,文字疏雋,感情含蓄。“群芳過后”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贊美說“好”,并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傷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下片寫“笙歌散盡”,表現出環境之清幽,“始覺春空”,微傳詞人的惜春戀春之感。入室垂簾,雙燕歸來,表現游春之后的閑適自在。以蒙蒙細雨結局,暗應上片的“盡日風”。和風細雨,暗襯心情之平和怡然,景中見情。詞中“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對西湖暮春美景的獨特發現。“笙歌散盡游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游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游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然而歐陽修特意游覽西湖,于暮春敗景,歌散人去之處發現了特殊的美感與韻味。本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
7、走不完這段紅塵
轉身后
卻只看見自己的孤獨
我是多么不情愿
把幸福埋進記憶的深處
笙歌散盡
游人已去
再難尋覓的是
你留在我夢中的那道身影
只字難說
一句一傷
當春歸的燕子來時
我把眼淚
流在那場不期而遇的雨中
8、春天明媚燦爛,燕子嬌小可愛,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詩人自會傷感無限,故歐陽修有“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采桑子》)之慨嘆,喬吉有“燕藏春銜向誰家,鶯老羞尋伴,風寒懶報衙(采蜜),啼煞饑鴉”(《水仙子》)之凄惶。
9、午后,我們依依不舍地告別,每一個人都舍不得這一方溱湖天地和物寶天華、人文翡翠的蘇中大地,正如歐陽修所云: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桿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回程的車輪在飛轉,我們的思緒也在飛轉。不再年輕的我們依舊懷有夢想,崇尚創新,才有了這樣的機會重返校園,結識同學,感受同窗情。如今的我們可算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除了學習最新的系統知識外,我們更需要傳承復旦EMBA的精神,勇担社會責任。
10、 多情必多傷,多傷必多愁。不知何時水又附上了憂愁的定義。想江南“裊裊水芝紅”,這出淤泥而不染的菡萏也有了“留得枯菏聽雨聲”的凄涼。使人對柔弱的江南倍加憐愛。工于園林藝術的蘇州,以西湖聞名的杭州,盡留下文人墨客的妙詞佳句。歐陽修一首《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也在描寫西湖美景之后筆鋒一轉“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隴,雙雁歸來細雨中”江南總是與愁緒密不可分,正如閨中女兒百結的愁腸一般。
11、 燕子是候鳥,每年春天從南方飛回北方。燕子的到來,昭示著美麗的春天即將在不知不覺中離去。如果說“春江水暖鴨先知”預示著春天的到來,那么燕子的回歸,則奏響了春的尾聲。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歐陽修《采桑子》)。然而昔日這種燕子翩翩而來、在農家生兒育女的畫面,已經悄悄地不見了。宜黃縣桃陂鄉曾坊村近些年引進了不少浙商企業。據當地一位村民介紹,以前村里有山有水,但現在農田被用來建工廠,小山也被鏟平。昔日茂密的小山被冒著黑煙的工廠占據,燕子休憩的場所也沒有了。現在建設的新房,并沒有為燕子預留天井,鐵門一關,燕子便無法飛入尋常百姓家,無形中阻斷了燕子回家的路。雖然農村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往昔燕子美好的生活環境卻不復存在,它們只好無奈地選擇了離去。
12、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聯歡會散場,喧囂過后,面對一地彩帶紙屑,凌亂桌椅,笑容突然消失掉,“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很多想法涌進腦中,雜亂爭吵,在做決定前無法分辨自己的心,是依照世俗的優秀逼自己勇敢,還是做那個真性情的自己,胸無大志,茍安于小溫暖小感動;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午夜坐在床上,耳朵里依然是西班牙語聽力材料,眼淚卻不停流,因為想念爸爸媽媽,想念那個你無論怎樣的退縮怎樣的脆弱都依然溫暖給擁抱的家,卻在白天仍舊所向披靡,爭取每一個機會,去向那些像光一樣優秀的人看齊;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每當夜幕降臨變成另一個自己,靜靜思考人生,掘自己思想的墓,叩問心扉,追求生命的意義,以及我想要的生活,久久而輾轉反側,對未知的將來感到恐懼,卻在作為優秀代表回母校演講的當場,意氣風發,將未來描述得光彩迷人;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背課文背得瘋狂,卻因為一只落在你面前的鳥,安靜下來,看著它靜靜地微笑,仿佛孩子一樣純真,可是轉頭卻說我已經是大人了,肩膀上有那么多的担子;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明明一肚子委屈,好想向爸爸媽媽訴說,卻在接到電話后說自己很好沒關系,不想讓他們担心,然而自己依然會大哭一場,都不覺得好起來。
這些時候,你,有沒有?
裸露的靈魂是美麗的,白天的我與黑夜的我曾讓我為分裂而恐懼。然而歷史上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這恰恰是文學存在的意義。承認黑夜中的思索,追求白日的完美與真理,經歷挫折與墮落,最終達到理想的天堂。
脆弱完畢,把腳步繼續鏗鏘。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1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