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譯文]  我已經栽培了很多春蘭,又種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出典]  戰國  屈原  《離騷》

  注:

  1、 《離騷》 第二、第三部分  屈原

     昔三后之純粹兮,    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    豈維紉夫蕙芷。

     彼堯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    夫唯捷徑以窘。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  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    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饞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    夫唯靈修之故也。

     初既與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   傷靈修之數化。

  

   余既茲蘭之九畹兮,    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     雜度蘅與方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     愿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   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   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   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     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攬木根以結芷兮,      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      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      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咸之遺則!

 

 

  2、注釋:

    三后:指三位賢明的君主,夏禹、商湯、周文王。后:君主。純粹:純潔完美。這里指三王的德行美好。

    眾芳:指眾多的香花美草,比喻許多賢能的臣子。所在:這里意為“所聚集”。

    雜:夾雜。申椒、菌桂:香木。

    豈維:不只;不僅。維通唯。蕙茝:香草。“雜申”兩句照應眾芳,強調有眾多賢臣輔助。

    堯舜:唐堯、虞舜,傳說中的上古圣君。耿介:光明正大。

    遵道:這里指遵循治國的正道。路:比喻治國的正確途徑。

    何:那么,何等。桀紂:傳說中的暴君。猖披:猖狂放肆。

    捷徑:斜出的小路,這里比喻政治上的邪道。窘步:寸步難行。

    夫:指示代詞,彼;那些。黨人:指當時楚王左右一伙結黨營私的小人。偷樂:茍安享樂。

    路:比喻國家前途。幽昧:昏暗。險隘:危險狹隘。

    憚:懼怕。殃:災禍。

    皇輿:國君所乘的車輛。這里借指國家。輿:車。敗績:傾覆。

    忽:迅疾的樣子。先后:指在君王前后奔走效勞。

    及:趕上。這里指繼承。前王,即上文所指的“三后”。踵武:足跡。

    荃:香草。喻指楚王。中情:內心的真情。

    信讒:聽信讒言。齌怒:大怒、暴怒。

    余固兩句:意思是說,我本來就知道忠言直諫會帶來禍患,想要忍耐,但還是不能止而不言。謇謇:盡忠直言。舍:放下;中止。

    指九天句:指天為證,對天發誓。九天:上天。傳說天有九重。正:同“證”。

    靈修:指楚懷王。靈修原意為明智美好,這里是對君王的美稱。

    曰:說。黃昏:古人結婚親迎的時候,即所謂“初昏”。期:婚期。羌:楚方言中的發語詞,無義。這兩句宋人洪興祖的《楚辭補注》認為是衍文,應當刪除。現在多數研究者采用洪興祖的說法。

    成言:說定;約定。

    悔:翻悔。遁:變遷、變心。有他:有別的打算。

    難:懼怕。離別:指被楚懷王疏遠而離去。

    數:屢次。化:變化。這句指楚懷王胸無定見,反復無常。

    余既滋蘭兩句:用大面積培植蘭蕙等香草來比喻廣泛培育眾多人才。滋:培植。畹:古代地積單位。樹:栽種。

    畦留兩句:也是以培植眾多香草來表示廣泛地推薦與培養人才。畦:田壟,這里用作動詞,分隴栽種。雜:摻雜栽種。杜衡、芳芷:香草名。

    冀枝葉兩句:繼續用香草比喻人才,表示等待賢才成長時能夠得到作用,改革政事。冀:希望。峻茂:高大茂盛。竣:同“俟”,等待。刈:收割。

    雖萎絕兩句:仍承上用比,意思說:自己培育、推薦的人才即使遭受摧殘打擊倒也無妨,最可悲的是他們的變節與墮落。萎絕:枯萎。何傷:何妨;不要緊。蕪穢:荒蕪污穢。比喻人才變質。

     眾皆兩句:意思是說,這幫小人貪婪成性,追逐名利沒有滿足的時候。眾:指群小。竟進:指對權勢利祿的爭相追逐。憑:滿。厭:足。求索:對權勢財富的追求索取。

    羌內兩句:意思是說,那么小人對自己寬容,卻用卑劣的心理衡量別人,因而生出嫉妒之心。內恕己:意思是對己寬容。量:估量。興心:生心。

    忽馳四句:意思蠊,瘋狂地追逐權勢財利,并非我心中所急。我怕的是時間流逝,漸漸衰老,無所作為,不能留下美好的名聲。忽:急速。馳鶩:狂奔亂跑。追逐:指追求權勢財富。所急:急于去做的事。冉冉:漸漸。修名:美好的名聲。

    朝飲兩句:墜露、落英為對文。墜、落二字俱作“落下”解釋。屈原在這里只是以早晚服用的芳物,比喻自己的修身潔行,與上文“恐修名之不立”對應。落英:墜落之花。

    茍:如果。信:確實。姱:美好。練要:精誠專一。

    顑頷:因饑餓而面黃肌瘦的樣子。

    擥:同“攬”持取。木根:香木之根。結,編結。

    貫:貫串。辟荔:香草名。落蕊:落花。蕊:花心。

    矯:舉起,取用。

    索:作動詞用,搓繩。胡繩,一種香草名,莖葉可作繩索。纚纚:形容以繩串物,長而下垂的美好樣子。以上四句是屈原以服飾之芳美比喻自己志行高潔,與前墜露、落英兩句同意,但角度略有不同,一以飲食,一以服飾之喻。

    謇:楚方言,發語詞,無義。法:效法。前修:前代的賢人。

    非世俗句指上文屈原的飲食與服飾,都不同于世俗,也是用來比喻自己的忠信修潔與世俗不合。服:用。

    不周:不合。

    依:依照。彭咸:傳說是殷代的賢臣,因諫勸君主不成,投水自盡。遺則:留下的榜樣。

 

 

   3、譯文1:

     古代的三王德行多么完美啊,眾多的賢臣在他們身邊聚會。
     雜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啊, 豈只只是聯系優秀的蕙和芷? 
     那堯舜是多么光明正大啊,已經遵循正道走上了治國的坦途。
     桀與紂是那樣狂妄邪惡啊,他們只因走上邪路而難以舉步。
     那些結黨營私的小人茍且偷安啊,使國家的前途昏暗艱險。
     難道我自己害怕災難禍患嗎,怕只怕君王的車子顛覆不起!
     我前前后后奔走照料啊,追隨著前王的足跡不斜不偏。
     君王不體察我火熱的內心啊,反而聽信讒言對我大發脾氣。
     我本來知道直言會招來禍殃啊,想忍耐不說卻又無法控制。
     我指著上天讓它為我作證啊,我這樣做的緣故全是為了君王。
     本來說好以黃昏為迎娶之期啊,沒想到半路上又改變主意。
     當初他已與我說好了啊,后來卻翻悔另有它想。 
     分手,離開我都不當回事啊,傷心的是君王行為放蕩反復無常。 


    我已經培養了許多畝春蘭啊,又種植了許多畝蕙草。
    分壟栽培留夷和揭車啊,還套種了杜衡與芷草。
    希望它們枝高葉茂啊,但愿到時我能有豐厚的收獲。
    它們枝枯葉落倒不必悲傷啊,可悲的是這么多香草腐化墮落變成了惡草。
    眾小人爭權奪利貪婪成性啊,裝滿了腰包還貪求不已。

     對己寬容卻猜疑他人啊,都勾心斗角滿懷妒忌
    奔走追逐權勢和財富啊,這不是我急於追求的東西。
    老年慢慢地就要到來啊,怕的是美名未能樹立。
    早晨我吮飲木蘭花的清露啊,晚上又服食秋菊的落瓣。
    只要我的情操確實美好而專一啊,即使長久的饑餓憔悴又何必悲嘆。
    采來香木的根株系上白芷啊,又把薛荔的花心聯成一串。
    拿起菌桂再編上蕙草啊,搓成長長的胡繩花索掛在下邊。
    我效法那前代的賢人啊,不作世俗人的世俗打扮。
    雖不合今人的心意啊,我愿遵循彭咸遺留下的規范。

   譯文2:  

     憶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純,一叢叢芳草鮮花簇擁著他們。那時節啊,花椒與桂樹層層相間,哪里只是蕙草與白芷散發芳芬?哦!唐堯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們遵循著正道,向著光明邁進。夏桀和商紂是多么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結果使自己走向困境。那些黨人是這樣茍且偷安,他們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難道我担心自己會遭受災禍?不,我担心的是楚國的車駕將要覆傾!急匆匆,我為王朝的復興前后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腳印。君主啊,你不能體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聽信讒言,對我大發雷霆。我明明知道直諫忠會招災惹禍,但我怎么能看著祖國沉淪!我敢手指蒼天讓它給我作證,我對你完全是一片忠心! 想過去,你與我披肝瀝膽,定下約言,可后來,你卻另作打算,不記前情。我和你分別并不感到難堪,傷心的是你胸無定見、反復無常!

    我曾經栽培了大片的春蘭,又種下了秋蕙百來畝地面。我還分塊種植了芍藥與揭車,將馬蹄香與白芷套種其間。我真希望它們能夠綠葉成蔭、枝干參天,到時候就可以收獲藏斂。即使花兒謝了,那又有什么悲傷,最痛心的是,眾多的香草已經發生了質變。那些個黨人爭著貪利奪權,孜孜以求地追逐著功名利祿。他們都猜忌著別人而原諒自己,彼此間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像他們那樣竭盡全力去爭權奪利,實在不是我內心所要追求的東西。我覺得自己的老境將要漸漸到來,只担心美好的名聲來不及樹立。清晨,我吮吸著木蘭花上的墜露,傍晚,我餐食著菊花瓣上的蓓蕾。只要內心是真正的美好而又精純,我就是長久地面黃肌瘦又有何可悲?我用木蘭的根須把白芷拴上,再穿上帶著露珠的薜荔。我用菌桂的嫩枝連綴起蕙草,再絞起胡繩的一串串花蕊。我是如此虔誠地效法古代的圣賢,絕非一般世俗之徒的穿戴。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

    譯文3:

    古時候曾有過純而粹的三王,在那時固然是群芳之所聚會。 木本的申椒、菌桂也多所戴插,不僅把香?和蕙草紉成環佩。想唐堯和虞舜真是偉大光明,他們已經是得著了正當軌道。 而夏桀和殷紂怎那樣地胡涂, 總愛貪走捷徑反而屢自跌跤。有一批胡涂的人們會茍且偷安, 他們的道路誠曖昧而又加狹隘。我并不怕自己的身子會要遭殃,我怕的是君王的乘輿要被破壞。我匆匆地在前在后效力奔走,我想要追趕上先王們的步伐。你既不肯鑒察我胸中的愚誠, 更反而聽信讒言給我以惱怒。我誠然知道梗直是不能討好,但我卻忍耐著痛苦不肯拋棄。 我要請九重的上天做我證人,我悃忱地忠于君王并無他意。在當初呵,你既已經和我約定,你奈何翻悔了,又改變了心腸。我和你的分離也不怎么難堪,只嘆息你的為人呵太沒主張。  

    我已經種下了九頃地的春蘭,我又曾栽就了百畝園的秋蕙。我曾把留夷和揭車種了一田, 更夾雜了些杜衡和芳芷之類。希望著它們的枝葉茂盛起來,等到開花時我便要加以收割。我自己就萎謝了也不算什么,可悲的是一群芳草要遭踐踏。大家都競爭著在以酒食為征逐,貪財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滿足。大家都寬恕著自己而猜忌別人,大家都在斗著心機而互相嫉妒。大家也都在狂奔著爭權奪利,那些都不是我心中之所貪圖。我怕的是老境在漸漸地到來,我的聲名或許會不能夠建樹。我在春天飲用著木蘭花上的清露,我在秋天餐食著菊花瓣上的紅霜。只要我的精神是美滿而又加頑健,我就長久地面黃肌瘦呵又有何妨?我掘取了細根來把白芷拴上, 又穿上了薜荔花落下的花朵。我把菌桂削直后再貫以蕙英,紐成了瀟灑的花索馥郁婆娑。我本虔敬地在效法古代的賢人,我的環佩本不為世俗之所喜歡;和今世的人們雖不能道合志同,而我所愿效法的是殷代的彭咸。

 

 

   4、《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全詩一共有372句,2490個字。從篇幅的宏闊看,也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少有的。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則當作于被放逐以后。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于懷王世被疏以后,有說作于頃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說作于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于懷王時而作成于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離騷》是屈原被貶后寫出來的。本詩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詩人也稱“騷人”。一首《離騷》承載幾千年中國歷史文化,唱誦至今,有多少人為其感染,有多少人為其激昂,有多少人為其奮起。

 

    5、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

  《離騷》作于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漢北后的兩三年中。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一段的北面,現今天門、應城、京山、云夢縣地,即漢北云夢。懷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齊抗秦,被內外反對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職。后來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于秦,才將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離騷》當是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后所寫。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而不忍離去,中間又寫到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節,都和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杰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傷靈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托情意,“以情為里,以物為表,抑郁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而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于傳統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由于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全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湯湯,不見端緒。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

  從構思上說,詩中寫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由天界、神靈、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風、雷、鸞風、鳥雀所組成的超現實世界。這超現實的虛幻世界是對現實世界表現上的一個補充。在人間見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樣見不到天帝;在人間是“眾皆競進以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樣一事無成。這同《聊齋志異》中《席方平》篇寫陰間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經過由人到鬼的變化才到另一個世界,而《離騷》中則是自由來往于天地之間。這種構思更適宜于表現抒情詩瞬息變化的激情。詩人設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傳說中的神山昆侖之上,這是與從原始社會開始形成的一般意識和原型神話相一致的,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學作品中通過死、夢、成仙到另一個世界的處理辦法更具有神話的色彩,而沒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詩人所展現的背景是廣闊的,雄偉的,瑰麗的。其意境之美、之壯、之悲,是前無古人的。特別地,詩人用了龍馬的形象,作為由人間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間的工具。《尚書中候》佚文中說,帝堯繼位,“龍馬銜甲”。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龍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駿馬。《周禮》中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呂氏春秋》說“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在人間為馬,一升空即為龍。本來只是地面與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駿變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則高空便成了天界。詩人借助自己由人間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間的情節變化,形成了這首長詩內部結構上的大開大闔。詩中所寫片斷的情節只是作為情感的載體,用以外化思想的斗爭與情緒變化。然而這些情節卻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長篇抒情詩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從外部結構言之,全詩分三大部分和一個禮辭。第一部分從開頭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自敘生平,并回顧了詩人在為現實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斷自我完善、不斷同環境斗爭的心靈歷程,以及慘遭失敗后的情緒變化。這是他的思想處于最激烈的動蕩之時的真實流露。從“女媭之嬋嬡兮,申申其詈予”至“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為第二部分。其中寫女媭對他的指責說明連親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獨是無與倫比的。由此引發出向重華陳辭的情節。這是由現實社會向幻想世界的一個過渡(重華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賢,故向他陳辭便顯得“虛”;但詩人又設想是在其葬處蒼梧之地,故又有些“實”)。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宮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掙扎與不斷追求的頑強精神。從“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為第三部分,表現了詩人在去留問題上的思想斗爭,表現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讀之令人悲愴!末尾一小節為禮辭。“既莫足以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雖文字不多,但表明詩人的愛國之情是與他的美政理想聯系在一起的。這是全詩到高潮之后的畫龍點睛之筆,用以收束全詩,使詩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使詩中表現的如長江大河的奔涌情感,顯示出更為明確的流向。詩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現實主義的手法展現了詩人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歷程。而后兩部分則以色彩繽紛、波譎云詭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一個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現出無比廣闊、無比神奇的場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雖然不能不說是一首飽含血淚的杰作,但還不能成為像目前這樣的浪漫主義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兩部分而沒有第一部分,那么詩的政治思想的底蘊就會薄一些,其主題之表現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既含蓄,又明確;既朦朧,又深刻。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長顑頷亦何傷。”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屆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繩墨而不頗”),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陳辭一段可見)。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征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于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最后,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離騷》不僅是中國文學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 

    第二部分:詩人在實現自已政治理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詩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縮不氣餒,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但在“眾皆競進以貪婪”的環境中,群芳蕪穢了——這是詩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詩人自已依舊積極自修,依照彭咸的遺教去做。

 

 

    6、將蘭草全面雅化,作為一種人性標榜的,是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把蘭草作為自己“內美”的象征,作為誅除邪惡、抗拒流俗的方式。他汲取蘭草的精神,落腳于人性的自足和政治的抱負。

  漸漸地,蘭草成為中國文人墨客共同的標簽,寫蘭、畫蘭、養蘭,通過蘭草寄托性情、附庸風雅的詩賦書畫比比皆是,文人案頭到處可見。

  蘭花代表的始終是“花中君子”的高尚情懷。李白有詩:“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元代吳海的《友蘭軒記》中稱“蘭有三善”:“國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無人而不芳三也。”清代鄭板橋極喜畫幽蘭,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鄭板橋畫蘭,出神入化,蔣士銓曾稱贊他“作畫如寫蘭”“寫蘭如作字”。

 

 

    7、屈原是我國歷史上,忠愛國家、心系人民福祉、堅持認知、反對私以害公的政治家代表性人物。他在〈漁父〉中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既是說他的不幸遭遇,也是他的人生態度,最后成了他的傳世名言。他高潔的理想,在俗世里,成了潔僻性格。得意時,熱血澎湃,一切求其完美;失意時,又寧可以獨立于山中的幽蘭自賞,不肯從俗。蘭花“出谷送香非不遠,那能送到俗塵中。”的特質,適足以比喻他的氣節。

    相傳屈原被黜之后,在故鄉秭歸九灣溪開館講學,又在學館庭院、九灣溪田園,種滿了蘭蕙,還經常佩戴蘭花,《離騷》中有“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扈江蘺與辟芷兮,紉秋以為佩。”之句,他的其它作品中,亦隨處可見以蘭蕙、美人自比、自勉的句子,可見他對馨蘭的偏愛,已到執著的程度。

    從日常生活的雅愛蘭蕙,到靈魂深處的高潔如蘭,屈原絕對是蘭花的知音,兩者性情如一,足可相互輝映,后人因此不作第二人想,尊他為二月蘭花花神。

    蘭花(指國蘭)葉態修長綽約,終年翠綠,花朵淡雅幽香,以之象征人格的高潔、幽貞,這種形質,最合乎國人謙沖自持的人格觀,它的文化內涵既是孔子“當為王者香”、“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的理想,也是屈原“幽而有芳”、“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不為勢劫的信仰。

     蘭花的高雅、守節、淡泊、獨立不遷,也成為后世儒家道德修養的象征、立身處世的指標。后人既尊屈原為蘭花花神,便將蘭花視為正氣之所宗,以表示對邪惡的怨懟,對權勢的忿懣,和對國破家亡的悲憤。

 

 

    8、五四班班名中“樹蕙”二字出自屈原《離騷》之“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寄托了全體任課老師對學生的美好愿望。

 

 

    9、《離騷》中不僅有大量豐富的比興而且有一些比興是貫穿始終的具有完整統一的系統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系列。

      一香花芳草系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都是比喻高潔的品行。“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度蘅與方芷”比喻培養人才而后面又有“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比喻學生的變質前后相互照應。

     二美人系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這里美人比喻國君“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閨中美人比喻詩人自己“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又以美人喻美政。

     三、行走系列。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比喻治理國家。這種系統性使詩中的比興和意象既鮮明又豐富從而創造出了其特有的比興系列也使得全詩的思想和感情更加豐富、鮮明、完整使人一看到這些比興和意象就會產生相應的聯想給后世運用比興和意象開創了先河。

     通過《離騷》有些意象的意義得以確定形成了一定的規定性和經典性被后人所沿用。從此香花芳草在中國文化中就有了比喻高潔品質的傳統。如梅花就代表了高潔的品質。陸游的《梅花絕句之—》“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而美人就有了比喻理想政治的傳統如蘇軾的《赤壁賦》中的一句“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其中的“美人”就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化身。

 

 

    10、楚地曾是“人才培訓基地”,這也是見于典籍的事實。屈原在《離騷》中曾這樣自夸:“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度蘅與方芷。”屈老夫子習慣“以香草譬君子”,蘭、蕙、留夷、揭車、度蘅、方芷都是楚地香草,各有其香喻各有其才,足見當年人才濟濟的盛況。

    然而,有人才是一回事,信得過、留得住、用得上,則是另一回事。伍子胥有治世之才,楚王卻信不過,殺了他滿門,一氣之下翻了翹,跑到吳國搬兵報仇,“掘墓鞭尸”,搞得國勢一蹶不振。范蠡有濟世之才,楚王卻留不住,跑到小邦越國,督導勾踐臥薪嘗膽,成就其春秋霸業。李斯有經天之才,楚王卻用不上,跑到秦國當丞相,輔佐嬴政得享千古一帝的大名。屈原有緯地之才,楚王信而又疑,留而又逐,用而又絕,萬丈的憂憤凝成一部《離騷》,以此給楚文化傳統增添了悲劇性的遺傳因子。更何況,有君子的地方必有小人,君子往往敵不過小人;伍員桀驁不馴,卻落敗于小人費無忌,屈原驚采絕艷,卻落敗于小人靳尚。楚國由盛入衰竟致滅國的教訓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所用非人。屈原曾嘆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就此而言,一部楚國興亡史,其實就是一部人才流失史。

     況且,楚地有人才,他鄉就沒有人才么?戰國七雄群星輝燦,難以盡數,在此不論。能用伍子胥治世之才的吳王,堪稱大才;能用范蠡濟世之才的越王,堪稱雄才;能用李斯經天之才的秦王,堪稱不世之才。而不用、禁用、廢用楚地才俊的楚王算是什么呢?“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讀史者欲不惑于史,讀城者欲不惑于城,惟有擺脫祖先、宗祠、籍貫、鄉黨這些非“本我”的東西,真正用腦髓來思考,才能目光炯炯,洞察歷史和未來。

 

 

    11、有一種草,生長在荒蕪之地,性堅韌,風沙與干涸不會輕易讓它死亡,哪怕只有一線生機,它都會頑強地生存下來。這是怎樣的一種意志力啊!我們從來都不重視那弱勢的花草,從不。然而,曾經……

  屈大夫可以吟“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陶淵明可以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湯顯祖可以寫“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我們贊他們的高潔,夸他們的志行,唯獨到了我們,卻要同花草作最徹底的決裂。 

  這是真真切切的決裂,從外在到精神一并拋棄。 

  世間卻有不平事。正如愛國的士人總愿把禍國殃民的罪行推到紅顏身上一般,我們總愛把不預期的事物追加到無生命的東西上去,只因為它們不懂得與人作對。罌粟常開不敗,而當我們意識到那紅百的嫵媚之花毒害身心時,只愿去埋怨花兒草兒,從不去發掘更深刻的內涵。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于是我們將所有的草兒都冠上“雜”,是貶損。可若沒有了綠葉,花再妖艷也只能是背景!想那甘草,在毫無生機可言的峭壁之上熒熒而立,再艱難再困苦也要掙扎著生存,比之如今有些輕生的人,又不知強了多少倍。 

  總有人說花草無情,可你知道嗎:清晨每一片葉上的露珠都是它掙扎時幸福的淚啊! 

  天地無情,感動卻用在。當一株小草掙扎著要延續生命的希望時,你忍心去蹂躪,去踐踏她,去把莫須有的傷感,莫須有的罪與痛強加與她嗎?真的,無關花草,任其生滅,我心猶存。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16

[新一篇]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舊一篇]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