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譯文]  春來水漲,江流浩漫,在舟中飄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云間。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

   [出典]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

   注:

   1、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2、注釋:
  
   小寒食:寒食節的次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佳辰:指小寒食節。強飯:勉強吃一點飯。
  隱:倚、靠。隱幾,即席地而坐,靠著小桌幾,見《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幾而坐。“幾”在這里指烏皮幾(以烏羔皮蒙幾上),是杜甫心愛的一張小桌幾,一直帶在身邊,在一首詩中還寫道:“烏幾重重縛”(《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意思就是烏幾已經破舊,縫了很多遍了。
 
   鹖(音hé合),雉類,據說是一種好斗的鳥,見于《山海經》。這里“鹖”通“褐”,指顏色。 仇兆鰲注:“ 趙注:鶡冠,隱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五:“渾忘憔悴無顏色,翻笑他人戴鶡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云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天上坐”、“霧中看”帶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著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蕩不定,變亂無常,不也如同隔霧看花,真象難明么!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語含比興。見蝶鷗往來自由,各得其所。益覺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狀蝶之戲。片片,狀鷗之輕。閑幔,一作開幔。
 云白山青萬余里:極寫潭州(今長沙)距長安之遠。這是詩人的夸張,實際上長沙距長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直北:正北。亦見“直北關山金鼓震”(《秋興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鷗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毛奇齡說:船如天上,花似霧中,娟娟戲蝶,片片輕鷗,極其閑適。忽望及長安,驀然生愁,故結云:“愁看直北是長安”,此紀事生感也(《西河詩話》)。

 
 3、譯文:
 
   乘著美好節日勉強飲酒,有些飲食依然冷寒。蕭條地靠著憑幾,頭上戴的是隱士的鹖冠。
春水清澈坐在船上如同在天上。年紀衰老賞花好像在霧中觀看。
美麗的嬉戲的蝴蝶,幽閑地飛過船上的布幔。輕盈的一片片白鷗,高高翻下大江的激湍。
無邊的白云青山,綿延一萬余里。愁看正北方,那里是自己懷念的長安。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這首詩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歷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長沙)的時候所寫,表現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關懷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從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說“佳辰強飲食猶寒”,逢到節日佳辰,詩人雖在老病之中還是打起精神來飲酒。“強飲”不僅說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著漂泊中勉強過節的心情。這個起句為詩中寫景抒情,安排了一個有內在聯系的開端。第二句刻畫舟中詩人的孤寂形象。“鹖冠”傳為楚隱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點出作者失去官職不為朝廷所用的身份。窮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憂心時勢,思念朝廷,這是無能為力的杜甫最為傷情之處。首聯中“強飲”與“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時的身世遭遇,也包蘊著一生的無窮辛酸。
第二聯緊接首聯,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左成文評此二句: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蕩起伏猶如坐在天上云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天上坐”、“霧中看”非常切合年邁多病舟居觀景的實際,給讀者的感覺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滲出一層空靈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帶了出來。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著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蕩不定,變亂無常,也正如同隔霧看花,真相難明。筆觸細膩含蓄,表現了詩人憂思之深以及觀察力與表現力的精湛。
第三聯兩句寫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戲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說“過閑幔”。第二句“片片輕鷗”是舟外遠景,所以說“下急湍”。這里表面上似乎與上下各聯均無聯系,其實不是這樣。這兩句承上,寫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閑幔”的“閑”字回應首聯第二句的“蕭條”,布幔閑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躚,穿空而過。“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鷗輕快地逐流飛翔,遠遠離去。正是這樣蝶鷗往來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對比,引發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長安的憂思,向尾聯做了十分自然的過渡。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話評價:“蝶鷗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聯與尾聯在景與情上的聯系。
尾聯兩句總收全詩。云說“白”,山說“青”,正是寒食佳節春來江上的自然景色,“萬余里”將作者的思緒隨著層疊不斷的青山白云引開去,為結句作一鋪墊。“愁看”句收括全詩的思想感情,將深長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長安”上。浦起龍說:“‘云白山青’應‘佳辰’,‘愁看直北’應‘隱幾’”,這只是從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應。其實這一句將舟中舟外,近處遠處的觀感,以至漂泊時期詩人對時局多難的憂傷感懷全部凝縮在內,而以一個“愁”字總結,既凝重地結束了全詩,又有無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詩鏡銓》說“結有遠神”。
此詩有借鑒沈佺期詩句之處,如“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釣竿篇》)、“云白山青千萬里”(《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這首七律在自然流轉中顯出深沉凝煉,很能表現杜甫晚年詩風蒼茫而沉郁的特色。

 
6、詩句給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幅畫面:清明節前一天(即“小寒食”節),一只小船在水面上隨風顛簸,蝴蝶在船幔前飛舞,海鷗向水面俯沖。船里有位老人,老眼昏花,已經受不了小船的顛簸了。他戴著表明官員身份的鹖冠,拖著病軀,半臥在船上,眼睛直直地望著北方,那是他向往的熱愛的首都長安。眼神里充滿了期望、悲哀和無奈。這就是晚年的杜甫。

 
7、“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見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這兩句大意是:春天水漲,人坐舟中起伏不定,如在天上云間;年老眼昏,看花猶似隔著薄霧。

 大歷五年春,杜甫在潭州,有感于年老體弱,仍飄泊萬里,遂作此詩。前句說春水彌漫,人坐在船中,云映在水底,隨著波浪的起伏,就像行走在天上。后句說自己老眼昏花,看花就像隔著一層云霧一般,這兩句從生活感受中來,寫得十分真切;特別是后一句,可用以表現衰老的情態。


8、寒食節,亦稱禁火節,按照我國的很多文獻解釋,它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賢臣介子推被火焚骸而設的。筆者由于生長在介子推的故里,關于寒食節的來源和習俗頗有所聞,故借此機會談一點淺見,謬誤之處尚望閱者指正。

筆者自幼酷愛中國古典文學,在浩瀚的古詩詞中,看到了諸多有關寒食節的佳作,它從不同的層面反映了寒食節的淵源和習俗。因而我們可以透過這馨香的筆墨、窺見古人是怎樣度過這個不平凡的節日的。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賦得何處難忘酒》中寫道:“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風花發后,寒食日明前,小院回羅綾,深房理管弦。此時無一盞,爭過艷陽天。”今天,詩人的心情是偷悅的,春暖花開,惠風和暢,明月在天,他不能忘懷的是美酒,沒有美酒不就辜負了這大好春光嗎?
 
山西太原人王昌齡《寒食即事》云:“晉陽寒食也,風俗 舊來傳。雨滅龍蛇火,春生鴻雁天。泣多流水漲,歌發舞云旋。西見子推廟,空為人所憐。”這是一篇吊古傷情的詩作。詩人在寒食節這一天,來到 介推的祠廟,遙想介公當年跟隨晉文公流亡異國他鄉,飽受屈辱,曾割股啖君,功不言祿,抱木而亡。因之,觸景傷情,潸然淚下。反映了詩人在節日期間,緬懷先賢的思想感情。
 
唐大歷五年,寒食節,詩圣杜甫漂泊在江湖上,乘坐一只小船,度過了寒食節。他即興寫出了《寒食舟中作》。其中有句道:“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青山白云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以恬淡的筆調抒發了老年飄零四海的悲哀和寄希望于國家強盛的無限深情。
 
寒食節,作為天下第一祭日 ,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到祖墳祭祀先人,寄托哀思。宋人范成大也上墳祭祖一了,他在《寒食》詩中寫道:“野店垂楊外,荒祠苦竹業,鷺窺蘆泊水,鳥啄紙錢飛。媼引濃妝女,兒挾爛醉翁,深 村好時節,應為去年豐。”這首詩,就象一幅“清明上墳圖”的風俗畫,畫上荒廟野廟,垂楊苦竹,白鷺在鳧水,鳥兒銜著紙錢飛,士女踏青,老翁醉酒,活潑潑的一片寒食節的景象。
 
北宋詩人周邦彥,是在京郊度過寒食節的寒食節的,他在《寒食》詞中寫道:“條風布暖,霏霏弄晴,池遍滿春色,正是夜堂無月,沉沉暗暗寒食……又見漢宮傳燭,飛煙五侯宅,青青草,強載酒,細尋前跡,市橋遠,柳下人空猶自相識。”周邦彥是宮廷詞臣,官至太學正,掌大晟府,今天他走出京城,沐浴著和熙的春風,欣賞著沿途的煙景,柳色新新,乳燕低飛,花氣襲人。恰如朱熹詩說的:“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楊柳滿皇都。”
 
曠代才女李清照作《浣溪沙·寒食》抒懷:“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棉,黃昏疏雨濕秋千。”李清照走出深閨,享受著大好春光,斗草玩花,十分開心,不過黃昏的幾點小雨把她的秋千給淋濕了。
 
我們在寒食詩中,還能看到古人在寒食節期間的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賞花、斗雞之類,元代詩人劉炳有句云:“今年寒食容秦淮,杏花李花無數開。”明代僧人明秀詩云“燕子歸來寒食雨,春風開遍野棠花。”是描寫寒食節賞花的。杜淹有《斗雞》詩云:“寒食東郊道,陽溝竟草茂,花冠偏照日 ,芥羽正生風,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云百戰勝,會自不論功。”可謂一幅繪聲繪色的斗雞圖。元代文學家戴表元《林村寒食》詩云:“寒沙犬逐游鞍吠,落日鴉銜祭肉飛,聞說舊詩春賽里,家家鼓笛醉成圍。”寒食節就像國外的狂歡節,鄉民們,相互嬉戲,如醉如癡,歡度節日。總之,這個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情感和精神,增進民族認同有著不可估量的偉大意義。綜 上所述,寒食這一民俗活動、文化內涵深邃,流布之廣,影響之大為其它節俗所不及,插柳演變為植樹,蹴鞠演變為足球,踏青演變淡春游等不乏列舉。因此,我們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要深入到精神文明的層面以及民族生活的深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9、 又是花雨清明時,春風風人,春雨雨物,銷魂時節是清明。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長河,流淌了五千年的清明細雨,載送了五千年的清明飛花。五千年的清明花雨,就是五千年的悠悠長夢。
  清明在驚蟄之后,谷雨之前,典出春秋戰國時晉文公求賢介之推。清明時節萬物復蘇,萬象更新,農家春種春耕春忙,或耕田浸種,或植樹插柳,從此開始一年的勞作。每到清明又別有一種肅穆和莊重,人們習慣在清明日掃墓祭拜,祭天、祭地、祭祀遠祖先民。

  清明雨多花多,詩詞文章也多,二十四節氣中,最讓文人墨客有詩意的就是清明,清明的花雨在古詩詞中獨有一種清新清爽和淡愁寂寞韻味,對清明的許多感知和許多詩意印象都來自于古詩詞中的感慨和描寫。
 
 清明是色彩繽紛的,是清爽暢適的,是鮮明靈動的。一年年的清明花雨,寄托了一代代人的一個又一個的夢想、希望和感懷。

  老杜在寒食舟中是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有感有嘆,清明與流動的日子一樣似花非花;蘇軾上超然臺,則是望見半壕春水一城花,風細柳斜斜,煙雨暗千家,是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清明慨嘆。李商隱的清明是哀箏急管,花重巷深,繁響如雨,櫻花永巷垂楊岸。王禹稱的山中清明是郊原曉綠方雨,鄰巷初開花,一派質樸的山水田園風光。楊萬里的清明海棠園是過雨幽徑間,淡晴花影搖動,朦朧的細雨,朦朧的花,一種江南婉麗的清明心情。馮延已的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和吳文英聽風聽雨過清明,既是一種無奈又是一種放達。

  常在古詩中逢清明,常在雨中逢清明,常在奔波和不期中逢清明,清明的淡愁在奔波中更多了幾分寂寞和無奈。每到清明,常有一種莫名的牽掛,一種飄渺的似有還無的想往。清明,也許是巷陌凄涼,小橋岑寂;也許是梨花落盡不成秋色的落寞;也許是看盡鵝黃嫩綠,總是依依可憐江南江北舊相識的相同問候。
 
讀清明詩,讀清明花,讀清明雨,有一種遙遠的,走過了古往今來的,歷經久遠的清愁,有一種似曾相識的寂寞,有一種讀不完的牽掛,有一種撥動心弦的牽動,總有一個在細雨飛花中淺淺流淌的淡愁相伴。

  清明是節令,清明是季節,也是心情,是文化,是歷代遠祖先民世代傳承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傳統的文明。文明和生活一樣,有時是嘆歲月似流水,有時是感人生如細雨飛花。

  又是清明時節,飄揚的細雨、翻飛的春花從唐宋詩詞中婀娜走來,又在姹紫嫣紅中風情萬種地逝去,有時是飛揚飄逸遙遠的過去,有時是溫柔默默的漫長等待。

  世代農家,世代耕讀,習慣了等待季節,習慣了等待清明。只是放下耕種的日子多了,常記不起了驚蟄和谷雨,但清明讓人忘不掉,也躲不開。清明的細雨總是漫天地愁人,清明的飛花總是無邊地惱人。

 
10、清絕如“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富貴如“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高古如“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華麗如“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
   斬絕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
   奇怪如“石出倒聽楓葉下,櫓搖背指菊花開”。
   瀏亮如“楚天不斷四時雨,巫峽長吹萬里風”。
   委曲如“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后逸如“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
   溫潤如“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感慨如“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激烈如“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蕭散如“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沉著如“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精煉如“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
   慘戚如“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忠厚如“周定量漢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后代看”。
   神妙如“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雄壯如“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
   老辣如“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執此以論,杜真可謂集詩家之大成者矣。(懷麓堂詩話  明·李東陽)

 
11、戴上審美的眼鏡看霧,著名的說詞是朦朧美。霧是我身邊直觀的自然景象,它漸漸地迷漫起來,又漸漸地消褪。濃霧是接近地面的云,如同輕盈的霧紗,迷迷蒙蒙,人在霧中行,霧在人行中,眼前真切的東西是薄薄的霧態,走過去又什么也沒有,真實地體悟虛無飄渺的真諦。這般若有若無的仙境,流淌著嫻靜,靈動,飄逸。

  城市的霧就很難說清楚,每個角落里排放出來的煙塵懸浮物,汽車噴吐出來的尾氣,工業化釋放出來的煙霧,看不見摸不著卻鋪天蓋地,時時困擾著都市。這些霧氣煙氣廢氣粉塵氣吞噬了藍天白云,也籠罩在人們心頭。就像《霧都孤兒》中的霧都一樣,難得看到青天。也根本激活不出人的美感來。

  借霧抒情,表達人生迷惘、彷徨、迷失的最為經典的詞是宋人秦觀的踏莎行。詞中寫道“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李清照思念夫君,作詞的開頭就是“薄霧濃云愁永晝”,情景交融的獨居心境躍然紙上。杜甫的詩中形容老眼昏花是這樣寫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后人說起“霧里看花”意思就變了,語意為對事物看不真切。

  自然界的霧,其本性和形象鏈接到了人類的思維網,我搜索出其暗合人類的社會霧現象。俗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妙吧。總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看不懂,解不開,破不掉,搞不定,拿不出的東西。人們一直在思索:霧的虛虛實實的空間感昭示著什么,霧的隱隱約約的神秘感暗示著什么,霧的迷迷茫茫的蒼茫感隱喻著什么,霧的朦朦朧朧的朦朧美制造著什么。

  駕駛車船的人,最令人討厭頭痛的的遭遇是碰上迷霧鎖道路鎖江河。人生,社會也會遭遇迷霧,這跟自然的迷霧一樣奇妙,相信太陽終歸會沖破濃霧普照大地,人與社會也終歸能享受到陽光的沐浴。許多時候,我們遭遇的是“一頭霧水”,沒有辦法,總比一頭污水好吧。看開點,想開點,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各走其道,光明才會灑滿途程。

  霧氣迷茫,喚醒美的涂抹,鎖定情感的碎片;霧氣蒸騰,散發夢想的期待,懷揣陽光的心靈。


12、315過了,春天還在繼續,一年還有364天在繼續。315一天好過,364個日子難過。一天打假容易,一年打假難。打假還要進行,造假也不示弱。我們已經生活在虛假的世界當中了,所有的商品都有假的,我們只能霧里看花了。杜甫曾在詩中寫過:“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今天的我們,沒老也得在假冒偽劣商品中,用昏花的眼睛看一切。所以,我們只能借一雙慧眼,自己保護自己,保護到哪兒算到哪吧!正如那英唱的那首《霧里看花》一樣:“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13、“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現代都市中,如今日般大霧也捂不住車水馬龍——不過水流得極慢、龍也只是地龍而已,感嘆之余搜腸刮肚,卻想起這么不靠譜的一句,大概是由于后面的“云白山青萬余里 愁看直北是長安”吧,難道我真老了?

    窗外依然霧汽蒸騰,仿佛時間也慢下來,凝滯的乳白色讓車水馬龍顯得格外寧靜,或者說壓抑。

 
14、 剛寫下“霧中看花”這四個字,腦海里自然而然就涌出老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的詩句。但老杜這是自嘆年歲老大,老眼昏花,就是在春光明媚之時看花也如霧中,朦朧莫辨,要與我所欲言的“霧中看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霧中看花,是日常生活里的一種觀照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這種境界妙就妙在觀照者與被觀照物之間有段距離,增加了被觀照物的神秘感,好似隔了層乳白的輕紗屏障,給人憑添了一種朦朧美。就拿看花來說吧,霧中看花與日下看花給人的感覺與效果迥然不同:日下看花,花葉花瓣花蕊花莖等等,分外清晰,讓人一覽無遺,固然賞心悅目,但倘若這時我們突然發現一葉枯萎或一瓣扭曲,甚而蕊間不是蜂蝶而是一條小蟲在蠕動,賞心悅目就會在頃刻間蕩然無存,掃興之至,敗興之至;霧中看花則不同了,雖然花還是那朵花,枯葉仍在,花瓣仍曲,小蟲未去,但花入眼簾,含嬌帶媚,朦朧莫辨,若隱若現,如夢如幻,真是至善至美。這不是有些自欺欺人嗎?否。因為現實生活里一些東西是不宜看透的,看透了,我們就會失去諸多的樂趣。
 
 戀愛便如霧中看花。情人眼里出西施,只是她的容貌吸引了你的眼光,只是她的氣質撥動了你的心弦,你便覺得她美好無比、可愛無比,你便要千萬里也追尋她,生生死死和她在一起。戀愛真如詩,需要一種激情來誘發愛情。而在愛情中,和你尚有生活距離的對方是神秘的,是如夢如幻的,是至善至美的。

  進入婚姻狀態,長相廝守了,便如日下看花了。美人還是你戀愛中的那個美人,但你會突然發覺,這個曾讓你失魂落魄的美人,原來僅能上廳堂,不能下廚房,原來她還有丑陋的另面:或是愚蒙無知,或是常出口成“臟”,或是在家常常衣冠不振……詩意消失了,激情沒有了,她原來的一切美好在你眼里蕩然無存,愛情也在光陰的流逝中流逝著。難怪西蒙·波娃說:“太認清彼此常常會破壞愛情”,她老人家真的品出個中三味了。

  既然距離產生美,既然霧中看花是生活里的一種境界,那么莫非真得要讓我們遠離美女不成?若果這樣,我想,這不僅是美女們的悲哀,更是現代文明婚姻的一種悲哀。

  悖論是永遠存在的。這個世界充滿了矛盾,我們只能在種種矛盾中周旋,而永遠無法找到打開這矛盾大門的那把鑰匙。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0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