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譯文]  寂靜的山溝里再沒有別人了,花兒們紛紛開放后又片片灑落。

  [出典]  王維  《辛夷塢》

  注:

  1、   《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   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   紛紛開且落。

  2、注釋:

    辛夷塢,藍田輞川(今陜西省藍田縣內)風景勝地,王維輞川別業(別墅)附近。塢,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塊地方。

   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葉喬木。其花初出時尖如筆椎,故又稱木筆,因其初春開花,又名應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蓮花。白色者名玉蘭。紫者六辦,辦短闊,其色與形似蓮花,蓮花亦稱芙蓉。辛夷花開在枝頭,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

  萼(e愕):花萼,花的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狀物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開時托著花瓣。

  澗戶:澗口,山溪口

  紛紛:他本作“絲絲”。

    3、譯文:

   枝條頂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綻放著鮮紅的顏色。寂靜的山溝里再沒有別人了,花兒們紛紛開放后又片片灑落。

  4、王維生平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5、這是一首優美的敘景詩,描寫了辛夷塢辛夷花花開花落的自然景象,顯出一份自然自在的平淡浪漫。這是一種詩意的美的欣賞。

   然有的學者,卻從王維當時所處生活背景分析:“王維暗用此事,表達其政治上的苦悶和內心的矛盾。這首《辛夷塢》與《漆園》詩意互有聯系,它是以花在無人的山澗自開自落的可悲命運,寄托自己才能被壓抑埋沒的感傷情緒,有一定現實意義。”

    可以說藝術是一種情形,而詩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當詩人完成這首詩時,這首詩作為一個審美形象,或一個情感形象等,已脫離詩人而自在。若我們不是在研究其詩人,我們無需聯系其生活背景。我們自己即可作為一欣賞者,當我們以各自心境讀到此詩時,即獲得各自之感悟,此詩人之相合也,套用一句經典的話即是:詩人合一。

    雖然欣賞者通過“文字般若”可進而意會“境界般若”,詩人合一,然此終非“實相般若”。須知功夫在詩外,欣賞者必須身臨其境,在花開花落的實相中才能真正體會其詩人自然相合的實相詩境,忽然在遇見“辛夷花”時,“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是自然的花,是花的自然,順其自然時,花自然會開,詩自然會來。

    記得08年車過湖南,看見當地的人的房子,大多建在小山邊,隨處可見小池塘,井字田,真是依小山傍池水。正直人間四月天,野芳發而幽香,新綠一片一片,令人神氣清爽。當時忽然竄出許多讀過的詩,才知道他們一直在藏心里,只是沒有遇到所詩之實境而已,當其境出現時,其詩自然就來了。

   在這里,創造者者與欣賞者之所遇,正好是一個互逆的過程。創造者者由所遇之實相,契合其情境,同情同動,忽然得出該境之形——文字語言,肢體語言,視聽語言等,然后由創造者因各自之術,方便的表現了出來,讓其眷屬欣賞,此即由實相般若,到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之創造的欣賞爾。另一方面,欣賞者要在自己的眷屬中,因各自之術,方便地找到相應的語言,同情同動,聯通其境,并在自然的實相中還原詩境,或可因自己之術,用他之形,表現此相通之境,此即欣賞的創造爾。

     創造與欣賞因而統一起來,統一與美的欣賞與創造,表現于各語言爾。美即欣賞與創造,滿足與釋放之靜境。同情同動,謂之靜。靜以養生。

  6、大概上初中時看到《辛夷塢》這首詩吧,詩的其他部分都不記得了,只有這一句“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一直留在心底。只覺得美,不可抑制地向往那樣的意境,卻只可臆想不能抵達。

  十多歲的女孩子總是愛熱鬧的,這句詩卻能讓我靜下心來,想來那時也到了思慮的年齡,雖知道美,卻不知美在哪里。后來長大了,懂得它的美在于空曠幽靜,是無心無慮的美。到如今,看過了多少世情,經歷了多少人情冷暖,才知道它的美不僅在于景,亦在于心,是由心看到的景,是忘我也是忘情。

  胡應麟在評論此詩時,說它可以“入禪”,“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這大概是我最喜歡的評語。

  詩的作者王維一直被人推崇甚高,與陶淵明并稱“田園詩人”,可見兩人有許多共通之處。不過在我看來,兩人的氣質有很大的不同,王維是清幽出塵,陶淵明是悠然平和。若拿書中的人物比較,王維是林中彈琴的高士,只能聽,不可近;陶淵明是隱居山野的名儒,你去尋訪他,他會自茅屋里遞出一碗水,微笑問答。

  所以,以神秘感來說,顯然王維更讓人莫測,他有時在空山,有時在竹林,無論在何處,他總是一個人獨行,是傳說中的人物。這樣的人,大概很難動情動心的,因為他已經看慣情感紛爭,身世兩忘,萬念俱寂。

  《辛夷塢》的全詩是這樣的:“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花我未見過,想象不出它的樣子,偶然看到圖片,其形其色似紫紅的玉蘭花,盛開之時遠觀,竟如桃杏一般耀眼奪目。艷麗如此,總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吧,卻也自開自落,與人無擾。想來也是心靜的緣故。

  我之前聽過一段故事,講一個出家的女子,她曾深愛的丈夫來探,她送他出寺門,最后一次步履相和,兩人都落地無塵。他說:“請留步。”她目送他下山,直至人影全無,她在地上撿一葉赤紅菩提,一面行一面嗅,原來春在枝頭已十分。

  “你和他/原是滴水粒米的尋常夫妻/車水馬龍里守一份從容/燃香燈黃前悲天喜生的修持/梵世夫妻的菩提 也/擋不住濁世的洶涌/誰能想象你解發的剎那/胸口逝水般滔滔”。

  她是年輕悅目的女子,只因一心向佛,遂離家剃度,割舍了一心一意相愛的丈夫。我總是想,有哪種信仰可以替代愛情的信仰?有哪種堅定可以替代承諾的堅定?是不是世俗的情感已阻礙了前行的腳步,是不是朝圣的靈魂已看到了更壯闊的殿堂?也許有一天我們終會明白,我們不必忠于愛情,而只需忠于自己?

  我們無法回頭,只能走各自的道路。當一切可以“入禪”,念念不忘或念念相忘,世間多了一個佛前歡喜華嚴的女子和一個燈下清淡自居的男子,花落也是花開,那就是了。

  這個故事是簡貞所寫。簡貞是我偏愛的臺灣女作家,她曾與愛悅的男子相戀七載,卻最終因信仰的不同和男子離世而天地相隔。大概是這份殘酷,使她的文字既有殺戮的氣質,又有遺世而獨立的壯美。我每次看她的文章,總要看到心潮激蕩、不能自已才作罷。比如這樣的句子:“不給我天,我去劈一個天;不給我秩序,我去秩一套秩序,生命用來稱帝,不是做奴隸”,又或者:“活著,就要活到袒胸露背迎接萬箭穿心,猶能舉頭對蒼天一笑的境地。因為美,容不下一點狼狽,不允許掰一塊尊嚴,只為了妥協。”

  但橫刀立馬不是常態,我們終會平息心境,在拷問過生活和拷問過自己之后,我們只求獲得內心永恒的安寧。簡貞的靜在于“佛”,信仰的力量讓她超越了生死,在大開大合之后獲得了平靜。她在34歲遇到可以終身相托的男子,得到了一個凡婦應有的幸福。

  對人生的謎題,我們要解答得很多,比如情感,比如權欲,比如生與死,比如舍與得。有人愿意借助書本,有人愿意借助信仰。王維是向大自然尋找答案,他找到了并達到自然與身心的合一。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是空無的境界,也是他的理想境界。(毛祖華)

  7、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木末,指樹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顏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輞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注腳。詩的前兩句著重寫花的“發”。當春天來到人間,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云蒸霞蔚,顯示著一派春光。詩的后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著寂寞的澗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

   王維的《輞川集》給人的印象是對山川景物的流連,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現詩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寧靜淡泊。這些詩集中在組詩的末尾,象《辛夷塢》下面一首《漆園》:“古人非傲吏,自闕經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就頗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組詩的末章《椒園》:“桂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辭》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詩中干脆用“幸堪調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點破。因此,若將這些詩合看,《辛夷塢》在寫景的同時也就不免帶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為香木,多次寫進自己的詩篇,人們對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著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條上綻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這個形象給人帶來的正是迎春而發的一派生機和展望。但這一樹芳華所面對的卻是“澗戶寂無人”的環境。全詩由花開寫到花落,而以一句環境描寫插入其中,前后境況迥異,由秀發轉為零落。盡管畫面上似乎不著痕跡,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境的寂寞感。所謂“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的感慨,雖沒有直接說出來,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自落。”這是王維的一首詩,名叫《辛夷塢》。這首詩寫的是在辛夷塢這個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開自落,平淡得很。你看,辛夷花在樹梢怒放,開得何等爛漫!辛夷花又紛紛凋零,又是何等的灑脫!既沒有生的喜悅,也沒有死的悲哀。

   無情有性,這僅僅是一棵普通的辛夷花嗎?辛夷花得之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在這個絕無人跡的地方,辛夷花—沒有人對它們贊美,也不需要人們對它們的凋謝一灑同情之淚,沒有追求,沒有哀樂,聽不到心靈的一絲震顫,幾乎連時空的界線都已經泯滅了。我想,王維筆下的辛夷花,是他內在精神的外射,辛夷花是一棵人格理想之花。王維早年奉佛,他仰慕的是維摩詰居士,他以禪的態度對待世間的一切,并將這種心境融于詩歌,一切都是和諧空靈、恬淡自然。《辛夷塢》表達了詩人對宇宙、對人生的一種恬然心境,禪意較濃,充滿空靈。

  王維看來,整個世界萬物不正是像辛夷花那樣,在剎那的生滅中因果相續,自在自為地演化著的嗎?“不生不來,如來異名。”(《楞伽經》),王維似乎看到了“真如”的永恒,這“真如”就是世間萬物的本然,我想也展現王維心中一塵不染的佛性所在。他的這種意境和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是這樣認為的。

  8、王維很早就信奉佛教,他的母親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多年,褐衣疏食,樂住山林,受母親的影響,王維和弟弟王縉都信佛,多年食素。開元十七年,王維拜道光禪師為師,正式學佛。開元二十八年,王維在一次出差的途中遇到了神會大師,向神會請教解脫之道,神會告訴他,眾生本自心凈,如果天天想著修道求解脫,本身就是妄心,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王維以他的天才智慧,以他對佛理的超常的悟性,將北宗禪與南宗禪的禪理融合為一,并將自己對禪的理解表現到詩歌中,使他的詩歌獲得了一種空靈的境界,再加上他的音樂和繪畫天賦,他的詩歌終于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獨特景觀。

   據說王維九歲就會寫文章,十多歲的時候,不僅會寫詩,而且精通音樂。他的名字傳遍京師,經歧王李范介紹,王維見到了玉真公主,據說公主看見了這位翩翩公子,就馬上另眼相看,再聽王維詠誦自己寫的詩,頓生敬意。王維又演奏了一曲郁輪袍,聽得公主如癡如醉。據說當時已經確定張九皋為本次科舉的第一名,但公主見了王維之后,決定把張九皋換為王維。王維就這樣在二十歲前后走上了仕途。王維做的第一個官是太樂丞,這正好發揮他的特長。史書記載,有人畫了一副樂工正在奏樂的圖,王維隨便看了一眼,就知道樂工正在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而且演奏到了第三疊第一拍,其他人不信,就找了一支樂隊演奏試試,果然分毫不差。但很快發生了一件事,王維手下的伶人私自把庫房里的黃獅子拿出來表演,犯了忌諱,王維管理不善,受到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王維在濟州生活了十年。在這十年中,王維的妻子去世了,他從此再也沒有續娶。一直到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做了宰相,張九齡賞識王維,就把王維調回了京城,提拔王維為右拾遺,轉監察御史。張九齡和朝中高級官員舉行聚會的時候,經常邀請王維參加,一起把酒吟詩。所以那一段時間是王維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但不久,李林甫上臺,張九齡下臺,張九齡提拔的一批官員都受到打擊,王維先是出使邊塞,后來又出使南方。從南方歸來的王維買了宋之問的輞川別墅,裝飾好后,就搬到了里面,和一伙朋友在那里賞景賦詩,遠離是非,參禪悟道。

   但王維真正參悟禪理,還是在陷賊之后。幾經貶謫沉浮,特別是經過了生死關頭,王維才真正明白了禪宗所說的“無生”的含義,才明白了神會大師所說的“本自心凈”,不求解脫而自然解脫的意思。在遠離都市的山林之中,更能體會到沒有塵染的生命本來狀態的靈動,這也是王維鐘情于山水自然的原因。王維詩歌中所描寫的山水給人的感覺不是寂滅,而是活潑的生機。王維在《飯覆釜山僧》詩中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王維所說的“寂”,顯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靜寂,王維從“寂”中感受到的樂趣,實際上是生的樂趣。寧心靜性地觀照自然山水,將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與感悟結合在一起,忘懷世事已經不是目的,終極目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體驗。“猛虎舐足,毒蛇熏體,山神獻果,天女散女,澹爾宴安,曾無喜懼”的境界,與心如止水還是有所區別,看天高云淡,與山花綠草同呼吸,縱身大化之浪中,順應自然,才能真正做到不喜不懼。這也是王維所說的“山林吾喪我”(《山中示弟》)的意思,是南宗禪法所說的“空有不二”的意思。在《辛夷塢》中,王維寫道:“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在寂靜無人的山澗里,芙蓉花悄悄開放,又無聲無息地落去。王維所要寫的不是沒有外界塵囂的幽靜自然,也不僅是詩人悠閑恬靜的心境,而是對生命的感受,只有在寂靜無人的深山,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內在活潑。“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過感化寺》)傾聽著自己內心的聲音,與天地同流,與萬物歸一,解脫也就失去了意義。拈花微笑的空靈境界,被認為是禪的最高境界,而在王維的詩中,連這微笑也忘記了。

   自兩晉時起,山水自然就開始成為文人精神世界和詩歌世界的重要部分。或欣賞山水之華美,或于山水中參天地之玄機,或于山水之流動中悟人生之理,但少有人能融入山水。

   儒家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認為山水中蘊藏著仁德和智慧,在懷才不遇,大道不行的時候,往往隱居山林,回歸山水田園,尋求心靈的安適。對道家來說,山林自然不僅是人的棲居之所,還是人生的歸宿,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對日益遠離自然,遠離生活常態的人類來說,自然成為一個遙遠的夢想。佛教傳入中國,一開始寺廟多建于山林之中,靜觀山水成為參禪悟道的重要途徑。如莊子所說,人來于自然,最后又回歸自然,這或許是人在山水自然中能找到心靈寧靜的原因。越到后來,山水自然越成為人類精神的重要依托,特別是到了現代,遠離喧囂的都市,到山水中尋找片刻的清涼,暫熄心中追求功名富貴的燥熱。但正如謝靈運、孟浩然那樣,很多人因為無法遏止的欲望,無法融入山水自然,匆匆而往,匆匆而回,看到的是山木花石,心里想的仍是金錢地位,所以終于還是山林過客。“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那一種融入山水自然的人生適意,對現代人來說是那么的遙不可及。

  9、近日,瑣繁的心事紛紛揚揚,一顆心都快被扭扯成麻花兒了。
  人說,群居防口,獨坐防心,我知道群居的時候我可以防得住口,該講的我會講,不該講的我會緘默不言。


  可是獨坐的時候我卻防不了自己的心。所以這些日子我不敢獨坐,幸好白天公事也還繁雜,阻住心事不讓它跳出來肆行在我的眼前,夜間下班后也不想和他們出去玩,便慢慢在霓虹閃爍的街道上默然獨行。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想起王維這首詩,就想,我是不是詩中那朵開在清晨瑩露里的芙蓉花呢,雖然不是開在山中,但是心情的澗戶也是一樣岑寂的,心事,在這人來人往的街頭紛紛地開著,且落著。

  10、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王維
  
  誰人能見千里寒山中的花兒?誰人曾聞流水與花兒淙淙私語?誰人肯顧花開花落的生離死別?
  
  攢足了勁,滿溢著欣喜的花骨朵兒終于在某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綻放了容顏。她擷了一片葉,聽聞自己的鼻息,卻以一種處變不驚的高傲姿態立于山中水前。沒有人聲僅存月影,她卻也孤芳自賞落得滿心歡喜。
  
  楚天千里清秋。秋風凌厲吹拂,過草變色,趨木葉脫。風塵滿面的花兒搖搖欲墜,饒是風韻猶存也抵不過秋風無情了。鮮艷之色褪盡,芳香之氣漸銷。殘花飄落水中,陷進泥里,被流水攜至萬里,抑或是化作春泥護花。不覺悲涼,只留安詳,像是一生忙碌終于人土為安。
  
  一切景色都落入這澗戶之中。無人語,無人問。流水自流,纖革自纖,花兒自開自落,不奢想人人眼簾,被捧上天,只在澗戶靜靜地演繹著最美的獨角戲。
  
  且開,且落。一生靜好。

 

  11、孤芳自賞往往被人視為自命清高,偏執孤僻,不合群,是被批評、遭貶斥的一種人生態度。其實孤芳自賞只是一種自我欣賞,當全世界都不懂得你、賞識你時,至少還有自己,還能自賞。懂得孤芳自賞,知道欣賞自己,知道“芳”在哪里,才能更好地將芳香呈現出來,從而讓周圍得人都能感受到你得芳香。孤芳自賞又何妨,這就是陸游這首詠梅得千古絕唱所流露得人生智慧。

   一株寂寞的寒梅開在荒野外的驛亭旁,破敗不堪的 斷橋邊此處人跡罕至,根本無人欣賞它剎那花開的 燦爛與美麗。但它還是在惡劣的環境中,在凄風苦雨的摧殘下,凌寒飄落,被碾成塵土,它也獨標高格,不改清香的品質。雖然遭遇坎坷,備受冷落與摧殘,誹謗與猜忌,但它一直沒有放棄自己,及時被人斥為孤芳自賞,它也傲霜迎雪,嫣然盛開。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并非它的本意,只是環境惡劣,它不想隨波逐流,只好孤芳自賞,自我欣賞,自我垂憐。孤芳自賞是渴望飛揚但卻不得不歸入沉靜,不得不在落滿塵埃的角落開出花朵;孤芳自賞是在逆境、在挫折、在打擊面前,仍然保持自信,保持樂觀,即使沒有掌聲,無人關注,也不放棄自己的芳香,也不迎合周圍人的口味改變自己。孤芳自賞又何妨,當命運對你如此不公,當所有人都放棄你,自己也不能放棄開花的權力,不能放棄屬于自己的燦爛和美麗。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孤芳自賞,會在內心里自己賞識自己,自己憐惜自己。哪個作家不是在寫著孤芳自賞的文字,在藝術的王國里,深刻地關注自我,放大自我。
  孤芳自賞是一種寂寞的、讓人心痛的美,就像梅艷芳《女人花》唱的:“我有花一朵/長在我心中 /真情真愛無人懂/遍地野草已占滿山坡/孤芳自賞最心痛。”她盼望有一雙溫柔的手能撫慰內心的寂寞,但“花開花謝終是空”,等待成空讓她痛苦憂傷;孤芳自賞也是一種無人打擾的美麗,就像王維的《辛夷塢》所寫:“木未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絢爛地開放,靜靜地凋落,自開自落自芬芳;孤芳自賞更是一種暗香四溢,兀自散發著芬芳,表現著自己的與眾不同和過人之處,因為那“芳”是“孤”,是自己獨有的。
   當孤芳自賞走出了心痛,不也是一種自我欣賞,自我激勵嗎,不也是一種人生智慧嗎?即便所有人都對自己得美麗與才能不屑一顧,也不隨時光得流逝放棄自信;即使整個世界都遺棄自己,還能孤芳自賞;即使周圍環境惡劣地摧殘打擊,仍然可以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自得其樂。孤芳自賞,自己欣賞自己,就像超級女聲所唱的:“想唱就唱要唱的響亮,就算沒人為我鼓掌,至少我還能夠勇敢的自我欣賞。想唱就唱要唱的漂亮,就算這舞臺多空曠,總有一天能看到揮舞的熒光棒。”
   孤芳自賞,微笑地擦去花瓣賞啜著的淚珠,靜靜地守望在遠離喧囂塵世的一隅,以亭亭玉立含苞貸放的花蕾,自信地等待著明天綻放的微笑和塵世的清麗,相信明天定會笙歌環繞,定會有鮮花和掌聲的包圍與贊揚。
   孤芳自賞,不隨波逐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對事務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觀點;事保持自我,有自己的堅守和內心世界,不人云亦云,不盲從,不隨世俗的偏見改變自己;孤芳自賞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淡雅高潔的花,無論是和風日暖抑或是風雨交加,都會一如既往地隨風而立,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做懷不亂。善于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人,不懂得孤芳自賞,不懂得堅守自我,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堅持,也沒有骨氣和勇氣與對立面抗爭,他們自便自賞,也是賞識自己奉承討好、阿諛陷媚別人的能力,沾沾自喜自己比那只蝙蝠還幸運,能在雙方的夾縫中求生生存而游刃有余,如此沒有人格,沒有操守,哪里及得上孤芳自賞得高標獨立,高潔自守。
   孤芳自賞,在淤泥濁水之中,亭亭玉立,清香迷人,在寒風冷雪之中,傲然獨立,芳香撲鼻。孤芳自賞,不畏打擊,不畏挫折,遺世而立地盛開自己的美麗。綻放的同時,它也是敞開心扉在等待,它也渴望有知己來欣賞自己的容顏,有知己能懂得自己的才能與品性。一旦遇到知己賞識與提拔,它會義無反顧地把自己全部的清香與才能,奉獻給知己,奉獻給世界。
   孤芳自賞并不是不需要人知道它的美,它的香,它的才,并不是不需要別人的 評價與呵護,非常自我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在時無知己的情況下,沒有人真的信任它、理解它、支持它、懂得它,所以它不得不選擇孤芳自賞,選擇顧影自憐。
   孤芳自賞,在封閉的自我世界中,的確很難擁有一個獨自完整的世界,這就是人們反感孤芳自賞的原因,冰心在詩歌《春水》里就寫道:“墻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變小了。”墻角的花在封閉的狀態中寂然獨放,孤芳自賞,那方世界的確是狹小的,但不知有沒有人想到,花如果能選擇生長與盛開的地方,它是不會在墻角的一隅,寂寞地、少人問津地盛開的。既然無法選擇,與其在墻角自卑地生存,與其自暴自棄,不如孤芳自賞,欣賞自己花開一隅的美麗,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孤芳自賞,讓自己對無法選擇的那片天地充滿自信,讓自己快樂生活每一天。
    憧憬和理想是美好的,但社會現實總讓人無奈……
  12、辛夷花開放在枝頭,像芙蓉一樣美麗,卻在山澗旁靜悄悄地隨春光而憔悴,無人留賞。全詩寫花開花落的過程,似乎未經提煉,隨意而為,然而詩人卻以平實的筆觸烘染出了辛夷塢春景幽靜而又寂寞的情調,令人產生年年歲歲花相似的聯想,芳華凋零,美人遲暮,叫人感嘆。這生長在靜寂無人之山澗的辛夷花,其存在完全依循自然的律動,開落生死,都順應自然的本性,既無綻放的歡樂,也沒有凋謝的悲哀。絢麗之極,終歸平淡。這正是禪家 “亦空亦有,色空一如”的境界。
  13、時間如風,帶走了很多往事 。也許往事已經淡若輕煙,但又不是風可以帶走的。

    今夜,靜下來,靜下來……打開泛黃的相片,時光騰出小小空間。十萬里波光瀲滟,今夜,我是一尾睡在記憶波光里的柳葉魚。離你們這么近,卻又那么遠。今夜,忽然有種寂寞的感覺,寂寞的星空,燦爛的煙火。燃燒后剩下什么。落花,花落。歲月,握不住,拾不起。

  思想是我們的浪花朵朵,步履是我們的久違的親切與感動瓣瓣。在學校的日子里,我們情醇,我們手拉著手,儼然兄弟姐妹,把同學情點綴成詩意芳菲的家園。這家園里面有你無盡的美好,有你無盡的冀望,更有你們無盡的期待與懷念。步履交響成詩,祝福亮麗成歌。漫過秋水,漫過心間。無數個日日夜夜,我們收獲的是親情般的溫暖。

  今夜,我只安靜的聽一首歌,虛構一種心情。想安靜的在這歌聲里的蒼桑和明媚中穿行。

  冬去春來,春去冬來。我知道被時間消滅的,最后都成為記憶。記憶,是一朵錯過飛翔季節的花么?總無法綻放最真的美麗。

  記憶,是廢墟里的陽光么?

  都說攀折荷花必須入水,采摘菊花必將飲盡西風,掬起雪花必將使其融化。只有經歷,才能言說。和你們一起經歷的,那些琴弦上的落花,你們還記得多少呢?

  “木木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不到春時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月月,年年,花開,花落。在離開的地方,畫面已經殘缺。縫合起支離的陽光,總有殘留的暗香,微醒。

  告訴我,快樂,隔著多少朵玫瑰的距離?
  會不會有人回答我?

  今夜,一盞燈,離寂寞最近。今夜,一支歌,離我,最近。如一束燦爛的花朵,引領碧洗的清風。打開天堂的大門。
  今夜,在歌聲里,遁出陽光,繞過萬里煙塵。草長。鶯飛。柳綠。花紅。我想擁有一個比蝴蝶的夢更深更純的夢境。

  一曲清歌,讓我們蕩起雙漿。
  一輯輕舟,讓我們夢入同桌的你。

  其實,在最美的回眸中,誰是一道絕艷的風景。誰的影子,是噙淚的玫瑰。是記憶的門。搖曳最暖的色彩。誰墜落誰的星河?誰復制了誰的深情?誰完美了誰惆悵的嘆息?誰收藏著畢業時交心話語?
 
  14、追憶美文標準:木末芙蓉花紛紛開且落———美文的三層境界。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王維的《辛夷塢》引領讀者到輕靈、俊美、清爽、高潔的境地。美是至美。末了不盡輕嘆:唉,如此的極致,竟然懷攬寂寞,讓天地都啞然了。

  其實,你錯了,你尚不能詮釋它的真美。

  第一層是它絕世美麗。在那樣一處塵世的喧囂沒有污染的山谷中,辛夷花發出了灼灼的紅

  萼,讓人的肺腑

  頓然一新,渣滓滌凈;讓人的雙目生輝、拂去俗銹;讓人的夢想沐雨、隱約發芽。它是那樣那樣的美———妙不可言。

  第二層是它淳樸自然。王維替我們描繪的辛夷花,毫無矯揉造作之氣,毫無忸怩之態,它天然純凈,落落大方,像浩蕩的東風,肆意舒展天地。或許哪個枝椏旁逸斜出,或許哪朵花瓣重疊卷曲,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它的嫵媚,它宛似我們無意間的呼吸,無需挑剔和調整。

  第三層是它遺世獨立。遺世獨立猶如穿越云層的鷹遠遠俯視塵世。這不是孤獨,更不是寂寞,而是高高在上的從容。其實我們已經來到它的舞臺邊上了,隨著王維《辛夷塢》帷幕的拉開,我們看到群舞者慢慢退去,惟剩下辛夷花盡情地旋轉、跳躍。如果我們不來,怎么知道發紅萼,怎么知道澗戶無人?如果我們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君臨,怎么知道它紛紛開落,四季更迭?我們是一直欣賞它的忠實觀眾啊!

  我們深懷悲歡,來到它身邊,熱淚滿襟。那是王維帶給我們的穿透靈魂的美,恐怕,這正是美文的真正含義吧?

   15、有一天龍王與青蛙在海濱相遇,打過招呼后,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么樣的?”“珍珠砌筑的宮殿,貝殼筑成的闕樓,屋檐華麗而有氣派,廳柱堅實而又漂亮。”龍王反問了一句:“你呢?你的住處如何?”青蛙說:“我的住處綠蘚似氈,嬌草如茵,清泉潺潺。”

   接著,青蛙又向龍王提了一個問題:“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龍王說:“我若高興,就普降甘露,讓大地滋潤,使五谷豐登;若發怒,則先吹風暴,再發霹靂,繼而打閃放電,叫千里以內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青蛙說:“我高興時,就面對清風朗月,呱呱叫上一通;發怒時,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氣消肚癟,萬事了結。”

   我們活在世上,總有一天也要進入社會,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或者是“龍王”,或者是“青蛙”。龍王有龍王的活法,青蛙有青蛙的活法,不必一味地羨慕別人。青蛙們和龍王們都各有各的快樂,也各有各的痛楚,只要生活得簡單,有樂趣,覺得滿足,就是美好的生活了。

   進入社會后,我們被很多名譽、利益和角色束縛,原本以為可以做龍王的只能做青蛙,看上去只能做青蛙的偏偏成了龍王。但是這一切,沒有人可以幫助我們,除了我們自己解救自己。當我們釋放了自己的憤懣、不滿,放下計較、得失與糾纏,就會發現做龍王和做青蛙其實沒什么區別,只要能夠一切順其自然,安心做好自己,那么蕓蕓眾生也就各復其本了。在這樣的時候,我們看世界的眼光不再挑剔,我們面對世界的態度不再矯情,生命就隨著自自然然的狀態開放、凋謝,然后等待下一個春天。

  人來到這個世界后,一開始無憂無慮,因為需求的東西少,負担少,所以得到的快樂也就多。隨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斷地增加,要求不斷地提高,各種各樣的負担和煩惱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追尋要得到的一切之外,我們再也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是不是過得快樂。到了最后,終于明白了這個問題,生命卻已臨近終點。

  唐代詩人王維在《辛夷塢》中說:“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那山中的芙蓉花并不因生在深山而黯然失色,春來秋去,它依然綻放自己生命的美麗,燦爛地活在世上,體驗生命的大快樂。所以,于丹說,人生一大樂事就是,任情揮灑,無往不至。

  16、“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對于“孤獨”這個答案,我相信許多人都會承認確實是。


  孤獨不僅僅是身邊沒有同伴,更是心靈上的無人理解和共鳴。傳說有許多隱者,隱棲在杳無人煙的深山,傲嘯山林、與古松煙霞為伴。就像詩上寫的“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那樣完全孤獨。


  但作為紅塵萬丈中的蕓蕓眾生的我們,是無法不食人間煙火,脫離社會而生的。我們害怕孤獨,但矛盾的是,人本質上是孤獨的,因為只有自己才和自己不可分,而其它聚散無常。在孤獨中,或者是被動的孤獨——被孤立中,我們真的好苦,無人分享、無人安慰、無人傾訴、無人同情、無人欣賞。在寂寂的空間中,許多人很快拋棄自我,投入滔滔濁流,為名為利,奔走營求,酒肉作媒,觥籌交錯,燈紅酒綠,犬馬聲色。


  他們是熱鬧的、繁華的,但他們也是不真實的。他們也許出賣了自己最貴重的東西,比如:人格、骨氣、健康。所以,有人冷冷地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盛宴。


  在被世俗的遺棄中,有沒有孤獨的勝者呢。古今中外不乏其人,如:面壁十載的達摩祖師,囚于商朝的周文王,讓時間在抄古碑中流走的魯迅,在島上漫長時間服刑的安南。許許多多,特別是文學家,數也數不清,他們是戰勝了孤獨,從而贏得了人生的勝利,做出了光輝的業績。


  也許,囚于狹逼之中,人的想像、人的思想反而像插上翅膀,逍遙地徘徊于九萬里太空、五千年歷史;人的意志反而像在洪爐中治煉的鋼鐵,得到極高強度的磨煉,在忍受心扉痛徹的同時,得到徹底的升華,鑄成鋼筋鐵骨。


  戰勝孤獨的妙方,也許就是心靈的寧靜。心靈的寧靜也許靠的是智慧的圓慧,相輔相成。


  因為有了寧靜,一切喧嘩、繁囂都侵襲不了。一切環境成了無用的,在任何環境中,人都依靠心靈茁壯、自由、快活。


  任爾繁華紅似火,我自清心逍遙過;孤獨的勝者如是說。

   17“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詩中的芙蓉花的美是必然的,綻放也是必然的,無人知曉更是必然的。正如我們,寂靜中來去,不求有人問津,但愿能堅持住,盛放在最美的年華,即使最后的結局只是黯然凋零,也不后悔。因為我們曾努力過,我們都曾在夢想之光照耀下盛放。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4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