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農夫一天勞作辛苦,傍晚扛著鋤頭回到家;互相見面時,拉拉家常談天說地,一副依依不舍的樣子。
[出典] 王維 《渭川田家》
注:
1、《渭川田家》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2、注釋:
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肅鳥鼠山,經陜西,流入黃河。
田家:農家。
墟落:村莊。
窮巷:深巷。
雉雊(zhì gòu):野雞鳴叫。
荷(hè):肩負的意思。
式微:《詩經》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
3、譯文1:
斜陽照在村墟籬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著拐杖倚靠在柴門前。等候放牧晚歸的牧童。吐穗華發的麥地里,傳來野雞的陣陣嗚叫聲。桑樹上桑葉稀疏,蠶兒就要吐絲。從田里歸來的農夫扛著鋤頭,相見時打著招呼絮語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羨慕隱居的安詳,吟詠著《式微》的詩章,意欲歸隱又不能如愿,心緒不免紊亂惆悵。
譯文2:
斜陽照在村落里,披著夕陽的余輝,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里。村中一個個的老年人,柱著拐杖倚靠在自家的柴門前,了望等候著外出放牛羊的牧童。田野里的麥子即將抽穗,不時地從野地里傳來野雞的鳴叫聲,蠶樹上的桑葉稀稀疏疏的,蠶兒就要吐絲結繭了。在田里辛勞一天的農夫們,三三兩兩地扛著鋤頭回到了村落里,見面時相互打著招呼,親切絮語,依依作別。看到此情此景,如此安逸的田園生活怎能不讓我羨慕呢?我不禁悵然地吟詠起了《式微》的詩章。
譯文3: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
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
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里,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譯文4:
夕陽的余輝映照著村落(墟落),歸牧的牛羊涌進村巷中。老人惦念著去放牧的孫兒,拄著拐杖在柴門外望他歸來。在野雞聲聲鳴叫中,小麥已經秀穗,吃足桑葉的蠶兒開始休眠。豐年在望,荷鋤歸來的農民彼此見面,娓娓動情地聊起家常。這美好的情景使詩人聯想到官場明爭暗斗的可厭,覺得隱居在這樣的農村該是多么安靜舒心;惆悵之余不禁吟起《詩經》中“式微,式微,胡不歸?”
4、王維生平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5、夕陽西下、夜幕將臨之際,夕陽的余輝映照著村落(墟落),歸牧的牛羊涌進村巷中。老人惦念著去放牧的孫兒,拄著拐杖在柴門外望他歸來。在野雞聲聲鳴叫中,小麥已經秀穗,吃足桑葉的蠶兒開始休眠。豐年在望,荷鋤歸來的農民彼此見面,娓娓動情地聊起家常。這美好的情景使詩人聯想到官場明爭暗斗的可厭,覺得隱居在這樣的農村該是多么安靜舒心;惆悵之余不禁吟起《詩經》中“式微,式微,胡不歸?”(意即:天黑啦,天黑啦,為什么還不回家呀?)的詩句,表明他歸隱田園的志趣。王維精通音樂、繪畫、書法,藝術修養深厚;蘇東坡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上面這首詩就可以說是一幅田園畫。
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詩人一開頭,首先描寫夕陽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蒼茫的濃烈氣氛,作為總背景,統攝全篇。接著,詩人一筆就落到“歸”字上,描繪了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聯想起《詩經》里的幾句詩:“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癡情地目送牛羊歸村,直至沒入深巷。就在這時,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情景: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正迎候著放牧歸來的小孩。這種樸素的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詩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歸家的樂趣。頓時間,他感到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這黃昏時節,似乎都在思歸。麥地里的野雞叫得多動情啊,那是在呼喚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葉已所剩無幾,蠶兒開始吐絲作繭,營就自己的安樂窩,找到自己的歸宿了。田野上,農夫們三三兩兩,扛著鋤頭下地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簡直有點樂而忘歸呢。詩人目睹這一切,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之后,王維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進退兩難。在這種心緒下他來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歸,唯獨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羨慕又惆悵。所以詩人感慨系之地說:“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其實,農夫們并不閑逸。但詩人覺得和自己担驚受怕的官場生活相比,農夫們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閑逸之感。《式微》是《詩經·邶風》中的一篇,詩中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借以抒發自己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陽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讀完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么多的“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如果以為詩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歸圖,這就失之于膚淺了。全詩不事雕繪,純用白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
6、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王維《渭川田家》
田園生活,在夕陽晚照時映紅的村落里,在放牧歸來的牛羊走進的小巷中。老人惦念著放牧的孩子,拄著拐杖,倚著門扉,等著他們回來。野雞在鳴叫,吃飽了桑葉的蠶也開始漸漸休眠,荷鋤歸來的農夫們彼此寒暄,悠游地聊著家常。一切都被夕陽鍍上了金色。也在這醉人的金色中,體會到一種閑適與安詳。
“夕陽返照桃花鍍,柳絮飛來片片紅”。在這美好的景致面前,詩人禁不住羨慕農村生活的悠閑與安逸,在這樣的時空里,忽然想起《式微》。《式微》乃《論語》中的名篇,“式微,胡不歸?”意思就是,天黑了,怎么還不回家?很多評論都說王維的這首詩表現了他的退隱精神。但縱觀王維一生,他厭惡官場卻又不能決然而去,所以始終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陶淵明說,“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守園,看似簡單,其實都透著不尋常。繁華落盡,能夠守著恬淡生活固然是好事;但能將這“淡而無味”的生活守到云開霧散、甘之如飴的地步,卻并不是件容易事。這需要清凈的思想,絕塵的靈魂。
而王維,站在世俗的拐角處,用佛學的理念來彌合了官與隱之間的縫隙,將田園的樂趣發揮到極致,建造了屬于自己的“人間樂園”。而鄉村,也因為有樸實的感情,熱烈的驕陽,勞累后身體的疲憊與心靈的輕松,而受到人們的喜歡。古代如孟浩然、王維等詩人,都能將自己的情懷放置在山水田園間,呼吸自由的空氣,感受生命的真實。
而生活在現代都市擁擠的街區里,人們似乎更需要心靈的釋放、田園的樂趣。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在虛擬的空間經營自己的菜園,房前種一片香草、花果;屋后養幾頭牛羊,雞窩里還要買幾只下蛋的蘆花雞。在那些年輕人喜歡沖浪、遨游的開心網、校內網里,這些所謂“不切實際的生活”,都深深地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力。學者李新宇曾這樣評價現代社會,“人被高高地懸在城市的高空,找不到腳踏實地的感覺。”可能正是因為這份虛空,所以才有更多的人迷戀網絡,鐘情于在虛擬的時空構建自己的“桃花源”。
然而,無論是古代的山水田園,還是現代社會的虛擬空間,真正能夠讓人放懷自在的樂園,都只存在于自己的內心。正如林清玄先生曾說,“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廣大,書房就廣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你的心如窗,就看見了世界;你的心如鏡,就觀照了自我。”
所謂的田園生活又何嘗不是呢?(《最風流,醉唐詩》李會詩)
7、 同樣寫晚歸,王維筆下的農夫是“相見語依依”,輕松快樂;陶淵明卻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清晨就去除草的陶淵明,到了月亮升起才回家,走在田間小路上,衣服都被夜露打濕了。這種親自耕作的辛勞、艱苦,王維自然沒有體會。他眼中的鄉村生活,只是一片淡泊無拘、恬然自樂,讓他心向往之。
8、鄉村依舊是記憶拼圖的原形不變,空氣中散發著黃昏時分的醉意。我呼吸著沈從文所言的“泥土氣味,草木氣味,還有各種甲蟲類氣味,”在披著霞光的綠絨席地上漫行,腳步虛軟無力,仿若醉漢驀然臥倒,投入大地的懷抱。微醉的我仿佛對這個落后的、貧窮的、人煙稀少的、蚊子特多的普通鄉村,有了一種淡淡的莫名迷戀。 “斜陽照墟里,窮巷中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雉雎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鄉村,隨處皆詩意盎然,令人沉醉。而三分醉意七分醒的我,卻無意于學王維悵然呤誦:“式微,式微,胡不歸”想像著千百年來一向低調,默默無聞的大地,總有被遺忘的那些曾經飛揚吧。
遠處,炊煙緩慢而筆直的升上高空,一陣風吹過,卻未被沖散,反而沖我做了個鬼臉,然后乖著下面源源不絕的熱氣,直上云霄。
9、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一首王維的《渭川田家》道盡了田園農家的無限風情。厭煩了城市的喧囂、工作的忙碌,內心深處向往著悠閑的農家生活,雖不能在田園長久生活,但享受片刻的寧靜也是愜意無比!周末,約三五好友,去水蜜桃之鄉——陽山,垂釣一番,感受蓑笠翁的樂趣;魚塘邊圍著炭火,和幾個朋友喝酒、聊天,本身的意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和平時忙碌的朋友們一起享受田園的恬靜!
10、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村民由單一的農田勞作也逐漸發展起旅游業,他們的熱情好客使人無法忘懷。“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的一派溫馨寧靜的風光,更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這是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地方。
11、難忘的還有自習的時候搬岀拐手椅在田邊看書,聽著農民趕牛犁田的吆喝,很有“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的田園意境。
12、在朝廷和青山綠水間的來來回回中,他淡化了宦海沉浮的得失,將鐘情的山水田園風情,以畫家獨特感受,寫了出來,讓人讀之如見其畫。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的春之畫。秋日里“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情形,以及“谷口疏鐘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云歸。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景色。讀詩的同時,又像是在欣賞一幅幅清新、平靜和充滿生活氣息的寫意畫。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享受真美,那“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的深幽,還有“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谷靜秋泉響,巖深青靄殘,清澄入幽夢,破影抱空巒,”的愜意。煩惱與苦悶在其中能得到撫慰。
用詩敘述著自己的人生軌跡,講述了在仕途中掙扎失望后,讓自己歸于平淡,在大自然懷抱里,在佛道清修中尋覓平靜心態的人生。也許,在他看來“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何不“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就這樣淡淡的,坐看山水,笑彈冠。
讀他的詩,心總是平靜的。這,抑或是他的初衷吧?
他是誰呢?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1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