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譯文]  竹林外三兩枝桃花綻開,春天到江水暖游的鴨子先知道。

  [出典]  北宋  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

  注:

  1、《惠崇〈春江晚景〉》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注釋: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晚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迎來,寒冰消融,水溫一升高,群鴨好像就最早感覺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戲玩耍了。

  蔞蒿:一種生長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上:指逆江而上。

 

   3、譯文1: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了,而這恰是河豚從大海回歸,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

    譯文2:

    竹林外邊兩三枝桃花初綻開放,春天江水變暖了,鴨子最先感覺到。蔞蒿遍地生長,蘆葦的嫩芽剛吐出,恰好是河豚將要浮上水面的時候。

    譯文3: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這些可都是烹調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來了。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元豐八年(1085)于汴京所作。原詩共兩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畫家、僧人,即歐陽修所謂“九僧”之一。他能詩善畫,特別是畫鵝、雁、鷺鷥、小景尤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蘇軾根據畫意,妙筆生花,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5、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后,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6、竹外桃花三兩枝

  這是一派和煦的風光: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生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

  一江春水中,鴨兒在嬉戲;江水回暖的訊息,它們首先感知到了。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其實豈是鴨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詩人這樣寫是為切合畫上風物,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禮贊。唐人有“花間覓路鳥先知”的詩句,與此句異曲同工。這句詩極富哲理,現在我們指某一新的情況或消息被人預先知道時,便往往引用這一句。

 

  蔞蒿滿地蘆芽短

  萬物逢春氣象新。江邊,生長茂盛的蔞蒿鋪滿了地面,蘆葦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來。“蔞蒿”,一種野菜,春天生長。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詠景物,而是詩人通過細致的觀察貼切地實寫出這兩種植物的情態,沒有一字是閑筆。清人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贊賞這句詩說:“坡詩……非但風韻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正是河豚欲上時

  “河豚”,魚名,味美而有毒。春江水發,河豚即溯流而上,量多而且最為肥美。宋詩人梅堯臣描寫這種景象云:“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詩的前三句是描寫惠崇畫里的景物,這最后一句則是即景生情的聯想。作者這樣寫就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更為完美了,給人以嚴冬已盡、春到人間的喜悅。作者不僅入乎畫內,而且出乎畫外,把畫上所無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現出來。如果詩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則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處理,不但使全詩靈動鮮活,也使詩和畫的意境都被大大地豐富了。

 

   評 解

  惠崇原畫已佚,這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曉景》,現已無從考證。

  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的東西。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7、一種觀點:惠崇的《春江晚景》勾起的蘇東坡的饞蟲,激起他對江南美食的向往,所以才會題此詩。

    理由之一:蘇東坡是美食家,他對吃特別有研究,發明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古往今來的文人中,大概只有清代的袁枚能和他相比了。因為好吃,所以他的肚子比較大。他曾經拍著他的大肚子問他最寵愛的侍妾朝云說:我這大肚子里裝的是什么?朝云回答:學士裝的是一肚子不合時宜。其實朝云是不好意思說,你那裝的一肚子脂肪。古代婦女比較含蓄,講禮節一些。

   理由之二:蘇東坡在江南呆過很長一段時間。他當過杭州知府,杭州至今還有個蘇堤,有個名勝叫蘇堤春曉。杭州人會吃,能吃,懂吃,這也是人所共知的。要不,樓外樓也不會那么出名了。當然后來還到過惠州,有人說;東坡本是西湖長,不到羅浮未肯休。惠州也有個西湖。西湖的魚可是出名的好吃啊。

    理由之三:惠崇的畫中景物,俱是江南美食。初春的小仔鴨,炒、燴、鹵、蒸,無論怎么做都好吃,肉質鮮嫩;蔞蒿有青蒿、白蒿,拌,炒俱可,是春季當令美味,蘆芽才出尖,那是最好吃的時候,再長大一點就老了,白而脆嫩,煮湯,炒菜,或是做成鹽水蘆筍,哪一種都可口。更何況作者立馬想到,河豚快上水了,那可是人間至美之味啊,雖說有劇毒,可不是有“拼死吃河豚”之說么?人們為了吃河豚肉連命都可舍,東坡先生,這樣一位美食家,又怎能拒絕這種誘惑?如果能在竹林外桃花設置酒設炊,看江景,品美食,那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可以想見,東坡先生看此畫,悠然而神往之,于是欣然命筆而為詩,等他寫完了,才發現,光顧看吃的了,沒發現上邊還有兩行大雁,這才又補了一首,這也就是后一首不如前一首好的原因。

   美食是古今同好,這首《惠崇<春江晚景>》無論哪一個時代,無論哪一個季節都有誘人的香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年詩人早早嗅到那開始變暖的春江氣息,鴨子最先把春江水暖的含蓄帶臨大地。

    早春二月,陽光煦暖、春意盎然。朝霞暉映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泛出一種溫潤的柔靜,盛滿春天的嫵媚。遠水長天連成一色,蕩漾在這純凈的春光里。而這蕩漾的春光,更映出春江水暖的生機。野鴨成群結對地游弋,給什剎海后海帶來不絕的生機,也給天光一色帶來無限希望。沿著什剎海前海東岸的小路,經過一座小小的銀錠橋,后海就會跳入眼簾。微微暖風、燦爛陽光,舉目遠眺湖中心漂浮田園野趣木屋小島和對對兒野鴨。又是一年春江水暖,春水依舊流淌著與千年前相同的溫婉,岸柳依舊萌動著與千年前相似的柔嫩。而那第一縷春風搖曳,喚醒江水靜悄悄的夢,那便是召喚春天的使者。隨著水中野鴨唱響春天的序曲,春風也要開始梳洗淡煙中斜飛的柳條,溫情地拂開初春柳梢的帳幔,纖纖如指繾綣著琴弦,“一彎江水一條琴”,似剪的春風把纖纖柳枝裁得如絲絳般妖嬈,一任綠色潑滿全身。點綴“芳草池塘冰未薄,柳條如線著春工”的雅韻。在溫婉的湖岸,萌動著新綠,靜靜地沿著水岸向季節深處蔓延,有著詩一樣的意境,暗藏著詩情和畫意。

 

   9、“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溫風如酒,那時的蘇軾是不是正和詩友們一起,置身于桃花林中,對酒當歌呢?還有那沿溪而行,忘路之遠近的陶淵明,在遭遇“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后,桃花之美麗便與塵世之外的桃花源的怡然自得相系相聯。在那空靈純凈的邊遠地界、“黃發垂髫”的質樸民風中,桃花也顯得爛漫許多。

  而今的我們,春風輕拂而過,花瓣隨風飄揚,聽到了嗎?它們相互婆娑的聲音、它們擁抱大地的聲音,還有它們與你纏綿的聲音?那片片落英,陣陣花香,就隨著輕柔的春風,輕輕地飄進你的懷中,落在你的頭上,鉆進你的頸項里,撫摸你的肌膚,沁入你的心脾……

 

   10、 撇開文人的多情,桃花其實是一種最樸素的山野之花。它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盛開。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是反映一種氣溫垂直分布的景況,但它的藝術魅力卻遠遠超出這種純粹的自然特色。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和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又誘發了多少心靈翩躚的鄉野憧憬?
  
  桃花是一種流淌在文字里的暗香,它美的清然嫵媚,所以古來眾多文人都喜歡用桃花做引子,寫就千古佳作。撩開歷史的云霧,桃花嫵媚的氣息穿透千年文化,從古樸的詩經里迎面撲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種原始古樸的美,震撼了多少踏青人的心思?浸染過多少青青子衿的筆墨?
  
  桃花是一種靈性的花,它沒有牡丹天香國色,雍容富貴的大家風范,也沒有玫瑰華麗的濃烈花香。春風吹,桃花紅,滿山遍野是它的姿容。它不入廳堂,偏居于山野溝壑邊。它不是溫室里的花兒,它在自然的原野上,肆意怒放。它繽紛艷麗的色彩賦予了春天最靈動的美麗,在文史里占盡小家碧玉的風流。
  
  桃花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句里是綿綿不絕的情深意重。它明媚如春,冰潔如玉壺。它樸素熱烈,返璞歸真。它是春天的名片,在姹紫嫣紅里傳達愛的真情。三月的體溫撫慰著桃花,從此它擱淺在詩人青睞的斷章里。
  
  桃花是一種曠世絕谷的意境。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記》帶領我們走入一種別有洞天的世外桃源。“夾岸數百步,中有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大片大片的桃花盛開,給了世人多少尋求和平,寧靜,幸福的渴望?其實這世上哪有桃花源?后人再尋這美麗幽然的世外桃源,也不過是“遂迷不復得路”罷了。桃花留魂夢,桃源在心中。心有桃花,人自陶然。
  
  顛沛流離的傳奇里,桃花和女子的美貌分不開;因了紅顏薄命這些隱晦的嘆詠,明媚燦爛的山野桃花沾染幾分塵煙。八字論里,桃花是一種命理的桃花,又名咸池。它支配人的某種特殊的心情和運氣。桃花的花語和愛情分不開,桃花的宿命也與一個情字絲絲縷縷羈絆,從此劫難重重。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在陸游和唐婉的愛情悲劇里,桃花是情字最絕望的劫難,最凄涼的襯托。淚眼相看,心愛的人近在咫尺,卻緣分不再,那份浸透骨髓的凄涼能不叫人痛斷腸?唐婉自沈園歸來,從此郁郁重病,而后芳魂消散。一曲《釵頭鳳》,激起多少與世俗抗爭的憤懣?
  
  崔護巧遇桃花女,一句“人面桃花”更是占盡文壇風流,爭相傳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個“笑”字讓桃花明眸善睞,無比傳神。桃花的美,自在那低頭含笑的嬌羞里;桃花的薄涼,也深深蘊含在詩人悵然若失的寂寥里。

   在流水般的歷史里,有那么多命運多舛的女性于世道和命運抗爭著。她們以自己卑微的人生價值,演繹著桃花紅,桃花美的經典。她們有著高山流水的溫情,蘆葦般的柔韌,薄如蟬翼的夢冀,熾烈如火般的信念。如一株株艷麗的桃花,燦爛開在歷史的角落里。不卑不亢,將灰暗變為明艷,將屈辱化為力量,一步步將桃花的美麗演繹到底。
  
  質本潔來還潔去,這是桃花的骨氣。孤芳是轉瞬的繁華,《紅樓夢》中有一語:女人是水做的。落花流水總給人蕭瑟凄涼的感覺,“山花如繡頰”固然是美的,而李白一句“桃花流水窅然去”,點化出桃花流水也是美的。榮盛和消逝屬于自然規律,見花落淚是一種固步自封的悲劇性格。不汲汲于榮,不寂寂于逝,用美學的觀點欣賞事物和人生,積極入世。
雪里梅香。

 

  11、艷麗的桃花仿佛就是春天的象征,人們把農歷二月叫桃月,春雨叫桃雨、桃花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濃濃的春意,桃花應該早些時候知道吧。

    桃花,一直都代表著那美好易逝的愛情。古來多少癡情人都傷嘆: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0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