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譯文]  誰能了解這笛音里所抒發的壯士渴望殺敵的心情,月光徒然照著那沙上遠征士兵的白骨。

[出典]  南宋  陸游  《關山月》

注:

1、    《關山月》  陸游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2、注釋:
 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歷時為十五年。
 邊:邊防,邊境。
 朱門:紅漆大門,借指豪門貴族。
 沉沉:形容門房庭院深邃。
 按:擊節拍。
 廄(jiù):馬棚。
 肥死:馬棚里的馬不用,漸漸死去。
 弓斷弦:弓很久不用,繃的弦都斷了。
 戍樓:邊界上用以守望的崗樓。
 刁斗: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
 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
 干戈:古代兵器,引申為戰爭。
 逆胡:對金人的蔑稱。
 遺民:淪陷區人民。
 幾處:不止一處,各處。

3、譯文1: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深廣、壯麗的貴族府里按著節拍演歌舞,馬棚里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了發。從笛聲里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著出征將士的骨頭。中原一帶的戰爭古代也聽說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眾在流淚!
 譯文2:
 與金統治者屈辱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了,將軍不對敵人作戰,白白地來到了南宋和金人的邊防線上。在豪門貴族的深深庭院里,那些無所事事的達官貴人們打著節拍欣賞著輕歌曼舞;膘肥的戰馬長期不出戰而默默的死在馬棚里,強弓也因長時間不用不修而斷了弦。壯士們只能守望在戍樓上,心里數著報更的刁斗聲,眼望著凄清的月影,度過一個個悲涼的夜晚;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滿頭白發,壯志難酬,國恥未雪。苦悶的士卒用笛聲訴說著戍邊之苦,可是,又有誰能理解他們的心情呢?死難在沙場上的將士們的尸骨,只有清冷的月光相照,他們的仇恨何時才能得以昭雪?胡人入侵中原的事情古時候也有,可是從來沒有一個外族能夠在中原實行長久統治,哪有世世代代霸占下去傳給子孫的呢?淪陷區的人民,在外族的統治下掙扎在死亡線上,日日夜夜痛哭流淚,盼望著朝廷來收復失地呢!

   5、《關山月》這首詩較好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這是一篇用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陸游5 3歲。這時陸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剛剛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飲頹放的莫須有的罪名,免去職務,他滿懷報國熱忱,卻沒有用武之地,眼看著統治階級醉生夢死,置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于不顧,一味的妥協投降,茍且偷安,內心十分憤慨。于是他在《關山月》這首詩中如實地描寫了由南宋朝廷長期執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惡果,表達了對外族侵略者的無比仇視,對統治集團的憤怒譴責和對要求抗戰的愛國戰士、遺民的同情。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全詩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層意思: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第一段從南宋統治集團寫起。戎——是古代對外族的稱呼,這里是指金國侵略者。和戎詔——是宋朝皇帝向金國侵略者求降的詔書,宋孝宗隆興元年(1 1 6 3)于福力大敗,而向金國下了求和詔書,從那時開始到陸游寫這首詩時,一共十三、四年,說十五年是舉其成數。從那時起,將軍雖統帥兵馬駐守邊境,卻無從發兵,無事可作。空臨邊——是白白地到邊境去。指將軍不得作戰,不是不肯作戰,為什么將軍不戰空臨邊呢?這因為南宋統治集團只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 “朱門”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樂曲節奏載歌載舞。這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么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弦”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第二段由寫南宋統治集團寫到邊防戰士,與“將軍不戰空臨邊”一句照應。“戍樓刁斗摧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這兩句是寫戰士苦悶悲憤的心情,由于統治集團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復,戰爭沒有終結,他們也就長年累月地駐守戍樓不得與親人團聚。他們迫切地要求驅逐敵人統一祖國,可這愿望卻長期不得實現,他們只得在刁斗報時的聲音中,讓時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當明月之夜,他們就情不自禁地懷念故鄉的親人。戰士們用悲涼的笛聲來傳達自己不能以身報國的苦悶和悲憤。然而朱門之中的統治者們,還在依照他們自己的樂曲去載歌載舞,哪里會聽到并理解笛聲中的含義呢?于是活著的戰士熬白了頭發,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鮮血。夜空中傳來凄涼的笛聲,明月徒然地照著留在沙場的尸骨。所以詩人說: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這是描寫空懷壯志的苦悶和激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貽誤了戰機,使他們進不能殺敵盡力,退不能還鄉會親,而只能遙望天邊的月亮,守著同伴的尸骨,聽著哀怨的笛聲,前途未卜,國家無望,內心何等的凄涼。這是第二段。詩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難忍,情緒激烈的。“空照”、 “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這兩句是說,北方自古以來就遭受過外族的侵略,但是統治者從來不可能在這里長久地占下去,詩人堅信總有一天敵人會被趕走。這是一層意思;這兩句同時可以理解成是對統治者的譴責。中原自古以來就遭受過外族的武裝侵略,但都沒能夠讓他們站住腳,如今在南宋統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國,侵占中原至今,已經傳過四世,統治者只顧自己茍安,早把淪陷區的人民給忘了。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愿望無法實現,他們只好空望著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關山月》這首詩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著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為下詔和戎,將軍才不戰空臨邊,戰士才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才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正因為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我們才說這首《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游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游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為他壯志未酬的憤懣。在《關山月》這首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著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6、“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見宋·陸游《關山月》。沙頭:沙場,戰場。空照:指落月空照。這兩句大意是:誰能理解笛里傳出的壯士的心聲?落月的余光白白地把戰場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宋軍在符離大敗,對金議和。此后,朝廷文恬武嬉,不圖恢復,出現了“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玹’的局面。這兩句反映“三十從軍今白發”的戍邊戰士由于無仗可打,在戍樓里虛度歲月。他們在笛聲中傾吐自己“報國欲死無戰場”(《隴頭水》)的悲憤,可這悲憤的笛音卻無人理解;只有冷冷的落月,白白照射著功業無成、屈死沙場的征人的尸骨。透過這種觸目驚心的景象,我們可以看到南宋小朝廷的腐敗,可以聽到廣大愛國將士的心聲,也可以看到老詩人一顆憂國憂民的心。詩句的反問句法和悲涼景象,使作品在敘事中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

 7、我一步步喜歡陸游,從一首首詩詞開始。先是革命的憂國的,“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急雷打窗心共碎,危樓望遠涕俱流”……愛國疼痛與憂傷貫穿了他的一生。
  他又是明朗地關照百姓,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一山一水,哪怕是點滴的細節里也能受到詩人的憂民之心。“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縣吏亭長如餓狼,婦女怖死兒童僵”,他的感情是深摯的,甚至有杜甫一樣的沉摯。
  不得不說他的愛情,尤其是已近不惑的我,曾經的感動,曾經以為的愛的驚天動地海誓山盟,在陸游的詩境里,我常常不著一言。不僅僅是“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更因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又因為“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里更傷情”,更因為“此身所作嵇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陸務觀,以他憂國憂民憂情的生命情懷讓我在這個清晨又一次讓靈魂洗了一次澡。

8、中國人對月可謂情有獨鐘。
 

  從《詩經》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到“月光戀著海洋、海洋戀著月光”(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從老舍時隱時現“帶點寒氣的一鉤兒淺金”的《月牙兒》到霍達月圓月隕的《穆斯林的葬禮》,從濃淡相宜的山水音樂畫卷《春江花月夜》到凄切憤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月,這內涵豐富的具象,滲透了中國文人多少的情思?!


   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是思鄉愁。
 “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李白《答王十二零夜獨酌有懷》);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孤獨苦。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陽到曉穿朱戶”(晏殊《蝶戀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張先《木蘭花》);“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畫桃花扇底風”(晏幾道《鷓鴣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是離情怨。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陸游《關山月》),是亡國恨和悲憤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是心靜寧遠的人生超脫。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這是超越個人情思的寬廣胸懷。
 
  月,高懸穹宇,是那么的潔亮,卻又是那么遙遠而不可及。她的潔美引得嫦娥奔月,害得李白醉酒溺水,更令無數古今文人墨客遐思無限。
  仲秋之夜,在爬滿青藤的葡萄架下,在開滿鮮花的窗前,在楊柳拂岸的溪邊,在遍插茱萸的山巔………月,會攜你的情思怎樣飛翔呢?
 9、笛子也許是民族音樂中中表現題材最為豐富的樂器了,它既能在“誰翻樂府凄涼曲”中勾起蕙質蘭心的納蘭公子“醒也無聊,醉也無聊”的愁煩,也能于“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時使豪氣干云的陸放翁“有淚如傾”;它時而“笛里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讓懵懂的少女李易安心如鹿撞,時而又“誰知一曲中宵怨,霜雪無端兩鬢生。”使衰老的俞成龍大發時不我待之嘆;它時而在“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夜,令漢人李益等輩“一夜征人盡望鄉”,時而又“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讓印象中驍勇粗豪的邊陲胡兒也愁腸百結。
 10、宋朝的雨,與詩有緣
 這是一個多雨的朝代,這是一個多情的朝代。

 宋朝的雨,綿延300多年,時而淅瀝,時而滂沱,時而綿綿,時而瀟瀟,從陳橋兵變的隆隆雷聲中,一路飄飄灑灑地趕到汴京、中原,凄風苦雨地降臨澶淵、朔北,疏疏落落地浸淫臨安、江南,淋漓了塞北荒漠,迷蒙了江南水鄉,沾濕了離人香袖,澆透了英雄衣襟。
 宋朝的雨,惆悵哀怨。柳三變在驟雨初歇的寒蟬聲中,帳飲無緒,長亭送別,淚眼執手,無語凝噎。賀方回的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外,“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都是相思的閑愁。周邦彥在天臺山上,仙女芳蹤難覓,空留“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的悵惘。號為易安、實則難安的李清照,國亡家破,顛沛流離,驟風疏雨中,“綠肥紅瘦”的多愁善感,化為黃昏里“梧桐更兼細雨”的孤寂悲戚。

 宋朝的雨,凄涼悲壯。“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怒發沖冠,氣吞山河,一腔熱血含冤濺灑風波亭,恥未雪,恨未滅,空悲切!零丁洋里,文天祥面對“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艱險處境,擲地有聲地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鏗鏘誓詞,慷慨激昂,蕩氣回腸,卻也難掩內心的悲戚酸楚。
 宋朝的雨呵,點滴成淚,是晏幾道“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的別離淚,是秦少游“過盡飛鴻字字愁”的相思淚,是關山上“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的征夫淚,是郁孤臺下“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行人淚,更是辛棄疾“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只能讓紅巾翠袖輕輕揾去的英雄淚,也是是劉辰翁“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的亡國遺恨之淚!

 宋朝的雨呵,匯聚成河,徒留后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無限感慨。
 11、空猶孤獨,它埋葬著一大片一大片忠骨。在我看來,空有時候就是孤獨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代名詞。這種孤獨不能隨意談論,否則它的魅力就越發孤獨了。詩人在悲嘆“空”,其實是在感嘆自己有,一生有才卻壯志未酬,到頭來還是空。這就是所謂“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我們在許多人物的著作中,分享過那深不可測的孤獨。但他們不是談論自己的孤獨,只是堅守自己的命運。而我自命孤獨,不過是寂寞罷了。”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書憤》),“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陸游《示兒》),我不嫌麻煩地寫出詩的出處,目的是為了提煉他們的精神時,不致于落空。陸游的空是悲憤的,又是滿懷期盼的,你能說他的空,空了嗎?不是,這是孤獨的提煉,孤獨的升華,孤獨的深刻。“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陸游《關山月》),當他在等待中渴望有朝一日能施展報負時,便被那抱負切掉一空;當他在鐵馬冰河中縱馬馳騁時,便被那馳騁洗劫一空;因為整個朝政都使他孤獨。
 任何生命個體都不可能擺脫空的孤獨,這是生命的痛苦,又是社會賦予人的尊嚴,是孤獨的獨創,孤獨的放逐,孤獨的迸發。“屈原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李白是理解屈原的,如果沒有空山丘的同感,哪能把屈原的詞賦歌頌到懸日月的地步呢!屈原的遭遇不必細說,我們有時還是把孤獨以紀念的方式向屈原訴說啊!“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鳳凰黃鶴在樓臺,輝煌而美麗,但它們都不見了,過去的猶如大江奔流,白云悠悠。人的一生,時光易逝,歲月不倒流,歷史滄桑令人感慨。而歷史正是給我們一代一代的人無限的孤獨,有人因之受害,有人因之受益。我在想,空有時可能就是人類孤獨的價值所在。
 “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白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劉克莊《賀新郎》),孤獨者之所以能夠孤獨下去,并非因為他自己甘于絕望,而是不忍心于凄涼,人的憂患等不來輝煌的結果,白發書生怎能不流淚呢。杜甫的官沒有多大,甚至可以說不算官,但他還是想把自己所學施展施展,無奈國家動亂,民不聊生,空有一腔熱血。他自己如此,追懷別人亦如此,他在《蜀相》中寫諸葛武侯祠感嘆“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碧草映階,黃鸝隔葉,本是一種賞心悅目的景象,但黃鸝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這一“空”字寫得特妙,使人油然而生惆悵的感物懷人之意。
“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舳艫。諸葛心中空有漢,曹瞞眼里已無吳。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礬鷗鳥滿煙蕪。”(杜庠《赤壁》),“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山國演義》開篇語),歷史形而上地賦予我們這種滄桑的結論,使我們看了《三國演義》后,人似乎一步一步被抽空血液,最后全身冰涼,這個過程不僅是嘆息,而是讀完作品后的長久孤獨。
  我們回顧歷史,如果只是抱著“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歷史觀去審視,那就顯得太沒人性了。要從人文的角度深入當事者的內心,才能在歷史的長空中共鳴。誰愿意悲憤地陷入孤獨呢?即使孤獨能使一顆顆善良的心顯得卓越不凡,我也愿意他們不再孤獨。沒有辦法,他們以孤獨者的身份走了,要重新提起他們,是一件既驕傲又痛苦的事。他們作品中的人事景情是一兩個字能說清的么?昏君暴君,苦民難民,是一個孤獨者不能平衡掉的。勞役中“萬里不知人半死,三山空見草長生。”(林景熙《讀秦記》),人半死了,三山的草長得高高的,視而不見。何況孟姜女一家呢?  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在審美中杰出了,但這真是我們希望發生和看到的故事么?
 元和六年劉禹錫被罷官,與白居易相會于揚州,路經南京時,漫游于這六朝古都。眼見大興土木的都城已殘破,聯想到敬宗皇帝沉溺聲色,游樂無度,國事日非,感慨萬千,于是吊古傷今,寫下了“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劉禹錫《石頭城》),是啊,滄桑巨變,故國已廢,繁華已歇。潮來潮去,拍打空城,更顯寂寞。如此說來“空”字是對六朝滅亡和國運衰微的感嘆,但他的心里還是有所寄托的,希望當朝統治者能有前車之鑒。
  成為空城自然使有愛國精神的人有“黍離”之悲,尤其是征戰常使人家破人亡 ,情魂俱斷,悲愴于胸。“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揚州慢》)——到了黃昏,凄清的號角聲隨寒風在空城飄蕩。“空城”渲染出凄涼冷落的氣氛,與揚州名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姜夔厭惡戰爭,李頎也不例外,“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李頎《古從軍行》)———連年征戰,許多戰士身喪邊地,換來的只不過是葡萄移植到中國而已,“空見”寫出了拿戰士的生命換取虛榮的憤慨。從人道的角度講,這些詩人的“空”,除了有憂患意識外,更多的具有人情味。平民百姓苦啊,君王貴妃也不例外,“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白居易《長恨歌》),愛情本沒有什么過錯,那么多人認為楊貴妃是禍害,但楊貴妃死了,也沒有換來唐朝的興盛。玉顏空死啊,詩人用“空”字來表達世人對人性的戕害。
  “空”字在善良的人群里,往往引起人們的尊敬,得到人們的寬容。激發人們的同情。欣賞古人的作品時,我只希望與他們廝守在一起,以此來保住自己不陷入長久的悲絕。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1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