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鋤禾鋤到炎熱的中午,汗珠滴進禾下的土地。誰知道碗中的米飯,粒粒都來自辛勤和勞苦。

      [出典]    李紳《憫農詩》

      注:

      1、《憫農詩》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2、[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譯文:

      鋤禾鋤到炎熱的中午,汗珠滴進禾下的土地。誰知道碗中的米飯,粒粒都來自辛勤和勞苦。

 

      4、李紳,字公垂,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于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

      5、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事物,不浪費。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6、《憫農》  唐 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小米,谷子。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3. 猶:還要。
      4:四海:到處,天下。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7、李紳憫農詩3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這第三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后來哪里去了呢?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8、中華文化,廣博精深,具有海闊天空的寬廣性和高深奧妙、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系統性。在時空上,它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什么都有文化。所謂行行出狀元,實際也是樣樣有文化。我國的米糧文化一直伴隨著漢文化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在這里,我想要著重談談我國稻米文化,或曰米糧文化,旨在拋磚引玉,大力弘揚。

        我國米糧文化,淵遠流長。相傳自倉頡創造漢字,就有米糧文字。禾為稻之苗,米為稻之實,禾、米都是漢字部首。從古到今,有關米糧方面的記載數不勝數。自古民以食為天,無糧誰能性命全?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流傳千古,句淺而意深!歷代傳頌的《三字經》寫道:“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三字經》的廖廖數語,兩句十二字,言簡意明,內涵豐富而高深。

       大米在我國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大宗主食品。試想沒有米糧,人沒有飯吃,怎能生存繁衍,人類社會怎能發展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米糧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米糧生產、流通、消費文明的總和。

       9、世界上有種最溫柔,也最具震撼力的東西,那就是——悲憫。

       不知道怎么形容這種情感,它是那么的曠世,仿佛來自天上的水;它是那么的塵世,伴著人的血脈不息運行。她是上天在人的靈魂中植下的一方凈土,培育純粹而慈悲的花朵。

       每個生命的成長,都是非常的不易。其間伴隨多少歡笑,淚水,和創痛。我們一天天長大,一天天獨立,經歷無數的生離死別,最后,只剩下自己。每一個生命最終都要走向凋零。只是要問:造化之手,究竟是怎樣弄人?

       越來越心境平和。即便是一個傷害自己的人,看見他從飛揚跋扈,走向衰落,沒有絲毫的快意。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原諒別人,也是在優化自己的心境。

       便總是對許多事物心懷悲憫。那些弱小的,善良的,純樸的,甚至卑劣的。所有的生命都是偉大的,同時也是卑微的。形同草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粒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的《憫農詩》,千年不衰,歷久彌新。

      悲憫之心,由人而動物,而植物,而自然,是人類感情的泛化與進步,是對自然界與自身認識的升華。

     心存悲憫,雖不能詮釋一個人有多么高尚,但至少可以明見他心中尚存是非、向善、慈悲之心。

      誠然,在社會轉型的陣痛期,確實出現了一些以欺騙為生的職業乞丐,他們的存在和昌盛,使人們不得不重新思量奉獻愛心的價值和成本,猶豫是否還要相信眼淚,如此,我們原本柔弱的心靈漸漸麻木,甚而失去了感知痛苦的能力。

      可是,倘若心存悲憫,即使被騙又何妨?相比懷抱一顆冷漠無感的心,孰輕孰重?

      有這樣一句話:不要拒絕向我們伸出的手,因為每一個乞討者都是上帝派來試探我們的天使,他們在試探我們人類的良知。

      我們都是凡人,并不需要擁有悲天憫人的大胸襟,但無礙我們擁有“惻隱之心”繼而作出小的善舉。

     心存憐憫,能夠讓我們善良、善感的心時時得到熨燙。有憐憫,我們就會存善心,就會有敬畏,就能保持做人和向善的底線。

     因此,當有人可憐巴巴地向你伸出手時,不妨把袋里的零錢掏出來,這無損你的生活質量卻成全了他的一頓午餐;當你在菜場買菜,不妨盡量關照那些臉上爬滿皺紋、手掌上布滿龜裂、本應在家頤養天年的大爺大媽,任他報出菜的斤兩切不要斤斤計較;當你身邊有人遇到突如其來的困難需要援助,請不要遲疑地伸出你的解囊之手……

       常懷悲憫,是對眾生的憐恤與關懷,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感恩。常懷悲憫,猶如世間一道清流,一盞心燈、一杯熱茶,滋潤著、照亮著、溫暖著黑暗中的心靈的同時,也映照了自身。

       人生真愛常在,苦難常在,悲憫之心便應長存。  (懷念無瑕)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19



評論集


1 楼 2018/3/5 下午 12:23:52 | 暫無
係誰知盤中“飧“呀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