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譯文]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
[出典] 五代 李璟 《攤破浣溪沙》
注:
1、《攤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淥波三峽暮,接天流。
2、注釋:
《攤破浣溪沙》,又名《添字浣溪沙》。實為《浣溪沙》之別體,不過多三字兩結句,移其韻于結句而已,因有“添字”“攤破”之名。雙調,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四句兩平韻。此調五代和凝詞稱《山花子》,《山花子》本唐教坊曲名。
真珠:即珠簾,真正的珍珠做的簾子。
青鳥:傳說曾為西王母傳遞消息給武帝。這里指帶信的人。
云外:指遙遠的地方。
丁香結:丁香的花蕾。此外詩人用以象征愁心。
三楚:指南楚、東楚、西楚。三楚地域,說法不一。這里用《漢書·高帝紀》注:
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帶)為南楚。吳(今江蘇吳縣一帶)為東楚。彭城(今江蘇銅山縣一帶)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峽暮”。
3、譯文1:
卷起真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使我越想越茫然。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蕩奔流。
譯文2:
我將珠簾卷上簾鉤,來到闌干前,倚欄凝望。心頭的愁煩依然如舊,風吹過來,不知是誰家的花兒紛紛飄落,引起我無窮的思緒。
抬頭不見青鳥為我傳信來,只見眼前丁香花在凄凄風雨中,徒然地凝結愁意。回頭眺望當年的楚國之地,綠色的江波被暮煙籠罩著,源源不斷地流向天際,更讓我想到自己的飄零無依。
4、五代十國時期,詞句綺麗如花,浩繁如煙海,完成了由唐詩之雄麗,到宋詞之清新的一個承接。五代十國時期的一些國主帝王,本身也是詞客,便使得“詞”這一文體,由民歌而漸漸文學化,也因此,便劃分出以后蜀為中心,崇尚流光華麗的花間詞派,以及以南唐為中心,崇尚淡雅婉約的南唐詞派。這兩大派別,對后來宋詞的發展構成,乃至詞這一文體本身的綿延,起到了深遠的作用,例如活躍于明末清初,在當時是最大詞派的“云間詞派”,便是以南唐詞派為宗,及至到了清代,南唐詞風仍然被人極度推崇。
而南唐詞派的代表人物,自然少不了李煜,其他的兩位,也都與李煜頗有關聯,一個是李煜學詞的啟蒙老師,五代詞人馮延巳,另一個,就是李煜的父親,南唐中宗李璟。是以,后人多輯錄為“南唐二主詞”,若不是李煜在詞之一道上的光芒太過耀眼,中宗李璟也完全可以成為南唐詞派的領軍人物,但是,那樣的南唐詞派是否還會有今日之盛名,就見仁見智了。
5、 這是一首傷春詞。
“手卷真珠上玉鉤”一句,“真珠”二字或作“珠簾”,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讀者都知其為簾,若說‘珠簾’,寧知其為真珠耶!是舉真珠可包珠簾,舉珠簾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謂知音。”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二句委婉、細膩,卷簾本欲觀省景物,借抒懷抱,而既卷之后,依舊春愁浩蕩。可見,“鎖”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心靈桎梏,使人欲銷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風里落花誰是主”,風不僅吹落花朵,更將凋零的殘紅吹得四處飛揚,那么,何處是歸宿呢?在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飄零,孤獨無依。
結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緒蕭索,悠然神往。
下片起始“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則點出了“春恨”綿綿的緣由所在。青鳥是古代傳說中傳遞信息的信使。青鳥不傳信,于是有“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嘆息。丁香結是愁思的傳統意象。李商隱《代贈》詩云:“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至此,詞的感情已經十分濃郁、飽滿。當手卷真珠上玉鉤的時刻,已經春恨綿綿;風里落花無主,青鳥不傳信,丁香空結,則徒然的向往已經成為無望,這已是無可逃避的結局。
最后以景語作結:“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長江接天,這樣的背景暗示著愁思的深廣。
“接天流”三個字讓人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脈相承的。
另外,從整首詞來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詞中的一腔愁懷置于一個與其身世密切相關的歷史地理環境中,與心靈的起伏波動也是密切相合的。
6、 纖手輕卷珠簾,閑掛玉鉤:深閨的珠玉人兒,動作何其遲緩慵懶!她是知道的,開簾后決無舒懷散愁的指望,春恨將依然煙鎖霧籠。看著重樓外落花亂舞于風中,她怎么也想不明白,春紅竟不得東君扶持作主,一如有人如玉,卻不得愛憐珍惜。
眼前之景已不忍復睹,舉目云外吧,也不見有傳書的青鳥飛來;唯有雨中的結子丁香,似欲伴她一同凝愁。情深無奈,唯有回望;而充然在目的,卻是三峽綠波正流向暮色蒼茫的天邊,便似她那遙伸于無際的脈脈愁緒。
這本是一首清空而凄麗的春恨之詠,但因為作者是中宗李璟,有人若將風里落花與風雨飄搖的南唐國勢作一聯想,那也未嘗不可。不過,樓頭思婦的偶一回首,便直承以三峽的浩蕩涌流:能以如此縱意舒卷的大筆,出如此雄健壯偉的氣象,也正因為他是中宗李璟。
7、 這首詞寫暮春時節的無限憂傷,落花無主,青鳥飛逝,丁香結愁,綠水長流,都象征著種種難言的失落、冷清和無奈。全篇清婉雋秀,耐人尋味。
上片描寫思婦卷簾所見的春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憂思春恨。起句詞人以寫思婦手卷珠簾的動作,領起全詞,平淡之中卻蘊含著真摯情味,次句重樓深鎖傷春之恨,點明時令。真珠,指珠簾。“依前”二字說明此種春恨不只今春有,往年也有,用此二字一下將春恨的分量加重了很多,從而體現春恨之深。寫樓之高,則突出了人的孤獨。樓高人孤,此中含有無限凄涼之意。以“風里落花誰是主”的設問句,寫出思婦卷簾所見的具體景色,道出春恨之所由起。自念親人遠去,孤寂無依的身世和處境,不就如風里的落花嗎?所以“思悠悠”一句,寫出了她的美人遲暮之感。
下片,繼續描寫女主人公卷簾所見的春景,進一步抒發了親人不歸的哀愁。首句,詞人把青鳥作為使者,說主人公心中怨恨青鳥不傳音信來,承上,點明了“思悠悠”的具體內容;啟下,指出了“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由來,空結花蕾的丁香已經夠慘淡了,而又加之以雨打丁香,其慘淡可想而知。詞人筆觸,抒情寫景,情景交融。結尾兩句,景象開闊,氣勢雄渾,將全詞的情意發展到了高潮。
8、中宗的詞句,往往會透露出這樣清冷幽遠的情愫,曾讓我極愛的一句“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便是如此,那樣平常的十四個字,在唇間流轉著,流轉著,便流轉成一曲淡淡的,卻又濃濃的悲歌。
同樣的,這闋詞,也是在纏綿的,繾綣的情致里,透出清冷而幻滅的感覺,就像是一個美麗的夢,不能醒,也不愿意醒。雖然自己也知道夢境是虛幻的,但至少,在夢里,還能有未來,還可以有期待,而在現實里,什么都沒有,什么都是虛假的。
若隱若現的幻滅感,不但在這闋《山花子》里,在中宗李璟的其他句子里,都能感受得到。幻滅,以及幻滅所帶來的悲傷和空虛,在那些文字里隨處可見,是的,那是一種悲哀,是迷茫塵世里,眼看著美好流逝于眼前,卻無法留住的悲哀;是仙齡韶光之時,眼看著鏡里朱顏,無法挽回衰敗下去的悲哀,是軟紅十丈里,眼看著繁華南唐,無法停止地敗亡下去的悲哀。
就算是千年之后的我們,回看那些曾經的錦繡華年,一步一步的,走向衰敗,走向滅亡,心里,何嘗是沒有悲哀的?
可惜的是,世間的許多美好,就是這樣容易破碎,就是這樣讓人無力的,難以留住。而且越是嬌艷盛開的花兒,越是容易凋謝,越是美麗絕世的佳人,越是害怕衰老。悠遠美麗如五代詞句的南唐,也在經歷著這樣的一個過程。不同的是,它盛放的時間是如此短暫,而衰落的速度又是如此迅速,更讓人唏噓的,是它的盛放和凋謝,全是因為一個人,那就是中宗李璟。
9、青鳥,從中國古典文化、西方文化以及佛家文化的不同角度看,有著不同的內涵。但,他們卻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施予,將一切美好的事務施予他人。
中國文化內涵——神的使者,鳳凰的前身,理想的寄托,真愛的見證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只,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的使命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在以后的神話中,它逐漸演變成百鳥之王的鳳凰。
在陶淵明、屈原等古代文人騷客的作品中,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政治志向寄語青鳥,希望通過神明的庇護而得以實現。
由于青鳥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也常常被詩人們借以用做傳遞愛情的使者。如李白的《相逢行》、李商隱的《無題》。
10、 淡紫色的油紙傘,淡紫色幽靜如水的裙裾。我獨自走在古色古香的長巷里,淡淡的煙雨迷蒙了我的心情,紙傘微傾,精致的雨絲飄到我攤開的掌上,清新的涼意在我的掌心聚成一朵雨的花,閃動著青色長巷的影子,閃動著清淺的微笑。輕薄的紗袖上一痕濡濕的深紫,如一抹悄然彌漫的傷痕……
在那個深巷里憂郁著丁香的黃昏,我遇到默默立在雨中的你,滿眼凝著溫柔的愁緒,站在丁香的叢中,霧一樣彌漫的淡紫色,霧一樣彌漫的落寞。你在候著那朵淡馨的丁香走進你的心園里吧,我只看到那楨淡紫色的詩箋飄飛在雨里,淡淡的墨色已在心的淚痕里浸成一朵迷茫的雨中花。
我知道我永遠也作不回自己,我被禁錮在那首詩里,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精致的愁緒,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還有,還有默默投出的,太息一樣的眼光。無數個飄雨的黃昏里,我幽幽地走過那條小巷,一直,浸染著丁香落寞的芬芳……走過憔悴的春季,滿樹丁香終于在光陰的河里褪了那淡紫色的心香,點點紫痕,如簌簌的心傷,悄然落在靜寂的夜里,而你,依舊守在那里,落寞地憔悴。我于是知道,我永遠只能做那個和你擦肩而過的人,你眼中那一痕幽紫,不會為我而光亮。可是,我已做不回自己,做不回自己……
一樹的丁香花已謝了,如我已謝去的心。來年讓我化作那株丁香吧,掛一身淡紫色的惆悵,守侯你身旁,繼續雨中的心傷……
丁香空結雨中愁 …………
11、“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寫絕了閨中女兒,不能得到愛人消息的那種刻骨的思念和哀愁。
用佛家的思想來說,人世間的生離死別,緣生緣滅,是很正常的,就像四季交替,花開花落,又何必為之悵然悲泣呢?
可是,又有誰可以瀟灑地揮手和一段刻骨的情感說Bye,Bye.然后輕裝上路呢?
人的情感就脆弱在這里,無奈在這里,美麗在這里,可怕也在這里。
一直在尋找,尋找一種希望,一種可以鼓舞自己生存下去的希望,可是,一直在迷茫中。感覺希望就像是一片若隱若現的云霞,這顆心要經歷多少次滄海桑田的輪回,要穿越多少起伏不定的時間的海浪,才能攀附到這片云霞??
我不知道李璟寫這首詞 是什么樣的心境,或許他看到江山已暮,無可挽回,才借美人之口抒發心中的悵然呢?
可在我覺得,那云外之信,就是心靈可以解脫塵世煩惱,超越愛恨的束縛,明白宇宙人生真諦,那個訊息,那就是人的心性忽然明朗,徹見萬丈光明的了然之心。
在何處?我佛!
鳥不傳云外信 丁香空結雨中愁!
12、一叢叢憂傷的丁香花,寂寥的盛開著,在雨中盡情的綻放著美麗。雨一滴滴的灑落在她清麗的,郁郁的枝葉上。淡紫色的花朵,彌散著淡淡的憂傷。別樣的風情,別樣的心境。一簇簇,一株株,生長出一生的繁華,一世的牽掛。
淅淅瀝瀝的雨還在飄著,丁香花的清香擠進了窗紗,我嗅到了淡淡幽香,細碎的花瓣如同溫柔女子的呢喃低語。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淚水在悄悄的流。
沒來由的就愛上了這淡淡的花兒在雨中聚集的淡淡的愁緒。
伴著細細的雨絲,和著丁香花的幽香,去尋找那五瓣丁香。或許那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是人們在憂愁背后的一個美好的愿望。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自古人們就賦予了雨中丁香憂愁的色彩。其實細想起來,感情細膩到了極至,就會變的多愁善感起來。就如黛玉的落花傷情感懷。
這雨,還在漫天的下著,如訴如泣。這花,還在寧靜的開著,如夢如幻。這歌,還在深情的唱著,如詩如畫。這人,還在輕緩的走著,如云如水。
身邊的丁香花在清淺的搖曳,花瓣上的幾滴雨珠在閃動。丁香凝結的是雨中的愁絲,人兒凝結的是紅塵中的愁懷。一切的淡淡的愁怨,會不會在這雨中的丁香花中,伴一縷暗香,隨風飄散呢?
一季花開,一世輪回。丁香伴雨、雨伴丁香。李商隱一生顛簸流離,走遍大江南北,現實的殘酷沒有讓他絕望,只有心中茂盛生長著一株丁香樹,樹上開滿潔白的花朵,留一份濃濃的香,結一顆隔世的釘子,使那些愛情往事變得美麗而動人,在思念的雨季幻想著“何當共剪西窗燭”的幸福。
人生如夢,再悲慘的人,只要擁有了愛情,擁有了思念,他就是幸福的人。李商隱官場失意,但他的人生無怨無悔。李璟失去的國家,卻擁有了丁香一樣的愛情和詩歌,也是不遺憾的人生。
“待到天晴花已落,不如攜手雨中看”。如果你的眼里有一棵丁香樹,請一定要珍惜,因為,那不是普通的一棵樹,那是席慕蓉筆下那棵開花的樹,在你生命必經的路旁,已經等你五百年了。
14、 我不知道這個落雨的天是不是一個“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日子,但我一定可以確定的是,那個已經過去了的春天定是一個“巴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季節。有些歲月是已經過去了的,有些心結但卻還是久久地不得解開。忽地,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15、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簾外雨潺潺。
女人如花。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女人,也如丁香花兒一般美麗而輕盈,幽怨而空靈。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心情,輕輕訴說著自己或別人的故事。在不經意間熏透著愁人的千里遙夢。
在那個深巷里憂郁著丁香的黃昏,我推窗,遇到默默立在雨中的你。你早在我推窗之前就靜立在我的窗下。你注視我已多日,無論風雨,無論陰晴。
你滿眼凝著溫柔的愁緒,站在丁香的叢中,霧一樣彌漫的淡紫色,霧一樣彌漫的落寞。你在候著那朵淡馨的丁香走進我的心園?我只看到那楨淡紫色的詩箋飄飛在雨里,淡淡的墨色已在心的淚痕里浸成一朵迷茫的雨中花。
你不能牽我的手,甚至,你不能為我撐傘。我不能在你的傘下躲雨,因為,你我是窗里窗外的人,隔了厚厚的玻璃窗。你嘆息,我靜默。
當我把所有的外在形式都拋棄,當我高唱“給自己的心一份空白,讓它遠離憂傷”,當關上所有的窗子,回到我唐宋的古典,沉浸在白衣浸塵的絕色美麗里,驀然回首,對你的牽掛依舊隱隱在燈火闌珊處。沒有表面的狂熱,卻有著心底的波瀾壯闊。我明白,今生我真的牽不到你的手,盡管你已喚我多時。盡管,我的詩歌,在你離開之前行行復行行依然燦爛。
你終局要離去。
我不想看你的背影,冷冷的,透著寒氣。丁香空結雨中愁,這是一種無奈而寂寞的憂傷,我的思念系不住你漸行漸遠的身影,于是所有在這一瞬間凝固,除了一顆心跳動著寂寞的節奏,不停地訴說著:愁、愁、愁……
春回春會去。一樹的丁香花已謝了,如我已謝去的心。來年讓我化作那株丁香吧,掛一身淡紫色的惆悵,靜好地開在窗前,繼續雨中的心傷……
16、從李璟的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到戴望舒“雨巷”中“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的姑娘。
對丁香的香氣一直有這樣的印象——若有若無。遠遠地就可以聞到了,但深深地一吸,想多得一點香氣,偏偏又聞不到了。只要你在她的身邊,她就時時存在,當你想專占獨霸,她又無影無蹤了。
丁香樹下,我突然想,也許我即是花開,花開時是花是我的身,香是我的靈;花落時,花瓣化為春泥,花香融于自然,正如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而佛的教導又時時無所不在似的,這也許就是“無我”吧。法師常說不可說,不可說,花香融于自然,“我”涅槃為“無我”。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5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