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譯文]  鶴即使身處于低處,鳴叫聲也能響徹云外。

  [出典]  春秋  《詩經·小雅·鶴鳴》

  注:

  1、《詩經·小雅·鶴鳴》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注釋:

    九皋:皋,沼澤地。九:虛數,言沼澤之多。

  渚:水中小洲,此處當指水灘。

  萚(tuò):酸棗一類的灌木。一說“萚”乃枯落的枝葉。

  錯:礪石,可以打磨玉器。

  榖(gǔ):樹木名,即楮樹,其樹皮可作造紙原料。

 

 

  3、譯文1:

     幽幽沼澤仙鶴鳴,聲傳四野真亮清。深深淵潭游魚潛,有時浮到渚邊停。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有濃蔭,下面惡木葉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來磨玉英。

  幽幽沼澤仙鶴唳,聲傳天邊很整齊。淺淺渚灘游魚浮,有時潛入淵潭嬉。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枝葉密,下面楮樹矮又細。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來琢玉器。

    譯文2:

    沼澤曲折白鶴叫, 鳴聲嘹亮傳四郊。魚兒潛伏深水里,有時游出近小島。美麗花園逗人愛,園里檀樹大又高,樹下萚樹矮又小。它鄉山上有寶石,同樣可做雕玉刀。

    沼澤曲折白鶴叫, 鳴聲嘹亮傳九霄。魚兒潛伏深水里,潛入深淵也逍遙。美麗花園逗人愛,園里檀樹大又高,下有楮樹矮又小。 它鄉山上有寶石,同樣可將美玉雕。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詩經》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民間樂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制作樂歌。經過修改后,這些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易于記誦,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放到現在來說,詩經在交際應用方面雖然沒有那么重要了,但對于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卻依然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5、 此詩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兩章共用了四個比喻,語言也相似,只是押韻不同。關于詩的主題,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毛詩序》認為是“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說:“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舉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觀點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說:“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注》祖毛、鄭舊說而加以發展,說:“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這種說法較易為今人所理解。

  先談朱熹的說法。他分析第一章說:“蓋鶴鳴于九皋,而聲聞于野,言誠之不可揜(掩)也;魚潛在淵,而或在于渚,言理之無定在也;園有樹檀,而其下維萚,言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石,而可以為錯,言憎當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他將詩中四個比喻,概括為四種思想:即誠、理、愛、憎。并認為從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說法看起來很辯證,都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分析問題,而且兼顧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然而他卻是用程朱理學來說詩,這一點從他對第二章的解釋中看得更加清楚。

  《詩集傳》釋第二章結句引程子曰:“玉之溫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而義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說詩與朱子說詩,如出一轍,皆為引申之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為喻。然而是否為詩的本義呢,似乎很難說。

  再談今人程俊英關于此詩的解釋。程先生在《詩經譯注》中說:“詩中以鶴比隱居的賢人。”“詩人以魚在淵在渚,比賢人隱居或出仕。”“園,花園。隱喻國家。”“樹檀,檀樹,比賢人。”“萚,枯落的枝葉,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別國的賢人。”“毛傳:‘榖,惡木也。’喻小人。”她從“招隱詩”這一主題出發,將詩中所有比喻都一一與人事掛鉤,雖不無牽強附會,倒也自成一說。

  其實,就詩論詩,不妨認為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詩。在廣袤的荒野里,詩人聽到鶴鳴之聲,震動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魚一會兒潛入深淵,一會兒又躍上灘頭。再向前看,只見一座園林,長著高大的檀樹,檀樹之下,堆著一層枯枝敗葉。園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詩人因而想到這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詩中從聽覺寫到視覺,寫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條意脈貫串全篇,結構十分完整,從而形成一幅遠古詩人漫游荒野的圖畫。這幅圖畫中有色有聲,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滿了詩意,讀之不免令人產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讀詩,讀者便會受到詩的藝術感染,產生無窮興趣。若刻意求深,強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測之感。

 

 

    6、“鶴鳴九皋”出處于春秋時代《詩經·小雅·鶴鳴》詩集上的田園畫卷,敘述了上古堯舜時代,這里是碧波萬頃,蘆葦蕩漾的“汝洋江”伊侯國。成群結隊的仙鶴翱翔在藍天白云之下,棲息在檀林蔽日的九皋之巔,擒食于汝洋江面之上,呈現出與當地樵夫、漁民和睦相處之景象。先民們以巍峨壯觀,煙霧繚繞,仙鶴長鳴的皋峰,用九層天之高來比喻崇敬仰止它,故稱謂“九皋山”。

     隋朝酈道元的《水經注》載:商代盤庚時的宰相胡昭,年老隱居伊河東岸的九皋山,就是來尋找古時的堯、舜、伊尹等圣人,當年在此養生樂道之妙法的。后孔子把和睦盛世之景編入《詩經》寶典,廣泛流傳后世。由此引來了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歐陽修、司馬光、邵雍等歷代詩人和文學家游圣山而陶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詩篇。 

 

    7、“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聲聞于天”。它們就像遠方的游子,期盼在溶溶的月光下,一路歡歌,回到溫暖的故鄉。

 

 

   8、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這不僅是古仁人志士,希望自己聞達于世的愿望的表示,也是期盼一國之君能大開言路的心聲——這是從人類社會學的角度來解釋的;如從環境的觀點來分析,表現這一生活于平原水際、沼澤地帶的大型涉禽,實是說明,它的生存,它的生活質量的高或低,都反映了我國生態環境的優或劣。

 

 

   9、“鶴鳴”取自《詩經》:“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鶴鳴湖位于鶴山南麓,方圓十余畝,荷蓮芬芳,楊柳依依,湖光山色,碧波蕩漾。觀景最宜在春雨綿綿的季節,煙雨朦朧,濃淡相宜,恰似一道風光秀麗的水墨畫。正所謂:“輕風陣陣送清香,群鶴翱翔十畝塘。三畫青山一面海,西湖無此好風光。”

 

 

   10、水不在深,有鶴則靈。黑頸鶴是與大熊貓、金絲猴齊名的國寶,每年在草海過冬的黑頸鶴有四百多只。“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在草海觀鶴舞、聽鶴鳴,是至美的事。鶴的羽毛光潔,性情機敏,地上活動時動作瀟灑,空中飛翔時姿態飄逸。看鶴在淺水中婀娜而行,倒影倩麗;或群體交頸起舞,你逐我追;或振翅高嘹向空,互比音美。心中喜愛,以至于希望自己也是一只鶴,在這片迷人的自然環境里自由自在地飛飛停停。這些鶴,有的是從日本、印度、不丹等國飛來的,這里,是他們的天堂。這些鶴,不辭辛苦,不遠萬里而來,恐怕不能用簡單的避寒本能來解釋。到達心中的理想,是要付出堅持與努力的。看他們悠哉的在草海生活,愜意地飛舞在高原湖泊上,和人一生不斷努力,追求理想生活,本質大概是相同。

 

 

   11、 古人對鳥是一往情深的。從“關關雎鳩”到“交交黃鳥”,從“燕燕于飛”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一部《詩經》充滿了鳥語花香。

    在鳥兒生養眾多的時候,祖先們就開始保護它們了。保護鳥獸的法令,最早見于《禮記》:“祭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牝,就是雌鳥雌獸;“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不準搗鳥巢,不準掏鳥蛋、捕幼鳥。漢代規定“鷹隼未摯,羅網不得張于溪谷”、“孕育不得殺,殼卵不得采”。宋代規定“民二月至九月(比我們的愛鳥周時間長多了),無得采捕蟲鳥,彈射飛鳥”……

    應該指出的是,以前人類保護鳥類,全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鳥類也因此被劃分為兩個對立的“階級”:益鳥和害鳥。那土地所生、海洋所產,只能由人類享用,和我們爭食的動物都是壞種,都應該堅決消滅;如果我們開恩,允許某種動物吃我們的糧食,那也是為了之后再把它吃掉——這就是人類的邏輯。我們不是曾經要把麻雀趕盡殺絕嗎?諷刺的是,當年的“四害”之一,如今已然成為二類保護動物!

    漸漸的,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自私和狹隘,自省之后,便開始保護這保護那,然而這時候卻突然發現,可保護的東西已然寥寥。

 

 

   12、有隱者,也必然會有招隱者,正常的好象商品的供求關系一樣,《鶴鳴》是我國的招隱詩之祖。亦是通篇比興,鶴、魚、檀、石,皆以喻在野的賢人。

     詩云: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白話云:

    鶴叫沼澤九曲彎,聲音嘹亮傳上天。魚兒潛藏在深淵,有的游到淺灘前。我愛那個好林園,園中生長有香檀,還有棗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金剛鉆。

     鶴叫沼澤九曲彎,聲音嘹亮傳上天。魚兒游至淺水灘,有的潛藏在深淵。我愛那個好林園,園中生長有香檀,還有楮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顯璀璨。 

 

     喜歡這詩有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澹泊寧遠,如果這理想中的小園建起來,絕對可以看作現實版私人桃花源。然而我更喜歡的是這詩的清朗大氣,無論是開篇的“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還是結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正直大氣地使人起敬。

 

     他山,是指異國。雖然在現代人看起來這國的概念極小,只是小小百里之地。但在很久以前它也是政治上一個明確的概念。可是,在詩經里,就已經有賢人目光遠大的提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概念,意思是,任用人才,求取賢能,不要在意外界的因素:他是什么人。即使是別的山上的美玉,只要合用,我們也該把它雕琢出來。

 

     這樣無私大氣在中國的文人詩章里是少見的,在中國人中也不多見。蓋因國人習慣的是“私家重地,請勿踐踏。”或者是“同桌吃飯各自修行”,要聯合起來結成派系也必得要有實際利益。合作真的是合作,比外國人更強經濟意識,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的話,說出來也是利用的成分多,沒了最初的坦蕩真誠。

 

     武俠小說里常有禁地,擅入禁地的人如果沒有死通常都不會空手而歸,蓋因人會藏私,越是藏在禁地見不得光的越珍貴。

 

     春秋戰國時,國家的概念雖然有了,卻因為戰亂和局勢的晦暗多變不得不模糊。士人的忠貞也被打碎。他們像失去家園的海鳥四處遷徙,并不太在意后世讀書人所在意的歸屬感和氣節問題。而是哪里適合生存,那里有名主和機會就投哪里,像樂毅是趙人卻為燕昭王所用復興燕國;張儀是魏國人,卻跑到秦國為相;孔丘孟雖然口口聲聲維護王道正統行動上卻一點不落時代潮流,整天駕著牛車四處游說兜售自己的學識。他們絕不死心眼,玩什么忠貞節烈,相反卻很識時務,這家不行轉別家,絕不在一棵樹上吊死。“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正是他們行為的寫照,可憐后來的經生被故紙堆的灰塵圣人的光輝迷了眼,忽視了最明顯的真相。

 

    中國沒有在野黨,自古卻多在野的賢士。歷史證明了在位者,如果沒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氣度,損失最大的仍是自己。

 

    有句很俗的話,沒有什么是買不到的。我很認同。人心,人的情感都是可以買到的,只不過這買不是用金錢,而是用誠意。你想得到什么就得以什么去換取。想獲得仁人智士的誓死效忠,就要用同等甚至更多的信任理解去換取。

 

    再淡泊的隱士,再無求的人,也希望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認同,如鶴能自在的鳴于九皋,而聲能夠聞于野,聞于天。

 

     ——高山亦要有流水來應和。

 

 

    13、《詩經》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其可比閑人君子。

    是矣。

    嗟夫,世人常樂,其因喜好皆不同,則以偏論之,悲矣。

    何不若前人謂之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哉?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6:1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