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網絡時代的情報學理論研究[*]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胡昌平 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430072)
  [摘要] 本文通過對信息服務社會化與信息組織網絡化機制的分析,探討了情報學的新進展和面向新世紀的學科理論建設問題;并針對信息環境和技術環境的變化,提出了以新的實踐為基礎,組織學科理論研究和完善學科理論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 信息網絡化 情報學理論
  [分類號] G350
  * * *
  在社會跨世紀發展中,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網絡化已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確立新的社會化信息保障體制,實現網絡化、全主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務。由此對情報學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實踐與理論課題,決定了情報學理論研究的跨世紀發展模式。
   1 信息服務社會化與信息組織網絡化中的理論問題
  當今,社會信息化的程度不僅標志著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達水平,而且反映了社會發展及運行模式和機制的變革。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推進,信息服務社會化與信息組織網絡化日益顯得重要。對于圖書情報工作來說,信息服務社會化和信息組織網絡化,不僅意味著傳統的文獻情報工作模式的變革及文獻情報服務與組織理論的深化和拓展,而且體現了文獻信息服務與“非文獻”信息服務的結合以及科技、經濟與其他信息服務的協調發展,這從根本上為以社會信息(情報)為研究對象的情報學理論發展奠定了新的實踐基礎,提出了深化研究的要求。
  長期以來,文獻與情報服務部門所提供的信息服務只是整個社會信息服務工作的一部分,其他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則由各類社會業務部門、科技部門、經濟實體以及從事各種職業工作的專業人員分担,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因而信息資源組織與服務處于分散、無序的低效狀態。對于圖書情報工作來說,其業務工作主要限于向用戶提供文獻信息服務,這種服務顯然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多方面信息需求,目前正經受著社會發展的挑戰和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從另一方面看,信息處理與傳遞技術的革命性變化,為文獻信息的高效化開發、組織和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使之與社會各方面的信息工作相結合,向網絡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從總體上看,這種發展及其對情報學學科建設所提出的理論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社會信息組織與服務體系的變化
  在社會信息化進程中,職業工作的信息需求與利用模式正在發生變化。由于信息活動貫穿于職業工作的始終,職業工作的各個環節必然存在著基本的信息需求,這就決定了以面向職業工作為主體的信息服務的發展與完善。例如,處于國民經濟信息化中心環節的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既是信息的源頭和傳播者,又是主要的社會信息用戶和信息價值的實現者;企業的生存、發展需要包括市場、科技、金融、文化等各種信息及其服務作支撐,而這些信息的需求與利用又體現在企業各類人員的職業活動中。社會上的其他用戶,盡管其信息需求與企業人員有所不同,但信息需求的綜合性趨勢和對專門化社會信息服務的迫切需求卻是共同的。
  當前,各類專業人員已不再局限于從單一渠道獲取和利用信息,而需要從多方面獲取信息和綜合利用信息,其中對信息服務的需求既包括傳統的文獻信息服務,也包括信息發布與傳遞服務、數據服務、咨詢服務、專項信息服務和各種信息保障服務等。顯然,提供這些服務已突破了文獻信息服務的組織模式,它要求以信息資源的社會化組織為基礎,在發展新型的社會信息服務業中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這樣,決定了以信息服務為基點的現代情報學理論取向。
  1.2 網絡化信息管理模式的發展
  當前,世界范圍內已形成了信息組織網絡化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格局。在以Internet為代表的各類社會化信息網絡建設與發展中,美、英、日、法等國面向社會實踐進行了跨學科、跨部門的研究,在解決網絡技術問題的同時,研究了網絡化中的信息資源管理問題,其中包括文獻信息的網絡化組織、管理研究和綜合研究。這些研究適應了信息網絡化管理的需要。
  就實質而論,網絡的建設使信息組織由以“文獻載體”為主體向包括“電子數據”在內的多形式方向發展,由此形成了嶄新的網絡化信息管理模式。這不僅是對傳統信息組織方式的變革,而且使信息組織與開發進入了“網絡化”的新階段。
  從實踐角度看,我國的信息網絡發展尚處于分散組織階段,但發展迅速。一方面,社會公用信息網的建設不斷優化各種形式信息的傳輸與分布模式;另一方面,貿易信息網、金融電子化網絡、商業流通信息網、企業信息網和科教、文化信息網等專業信息網的發展和與國際性網絡的聯接,正在改變信息開發與組織方式。由于網絡化信息管理的發展愈來愈深刻地變革著我國的信息資源管理模式,這就要求在情報學理論研究中注重解決適應于網絡化信息管理的新問題。
  1.3 信息技術變革的全面影響
  信息技術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載體形式和存在形式的變化,二是信息傳遞形式與組織形式的變化。早在60年代,美國等國家的一些圖書館學家就預言,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導致“沒有圖書的圖書館”出現,指出電子出版物和機讀數據庫將取代某些印刷型圖書,并著手于新的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實踐證明,這些看法是富有遠見的,其研究是適時的。
  當前,信息技術環境的變化,正在對信息的鑒別、獲取、加工、存貯、分配、處理、傳輸和利用產生全面影響,借助于微電子技術處理有關聲音、圖形、文字、數據等信息的適用成果,以及數字化網絡、多媒體技術和電腦控制全方位信息技術的新發展,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層次上改變著信息資源的形成和開發方式。這些方面所提出的理論問題,決定了情報學的新發展。
   2 網絡化中情報學研究的深化與拓展
  網絡化時代的社會環境、信息環境和技術環境的變化,使得情報學理論研究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根據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需要和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明確情報學研究內涵的深化與外延的拓展。
  2.1 情報學研究內涵的深化
  圍繞情報學學科建設,國內外學者立足于社會實踐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理論體系。在我國的研究中,其主要特點有:一是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從中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二是綜合性吸收國外各學派理論,致力于學科理論框架的構建。
  回顧近20年的實踐與研究情況,我國情報學研究的近期進展源于社會信息化中的信息網絡化與信息服務社會化。它突破了按情報工作環節組織學科研究的格局,提出了從揭示社會信息現象的規律和研究社會運行的信息機制出發進行學科理論建設的問題。研究的基點是尋求與社會信息化和服務社會化相適應的理論,研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宏觀層次上樹立大情報(社會信息)觀,研究與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相適應的社會化情報信息管理理論;
  (2)在微觀層次上,著重研究情報(社會信息)知識單元的提煉、組織以及信息的提取、處理與管理;
  (3)在情報學研究對象的認識上,從對“信息”與“情報”的界定到對社會信息的作用機制的研究和規律揭示,由此確定了情報學的研究范圍,從而將文獻信息組織理論的研究,推進到對各種存在形式的社會信息的運動、轉化、組織、控制與開發的研究;
  (4)從多方面、多學科角度研究社會信息(情報)初步確立了情報資源管理理論、情報控制理論、情報計量理論、信息經濟理論、信息服務與用戶理論框架,展示了理論研究的新取向,體現了情報學綜合發展的特征。
  從學科發展上看,情報學內涵的深化標志著學科的深層次演化,使之從“工作環節”研究發展到對“規律”的揭示,確立了它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這一深化必然對以信息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群產生深刻的整體的影響。
  2.2 情報學理論中有關社會發展全局問題的研究與學科內容的拓展
  網絡時代的情報學研究突出了關系社會發展全局的新興領域,其中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包括信息社會、信息經濟、信息資源管理、信息網絡、信息檢索、信息計量、信息服務與用戶等。這些領域的研究不僅豐富和完善了情報學理論,而且拓展了情報學的應用范圍。
  信息經濟發展是信息網絡化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也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標志,與此相關的是信息資源開發與服務的社會化組織。在這些問題上,發達國家進行了跨學科研究,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在市場經濟中發展迅速,從而適應了社會的需要。就目前情況看,信息經濟研究中采用的產業結構劃分方法主要出于經濟學的考慮,因而能夠比較有效地反映包括科學技術、管理、教育、文化等在內的廣義的信息業結構經濟。這是一種對傳統理論的突破,由此出發所進行的社會信息行業的宏觀、微觀分析,可以準確而充分地反映社會信息生產力的發展。
  對于社會信息化理論,我國學者在研究國外理論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從多方面進行了探索,認為我國社會信息化,首先是國民經濟信息化,信息網絡化將以國民經濟信息化為前提,由此而提出的我國國家信息化發展對策與建議已付諸實際應用。
  對于情報學中的信息資源管理、網絡、信息檢索、計量以及信息服務與用戶研究,突出了面向社會的原則。從發展上看,初步形成了學科新進展的輪廓。
  2.3 情報學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進步
  網絡時代,信息的社會化組織與傳播發生了深刻變化,一些最原始的信息可以不必通過中間轉化而直接為用戶所用。例如,對于宇宙飛行器從太空發回地球的宇宙觀測圖像,可直接匯入天文信息系統,經有序化管理程序處理后及時提供給有關研究人員進行“判讀”、利用,而不必將其轉化為印刷形圖片,通過文獻交流渠道分發給使用者。又如,各種經濟數據(市場行情、銷售日報等)可以經一定的管理程序進行有序化的遠距離傳輸,直接提供給業務管理人員利用。顯然,情報學對這些現實問題的研究已不能沿用文獻信息管理的傳統方法,而必須探索新的方法。
  針對信息網絡化組織與現代信息管理的需要,情報學的有關研究必然從較多地依靠圖書館學、文獻學、目錄學中的文獻組織方法和社會學、心理學與管理科學的方法,轉到更多地依賴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采用網絡理論、計算機科學理論和工程方法對信息處理、轉化與組織進行研究,以解決有別于傳統的文獻整序的全方位、多模式信息管理問題。上述這些方法的采用,使得學科帶有“技術”的特征,國外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情報學方法應是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的結合,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為其基礎,體現了與技術應用相對應的新的方法體系的形成。
  實際情況表明,情報學中有關信息網絡的研究,更多地采用了信息科學與信息工程的方法手段,建立了信息系統管理的理論與技術框架,其成果用于各類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網絡建設中,顯示了學科的新發展。
   3 面向新世紀的學科理論建設
  面臨世紀之交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情報學的研究任務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其基點是尋求指導網絡時代信息組織與服務的基本理論,解決方法問題。
  3.1 情報學與信息管理科學的界定
  在現代社會中,由于信息的內涵極其豐富,決定了人們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其中,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的是自然信息的運動規律及其傳輸、處理、識別等方面的問題,由此構成了包括信息論、控制論、計算機科學和通訊科學等學科在內的信息科學體系;而社會范疇的信息(社會信息或情報,在此前提下簡稱信息)則是信息管理領域的研究對象,情報學和以文獻信息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群的跨世紀發展,將導致信息管理理論研究日趨豐富和成熟,最終必然確立作為一門科學的學科地位。
  然而,信息管理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并不意味著情報學的消亡;相反,情報學將得到新的發展。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強調:一是情報學理論研究在信息管理科學中的地位;二是信息管理科學中的普遍規律與方法研究在解決情報學理論與實踐問題中的基本應用。從目前情況看,信息管理科學研究的主要是社會信息現象、規律及信息管理的基本方法,情報學可利用這些基本理論來開展深層研究和確立新的應用領域。
  在科學發展中,學科研究領域與內容的變化是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產物。事實證明,沒有永遠不變的學科,這一點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比較突出。對于情報學這門年輕的學科來說,其內容正處于深刻的變化之中,其學科地位的上升和實踐的發展,也有可能導致它與信息管理科學的關系發生變化,但這門學科的核心和基點是永存的,這是我們進行情報學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3.2 按大學科發展模式建立學科理論框架
  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圖書情報研究與經濟信息管理和信息經濟研究較少發生聯系,其學術交往處于分離狀態。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這主要是歷史發展所造成的。由于西方國家社會化的信息服務起步早,且多為專門化的社會服務工作,在當時的國際信息環境和技術條件下自然處于行業分離的發展狀態。即使如此,在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網絡化時代,這些國家自然存在著各類信息網絡的相互滲透現象。各類信息服務的交叉與融合以及在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下結合而成的社會信息網絡,最終提出了按大學科發展模式建立學科理論體系的問題。
  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網絡化與社會化信息服務的發展起點高,國際信息化環境和現代技術條件,決定了可以采用社會協調模式來發展網絡化信息服務。根據實際需要,國務院在原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的基礎上,于1996年6月正式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規劃、領導全國的信息化工作。這是一個關系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它將科技、經濟等各方面的信息工作納入一體化的軌道,最終實現信息服務的網絡化與社會的信息化。
  出于工作的需要,涉及情報學中基本概念的Information的中文譯文,長期以來稱為情報,往往是指特定條件下的社會信息,有時又與機密的觀念聯在一起(如政治、軍事、科技、商業情報等);現在則更多地稱為信息,有著更寬廣的含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情報(信息)服務的社會化。
  從綜合的角度看,應按大學科模式組織情報學理論研究,使其在“社會信息開發與服務”研究中與面向文獻信息的學科群結合,以解決關系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全局性理論問題。在理論的應用上,與西方國家一樣,我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網絡也應采用科技、經濟和各專門領域信息協調組織的模式,圖書情報界應與經濟信息業務工作部門結合,溝通學術界的聯系,從分散走向集中,建立起指導各方面信息工作的情報學與信息管理理論體系。
  在大學科理論研究中,我們強調以用戶和服務為中心,以信息資源管理為重點,形成與現代信息技術相適應的理論取向。這種理論取向以及情報學理論的跨學科研究,決定了情報學在世紀之交的新發展。
  3.3 以新的實踐和理論為基礎,完善情報學專業教育理論體系
  我國情報學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與專業教育理論相結合。回顧我國近20年來情報學學科建設的歷程,其研究進展與專業教育發展密不可分,有相當一部分成果直接來源于情報學專業教育研究。這一情況在21世紀將會有新的體現。
  經過近20年來的發展,我國情報學專業教育體系已相對完備,初步確立了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規范。面對網絡時代的社會需求變化,我國情報學專業教育體系正在發生新的變革。它不僅表現為專業教育內容的改革,而且集中體現在專業教育體系結構的變化上。如近幾年,有的院校中的圖書情報專業已調整為商業信息管理類專業,有些經濟管理院系開辦了信息(情報)管理類專業或者設置了具有不同學科隸屬關系的計算機信息管理方向等,這就提出了專業的學科歸屬問題。
  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情報學專業教育理論必須與信息網絡化時代相適應,不僅要求人才培養的口徑寬,而且理應打破圖書情報、科技信息和經濟信息等專業的學科界限;要根據大學科的發展內涵來建設情報學專業教育體系,在拓展其外延和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教育的理論體系,以適應新世紀信息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嚴怡民.情報學的未來.情報理論與實踐,1996(6)
  2 孟廣均.對信息業幾個問題的看法.圖書情報工作,1995(1)
  3 孟蔭龍.維護情報學科地位 加快情報學科建設.情報理論與實踐,1996(4)
  4 陳光祚.論文獻與情報學科群集成化.圖書情報知識,1996(3)
  5 胡昌平.論信息管理與信息管理科學.情報科學技術,1995(5)
  6 馬費成.論網絡時代的圖書情報教育.圖書情報知識,1996(4)
  7 盧泰宏.情報科學的三個研究規范.情報學報,1987(6)
  8 W.J.Martin.The Information Society.London:Aslib,1988.
   (編者注:此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博士生導師)
   (收稿日期:1997-02-24)
  [*]國家教委科研項目“科技與經濟信息服務網絡化組織模式”的研究論文之一
  
  
  
圖書情報知識武漢8-12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胡昌平19971997 作者:圖書情報知識武漢8-12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胡昌平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18:15

[新一篇] 論網絡時代人的主體性的健康發展

[舊一篇] 試論網絡傳播與記者傳播方式的調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