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虛擬美學之內涵
虛擬美學(Aesthetics of Virtuality)也叫數字化美學,根據1998年召開的第14屆國際美學大會專題討論的提法,把對諸如電子人、電子人空間以及數字化的二維、三維模擬等虛擬現實和現象的美學研究稱之為虛擬美學[1]。
很顯然,虛擬美學在研究對象上與傳統美學存在很大差異:在傳統美學中我們所研究的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而在虛擬美學中我們所觀照的卻是一種“虛擬”的現實和現象。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個借助虛擬技術(數字技術)生成的虛擬世界正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個虛擬世界由計算機生成的,它可以通過視、聽、觸覺等作用于受眾,使受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之,虛擬世界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不管我們接受與否,我們身邊從此將展現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基于計算機仿真的虛擬世界。在虛擬現實和現象日益擴張的今天,虛擬美學應運而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需要說明的是,虛擬美學并非觀照所有的虛擬現實和現象,與現實世界相比,虛擬世界無疑顯得更為紛繁蕪雜,它所涵蓋的內容遠遠超出了審美的范圍,比如虛擬家庭、虛擬企業、虛擬購物、虛擬教學、虛擬演練……所以,虛擬美學觀照的只是——以虛擬藝術為中心研究人對虛擬現實和現象的審美關系。盡管我們可以將虛擬美學視為傳統美學在數字化時代的進一步延伸,但虛擬美學顯然有著迥異于傳統美學的新內容與新特質。下面我們不妨從實踐美學的角度對此加以審視。
二、虛擬美學中的實踐
虛擬美學既然是以“美”的虛擬現實和現象為觀照對象的,那么這種虛擬現實和現象中的實踐與現實生活中的實踐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虛擬現實和現象作為一種由計算機生成的交互式視景仿真,其實踐我們可以將之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對現實世界的再現性仿真;另一種是對現實世界的表現性仿真。前者是對現實世界里本來就有的東西進行模擬;后者是對現實生活中未有(或將有)的東西進行模擬。在前者中,實踐只是披上了一層“虛擬”的外衣,其內涵與外延基本與現實世界中的實踐無異。而在后者中,實踐不僅披上了“虛擬”的外衣,而且實踐的前提條件也出現了很大變化,它不是建立在現實性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想象性的基礎上。如果說在前者中實踐與現實隔了一層的話,那么在后者中實踐與現實可謂隔了兩層。
眾所周知,實踐是實踐美學的邏輯起點,從結構看,它具有多層累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所謂實踐的多層累性就是,實踐本身是一個多層次累積的結構;所謂實踐的開放性就是,實踐并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結構,而是隨著時間和空間及具體條件不斷調整和變化的、恒新恒異的結構”[2]4。在虛擬世界中,虛擬實踐亦是如此。虛擬實踐照樣包含了三個層面:物質交換層、意識作用層、價值評估層。
在虛擬現實和現象中,實踐主體也有生命(盡管在虛擬藝術中他們的生命力往往比現實生活中要旺盛),也要生產生活,這樣自然就離不開物質的創造與交換,比如在網絡游戲中一旦“彈盡糧絕”,游戲馬上就自動終結。另外虛擬現實和現象中的實踐主體,也有自己的情感(盡管多半深藏不露),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著情感交流的欲望和需要,比如在網絡游戲中,照樣有敵友之分,愛憎之別,甚至機器人、外星人也是如此。這樣一來,在虛擬現實和虛擬現象中,“在以情感為中介因素的實踐中,審美關系就生成、發展、豐富起來,并成為綜合認知關系、倫理關系的價值評估活動,從而累積成實踐的價值評估層,因而生成出以外觀形式(現象)顯現出真與善相統一的美的價值以及相應的美感”[2]6。于是我們在網絡游戲、數字動畫等虛擬藝術中,看到是非善惡的取向依舊那么分明,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此,虛擬現實和現象中的“實踐”說到底也是一種實踐。雖然這種實踐是虛擬的,但虛擬不等于虛假,因為虛擬世界中的人和物都是以現實世界為原型的,在虛擬技術中,無論采取什么方式建模,其實都有一個現實的藍本,正如美國研究虛擬哲學的學者萊維所言“虛擬,一般地講,不是同真實而是同實際相比較的”[3]。可以這樣說,虛擬實踐是現實實踐在虛擬時空的延伸,是一種發生在虛擬時空的與現實實踐并行不悖的實踐。正如一位學者所言,“虛擬實在之所以與現實世界的平行不悖,其原因在于它不是現實的但卻是實際的、功能性的,它至少是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在著。由于數字化,我們既可以把虛擬實在理解為一個純粹的數學過程,是屬于符號對象及其相互關系的世界,同時又可以看成是計算機系統的物理世界。因此,人類社會不僅可以生活在一個硅化的世界里,而且可以生活在一個符號化的世界里”[3]。
可以這樣說,虛擬實踐拓展了實踐的存在方式,它是數字時代實踐的一種新類型,在它身上充分體現了實踐的與時俱進——虛擬實踐大大增加了人們的實踐機會,拓展了人們的實踐自主性。作為一種新的實踐類型,虛擬實踐與傳統實踐相比,有兩個特性不可不提:其一是數字化。虛擬實踐并非發生在真實時空,它只存在于虛擬時空之中。無論是虛擬實踐還是虛擬時空,都是建基于數字技術(虛擬技術)之上的;其二是交互性。虛擬實踐需要高度依賴虛擬技術和相關設備,使得人機界面存在一種頻繁的互動關系,從而創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三、虛擬藝術的審美特性
前面我們已經談過,虛擬美學并非觀照所有的虛擬現實和現象,它所觀照的是——以虛擬藝術為中心研究人對虛擬現實和現象的審美關系。下面我們就重點談談虛擬藝術的審美特性。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虛擬藝術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數字動畫(傳統手繪動畫不屬于虛擬藝術)、網絡游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接下來我們不妨以網絡游戲為例,分析虛擬藝術的審美特性。
(一)超越性
虛擬藝術借助于虛擬技術,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傳統藝術所受到的限制,成為當今最受娛樂界青睞的藝術樣式之一。
第一,它完全突破了特定時空的約束。傳統藝術存在于具體的時空之中,要么是時間藝術,要么是空間藝術,或者是綜合藝術。但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戲劇,都要受到特定時空的限制。然而虛擬藝術卻可以突破這種時空界限,使人們體驗到在現實時空中無法體驗的東西。比如在網絡游戲中我們去體驗一位已逝英雄的內心情感,參與一場世紀大戰,目睹一回異國他鄉的驚天巨變……可以說,虛擬藝術拓展了人類體驗的范圍,它容許我們親身體驗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
第二,它完全突破了特定物質條件的約束。傳統藝術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之上的,而虛擬藝術的顯著特征便是它的非物質化。以往囿于各種物質條件而不能實現的藝術構思,在虛擬藝術中都將不是難事,伴隨著虛擬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的構思創意有多遠,虛擬藝術就能幫助我們走多遠。在網絡游戲中,任何樣式任何性能的裝備應有盡有,衣食住行的方式也可以任由挑選,當然這些都無需顧及現實財力物力的限制。
(二)體驗性
虛擬藝術最擅長的就是營造“身臨其境”感,受眾不僅可以各種感覺器官介入虛擬環境,而且能夠以完整的生物個體融入虛擬世界。在虛擬藝術中,作為實踐主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如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知行為,以及喜悅、悲傷、緊張與恐懼等心理反應,都將得到充分的表達。當然,傳統藝術也有其體驗性,但虛擬藝術的這種體驗與其不同,它更具有交互、開放、多元的特征:
一是交互性。虛擬藝術的出現,改變了傳統藝術先創作后觀賞的線形模式。借助于虛擬技術,人們置身其中可以既是創作者又是觀賞者,甚至可以邊創作邊觀賞,邊欣賞邊創作。
二是開放性。在虛擬藝術中,世界是開放平等的,人們可以在其中暢快地交流,平等地對話,體驗穿梭與虛擬與現實之中的自由。
三是多元性。在虛擬藝術中,人們的體驗是全方位的,不僅有視覺聽覺的,而且有觸覺嗅覺的,總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所有感覺都能在虛擬藝術中找到。再有在虛擬藝術世界,藝術的形態和內容較之傳統藝術也更為多元的,這也給我們的體驗帶來了豐富性。
(三)技術性
從審美創造來看,虛擬美學對高科技有著高度的依賴。從某種意義上講,虛擬美學是一種技術美學,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技術美學。
在虛擬藝術中,技術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手段,而且是藝術創作的目的,技術本身就是虛擬藝術內容的一部分。虛擬技術的運用,造成了虛擬藝術與傳統藝術在生產方式、結構方式、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存在重大差異(或者說美學轉向),在這里,技術本身已參與到人與藝術的構造中,成為人與藝術之間關系的一部分,這一點那些玩網絡游戲上癮的人可謂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需要說明指出的是,技術作為是虛擬藝術創作的支撐,其本身也還在發展成熟之中。目前的虛擬技術要么“專業”但不夠普及,要么普及但不夠“專業”,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虛擬藝術的創作與推廣。
四、虛擬美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虛擬美學作為一種新興的美學樣式,同樣如此,它既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也給我們帶來了挑戰。
(一)虛擬美學所帶來的機遇
1.帶來了從創作到審美的全面自由。首先從創作來看,虛擬美學極大地豐富了藝術創作的手法,開拓了藝術創作的新空間。虛擬技術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全新的制作手段:傳統手段能做的,它可以做得很好,傳統手段不能做的,它照樣可以出色完成。可以這樣說,在虛擬藝術創作中,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這樣一來,就使得創作者在運用創作手法時有了更多的選擇。此外,虛擬技術還為藝術創作開創了新的空間。虛擬藝術為我們展現了傳統藝術所不能及的廣闊天地。比如虛擬攝影機的使用,使攝影機的功能不僅超過了人的眼睛,而且它超越了傳統攝影機的性能,一些人眼無法看到的視角,一些傳統拍攝方法無法拍到的東西,都可以在虛擬攝影機中輕而易舉得獲取,這樣,無疑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視覺奇觀。其次從審美來看,虛擬藝術使得藝術欣賞更為便利。虛擬藝術將建立在數字技術(虛擬技術)的基礎上,這使得虛擬藝術的生存范圍將更為廣闊,虛擬藝術的傳播渠道將大大拓展,除了電腦、游戲機這些傳統的渠道之外,手機、網絡這些新媒體都將成為虛擬藝術的有效傳播媒介。伴隨著虛擬藝術傳播渠道的增多,人們與虛擬藝術親密接觸的機會勢必將大增,這無疑將培育出更多的虛擬藝術受眾,使虛擬藝術得到更好地傳播與普及。
2.實現了從形式到內容的極大拓展。虛擬藝術給藝術創作帶來的變化首先就是形式的創新。網絡游戲、數字動畫,這些虛擬藝術的典型代表既豐富了藝術的形式,又豐富了藝術創作的手法,成為藝術領域的新時尚。不難想象,隨著虛擬技術的突飛猛進,新的藝術形式還將不斷涌現出來,而且涌現的速度只會比當前更快。而與形式的創新相對應,虛擬藝術的內容也在不斷拓展。借助于數字技術所營造的虛擬時空,虛擬藝術創作的題材和范圍將會更為深廣,那些為傳統藝術所未觀照的領域也將被納入藝術創作的觀照視野,這勢必會帶來藝術內容的大擴容。
3.為傳統藝術的數字化生存提供了借鑒。數字化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發展趨勢,在數字時代,傳統藝術將如何生存是時代帶給我們的緊迫課題。盡管數字化給傳統藝術帶來的影響還未充分顯現,但已初露端倪,比如電影就出現了沒有film(膠片)的film(電影),沒有演員的表演(由虛擬技術生成的表演)……對于這些新變化新現象,依靠“堵”的辦法,將之拒之門外,是行不通的。可行的途徑應當是像大禹治水那樣,合理地進行疏導。而虛擬藝術作為數字化的急先鋒,無疑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可資借鑒的實踐,這當中既有經驗,也有教訓,我們完全可以擇其善者而從之。
(二)虛擬美學所帶來的挑戰
1.虛假現實與偽自由。虛擬藝術所觀照的是虛擬現實,虛擬盡管不等于虛假,但卻很容易淪為虛假。在虛擬藝術創作中,虛擬主體、虛擬時空使得藝術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遠。在虛擬藝術的創作過程中,如果刻意營造的只是一種現實感,而不是對現實進行真誠地觀照,那虛擬藝術就可能會成為逃避現實的避難所。
從實踐美學的觀點來看,整個美都是以實踐的、創造的自由作為本原、根基的,美是顯現實踐自由的形象的肯定價值。而虛擬藝術由于其與生俱來的虛擬性,使得它的自由還只是一種虛擬自由,還必須轉化為現實自由。如果這種轉化不順暢,可能就會成為一種偽自由。
2.審美泛化與審美不足。隨著虛擬技術的成熟與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將成為虛擬藝術的創作者,藝術創作的門檻將越來越低。隨著虛擬技術的發展、普及,任何普通人只要有好的藝術構思,理論上都可將之付諸實踐;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媒介將成為虛擬藝術的傳播載體,虛擬藝術將變得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人們每天將或主動或被動地與虛擬藝術發生親密接觸,從而帶來所謂的審美泛化。
對于這種審美泛化,需要辯證分析,“盡管審美泛化可能帶來某些藝術‘光暈’的消褪,但是它所產生的審美的普及效應能通過推動社會的生產和消費而促進社會的進步”[4]。而在審美泛化的背后,我們也要看到審美不足的事實,虛擬藝術在量方面的擴張,并不一定能帶來質方面的提升,人們的審美需求并非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滿足。
3.人性的異化。虛擬藝術在引導我們前行時,也可能會誘使我們步入歧途,這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人性異化。虛擬藝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虛擬世界。虛擬現實和現象的出現,使我們可以超越時空的有形障礙,進入一個如同親臨現場的逼真的現實世界,去體驗、感受和創造,這本身應該是一個進步。隨著虛擬技術的迅速推進,這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虛擬世界,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從而也就越來越使我們的社會生活為與之相對立的虛擬現實世界所制約和消融。“虛擬現實”與現實的矛盾逐漸顯現并導致沖突。當我們長期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扮演雙重角色,則有可能在現實中迷失方向,造成人格的分裂。尤其是在生活中感到無助或面臨危機時,如果將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投入到隨心所欲的虛擬世界,妄圖找回精神的家園和靈魂的依托,我們往往只會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收稿日期:2007-07-26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672~675B7美學李三強20072007
虛擬美學/實踐/虛擬
虛擬美學作為一種新興的美學形態,與傳統美學最大的不同是它所觀照的是一種“虛擬”的現實和現象。從實踐美學的角度對虛擬美學進行了分析,著重論述了虛擬美學中的實踐問題,虛擬藝術的審美特征,虛擬美學給我們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作者: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672~675B7美學李三強20072007
虛擬美學/實踐/虛擬
網載 2013-09-10 21: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