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而迅猛發展起來的現代高新科技,在感性現實的功利指向上,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而在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中,它又以新的科學理性催生思維的云朵,促使思想“邏各斯”在自然哲學的前沿拓展人類的認知空間,冷靜地省思科學對理性的吁求以及理論給予科技的回應。現代高新科技與現代美學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正是在這樣的意識時空中實現了理性的溝通與對接。
美學,是人的生命感性學,它是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社會、認識自身的歷史進程中,對自己的智慧、才華與創造能力的體驗認同和共鳴的理性審視及其理論形態;而現代高科技作為先進生產力的標志,是以社會進步和人本發展為兩輪驅動,去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因而,可以看作是人的生命創造學。從一種更為廣闊的意義上說,它們都可歸結為人的哲學。高科技基于人的科學理性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一步步洞悉自然的規律,在用人的智慧潛能降服自然物的必然中贏得人的生命自由,并據此將人類美好的生存可能變為愜意的生活現實。所以,對現代高科技的美學詮釋,亦便是對人類本身的生命、個性、潛能的自我審視和心靈陶醉;思考現代高科技中的美學精神,是窺視人本、睥睨人倫、禮贊人生的又一面窗口。
一
現代高新科技給予人類的精神饋贈首先在于它本身所蘊涵的濃郁詩意。科學與詩,本是人生的兩極境界,而現代高科技以其穿越時空、啟迪想象的新發明和新創造,讓凝聚了人類智慧心血的技術產品,以物質寄寓著精神,用創造吐納出情懷,靠技藝飛放出美感,最終使得科學與詩、精密的數學與抽象的哲學、毫厘不爽的設計與激情勃放的臆想,激蕩出現代生活的盈盈詩意,引導并印證著現代人的生存幻想,讓高品位的生活質量和高享受的詩意關愛,一道走進人們的生活空間。
作為現代文明的強大引擎,自本世紀40年代起,高新科技便以超越詩意想象的高速發展態勢滾滾而來。今天,它已形成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以新材料技術為基礎,以新能源技術為支柱,從微觀領域向生物技術開拓,從宏觀領域向空間和海洋技術擴展的龐大的高新技術群。它們之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對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怎么估計也不會過高。并且,科學技術除了是一種物質的財富外,還是一種觀念的財富,這觀念的財富中就裹挾著詩意審美的因子。只要我們在現代高科技的聲、光、電、屏的喧嘩中保持一份寧靜的心情,讓自由舒展的靈魂敏銳地感悟現代生活的美,并懂得珍藏生活中的詩意,那么,我們便不難覺察現代高新科技各個領域所孕育的詩意之美,以及它給予我們的那一份溫馨的詩美享受。
譬如,許多高新科技正在把人類的詩意想象和幻想變為活生生的現實,讓人的創造力去確證并強化詩意的想象力。過去我們在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中讀到過作者虛構的“小人國”,免不了笑談小說的荒誕;看到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變成一只小蟲子鉆進鐵扇公主的肚子里要挾借扇,既嘆服孫猴子的精靈,也欽佩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但它們比起現代“納米”技術這個“科學小人國”來,又不免小巫見大巫了。20世紀90年代在世界發達國家興起的“納米”技術制造的超微型遙控機器人,可以進入人體血管中穿行,使用它能消除癌變病灶,修復受損的細胞組織,或程控糖尿病人胰島素的注射量,這是文學想象中“小人國”、孫悟空等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現代可視化技術將計算機技術、膠片處理、視屏影像的數字化等,擴大到三維音響和虛擬實體的仿真技術,將看不見、摸不著的超宏觀或超微觀世界,以及一些非感性的科學法則等,都實現其可視化。據載,日本正用可視化技術建立一個“科學通訊城”,人們進入這種影像數據基地時,猶如置身于深海之中、宇宙深處,抑或是到了細胞內部,乃至數學公式里頭……。試想,這該是多么神奇、多么富有詩意啊!中國古代詩論家所推崇的那種“藍田日暖,良玉生煙”;“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詩味勝境,在這里被現代高科技營造得切切誘人。還有如現代遺傳工程和分子生物學通過對遺傳密碼的破譯和對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切割與重組,可以直接操縱生物的遺傳藍圖,設計和創造理想的生物新品種。英國已培育出頭尾似山羊、軀肢像綿羊的“綿山羊”,美國培育出了“超級鼠”,德國科學家把蕃茄和馬鈴薯的細胞進行雜交培植,生產出自然界不存在的植物新種“蕃茄薯”。這較之于希臘神話中的“兩面人”,以及中國傳說中的“隱身術”、“七十二變”之類,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現代科學的新發現和技術的新發明已遠遠超出了人們對“此在”的想象力,只有渺遠修長的詩化審美的精神空間,才有可能匯納這亙古曠世的絕妙美景。再如現代電子通訊技術形成的“咫尺天涯”,以及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生物芯片這一代代電子計算機對于人的創造潛能的超拔,還有現代攝影術和電腦儲存帶來的“瞬間永恒”等,都已跨越了個人生存時空的樊籬,把生命的有限提升為生命創造的無限,把生存需求的滿足升華為滿足后的心靈享受,在改變世界圖景的同時,又讓人類乘坐睿智的“科學方舟”去暢游審美化的自由洞天。
當然,無庸諱言,現代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有時也可能會騷擾人的精神寧靜,打亂竹籬茅舍下的從容意態,挑去籠罩在某些事物上的詩意薄紗。因為現代高新科技求真務實的科學理性,在揭穿迷信、打破神話、中止愚昧的同時,也可能熄滅留存于人們心中的那盞詩意幻想的油燈。例如,阿波羅號登月成功,終結了嫦娥舒袖、玉兔搗藥的廣寒宮神話;試管嬰兒的降生,給生命孕育的神秘和血緣人倫的神圣打上了問號;直撥電話、電腦傳真、光纖通訊確實方便快捷,卻又消除了那種“望盡天際盼魚雁、一朝終至喜欲狂”的臉紅耳熱的幸福感;還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車代步和藍天白云間的睥睨八荒,讓人體驗到了激越與雄渾,但同時又排除了細雨騎驢、竹杖芒鞋、履齒蒼苔的舒徐與隨意。不過,現代高新科技所蘊含的新的詩意和所創造的新的美境(譬如現代科技所創造的諸多藝術新種和新的藝術創作形式等),以及新的審美方式(如激光唱碟、立體電視、家庭影院等),較之于它所消彌的那些帶有古典情韻的小橋流水、昏鴉老樹來,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們保留一份對生活的熱愛,只要我們對快速變換的物質文明抱有靜觀的心態并投以審美的眼神,高科技的聲光電屏依然能輝映出精神的綠地,信息文明的管道網線傳遞的仍將是詩意的美。
二
如果說,現代高新科技所蘊涵的詩意美還只是現代物質文明的觀念副產品的話,那么,從美學的視角辨析科技理性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對科技美學的本體詮釋了。
就其實質而言,任何一門現代科學和高新技術,都是人對外部世界的征服和駕馭,并以此獲得人在自然界中的更大自由,確立人在宇宙中的主體地位。高科技以其巨大的創造性功效,幫助人類認識自然又改造自然,通過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來創造財富,改變人類的生存和生活條件,其終極的目的不是為了膨脹物欲,而是為了生命的完美。它是通過調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來高揚人自身的個性、創造性和自由本性,運用客觀合規律的手段,實現主觀合目的的宗旨。在這里,物質的種子生長出的是一片精神的綠野,最尖端的科學探索回答的竟是“認識你自己”這個最古老的“人”的課題,最縝密的科學計算和技術實驗收獲的卻是大寫的“人”的心智成果。我們辨析現代高科技的美學精神,正是基于這樣形而上的持論前提。
譬如,在技術手段的意義上,高科技產品的設計構想與工藝,需要遵循美的規律,追求物質功能與精神愉悅、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以產品的實用之美去追尋和滿足人類心靈對美的欲求。產品設計的目的是要求得工業設計與藝術審美的最佳聯姻,以達到技術產品的藝術化境界。在這里,審美不僅是使高科技成果步入產業化的必要手段,也是高科技研究得以實現其功利價值的重要目的,手段與目的是統一的。
從美學上考辨產品設計的審美作用,應當避免那種把產品設計僅僅理解為產品包裝和“廣義形式美”這樣的膚淺觀念,而應當把它擺到“自然→技術→人→審美”這樣一個現代社會文明結構的大系統中去審視。由此便可以發現產品設計在現代科技革命浪潮中層層遞進的三大功能:首先是解決工業設計中如何按照美的規律來完成產品的創意和生產,以實現其實用與審美的統一;其次是致力于在工業設計中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建造出合乎人性的生產條件和生存環境,實現自然與社會的統一;第三便是通過產品設計的智力創造去豐富人的審美智能結構,驗證、豐富和完善人的生命潛能,讓人在對象化的物質產品中獲得一種人文精神的理性認同和哲學升華,最終實現科學與人的統一。這才是產品設計的美學要義所在。這是人類在文明的歷史演進中培植出來的科學觀念。
在人類文明的前工業技術時代,大自然以其美的形式形象地與人類對話,人們在領受自然之美的千姿百態和絢麗多彩的同時,往往用“巧奪天工”的質樸創造來美化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從而滿足并發展自身的審美需求。產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擺脫原始自然與人的那種天然渾諧的審美關系,進入以技術為杠桿的“人化自然”的開拓階段。這期間,一方面在合規律又合目的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產品的美和美的產品,建造起了人與造物之間的審美關系;另一方面,產業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衍生出一些負面效應——某些“見物不見人”的技術的畸形發展,給社會帶來了諸如污染環境、疏遠人際關系、物壓抑人、財富與情感不平衡等非人化、非審美化的消極影響。這些都給現代新技術革命的產品設計規律提出了這樣一個嚴峻的美學課題: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自覺地將令人眼花繚亂的高科技與美學相融相諧,讓人類在品嘗物質文明的甘果的同時,還能欣賞到高科技美侖美奐的詩意關愛,獲得精神的自由舒展,這實在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科技理性中的美學問題和人文哲學問題。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德國的“包豪斯”(Bauhaus)到英國的“產品設計中心”,再到日本的“產品設計之家”,國際范圍內的工業設計師、技術美學家為此所做的巨大努力,正在于不斷地尋找產品設計與美、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愛之間的最佳結合。
應當說,工業產品設計與人類審美的關系還只是高科技美學的入門課題。詮釋高科技的美學精神還需要我們從人類本體的意義上去思考現代高科技的美學品性,尋找這兩者在價值取向上的人文精神趨同。因為在科學理性支配下的任何一項高科技研究,都勢必要面對這樣一個超科技的問題:即人類從事科學創造和技術發明,其終極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僅僅是為了向自然界攫取更多的物質財富以求全性葆真、身心舒泰嗎?回答顯然是否定的。正如老黑格爾在說到藝術的心靈品質時曾舉例談到的:一個小男孩把石頭拋進平靜的河水里,然后以驚奇的神色去欣賞水中所展現的圓圈,覺得這是他的一個作品,在這作品中他看出了自己活動的結果。黑格爾在這里所作的生動的比擬,對于我們理解高科技的美學精神是很有啟發的。事實上,當現代科技專家將人造衛星送上藍天,將聲納裝置潛送海底,將人工智能賦予電子計算機系統,將激光用于全息照相和數字傳輸,或用信息高速公路網絡來連接世界的邊邊角角和生活的諸多領域的時候,人類獲得的不僅是超常的物質功利和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同時獲得了空前的精神功利和意外的心理滿足——現代高新科技不斷在用眩目的成果莊嚴地向自然之神宣告:只有人才是地球的主宰,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英;人的智慧、才能和創造性在高科技領域的對象化實現,是對人性的豐富性和人的本質力量崇高與偉大的最好確證——高科技的主旋律所歌吟的原來是人自身的精神陶醉和心靈驚喜,物質功利的既得和滿足在獲得這種滿足之后,便退居其次了。正是在這里,我們找到了美學的最好注腳。美學,無論是“美學之父”鮑姆嘉通(A·G·Baumgarten)所界定的人的“感性學”,黑格爾認定的“藝術哲學”,康德思辯的“美的哲學”,抑或是東方美的“梵我一如”、“天人合一”等許許多多的界說和體系,究其本質和本原,都是一種人的學說,是人的生命之學、生存之學、心性之學,都是在追索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與自由,都是在洞悉宇宙人生的奧秘與啟悟,都是在為奔放的生命之舟確定一個張揚生命律令的精神方位。現代高科技以其領先時代、穿越時空、造福社會、服務蒼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通過美化生產來美化生活,又通過美化生命來美化人生,以生命潛能的創造活動來催動人文情感的舒卷,用物質文明的熠熠輝光燭照出精神洞天的傲岸與邈遠,用人與天地宇宙的對話與對晤來實現人對自己生命的感悟與體認。一步步走出愚昧又一步步邁向現代文明的人類,當他們一只腳走出自然界的必然王國的同時,另一只腳便已踏進了人本體的自由王國。他們在科學理性的峰巒上攀摘的是人之所以作為人的自矜、自信、自尊和自豪,是對人本質力量的欣賞和對人性價值對象化實現的滿足。
三
美學作為一種以靈動誘人的感性形式窺視人的情感和心性的美的學說,在本質上就是審美領域的人的哲學。當然,就審美需要超然于物質實用功利而言,也許美學與科學技術在介于人的方式上有途徑的不同和程度的差異,因為人類在審美活動中往往先得超出物質功利的誘惑,擺脫生存煩惱的糾纏,然后才可能把生命的自由創造當作生命價值的實現過程和結果加以感性的直觀。然而就美學作為一種與人的感性生存及理性自由關系最為密切的學科品性而言,它畢竟是對人類的本原性精神存在方式的終極關懷和理想化生存狀態的動情關照。人類可以在審美的逍遙境界中,調解客觀生存中感性與理性、現實與理想、自由與必然、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矛盾,以愉悅著的精神去沐浴審美的陽光,開墾身心的綠洲,芟伐生活的榛林,從而豐富人性的內涵,升華人的理想與憧憬,追求人類本體的自由與無限。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學與現代高科技卻又是殊途同歸和氣脈相連的。
首先,從人與外物的關系上看,現代高新科技把人的科學理性推向智慧的巔峰,讓人的靈性的觸須去探析造物的奧秘,破譯自然規律,讓人的生命潛能與天地宇宙相交感,以此強化人類對自我的意識,獲得人的自我省思與自我確證,從而科學地調解了人與外物的種種矛盾,這和美學從人類勞動和人類生存活動中認識人類審美心理的發生,從人與社會的聯系中認識人類品性的定向發展,以人類的情緒、情感和感性生命的領域認識人的精神和智性的豐贍與超拔,從而以自由閑逸的心態反觀人的生命底蘊,重塑人的心理結構,實現人類個性的全面發展和生命天性的自由張揚,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在這里,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高新科技,是用智能的空間濃縮人性發展的時間,用五光十色的物質產品物化著人類的創造精神,用人與外物的和諧去溝通人的個性生命形態的有限與生存質量提高的無限的矛盾。得益于科技的進步,人類不僅有了更為舒適的生存空間,而且有了不斷拓展的認識空間和更為廣闊的心靈空間,這便是人類從自然外物中贏得的自由的境界,亦即審美的境界。科學技術的奧林卑斯山上蹲著的原來是美學女神,曠古未見的物質產品上開放著的是人文精神的花朵。難怪住在愛琴海岸的古希臘人要把女神繆司想象成為既專司藝術審美同時又執掌科學的一群風姿綽約的小姐妹了。后人又從“繆司”(Musae)一詞衍生出“音樂”(Music)和“博物館”(Museum),看來也并非偶然,因為在人學的根基上,科學技術與藝術審美本來就是連袂而行、比翼連理的。
其次,從人類本體的價值論上看,現代高新科技的一系列新成就、新成果,向我們展示了人的巨大創造性和探索未知的無盡潛能。人類據此獲得的是對人本價值的全方位觀照,是對人生狀態的終極關懷,而這正是美學介入人類和人生的動因與歸宿,也是美學研究的價值目標。因為從價值本體的意義上說,美學,無論其研究的具體對象是自然、社會,還是藝術,都是對社會人生總體的審美觀照,最終都應指向人的生命,指向人的生命存在的偉大與瑰奇,生命本性的天然合理;指向生命原力的堅韌頑強,以及生命智慧的靈動穎悟、超拔卓絕。在這方面,高科技正好以精密的科學實驗和技術的發明創造與美學奏出同響。譬如,當阿波羅登月火箭上的宇航員第一次將一只腳踏上月球的時候,他講的第一句話是:“這是我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又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這句代表全體人類心聲的禪語真言,是人類面對浩瀚宇宙的自豪吶喊,其意義已遠遠超乎于科學,而升華為人的哲學和美學。再比如,當人類懷揣“天地通”,手握“大哥大”去溝通信息,或通過電視屏幕明察地球另一邊的人世紛爭,乘飛機如晴空一鶴跨越九洲碧霄,抑或用一張薄薄的CD—ROM光盤調閱電子書報,開通信息高速公路的時候,地球變小了,而人類自己的認知視野和思維空間卻擴大了。人類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在基本的物質需求滿足以后,人們的生活價值觀便開始從崇拜物質價值轉變為更崇拜精神文化價值和自我的生命價值。這時候,一切高科技產品亦便成為類似克萊夫·貝爾(Clive·Bell)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這“意味”就是人的生命價值內涵。今天,高科技帶來的后工業文明,或曰信息文明、計算機文明,正在以“鋼領”機器人和智能計算機逐步代替“藍領”和“白領”的工人,企業生產正在從勞動密集化向智力密集化轉變,人類自己的價值取向也在完成“體力→腦力→智力”的跨越。這一切變化的美學意義就在于:它們是人類本體的各種心理功能的全部啟動和自由迸發,是人的本性在科學理性澄明之中的定向展開和全面張揚,是人類擺脫自身的局限,實現主體對客體、理性對感性、精神對肉體、人類對自然的超越,并獲得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的自由的無限性和價值實現的自律性的生命升華。
最后從學科發展的意義上說,現代高新科技發展的終極目的與美學發展的學科指向也具有趨同性。現代高科技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技術材料、新能源和空間、海洋技術等各個領域的前沿大顯身手,把人類的科學研究、技術進步和文明的演進,推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讓藝術與技術、美學與科學的完美統一由可能變為現實,最終實現人類生活的審美化、詩意化。這和美學要在人的生命時空中確證人類自由自覺的創造本性,修煉完美的人格來編織生命的經緯,開辟精神的綠野,拓展心靈的藍天,完善人性的蘊涵,最終使人的精神在美的輝光的朗照中得到陶煉和提升,是靈犀相通的。它們都是通過調節天人關系、主客關系、身心關系等去追求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真善美的統一。人類乘坐科學技術的歷史航船抵達的是物質文明現代化的彼岸,同時也是生活的詩意化和心靈世界審美化的理想境界。因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人性內涵的豐富,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人們把美好的生存希望交給科技,同時也交給審美。
求索長沙52-56B7美學歐陽友權19971997 作者:求索長沙52-56B7美學歐陽友權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