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會計準則在現金流量表準則上未作大的改動,但筆者認為,現金流量表變得更重要。重要性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新準則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進而使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更具可行性;二是在新準則下會計信息可靠性受影響的情況下,相比于其他會計信息,不受企業管理層主觀因素影響的現金流信息更具可驗證性。從而使利益相關者在預測企業自由現金流方面更具可行性。
自由現金流的涵義
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FCF)最早是由美國西北大學阿爾弗雷德·拉巴波特(Alfred Rappaport)、哈佛大學詹森(Michael Jensen)等學者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全新的概念。如今它在西方公司價值評估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理解“自由現金流”涵義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在會計報表中,自由現金流屬于與經營性現金流量和投資性現金流量的相關密切的概念;自由現金流概念充分考慮公司的持續經營或必要的投資增長對現金流量的要求;自由現金流作為一種現金“剩余”,是公司債權人實施還本付息和向股東分配現金股利的財務基礎;自由現金流的具體計算方法的確存在“因人而異”,沒有絕對的統一。由此,我們可以把自由現金流定義為:
(1)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是企業經營帶來的現金流量滿足企業再投資需要后,尚未向股東和債權人支付現金前的剩余現金流量。
(2)自由現金流是扣除營運資本投資與資本投資之后的經營活動所帶來的現金流量,是企業為了維持持續經營而進行必需的固定資產與營運資產投資后,可用于向所有者分派的現金。
自由現金流的分類及計算
自由現金流所謂的“自由”,表現為不影響公司的持續經營或投資增長對現金流量的要求,可以將這部分“剩余”現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給企業的投資者,或者將它留在企業產生更多的自由現金流量。
自由現金流量的外延分類的方法很多,但是依據現金流量的口徑不同,大體上將現金流量分為企業自由現金流量和股東自由現金流量兩大類。
(1)企業自由現金流量。企業自由現金流量是指扣除稅收、必要的資本性支出和營運資本增加后,能夠支付所有的清償權者(債權人和股東)的現金流量。
企業自由現金流量=息稅前利潤加折舊(EBITDA)-所得稅-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凈增加。
(2)股東自由現金流量。即指滿足債務清償、資本支出和營運資本等所有的需要之后剩下的可作為發放股利的現金流量,也是企業現金流量扣除債權人自由現金流量的余額。
股東自由現金流量=息稅前利潤加折舊(EBITDA)-所得稅-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凈增加+(發行的新債-清償的債務)。
這兩種分類的主要分歧點在于是否將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即發行和償還債務本息是否納入自由現金流量的范疇。如果我們把向債權人借款所引起的現金凈流量,稱為債權人自由現金流量,則企業自由現金流量和股東自由現金流量的關系為:企業自由現金流量=股東自由現金流量+債權人自由現金流量。
此外,筆者認為還應該有管理者自由現金流量這樣一個層次。當企業支付了優先股和普通股股息,如果仍有剩余現金,這部分現金的所有權歸屬于股東,但實際上管理者通常有很大權利來支配和使用這部分現金。對掌握現金的管理者而言,這才是真正的可以“自由”使用的現金流量,是在考慮企業的籌資政策、投資政策及股利分配政策之后,尚有剩余的現金流量,這就是所謂的管理者自由現金流量。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自由現金流量,企業存在自由現金流量本身并非壞事,說明企業當期未受到融資約束的困擾,但是,由于公司管理者與所有者的利益未必完全一致,當存在管理者自由現金流量時,管理者常常會從自身效用最大化出發,產生自由現金流量代理成本。故管理者自由現金流量才是人們真正關注的部分,其計算公式如下:管理者自由現金流量、稅息前利潤+折舊和攤銷-所得稅-必要的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凈增加+(發行新債-清償債務本息)-優先股和普通股股利。
自由現金流在企業風險控制中的應用
企業風險是指企業因為行業競爭、市場需求、原材料供給、成本費用的變化以及管理等因素影響企業業績所造成的風險,其中管理者最為關注的是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這兩類。所謂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因經營上的原因而導致利潤變動的風險,影響它的因素主要有產品的需求、售價、成本及企業調整價格的能力等。財務風險是指債務資本比率變化給企業收益帶來的風險:當債務資本比率較高時,企業將負担較大的債務成本,財務風險大,反之,財務風險就小。自由現金流與企業風險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簡單表述為:通過自由現金流量的計算與分析,對企業風險進行預警控制。
一、自由現金流與企業的經營風險。
我們可以將一個企業所從事的活動按照財務管理的系統結構劃分為經營決策、融資決策、投資決策三大部分。與企業經營風險密切相關的是投資與經營決策;融資決策則體現了企業的財務風險。企業管理層通過制定明確的競爭戰略,向運營資本(現金余額、應收客戶款和存貨減去應付供應商款和其他正常的流動負債)、實物資產(土地、房屋、機器設備等)、主要的開支計劃(研究開發、產品或服務發展、推廣計劃等)及購置等主要領域進行投資,并在經營活動中處理好價格、數量、成本以及產品服務,使所獲收益超過資本成本,實現利潤的增長。但是利潤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著企業的收益質量就高,比如說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于利潤,就說明已經確認為與利潤相對應的資產可能屬于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資產,表明企業收益質量不高,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因此,有必要對收益質量作深入分析。
用自由現金流來衡量企業的收益質量,這主要因為從收益質量的概念上衡量,一家持續經營的企業應該有創造穩定自由現金流量的能力,除了提供必要的現金流量外,還應有足夠的財力去創新、擴張,擴大市場份額。這一點正是自由現金流量本身的特征。所以通過考察企業自由現金流量去判斷收益質量的高低,對控制企業的經營風險是一種可操作的方法。一般情況下,自由現金流量的波動與企業經營風險的變化是一致的。那么,在現實實務中,我們又該如何去衡量企業自由現金流量的波動性呢?這可以從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中尋求答案。我國從1998年開始編制現金流量表,迄今為止可以收集到近十年的財務數據,可以把這些年中,企業每一年的自由現金流量根據上面所提供的計算方法求出來,然后再以這些年的數值作一個縱向比較,分析自由現金流量的變化趨勢。如果一家企業的經營收入為正,但自由現金流量卻為負,說明企業雖獲得一些現金流入,但扣除掉企業的資本支出后,企業擁有的現金不充沛,維持自身的經營發展有可能陷入困境;如果自由現金流量都呈負值,則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經營風險的關系是:自由現金流量的穩定性越高,經營風險越小,企業破產的概率就越低。
二、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的財務風險。
傳統財務理論認為財務杠桿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因此企業應盡力尋求負債與股東權益的最佳組合。但是,企業又該如何去利用一些合理的財務指標來衡量是否有能力償還債務利息或者說衡量企業是否有達到所需資本結構的能力呢?以前一般采用已獲利息倍數指標,即以息稅前利潤除以利息費用來衡量。但這一指標僅僅反映了企業償還債務的短期能力。而基于自由現金流量所建立的指標能很好地克服這一短期性的弊端,應關注這樣一個指標:負債總額除以前期平均自由現金流量。這一指標不僅反映了企業可以用產生的現金流量滿足目前利息的支付,而且可以用自由現金流量去維持增加和償還長期債務。這一比例越低,企業財務風險越小,反之,財務風險就越大。筆者認為將前期自由現金流量平均計算,是為了保持其穩定性,將負債總額與前期平均自由現金流量相比,就能較穩妥地度量企業的財務風險。
以上利用自由現金流量分別描述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同時考慮負債總額與前期平均自由現金流量比例和自由現金流量的波動性這兩個指標,對控制企業風險是比較有價值的。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在“現金至上(cash is king)”這一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理念下,目前大型集團公司財務與資金管理趨向高度集中,自由現金流衡量將有助于企業資金管理的透明化,監控資金運營,完善資金預算管理,合理預測與控制資金收支情況,更有助于確保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加強自由現金流及盈利能力等既定目標的研究計量和分析工作,同時,也將有利于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形成對風險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和糾正的內控機制。
開放潮福州36~37F1011財務與會計導刊(實務讀本)李菁20072007
李菁,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作者:開放潮福州36~37F1011財務與會計導刊(實務讀本)李菁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