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后名。助元滅宋的元朝名將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中國人向來看重名節,忠義更是衡量道德水準的重要標準,但傳統和觀念并非一朝形成,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精英分子周游天下,擇主而適,沒人指責他們的道德。伍子胥是楚國人,為報一己私仇,不惜破滅祖國,可在世人眼中,他和哭秦庭的申包胥都是英雄。然而,隨著時代演進,歷史卻逐漸背負起沉重的道德宿命,個人的選擇變得越來越窄。
  千百年來,可能沒有比張弘范更倒霉的開國功臣了,這位文武兼資的一代名將,功彪史冊,一生勛業不遑讓人,卻陷入忠奸糾葛的怪圈,“孤獨生前事,寂寞身后名”。
名將之后 青年才俊
  公元1238年,張弘范誕生在一個名將世家,他是蒙古萬戶張柔的第九個兒子。提起張柔,那可是蒙金時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他是河北定興人,蒙古軍南侵金國時,他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鄰親族數千余家結寨自保,得到定興令的官職,后來又累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興事。公元1218年,張柔在狼牙嶺被蒙古軍打敗,后來降于蒙古。
  元太祖仍命他担任舊職,1125年,張柔受封為千戶、都元帥,勢力大大擴張,后隨速不臺圍攻汴京。公元1233年,金元帥崔立獻城投降,張柔又隨塔察兒攻克蔡州,金亡。也是這一年,張柔因功被窩闊臺提升為萬戶,兼管軍民,成為獨霸一方的漢軍首領。
  張柔雖是武將,卻深慕中原文化,著意延納流落民間的漢族士大夫。攻占汴京時,許多將領搶掠子女玉帛,他卻搶出了《金實錄》這部珍貴文獻,而且還把金朝最后一科的狀元王鶚延聘入自己的幕府,在張柔的幕僚中,匯集著樂夔、敬鉉、郝經這樣的俊才。
  張弘范出生時,已是元太宗窩闊臺十年,距金亡已有四年之久,這就有力地駁斥了他是所謂金國叛將的說法。張弘范有八個哥哥,兩個弟弟,張家在元初是有名的藏書家,據說藏書過萬卷。名儒郝經為子弟們的家庭教師,在這樣的薰陶下,張弘范迅速成長為一個文武全才的年輕將領。公元1256年時,二十歲的張弘范已經“善馬槊”,頗能為歌詩,儀表出眾。
  這一年,時任順天路總管的張弘略,要赴皇帝駐地述職,于是留下張弘范代司其職,年輕的張弘范清正廉明,史載“吏民服其明決”。當時,蒙古軍殘暴,所過擾民,但只要在順天府境內鬧事,張弘范必定“仗而遣之”,決不留情,蒙軍畏其威嚴,過境無敢犯者。
  這段經歷不禁使我們想起文天祥的早年,這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忠臣,年輕時卻是“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兩相比較,結果耐人尋味。
  公元1260年,忽必烈繼位,改元中統,張弘范被任命為御用局總管,由此受知于忽必烈。公元1262年,盤踞濟南的漢人軍閥李f起兵叛亂,張弘范率兵二千會合親王合必赤討伐。正是在這次戰役中,26歲的張弘范指揮若定,建立奇功,初顯一代名將的風采。
  當時,張弘范軍于濟南城西,李f屢次出兵反擊圍城軍,卻偏偏漏過張弘范,這個詭計沒有未能得逞,張弘范判斷:“我軍營于險地,李f故意示弱于我,必以奇兵來襲,以為我不知道!”于是嚴加戒備,興筑長壘,內伏甲士,外設壕溝,開東門以待之。
  次日,李f果然率兵夜襲劫營,而士卒多陷入壕溝中,少數突入營壘者,也都被張弘范伏兵消滅,這次戰役還擒獲敵將兩員,老父張柔聽說后贊道:“真吾子也。”
  張弘范治軍頗得古今名將之法,他生平仰慕五代時楚國名將王環,并效其所為,士卒凡有疾病創傷,一定親往探視,照顧醫藥;不幸死亡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鄉;凡有賞賜,必定分給部屬;正是因為如此,張弘范深得軍心,威望日隆。公元1264年,兄長張弘略奉調入京宿衛,忽必烈親賜虎符,正式任命張弘范為順天府總管。
  也許是郝經的教誨,張弘范為官,重視民間疾苦,公元1265年,他移鎮大名時,適逢洪水成災,百姓房舍漂沒,無力繳租,張弘范即令全部免除。后來,有司彈劾他“專擅”,向忽必烈告狀,張弘范在忽必烈面前申訴:“今歲水潦不收,而必責民輸,倉庫雖實,而民死亡殆盡,明年租將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則歲有恒收,非陛下大倉庫乎?!”
  此言深通牧民之道,更兼辭鋒甚銳,可知張弘范不僅是將帥之才,而且有理民之干,忽必烈聞言,也大加稱贊,赦其專擅之罪,并說:“知體,其勿問”。
馳騁疆場 所向克敵
  公元1269年,元朝與南宋之間圍繞襄陽的攻防戰進入關鍵時刻,元丞相伯顏親率大軍前往增援,忽必烈命張弘范為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統率李f舊部助戰,張弘范奉命把守鹿門堡,斷絕襄陽糧道,同時阻遏郢州救兵。
  稍后,張弘范率軍千人移駐萬山筑城,城池剛剛完工,宋將夏貴突率大軍掩至,部下以眾寡懸殊,請求撤退。張弘范斬釘截鐵地回答“吾與諸君在此何事?敵至將不戰乎?敢言退者死!”言畢披甲上馬,與偏將李庭率騎兵二百人出陣,大破宋軍。
  公元1271年,張弘范在襄樊之間,筑“一字城”,割裂宋軍防御體系,開始了對樊城的重點進攻,激烈的戰斗中,張弘范肘部中流矢,他裹創晉見主帥,提出以水師截江道,斷絕樊城救援,然后水陸并進的作戰方案。結果,元軍經過輪番進攻,很快拿下樊城,宋將范天順戰死,牛富率兵百余巷戰,兵敗后投火自盡。樊城一破,襄陽守將形單影只,難以再守,于是守將呂文煥只好投降了元朝。歷時六年的襄樊戰役,就此以元勝宋敗而結束,這是宋元之間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宋朝失去最后屏障,滅亡已成定局。
  班師后,張弘范以襄樊之功,受到忽必烈“賜錦衣、白金、寶鞍”的獎勵。公元1274年,伯顏再次興兵伐宋,分兵二路,一道進攻淮西和淮東,直指揚州;一道由大將阿里海牙和張弘范率領,以降將呂文煥為前鋒,由襄陽順漢水而下,經武磯堡,直取臨安。
  南宋奸相賈似道畏敵避戰,雖然督師駐蕪湖,卻派宋京到元軍大營議和,請求以歲幣金帛換取茍延殘喘,但被伯顏斷然拒絕,賈似道遂命殿前都指揮使孫虎臣率步兵七萬駐池州,******統帥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艘橫亙江中,自己率后軍駐魯港。
  元軍不給賈似道喘息之機,張弘范率步騎兵夾岸而進,先攻孫虎臣,孫虎臣軍潰,逃到魯港,夏貴聞訊,也棄軍倉皇奔逃,宋軍江防完全崩潰,張弘范長驅直入,占領建康。當時,忽必烈以天氣正暑,恐大軍疲勞,因此命“少駐以待”,張弘范則說:“圣恩待士卒誠厚,然緩急之宜,非可遙度。今敵已奪氣,正當乘破竹之勢,取之無遺策矣。豈宜迂緩,使敵得為計耶?”丞相伯顏也同意他的意見,于是元軍進至瓜州,沿江列柵,準備繼續進攻。
  這時,宋揚州都統姜才率精兵二萬前來迎戰,姜才的軍隊號稱勇悍善戰,又阻水為陣,元軍望之有懼色。張弘范請都元帥阿術監陣,自率十三精騎渡水沖陣,因姜才陣堅不動,張弘范假意撤退,宋軍紛紛追趕,其中一名騎兵躍馬揮刀,逐漸逼進,張弘范突然掉轉馬頭,揮刀奮擊,敵騎兵應手而斃,余騎大驚失色,元軍乘勢猛攻,大敗宋軍,斬首萬余級。
南征先鋒 奪占臨安
  元軍攻占建康后,南宋京城臨安已經危在旦夕,宋廷發出勤王號召,但應者絕少,僅張世杰和文天祥等少數人。張世杰,原來是張柔的部下,張柔降蒙后,他南奔宋朝,后來成為南宋抗元統帥之一,最后以身殉國,死得也算壯烈。七月,南宋沿江制置使趙清、樞密都承旨張世杰、知泰州孫虎臣等大集舟師于焦山南北,準備與元軍最后決戰。元軍統帥阿術集合行省諸翼萬戶兵船于瓜州,阿塔海、董文炳集合行樞密院萬戶兵船于西津渡,張弘范等以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術、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揮******萬戶劉琛循江南岸,繞出南宋防軍之后,董文炳則直抵焦山南麓,和元軍劉國杰左右呼應,萬戶忽刺出擊中路,張弘范自上流來會師于焦山之北。
  這場會戰,宋軍全線潰敗,死者無數,張弘范率軍直追至圃山之東,忽必烈賜之以“拔都”的榮譽稱號,并加授為毫州萬戶。
  鑒于繼續抵抗徒勞無益,公元1276年正月,宋廷派遣宗室趙尹甫、趙吉甫攜傳國玉璽及降表赴元軍大營乞和,降表中以伯、侄相稱,伯顏派張弘范、孟祺、程鵬飛等人,先入臨安城,責以背約失信之罪,張弘范說服宋廷,取得宋王改稱臣仆,屈辱請降的表文。三月,伯顏入臨安,宋幼主趙顯(恭帝)及全太后等均被押送至大都。
  當時,南方各地的反元力量十分強大,不少城池降而復叛,蒙軍多以屠城鎮壓,而張弘范則不取此法,比如浙東變亂時,他就只殺了幾個為首者。公元1277年,張弘范加官進爵,被授予“鎮國上將軍”封號,兼任江東道宣慰使,這一年他四十一歲。
五坡大戰 忠義雙全
  公元1278年,文天祥、張世杰等人擁立南宋小皇帝趙罡,南奔廣州,不料趙罡病死于硐州島上,他們又擁廣王趙硐,改元祥興,繼續抵抗元軍。
  元朝政府當然不會容忍南宋政權繼續存在,于是忽必烈任命張弘范為蒙古漢軍都元帥,特撥二批蒙古軍歸他指揮,這在當時是超越常規的措施,連張弘范也上書說“漢人無統蒙古軍者,乞以蒙古信臣為首帥。”忽必烈答道“汝知爾父與察罕之事乎?其破安豐也,汝父欲留兵守之,察罕不從。師既南,安豐復為宋有,進退幾失據,汝父深悔恨,良由委任不專故也,豈可使汝復有汝父之悔乎?今付汝大事,能以汝父之心為心,則予汝嘉。”
  在金殿上,忽必烈賜給張弘范錦衣、玉帶等物,張弘范卻請求賜與劍、甲,忽必烈立即命令把武庫中最好的劍與甲陳列在大殿上,任張弘范挑選,忽必烈還鄭重告誡張弘范,說“劍,汝之副也,不用令者,以此處之。”實際上是給了他專征之權。
  臨行前,張弘范又舉薦西夏后裔李恒為副元帥,很快,這支由蒙漢混合組成的南征軍,水陸共二萬人,在張弘范率領下分道南進。張弘范任命其弟張弘正為先鋒,戒之曰:“選汝驍勇,非私汝也。軍法重,我不敢以私撓公,勉之。”元軍軍鋒所向,無人可敵,連下漳、潮、惠、潭、廣、瓊諸州,張弘正在五坡嶺與宋丞相文天祥的小部隊相遇,宋軍被打散,文天祥被俘。元軍要文天祥拜見張弘范,文天祥不為所動,拒不下拜,張弘范也沒有為難他!公元1279年,張弘范率領******,大舉進攻盤踞崖山的張世杰,開始滅宋的最后一戰,這時文天祥以戰俘的身份也被軟禁在元軍船上,張弘范要他寫信給張世杰,勸其歸降,文天祥就順手抄錄了自己的《過零丁洋》,交給張弘范算是答復。
  張弘范讀罷,也深敬文天祥為人,因此一笑置之,未再強迫他寫勸降書。這一段時間,張弘范與文天祥相談多次,部下一再勸告張弘范:“敵國丞相,居心叵測,不可親近。”張弘范笑說:“他是個忠義至性的男兒,吾保其無他。”
崖山勒石 功成名就
  一月,元軍主力到達崖山,張弘范派張世杰的外甥韓某,三次前往勸降,都遭到嚴詞拒絕。當時,張世杰尚擁有戰艦一千艘,他把艦只聯結成一字陣,“建樓櫓其上,隱然堅壁也”。張弘范封鎖海口,切斷了宋軍水源,宋軍饑渴,紛紛取海水飲,士卒疲憊不堪。
  元軍副元帥李恒從廣州兼程趕到后,張弘范“授以戰艦二艘,使守北面”。大戰伊始,將士請求先用炮轟,張弘范說:“火起則舟散,不如戰也。”可見,崖山之役,張弘范的戰略是務求全殲。次日,張弘范把軍隊分成四部,三面包圍宋軍,張弘范自率一軍相去里余,下令道:“宋舟潮至必東遁,急攻之,勿令得去,聞吾樂作乃戰,違令者斬!”
  海水漲潮后,李恒率領的元軍搶先投入戰斗,乘潮攻宋軍,不克,李恒等人順潮而退。這時張弘范軍中樂聲大作,這是總攻的信號,宋軍卻以為張弘范“且宴”,松懈下來。趁此時機,張弘范率舟師橫沖其前,元軍各部隨后跟進。雙方接舷后,元軍“弓弩火石交作”,頃刻擊沉宋軍七艘戰艦,激烈的戰斗中,宋朝水師大潰。
  眼看國破家亡,宋左丞相陸秀夫“驅妻、子入海”,自己抱著年僅七歲的宋帝趙咼投海死。張世杰沖出重圍,準備招集舊部;找尋趙宗室后裔再圖恢復,不幸遇大風浪,全船的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南宋王朝至此徹底宣告滅亡。史載,張弘范戰勝后,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此事被后人附會出“宋張弘范滅宋于此”的笑話,其實張弘范既非金臣,也非宋臣,何出此語?
  崖山戰役結束后,元軍置酒大會,張弘范對文天祥說:“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文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張弘范感其忠義,遣使護送他前往京師。文天祥的老友-宋朝禮部侍郎鄧光薦,是進士出身,因博學多識,被張弘范禮聘為愛子張的老師。
忠奸糾葛 誰人評說
  這年十月,張弘范班師還朝,忽必烈特別在內殿為他洗塵。然而,張弘范的身體卻每況愈下,由于長期征戰,積勞成疾,加上水土不服,染了瘧疾,張弘范返回大都后不久就病倒了。
  對于這位佐命元勛,忽必烈十分重視,特命尚醫前往診視,同時遣近臣臨議用藥,并命衛士到張家監門,止雜人毋擾其病。張弘范病危時,沐浴易衣冠,讓人扶掖至中庭,面闕再拜。退坐,命酒作樂,與親故言別。他拿出忽必烈所賜劍甲,交給兒子張說:“汝父以是立功,汝佩服勿忘也。”語畢,端坐而卒,享年四十三歲。
  張弘范死后被元朝追贈為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謚武烈,后又屢次加封。公元1311年,元朝又給他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公元1319年,元朝再加賜他為“保大功臣”,封淮陽王,改謚獻武。
  張弘范文武全才,他幼年隨郝經習文,頗擅詩歌,著有《淮陽集》、《淮陽樂府》,散曲內容主要是以鐵騎征戰自矜,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對于張弘范一生功過,向來爭議頗多,有人說他是開國良將,有人說他是無恥漢奸。其實,大丈夫處世只要立身清正,功彪史冊,又何必在意后人評說!

網載 2013-09-10 21:24:23

[新一篇] 孟子 激勵人心、傳頌千古

[舊一篇] 孤臣逆子,抗清復臺的明末民族英雄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