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后的合縱家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龐,“”字又作“援”、“煥”,即現在常用字中的“暖”,也有將龐誤作龐涓的。龐的家族出身不甚明確,但是在戰國時代龐氏知名的僅有三人,即龐涓、龐蔥、龐。龐涓知名度最高,在魏惠王時效力,龐氏曾經在魏國成為顯族。但是龐涓敗桂陵,死馬陵,此后魏國也一蹶不振,龐氏在魏國就失了勢。后來,魏王派龐蔥陪伴太子到趙國當人質,龐蔥担心此去之后魏王不再親近自己,便說了個“三人成虎”的寓言,然而后來他還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也有可能龐蔥因此就跑到趙國謀求發展,龐大約是龐蔥的后人,和龐涓能夠拉上點關系(說不定是龐涓的曾孫)。
  雖然說龐是戰國時代最后的合縱家,但是他的年紀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小。早在趙武靈王時,龐就曾經與武靈王論兵,為武靈王闡釋了“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義。武靈王于前299年讓位于惠文王,前295年死于沙丘之亂。也就是說,在前3世紀初,龐已經成年并受到武靈王的重視。武靈王是一個招攬人才很開明的人,以個人魅力吸引了大批名將名臣匯集趙國。但是沙丘一亂,人心四散,樓緩、樂毅、富丁、劇辛紛紛離棄,這也是趙國人才任用沒有形成一種良性制度的體現。依據龐論兵的史料,基本可以確定他的出生時間約在前320 年左右,他可能比后來出現的趙奢、廉頗、藺相如、樂乘等人都要年長。
  沙丘之亂后,趙國公子成、李兌當道,不久公子成老終,趙國為李兌把持。像龐那樣一大批曾經受到器重的人都被排擠,此后五十多年間不再見到這位年輕人了。當他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時,已經是一位垂垂老人。這五十多年間,龐的行跡無法把握,只知道他可能是跟隨了i冠子繼續鉆研學問去了。i冠子是楚國人,曾經也是武靈王帳下紅人,故趙武靈王表武士以i尾,豎左右為i冠。沙丘之亂后,i冠子、龐師徒倆就回到楚國,隱居深山,潛心修學。i冠子主張道家言,《漢書?藝文志》中有道家《i冠子》一篇,同時i冠子也比較關心政治、軍事、人生等問題,在繼承道家的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學派的觀點有所發展,這與戰國后期出現了很多兼收并蓄大家的趨勢也是符合的。龐跟隨i冠子修行,當然經常論對,所以后來i冠子、龐的門人完成《i冠子》一書時也就經常通過他們兩人問答的形式來闡述。在此期間,龐可能也開始著書,《漢書?藝文志》中兵權謀家有《龐》三篇,縱橫家中也有《龐》二篇。可見,龐應當是一個既通兵法、縱橫之術,又通黃老之說的人,他比老師i冠子更接近于雜家。
  前245 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偃即位,是為趙悼襄王。此時趙國兵權掌握在老將廉頗手中,悼襄王試圖廢去他的兵權,而任命長期担任廉頗副手的樂乘為將。廉頗還是沒能改去那種驕傲的秉性,拒絕交出兵權,趕走了樂乘,后來自己也畏罪潛逃了。這樣一來,趙國一下子少了兩位大將,再加上前264年左右趙奢病故,邯鄲之戰中藺相如去世,趙國到了人才凋敝的程度。到了悼襄王二年(前243年),北邊守將李牧率軍攻克了燕國的武遂(今河北武強西北)和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但是代、雁門、云中各郡尚需要將領駐兵防守,李牧無法回到邯鄲長期担任趙軍統帥。
  正在這個時候,不知道是誰想起了已經年近八十的“老不死” 龐,于是向悼襄王舉薦這位可以算是四代元老的人物。悼襄王立刻接見了老龐,并向他討教了治國之道,龐年雖老邁,但思維敏捷,順暢的回答了悼襄王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兩人一拍即合,悼襄王隨即任命龐為統帥。
  前242年,好大喜功的燕今王喜完全沒有吸取當年栗腹喪師六十萬的慘痛教訓,又詢問大臣劇辛能否趁趙國換帥之際撈他一把。這個劇辛也不是一般人物,當年在趙國也曾服侍過武靈王,他是法家的代表,又著作《劇子》(又稱《處子》)九篇。沙丘之亂后,劇辛聞得燕昭王思賢若渴,便前往輔佐,和郭隗、樂毅、鄒衍齊名。在燕國他可能實行了一定的變法圖強,所以后來燕昭王的國力才會如此之強。聯軍破齊前夕,劇辛作為燕國的使節和鄒衍一起游走各國,達成對齊國的包圍綱。聯軍大敗齊軍于濟西后,劇辛曾經和樂毅爭論過是否要進一步攻入齊國腹地的問題,他主張逼迫齊國割地,獲得實際利益,說明他是一個比較謹慎小心的人。四十多年過去了,劇辛也可能由于燕武成王家族的排擠而沒有繼續得到重用,但是這時他重新得到了今王喜的賞識。也已經七十多歲的劇辛,憑借著自己當年與龐共事時的印象,對龐做出了評價,他認為龐是“易與”的。于是,燕國即以老劇辛為帥,南下攻打趙國。
  這正是龐第一次帶兵實戰的機會,也可以讓世人看看他究竟是孫武型的奇才,還是趙括型的紙上談兵之人。雙方的交戰狀況不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劇辛對龐錯誤的估計斷送了燕軍二萬將士的生命,也斷送了他自己的性命。他忘了人是會進步的,五十多年對于一個人來說改變會是驚人的。也許劇辛臨死前正在懊悔,如果自己提前幾年死去多好,這樣他就是一位將以盛名流傳后世的人物,然而現在卻落人笑柄。
  龐對燕國作戰的勝利不但穩固他在趙國的地位,也使趙國重新贏得了在列強中的威望。戰國最后一次合縱行動終于達成,龐名正言順的成為了聯軍統帥。這次合縱除了一向“謹事秦”的齊國和剛剛被打廢的燕國沒有參加外,三晉、楚國以及小國衛都參加了。五國聯軍于前241年收復了秦國從趙國奪去的壽陵(在當時恒山一帶)。龐認為,攻秦之師屢向西進攻,均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被阻,不如繞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關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國聯軍分路出蒲阪,進展順利,至蕞(今陜西臨潼北)時與呂不韋所率迎擊秦軍相遇,這已經是咸陽的大門口了。呂不韋分析聯軍情況,楚軍遠來,軍士疲憊,戰斗力不強,但楚為大國,影響較大,如楚軍戰敗,則聯軍必不戰自潰。他遂決定先以精銳部隊,乘聯軍夜間疏于防范之機,突襲楚營。楚軍偵知,自行東撤,此后便遷都于壽春。四國軍隊聞楚軍先退,軍心動搖。諸將皆請退軍,龐只好應允。于是,韓、魏、衛之軍也都回國。龐怒齊附秦,同時消除無功而返的結果,率軍攻取齊國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趙國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后回歸趙國。盡管龐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床異夢,協同不力,終于無功而返。從此,山東各國再沒有實際的合縱抗秦軍事行動了。(后來趙、燕、楚、越四國曾有形成合縱的態勢,但是被秦國姚賈破壞,死于襁褓之中。)
  這次龐率領的聯軍伐秦失敗雖然不全是他的責任,但是也體現出老龐開始力不從心了。他的兵法權謀也就止于這種程度了。
  由于趙國是這次合縱的主謀,所以成為秦國反擊的首選。同時,又因為龐發泄怒氣于齊國,也要防范齊國的報復。所以,悼襄王五年(前240年),趙國令將軍傅抵率軍駐扎平邑(今河南南樂東北),又令將軍慶舍率領東陽、河外之師防范黃河一線。這些都是為了防止齊國的反撲。當年,秦國的軍隊也開進了趙國。秦軍分兩路:一路由名將蒙驁統帥,北出太行,攻打趙國的龍(今河北行唐)、孤(今河北行唐北)、慶都(今河北行唐附近),試圖切斷邯鄲周圍地區與北方代、雁門的聯系,防止李牧南下救援邯鄲。另一路則由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成蛟率領,預期從上黨的屯留(今山西屯留南)東出太行,直逼戰國都城邯鄲。之所以讓成蛟統帥大軍攻打邯鄲是因為他曾經在趙國担任人質多年,對于邯鄲周圍的狀況相對熟悉。不過,秦國似乎錯信這位年近十八歲的王弟,他率領的大軍在屯留長期逗留,止步不前。這就造成蒙驁的北路大軍變成了孤軍深入,趙國可以充分騰出手來殲滅北路的秦軍。于是龐親率大軍北上打擊蒙驁。蒙驁軍隊結寨于曲逆(今河北順平)西南的都山。龐認為:都山之北惟堯山最高,登堯山可望都山,宜往據之。于是使扈輒率兵2萬先行,軍至堯山,先有秦兵4萬在堯山駐扎,被扈輒沖上殺散,趙軍確立了堯山的據點。蒙驁令張唐帶兵2萬前來爭山,龐大軍亦到,兩軍在山下屢戰。扈輒在山上舉紅旗為號,張唐往東,紅旗東指,張唐往西,紅旗西指,趙軍潮水般向紅旗指處圍裹。龐激勵將士:有擒得張唐者,封以百里之地。趙軍個個奮勇爭先,張唐奮力沖殺,卻不能透出重圍。這樣的險境還是張唐第一次遇到,此后對他造成了長期的心理障礙,他對于趙國的畏懼一直到甘羅勸說后才有所削弱。危急之時蒙驁領軍殺到,救出張唐,同回都山大營。這時成蛟一路仍然沒有動靜,蒙驁見形勢不利,只得撤退。龐派兵埋伏于太行山密林深處,亂箭射死蒙驁,秦軍大敗。
  這是龐繼大敗劇辛后又一次大勝利,殺死了顯赫一時的秦將蒙驁所造成的聲勢比打敗燕國的劇辛更大。不過我們發現,這時蒙驁也已經七十歲了,似乎當時和龐交手的都是老將。此次大勝使得秦長安君成蛟非常畏懼,成蛟在下一年(前239年)便背叛了秦國,他占據屯留和蒲i(今地不明,似在屯留附近)投降趙國。于是悼襄王將饒(今河北饒陽東北)封給了長安君。然而,不久秦國大軍平滅了長安君的叛亂,收復了屯留、蒲i等地,秦趙雙方暫時處于一種相持狀態。此時魏國已經被秦國打得不成國家了,斷為南北兩截之后,魏國被迫將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交給趙國。
  但是接下來的事態似乎向著對趙國有利的方向發展。前238年,秦始皇試圖親政,權臣蹦狽此婕茨狽矗毓萑肽諑抑校醞獾墓ヂ醞V埂K孀迸崖冶黃較毓舷魯氏執蠡謊奶疲喙啦晃ひ蒼諳亂荒輳ㄇ237年)受到牽連而被免職,軟禁在家。此時,李斯、尉繚紛紛登上秦國的歷史舞臺。
  然而,趙國卻沒能利用好這個挫敗秦國的大好機會,秦國的兩年內亂沒能給趙國帶來什么實際利益。歸根結底,龐只是一個戰術家,而缺乏戰略家的眼光。他知道秦國動亂衰弱,想到的是趁機攻打后方的弱小鄰邦燕國,而不是再次組織合縱攻入關中。前236年,龐率領趙軍主力北上攻打燕國。同時秦國內亂初定,雄姿勃發的秦始皇也派遣老將王翦、楊端和、桓t三路聯合攻打空虛的趙國。這次秦軍攻趙的時間拿捏得相當精準:當龐大軍攻打趙燕邊境的大梁(今河北順平境內)時,秦軍王翦部從上黨出兵,不久攻陷了閼與(今山西和順)、餮睿襠轎髯筧ǎ壞迸攻到燕國的(今河北任丘東北)時,桓t部攻陷了趙國河間六城(黃河與濟水之間);龐攻克陽城(今河北保定西南)時,秦軍已經會師將三年前魏國贈與趙國的鄴城以及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攻克;當龐聞訊揮師南下救援時,秦軍已經將鄣地(今山西高平西)全數吞并。而且,秦軍的行動雖然和趙軍同步進行,但是秦軍卻找到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救援燕國。
  趙國只得了北方邊境的幾座城池,卻丟失了南方、西方大片的領土,這不能不說是身為趙軍主帥龐的戰略決策失誤。這一戰絕對是得不償失的,趙國的力量進一步被削弱,離滅亡只一步之遙。趙悼襄王因此郁悶而終;龐也又累又急又氣又怨,再加上年已八十五歲,也就這樣一命嗚呼了。可嘆老將大器晚成,卻又不得善果。當年趙惠文王時,魏國芒卯以詐重,趙國就因為貪小便宜而割地辱國;后來孝成王又貪圖上黨之利,最終招致長平悲劇;如今悼襄王又貪圖魏國鄴城和燕國邊地的小利,最終失去了大片疆土。趙王三世為笑柄,祖孫三代脾性不改,這也是武靈王之后趙國越走越險的原因之一。
  從前242年龐大敗劇辛,至前236年龐得不償失郁悶而終,前后為趙軍主帥7年。雖然他是當時全中國數一數二的人杰,但是他卻沒能給趙國帶來復興,反而使得趙國更加衰弱。這也許就是老龐的最終宿命吧。龐死后2年即前234年,曾經是他副將的扈輒被秦將桓t破殺,同時斬首的趙軍將士有十萬。因為北邊大將李牧的勉勵支撐,趙國又頂住了6年,后趙王聽信讒言,派趙蔥代替李牧。李牧不從命,趙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并斬殺了他,撤換了司馬尚。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良將。三個月后,秦將王翦乘勢急攻,大破趙軍,殺趙蔥,虜趙王遷,趙國滅亡。
  前228年邯鄲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擄于秦軍,趙國徹底滅亡。下一年即前221年,秦滅齊,中國歸于一統!

網載 2013-09-10 21:24:31

[新一篇]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武安君

[舊一篇] 戰國末期被忽略的重要軍事家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