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站在現代與傳統的交會點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一個比較高端的教育論壇,聽到一位青年才俊的極具沖擊力的表達:應和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的轉型,中國教育借力課改,也正迎來一場深刻變革,正處在一個重要的關節點上,這就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
  我想,我們的語文教育又何嘗不處在一個重要的關節點上呢?
  幾乎是與新世紀同步,語文課改已然走過了六七個年頭。從課程標準的孕育誕生,到語文教材的“多元”呈現,從語文人觀念的更新,到操作實踐者潛心熱忱的探索,學習,思考,比照,揚棄,語文人盡管也享受了不少“喜新厭舊”的愉悅和欣慰,卻也經歷了太多“起落懸殊”“水土不服”的煩苦和陣痛,當然更不斷面對著接踵而至的困惑和疑慮。擺在絕大部分語文人面前的,有一個百思難解的問題是,中國語文,我們的母語教育,怎么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我們有過語文政治化的夢魘,也曾有過用愚昧的狂妄和華麗的包裝否定和破壞語文傳統的表演,當隨著政治的清醒而清醒,我們并沒有想到,我們依然會在不是黑暗的黑暗中摸索;當我們在傳統教育的定勢下,在應試的濃重氛圍中,高壓負重地蹣跚,拼盡性命去灌輸,我們以為這就是語文教學;當我們將原本豐滿的語文常青樹,肢解為零星散落的知識“枝葉”“藤蔓”,我們以為這就是天經地義的“雙基”。
  我們總是想脫胎換骨,可當我們一度拋棄“訓練”(因為“訓練”得過多過濫,曾經讓我們的語文變得索然寡味,讓語文教學幾乎變成了一種技術),但實踐后發現,課堂上圍繞所謂的“人文”而展開的信馬由韁的“務虛”和“空談”,原來與多而濫的“訓練”同樣可怕!
  我們總是想改變,可當我們試圖用“對話”作為利器來疏松滿堂灌和滿堂練的板結的土壤,結果卻看到了天馬行空的縹緲和無聊。
  我們總是想超越,可當我們試圖用“人文性”作為良方,來充實語文學科的性質,提升語文學科的品位,結果,似乎總認為播下了“龍種”,卻收獲了不少似是而非、與“人文”距離甚遠的東西!
  我們總是在祈求、期盼,我們總是在探索、調整!
  也有利好的消息,剛剛取代“教學大綱”以新名和新面孔問世不久的“課程標準”正在高層的授意下修訂,盡管我們并不知曉是由于“標準”制定者的自覺,還是實踐者的反映和建議引發,或者是其他什么偶發因素導致了這樣的“重大決策”,但它傳導給我們這樣的信號:一是標準并不是無瑕白璧,并不是如有些“權威”所言的就是至高無上、不可更易的鐵律,至少在當下還是有修補的空間和必要;二是“標準”在“先驅者”的奠基并反思下,在新生力量的融入和強大“民意”的沖擊下,應該會走得更平穩、更和諧、更科學,應該會體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戰略。
  于是,我們可以從一個語文人的角度作一點揣測,大量的實驗和實踐已然說明,沿著傳統的“預設”“一意孤行”,似乎不行;而試圖沖破傳統的“藩籬”,用比較多比較新的“借鑒”,讓中國語文“生成”“異域風光”的燦爛,很多人卻又承受不了這樣的語文“嫁接”之“痛”。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引領中國語文走出困局,誠然需要現代,但尤其需要傳統!于是我們可以如此判斷:中國語文,正站在現代與傳統的交會點上!
  交會點,是一個關鍵;交會點,更是一個機遇。認清這個關鍵,把握這個機遇,奮力前行,中國語文教育,就有可能或者完全能夠展開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那么,站在這樣的交會點上,我們語文人需要做些什么?
  研究并承繼傳統。
  課程標準提出的許多語文學習的新思路、新方法,誠然需要我們努力實行、運用,但母語教育傳統中許多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優秀的東西也需要我們旗幟鮮明地繼承落實。比如閱讀教學中的“朗讀”“默讀”、適量的“背誦”,比如揣摩、評點和科學而豐富多彩的“訓練”,比如多讀多寫、放任自由的課外閱讀和在此基礎上的比較分析,比如對語文“工具性”特征的重視和“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的優勢等,都值得我們高度重視、關注和研究。當然,在課改的核心理念和思想中,也有許多提法恰恰閃現著傳統語文教育的光輝,比如“三維目標”的概念,比如“品味”“感悟”的概念。這類情況也迫切需要我們加以認真辨析。繼承傳統的前提是梳理、研究并把握傳統。這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從古代教育傳統到近現代教育思想,從“三老”教育理想到當代錢夢龍、于漪、洪宗禮等教育大家的語文教育實踐。梳理母語教育的傳承關系和規律,清晰當前語文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來龍”與“去脈”,深入分析近代以來母語教育改革問題上的“體”“用”關系及其變化,逐步換來在繼承與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創新的良策,我以為是當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要務。
  梳理并解決問題。
  課程標準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名詞、新的表述,帶給我們許多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帶給我們許多視覺的沖擊。當然,也讓部分人有誤讀和曲解。比如三維目標的“三維”間是什么關系,設計教學時如何落實;比如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應該怎樣來理解,與傳統的做法是一種什么關系;比如當我們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時,那“教材”還需要“教”嗎?“用教材教”與葉圣陶先生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又有什么區別?當我們大力地倡導“品味”“體驗”“感悟”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時,同時需要思考的是,大量的中外經典名篇,現下的中小學生包括我們年輕的老師,憑什么去體驗,又憑什么去幫助感悟?我們現在很多問題上的莫衷一是,手足無措,跟這樣的轉型期里研究缺失、專家失語和實踐者的失措不能說沒有關系。比如,總聽到某些涉足課程標準的專家說,我們只負責標準的制訂,至于如何編寫教材和實施教學,那是編書和教書人的事;而有些編寫教材的專家也說,我們只編教材,至于怎么教,那是你們教書人的事。表面上看,這是陳述了分工司職的界限,似乎十分大度,給予了實踐者自主的空間;但實質上反映出此一領域體制上的致命缺陷,也表明了少數專家學養和道德方面的某些不足。
  試想,如此動及筋骨的改革,課標、教材、教學各方面如此大的變化,不同層面的專家與一線教師間是那樣一種距離,由此產生出的問題之多、問題之復雜,卻又少有人來梳理、研討并解決,坐望改革的成功又怎么可能?
  聚焦并深耕課堂。
  標準、理念、教材等一切問題,歸結點在課堂,沒有課堂面貌的改觀,就難以說語文課程改革的成功。這一問題應該引起最大程度的重視。我以為,無論是課標的調整,還是教材的修訂,都必須聚焦一點:讓教師好上課,讓課堂好落實!
  比如,強調“人文”,顧及“工具”,在課堂中如何“統一”呢?重視“對話”,淡化訓練,那課堂的基本模式又怎樣呢?重視“必修”,顧及“選修”,那各自的教學程式和方法又是怎樣的呢?這些基本的問題,在很多地區很多老師那兒,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更切實的,諸如教學設計、組織實施、調控管理、生成應對、機智呈現等,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定位和教學實效追求等關鍵性問題都得依據課改理念做出認真的分析并解決。
  課堂問題如何分析并解決?一方面需要專家的引領和指導,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是靠語文人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比如,課標和教材的橫空出世,消減了不少語文人的實踐自信和個性。理解不清新概念,讀不懂很多文章,成為許多語文老師的隱痛。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教材難度適度調整以外,只能指望教師自身的閱讀實踐和積累。比如,語文課堂中常見的分組討論,有人以為就是合作學習,實際上流于形式,效率低下,且極易造成兩極分化,說重了是一種“不道德”的學習模式。這就需要我們在實施中認真觀察分析,對照課改理念中“合作學習”的要素和操作程序,逐漸矯正。
  重視并發展自己。
  教育問題,本質上是教師問題。有人說,語文課改遭遇困難,說到底是教師素質問題。我盡管并不完全同意這個觀點,但我覺得在現代背景下,語文教師把重視并發展自己提高到怎樣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都不過分。因為語文老師太需要功底,厚重的語文功底可以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語文教師太需要眼界了,開闊高遠的眼界可以使自己的思想總是高屋建瓴,從而啟人心智;語文老師太需要機智了,教學機智的靈光一現,總會使學生豁然頓悟,從而漸生出智慧。
  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發展有別,語文教師的素養、眼界和智慧從哪里來呢?我覺得主要應該從下列幾個方面著力。一是要愛讀書,愛語文。一個不喜歡讀書、不熱愛中國語文的語文老師是難以想象、令人難以接受的。經常有人說,語文人最需要激情,一個不愛讀書和語文的人,怎么可能熱情洋溢、激情奔涌?二是要會讀書。讀書是有基本的規律和規范的,比如說把握文本的關鍵——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如此寫等等,就是閱讀的要領。讀書是需要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情感慢慢揣摩、仔細體會的,天長日久,就可以逐漸悟出門道、找到路徑,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三是在這樣兩方面奠基之后的用心教書。熱愛加上自己的輕車熟路,哪怕就僅僅是老師自身的現身說法,其教學也自能別開生面,令學生耳目一新、增識益智。四是實踐積累之后的不斷反思。大量的個案研究表明,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是教學者經由對自身實踐的不斷反思實現的。對照課程標準,對照教材編者意圖,對照語文教育規律,對照有效教學特別是有效課堂的要求,對照優秀實踐者成功的課堂教學案例,分析自己的實踐,分析自己的課堂,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日有所思,課有所悟,長此以往,其專業素養自能潛滋暗長起來。
  對語文教學改革,多年之前,我就曾有個基本的判斷,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一個合作的時代,也是一個需要不斷修補、不斷改良的時代,靠一種聲音、一種力量,想一錘定音已絕無可能。站在這樣的現代與傳統的交會點上,正是我們真正鐘愛語文的語文人聯手、出手并大顯身手的時候!也正因為我們語文人的攜手并肩、研究探索,中國語文教育改革沿著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之路必將走得又快又好!

中學語文教學京13~15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嚴華銀20082008
嚴華銀,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210013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13~15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嚴華銀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1:28:15

[新一篇] 中國語文百年的文化思考

[舊一篇] 中國象征詩派的產生與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