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體育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學習蘇聯模式,學習西歐模式,現在人們對于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相互關系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在重點抓好奧運戰略的同時,也把全民健身戰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可是細想一下,所謂的現代奧林匹克體育以及目前我們所開展的群眾體育活動項目中,絕大部分都不是中華民族的產品,我們在建設世界體育強國的過程中,其實是在學習和追趕其他民族的體育活動。而對于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體育活動的重視和開展程度則是遠遠不夠的。至少,和我們有56個民族、有12億人口的國情不相協調。從生態共生的角度看,民族傳統體育也是一個國家的體育這個生態圈中的重要一元素,如果這個元素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展,勢必影響其他元素的生存和發展。在中國這樣一個民族眾多、傳統體育豐富多彩的國度里,如果民族傳統體育得不到很好的發展,群眾體育就無法深入開展,進而使競技體育難有更大的作為。
1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的界定
所謂“民族傳統體育”,是指某一民族或某些民族在一定范圍所開展的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傳統體育活動。它是相對于外民族傳入的、現代新興的運動項目而言的。它也不是已失傳了的古代體育活動。它受一定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以及本民族自身的各種因素的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多在民族節日和民俗活動中開展,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它體現出民族文化的縱向繼承關系和橫向融合關系,是一種民族教育的手段,具有較普遍的娛樂、健身、競技功能。經過完善和規范化,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的優秀項目,可以推廣到更廣闊的區域,為更多的民族和人民所接受。
據上所述,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就是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傳承下來的傳統體育活動。
2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現狀和問題
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在文明歷史的長河中,民族傳統體育猶如萬花叢中的一朵奇葩,它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現了各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習慣以及心理狀態等。但在舊的政治體制下,民族傳統體育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有些甚至遭受人為的壓抑和扼殺,使得許多優秀的傳統體育活動近于湮沒。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人民政府把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提到了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把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事業作為民族工作和體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大力發展現代體育項目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整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積極地加以引導、扶持,開展多種形式的比賽活動。1953年在天津、1982年在呼和浩特、1986年在烏魯木齊、1991年在南寧、1995年在昆明舉行的五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盛會,受到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歡迎,在海內外產生了極佳的影響。特別是1995年第五屆全國民運會,全國55個少數民族的3300多名運動員會聚一堂,參加11個競賽項目、137個表演項目的競爭。 運動員不論來自邊陲還是來自中原,不論是來自江南水鄉還是來自北國草原,他們載歌載舞,把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藝術融為一體,展示出一幅幅龍騰虎躍、異彩紛呈的圖畫,上演出一臺臺充滿生機與魅力的活劇,成為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一次大檢閱。
民運會的比賽項目雖然越來越多(第一屆1個,第二屆2個,第三屆7個,第四屆9個,第五屆11個),競技水平越來越高,競賽規則越來越完善,但是我們不難發現,民運會的比賽項目和表演項目,較之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體育資源顯得太少了。據不完全統計,人們已收集到漢族傳統體育項目300多條,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670多條。如果以代表運動會水平主要標志的競技項目來看,第五屆民運會的11個競賽項目中,沒有包含進最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色彩的武術、圍棋、象棋、風箏等。
另一方面,就民運會的比賽和表演項目的普及程度而言,觀看民運會簡直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而離開民運會這個特定的場境,平日里我們不僅難以在競技場上見到民族傳統體育的比賽活動;就是群眾體育活動中,也很少有人進行或開展民運會上的活動項目。在中國人越來越豐富的娛樂、休閑活動中,民族傳統體育難得擁有一席之地。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人玩的內容和活動方式越來越多,但其中絕大多數是“舶來品”,如臺球、保齡球、高爾夫球、網球、賽車、沖浪、滑板、山地車等。盡管這些項目投資大(一家保齡球館動輒數百萬元)、消費高(進網球場、館最低也得幾十元甚至上百元)、占地廣(高爾夫球場隨手一圈就是一大片好地),但好之者依然趨之若鶩。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既豐富,也很精彩。每次比賽、表演、觀眾如堵,場上氣氛熱烈,或捉對較量,或單人或多人表演,即有趣又激烈,場地簡易,大多不需要器材,即或需要器材也所費不多。
那么,民族傳統體育難以擠進大眾娛樂天地,難以推向世界的原因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這其中既有傳統體育的包裝、推銷,更有規則的完善問題,而最主要的問題是存在于競賽體制這根最有力的杠桿上。
要完善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就要適應改革、開放的大趨勢,有必要對現行的組織競賽體制進行改革、調整,充分發揮民運會競賽杠桿的調節作用,確立遠大的奮斗目標,讓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走出國門,面向世界,求得更大的發展。
3 拳頭產品的啟示
中華民族的傳體育活動,在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創立了自己的拳頭產品,這其中,武術、圍棋、中國象棋、風箏等都具有代表性。
3.1 武術
中國武術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動作為主要鍛煉內容,兼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斗擊技運動三種形式的一個運動系列。
清代末葉,當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余波或者說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伴隨著西方資本擴張東漸時,逐漸流傳到華夏大地,并影響著傳統武術的發展。在經過“上洋體育”之爭后,開明的武術家開始借鑒西方體育,引進奧林匹克運動的競爭觀念,促進武術自身的競技價值在新的層次上回歸。1928年成立的南京政府中央國術館,制定并實施“國術考試”;1933年,民國政府第五屆全運會正式將武術列入比賽項目。但是民國年間的武術競賽考試,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便因國內外戰爭諸因素而中斷了。
新中國建立后,武術競賽體系得到了較好的發展。1959年,借鑒作為奧運會項目的體操的比賽方法及其競賽規則,制訂了《武術競賽規則》,標志著武術通過吸收奧運會積極因素,培養出了一個既繼承了武術傳統,又不是傳統武術簡單翻版的競技武術體系。此后,有關部門又按照競技體制的模式,制定并實施了包括部分分級的團體與個人錦標賽和單項等內容的競賽制度,頒布并實施了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技術等級制度。1989年,代表武術對抗的武術散手競賽,經過實驗列入了全國武術錦標賽,從而進一步完善了武術競技體系。
另一方面,伴隨著武術自身的發展,武術的價值也引起了國外的關注。本世紀70年代以來,“武術熱”傳到了世界很多國家。中國武術團(隊)頻頻應邀出訪,武術教練不斷應邀授外執教。外國武術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華訪問求學者日眾。據不完全統計,在1974年至1995年間,我國武術代表團(隊)應邀出訪近百次,在60多個國家進行了1000多場次武術表演。在近10年內,武術研究院和地方體委、體育院校,先后接受了十余國邀請,選派出120多位教練前往執教,受教人數達四萬余人。
順應國際武術活動發展的大趨勢,1985年由中國武術協會倡議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歐洲、南美洲、亞洲武術聯合會也相繼成立。1991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正式成立,并被國際體育聯合會接納為下屬單項協會,到目前為止,其會員國已達到70多個。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1991)規定,至少在75個國家和4 個大洲的男子中以及在至少40個國家和3 個大洲的女子中廣泛開展的運動項目,才可列入奧林匹克夏季運動會比賽項目。根據武術在世界的開展情況和發展趨勢來看,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會員國發展到75個,是完全有可能的。武術有可能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中最先躋身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個。
3.2圍棋
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充滿玄妙哲理的圍棋在世界上的發展、傳播、交流,則又是另一種情形了。
《世本》說:“堯造圍棋,丹朱善之。”《世本》成書于戰國,說明圍棋在戰國以前就已流傳了。圍棋出現以后,很快便以其特有的技藝魅力吸引著人們,迅速地占領著人們的娛樂領域,一代代地傳播下去,平民百姓、達官貴人,莫不好之,甚至出現了宮廷中專為侍候皇族寵臣的棋士,宮廷中設置官署管理棋手和圍棋活動。
南北朝時,圍棋走出了國門,傳到了中國的近鄰朝鮮(古之高麗),并經朝鮮傳到了日本,之后又經日本傳到了歐洲。
由于歷史諸方面的原因,圍棋發源地的中國,圍棋水平曾一度落后于日本,特別是日本侵華戰爭,阻斷了中日圍棋的正常交流。二次世界大戰后,中日兩國關系有了新的變化。特別是1972年9月, 實現了邦交完全正常化,為圍棋更大規模的交流和發展開辟了歷史新紀元。有識之士致力于圍棋事業的發展和提高,并努力促進兩國之間的正常交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圍棋界的整體實力有了相當快速的進步,在已經舉辦的十屆中日圍棋擂臺賽中,中國棋手的勝率逐漸提高,中日雙方并肩齊驅,為圍棋事業的發展共同努力,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吸引了海內外的強烈關注。
與此同時,作為中日圍棋傳播、交流中間地帶的朝鮮(這里的朝鮮,指地理意義上的),圍棋活動也在發展。特別是韓國的圍棋水平歷來很高,只是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而不被人們所知曉。有人作了一個粗略的調查,世界上任何有中、日、韓三國僑民居住的地方,業余圍棋水平最高的基本上是韓國人。近年來,由于開展了較多的國際交流,韓國較高的圍棋水平公之于天下,中、日、韓三國擂臺賽的水平可以說代表了當今世界圍棋的最高水平。
圍棋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日本傳到了歐洲。在美國,是戰后慢慢流傳的,在美國下圍棋的大部分是校園內的知識分子。歐洲的圍棋風氣較盛,有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比賽。而且歐洲的文化傳統,比較注重休閑的時間,認為圍棋也是一種文化,對它的態度就像對音樂一樣。在這種氛圍下,歐洲比如荷蘭最好的棋士,如今也能和中、日、韓的業余棋手相抗衡。目前世界圍棋聯盟30多個國家參加,每年舉行業余大比賽,雖然水準不一,但不允許職業棋手參加。無論怎樣,這對圍棋這門古老的體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提高和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3 象棋
源于中國、歷史悠久的中國象棋,盡管在往昔的歲月里,由于囿于社會下層,被貶為“販夫走卒”之戲。但是近百年來,由于它本身所特有的藝術魅力和雋永濃郁的文化內涵,始終成為深深扎根于廣大勞動人民之中、深受人們喜愛的體育項目。只是由于舊的社會體制所限,中國象棋和其它的活動一樣,或為茶余飯后的消遣,或為達官貴人所不齒,始終無法登上大雅之堂。
新中國建立后,由于黨和國家的重視倡導,中國象棋開始了“新生代”,以其嶄新的面貌躋身于體育運動的行列之中,得到了蓬勃發展,國人稱之為“圍棋”。1956年,國家體委把中國象棋列入正式體育運動,并設立了專門的辦事機構。1962年中國象棋協會成立后,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種規章制度和等級制度,為中國象棋的廣泛普及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隨著我國國民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中國象棋的賽事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從1958年在北京舉行的首屆全國象棋棉標賽到1995年底,僅全國性的象棋大賽已有100余次,已擁有男、女特級國際大師10人, 國家級大師15人,國家大師120余人。在象棋國際大賽中, 除首屆世界象棋錦標賽女子個人冠軍失手外,我國選手包攬了歷屆亞洲杯象棋賽、“七星杯”象棋國際邀請賽、亞洲城市象棋名手邀請賽、世界象棋錦標賽的全部冠軍。
與圍棋有所區別的是,由于中國象棋簡單易學、便于普及,使得海外棋界人士在衷心贊揚的同時,熱誠希望中國人能“挑班領銜”,把中國象棋推廣到世界各地。
據可靠記載,中國象棋較大影響的涉外活動,最早要追溯到到1935年。這一年,中國象棋高手謝俠遜應新加坡象棋協會和菲律賓青年會的邀請,挾技只身闖南洋,訪問了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以棋會友,交流棋藝,受到廣大僑胞的熱情歡迎。在總計241局中,謝俠遜以勝175局、負13局、和53局的輝煌戰績,受到當地報刊和民眾的贊揚, 僑胞譽稱其為“象棋之王”、 “天才圣手”。 1937年11月,謝俠遜再次挾技遠征,作救國之呼吁,通過“義賽”形式宣傳抗日救亡,歷時兩載,共募得5000余萬元,并征召華僑技工3300人回國服務。
當然,在一定意義上,謝俠遜的行為還只是民間的、個人性質的。真正開展國際交往,是在新中國建立后。1965年,我國派遣象棋高手楊官麟、胡榮華、蔡福如訪問越南。1976年和1977年,以陳羅平為首的菲律賓象棋代表團連續兩次訪華。接著,中國象棋代表團參加了在馬尼拉舉行的有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棋手參加的“四角”象棋對抗賽,這也是中國棋手最早參加的國際性比賽。通過比賽發現,由于諸多華僑的影響和傳播,中國象棋在亞洲各國有著深厚的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象棋向世界推廣的廣度和深度更加普遍和深入。1982年,國家體委把武術和象棋同時列為向世界推廣的項目,吹響了象棋走向世界的號角。此后,中國承辦和舉辦了一系列的洲際和世界象棋賽事,不但編織了象棋國際聯系的網絡,為象棋對外推廣起到了溝通搭橋作用,而且為世界象棋聯合會籌委會的成立打下了基礎,對加速中國象棋國際化的步伐起到了揚鞭催馬的作用。
隨著中國象棋在世界各地的普及,象棋組織也大為增加。1978年在馬來西亞的古晉成立了亞洲象棋聯合會,如今已擁有10多個成員國,中國是最早的成員國之一。這些年來,在歐洲、北美洲、澳洲等地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不少象棋協會和象棋組織,僅歐洲全國性的象棋組織就有意大利象棋協會、法國象棋協會、荷蘭象棋協會、德國全國象棋協會、荷蘭華人體育會象棋組、英國象棋協會等,一些地方性的象棋組織更是彼此呼應,蔚為壯觀。
這些象棋協會和象棋組織,成為當地象棋愛好者的活動聯絡中心,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參加象棋活動,使象棋活動出現了蓬勃發展之勢。
眾多的象棋組織,為中國象棋世界范圍內更大的聯合組織打下了基礎。1988年10月,第四屆“七星杯”中國象棋國際邀請賽在北京舉行期間, 成立了世界象棋聯合會籌備委員會。 經過四年的籌備與醞釀, 1993年4月10日,世界象棋聯合會終于正式成立, 標志著中國象棋的國際化又邁上了新臺階。
中國象棋,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優秀代表,必將在世界各地取得更大的發展。
3.4 風箏
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產生。后來,放風箏更成為人們普遍的一種娛樂活動。
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開展與活躍,我國的風箏以其精巧的工藝、優美造型、輕盈的骨架、堅固的結構而蜚聲中外,更因其集健身與娛樂于一身,而深受海外友人的歡迎。
十幾年前,山東濰坊市文化局組織一支風箏放飛隊出國表演。接受了美國朋友巧克列的建議,1984年4月1日,濰坊市舉辦了風箏節,以后又改為風箏會,每年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成為“體育搭臺,經貿唱戲”的成功典范。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風箏的消費也成為熱潮。玩風箏已不再是小孩子的“專利”,現在已發展到各年齡層次都有愛好者,成為一項全民的娛樂活動。
4 改革是出路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并非不豐富,也并非不精彩。但是,能走出國門的為什么僅僅只有這么幾項?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最主要的恐怕還是運轉機制。幾十年來,由于體制僵化,農業人口眾多,以及社會歷史諸多因素,中國在發現和培養體育人才方面落后于世界,在運動競賽體制上也有很多不完善之處。改革、開放給中國體育的騰飛帶來了契機,足球項目如果沒有單獨地成立一個實體化的協會,中國足球運動不向世界足球運動看齊,能有今天的火爆場面嗎?同理,武術、圍棋、中國象棋、風箏等,不完善其自身的競賽體制,不參與國際競爭,也難有今天的發展。
4.1 舊政權體制下,無人管理體育活動,固然束縛了它的發展。而過去由國家體委和各級體委統管、包辦的方式,既有其集中人力、物力辦大事情的優越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它們更大的發展。分析武術、圍棋、中國象棋、風箏這些拳頭產品走出國門的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既善于包裝、推銷自已,更充分地完善了競賽機制,以其特有的文化優勢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眾多的愛好者,產生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內發展自己,就應該向那些已走出國門的拳頭產品看齊,吸取其成功的經驗,與國際慣例接軌。
4.2 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研究的宏觀管理和扶持引導。 當前,對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的研究,還不普遍深入,許多重要問題尚有待于論證,體育理論界、民族理論界、歷史學界有許多科研課題,但對涉及“民族傳統體育”這門邊緣學科的研究,涉足者甚少,而多家、多學科聯合搞傳統體育學術研究的就更少了。全國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已開過五屆,但只在1986 年第三屆民運會時開過民族體育研討會, 1994年在昆明開過一次論文報告會,參加人數既少,理論上也未設定重點課題。國家體委和國家民委的有關部門也曾經開過專題研討會,但都未產生大的影響。可否學習奧運會、亞運會的模式,在舉行全國民運會的同時,也召開民族傳統體育科學大會,吸收民族工作者和體育工作者,就民族傳統體育有關問題進行重點攻關,使其與賽會互為襯托,相互影響。
4.3 同國際慣例接軌,民運會實行申辦制。 在現代奧運會的申辦過程中,每個申辦城市都將申辦變成了一個宣傳、介紹、推銷自己的大好時機,不管成功與否,其申辦本身就是一種參與活動。第六屆民運會,已定下1999年由北京市承辦,西藏設分會場。在有關部門宣布這個決定之前,人們印象中只有西藏申辦,至于在北京舉辦、西藏設分會場的意義,一般人則不甚了了。建議有關部門,今后將民運會的承辦工作特別是申辦競爭,搞成真正意義上的申辦,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借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讓全社會都來關心重視民族傳統體育,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4.4 改革民運會的賽制。現行的民運會競賽體制, 沒有包含漢族在內,漢族的一些傳統體育活動未能進入民運會。民運會應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若此,則可將漢族及其傳統體育活動納入到民運會中。
4.5 另外,民運會比賽的安排,也應做一些改革調整。 如奧運會一樣,民運會也有項目膨脹之趨勢。第五屆民運會上11個競賽項目、137 個表演項目,而各地挖掘、整理的還不在少數,北京市挖掘、整理了100多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其中30 多個已初步形成了簡單競賽規則,并且出版了《京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50例》。如果漢族再加入到民運會行列中來,那競賽和表演項目相加,絕不會低于200個。 這就給賽會帶來了一定的技術、資金、場地等的更高的要求和困難。我們可以學習第十一屆亞運會設立分會場(秦皇島)、第七屆全運會設立分會場(成都)的經驗,將今后的民運會確立主會場、分會場。既是民運會,在一定意義上說,其弘揚民族文化、提倡民族團結的意義超越了體育本身,何妨多設分會場,或者先進行分區賽或預賽,先在各個分會場或分區進行預賽和選拔賽,這樣,就近民族或者省份運動員參加比賽、表演,可以更充分地表現自己民族的文化內涵,而挑選那些精彩、優秀的項目到主會場參加決賽,使其更集中、更凝煉、更突出,宣傳、推銷的密度和效果自然也就加大了,這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提高、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實際上,第六屆民運會已經在這樣做了。
收稿日期:1998-03-09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濟南27~32G8體育于學嶺19981998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娛樂、健身、競技功能,但是它至今難以推向世界,甚至難以躋身大眾娛樂天地。吸取其代表性項目武術、圍棋、中國象棋、風箏走向世界的經驗,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要走向世界,必須加強理論研究,扶持引導;完善競賽機制,與國際慣例接軌;民運會實行申辦制,比賽項目、會場安排也應改革調整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機制/民運會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sports/ Contest mechanism/ The people's sports game.Some thoughts on march to the world of the Chinesenation's traditional sports (China sports museum, Beijing 100101)The Chinese nation's traditional sports, characteristicof its rich and varied forms,are of strong national culturecolor and such functions as enterlainment, body- building andathletics;nevertheless, it hasn't been pushed towards theworld and taken as a mass entertainment so far. The worldwidepopularity experience of its some forms such as Wushu, go,Chinese chess and kites shows, to help Chinese nation'straditional sports march to the world, it's a must to enhance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do supporting and leading work;make perfect contest mechanism and connect with theinternational practice;bid for the people's sports games andreform and adjust the contest events and the arrangement ofthe sports sites.中國體育博物館,北京,100101。 作者: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濟南27~32G8體育于學嶺19981998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娛樂、健身、競技功能,但是它至今難以推向世界,甚至難以躋身大眾娛樂天地。吸取其代表性項目武術、圍棋、中國象棋、風箏走向世界的經驗,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要走向世界,必須加強理論研究,扶持引導;完善競賽機制,與國際慣例接軌;民運會實行申辦制,比賽項目、會場安排也應改革調整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機制/民運會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sports/ Contest mechanism/ The people's sports game.
網載 2013-09-10 21: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