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當今各國的共同選擇,國外研究時間較早,形成了生態學派、環境學派、主流經濟學派和社會學派等多種研究思想,但最具權威性的研究當屬“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觀點,該觀點強調了人口控制在可持續水平、加強資源基礎、技術定向和對風險的管理,以及加強當前和今后滿足人類需要和愿望的能力,從這一涵義出發,我國學術界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也進入了十分活躍的時期,但縱觀這些研究,尚有許多不足,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文字描述多,數量模型少。鑒于此,本文從國民經濟指標核算體系出發,尋求可持續發展的代表性指標,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衡量方法,這不僅關系到對社會經濟發展進行科學評價,而且能從定量方面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實證分析。
一、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指標及計算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有相應的指標核算體系作支撐。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使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來分析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是一種用來分析一國國民經濟總體和各部門發展水平的有效工具,但是,按SNA體系計算的經濟總量指標如國民生產總值GNP(GDP)、國民生產凈值(NNP)等作為度量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是有缺陷的:一是有關對環境保護費用的處理,在SNA體系中,各部門投入到環保活動中的費用計入部門的總產值及增加值中,其結果帶來GNP(GDP)的虛假增長,同時SNA未考慮經濟活動引起的自然資源耗減和環境質量的下降。二是在SNA體系中,包括了國民生產、投入產出、資金流量、資金負債、國際收支等五大方面核算內容,但缺少人力資本的核算,而在可持續發展的總資本貯量中,人力資本與環境資本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建立反映可持續發展的指標核算體系,既反映總體存量的變化,又可對持續性發展進行衡量,顯然意義重大。
從目前國內外對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來看,大致有三種觀點:(1)以現有統計資料和數據為基礎,按可持續發展思想構造一個層次結構清晰的評價系統;(2)根據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重新構造一些新的指標,作為對傳統的GNP、GDP等指標的補充和修正;(3)徹底改革現行的統計指標體系,重新構造一種能從總體上描述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等綜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以取代現行的GDP、GNP為重要衡量標準的指標體系。筆者認為可以吸收第二種觀點和第三種觀點的長處,建立既反映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容,又必須對傳統的GNP、GDP等指標進行修正的一種可持續收入的核算體系是較為可行的。持續收入的提出,意味著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GNP的調整,它反映了不降低總資本存量情況下的收入水平,在此基礎上計算國民生產凈值(NNP)。
其公式為:NNP=GNP-D[,m]-D[,n]
D[,m]表示人工制造資本的折舊額,D[,n]表示環境資本的消耗,但是,這種持續收入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單純的環境資本的減少并不意味著發展的不持續,有些環境資本的減少可以由其它資本的增加來彌補,為此,必須考慮環境資本的消耗,是否引進環境資源的數量使用,又要考慮是否引起資源的降級即環境資源的質量使用,前者稱為資源的耗減,后者稱為環境降級的虛擬環境費用。在考慮了這些因素以后,有必要對可持續收入法作適當的修正,其計算公式為:NNP=GNP-D[,m]-D[,n1]-D[,n2]
這里的D[,n1]和D[,n2]分別表示資源耗減和環境降級的虛擬環境費用。
這種核算體系的可行性在于不僅遵循了SNA體系關于投入和產出、供給和需求以及資金流動等內容的核算范圍,而且保持了SNA體系已長時期被大多數國家廣泛使用的穩定性,同時,將人力資本、環境費用單獨列出,也便于對傳統的SNA指標與修正后的指標進行比較,從而使傳統的統計分析與環境分析較好地結合起來。
二、可持續發展的代表性指標及考核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個主要課題是經濟增長、質量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針對工業發展造成的全球環境狀況惡化提出的經濟增長戰略,即在合理使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用什么指標來衡量長期持續發展,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被世界各國視為最重要的經濟變量之一,如何把握經濟增長速度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筆者認為,用修正后的GNP(GDP)的發展速度或增長速度來衡量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是較為合適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標。因為:
第一,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用GNP制定的。
第二,GNP(GDP)不僅僅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總量,而且能全面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
第三,修正的GNP(GDP)扣除用于環境保護最初投入的實際費用,而且將生產部門因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而產生的虛擬環境費用視為中間費用從GNP(GDP)扣除,這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指標核算體系的要求
第四,GNP(GDP)增長速度同時可以反映人口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聯系人口水平,用人均GNP來衡量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是有現實意義的,其公式:
報告期人均GNP人均GNP增長速度=────────--1
基期人均GNP
報告期GNP/報告期平均人口
=─────────────--1
基數GNP/基期平均人口
1
────────
=報告期GNP 報告期平均人口
─────×────────--1
基期GNP 基期平均人口
GNP發展速度
=──────--1
人口發展速度
這個公式說明,當人口發展速度小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時,人均GNP增長,如果人口發展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人均GNP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因此,人口適量控制和環境資源的保護一樣都是GNP增長的重要因素。
三、可持續發展的反映指標及評價
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目標是多重的,即經濟發展的持久性,資源開發利用的持久性和生態系統的持久性,它要求建立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但我國長期以來高速度、低效益的經濟增長已經對環境資源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影響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如何提高效益,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建立和評價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指標實屬必要。筆者認為在修正后的SNA核算體系下,反映GNP(GDP)的指標主要有:
1.能源利用率指標:在SNA核算體系下,一般是用中間消耗的產出率出來反映,能源是中間消耗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國民經濟的瓶頸產業,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大大落后于許多國家,提高能源利用率,不但是提高宏觀經濟效益的主要方面,而且是考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其公式為:能源利用率=GDP/能源擁有量。
2.社會生產消耗率:也稱社會中間投入率,是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在生產中消耗的物質產品、服務資源與社會總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它是反映物化勞動的經濟效益指標。
全社會中間投入 全社會總產出-GDP社會消耗率=────────=─────────
社會總產出 社會總產出
=1-社會增中值率
3.資源產出率:反映每單位資源耗量所生產的GDP,這個指標說明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資源產出率=GDP/資源總量。
4.投資效益系數:是以一定時期內新增加的GDP與引起的這一增加的投資額對比的結果,投資效益好,表明用同樣多的投資,可以增加更多的GDP,其計算公式為:
投資效益系數=報告期GDP/上期投資額
由于投資不能在當年產生效益,因此,計算時常采用一年的時滯即采用上一期的資金投資額。
5.科技進步效率——技術貢獻率,以反映國民經濟的技術含量,即技術進步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貢獻,它是評價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及潛力的重要指標,該指標如何建立,國內外都還在探索中,從目前提出的方法看,有的本身不夠完善,有的難以收集到資料,有的計算方法復雜,因此,在這里只衡量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其計算公式:技術貢獻率=年技術進步速度/年GDP增長速度
其中,年技術進步速度=年GDP增長速度-α×年資金增長速度-β×年勞動增長速度
α為資金產出彈性,β為勞動產出彈性,α、β可用回歸估計或賃經驗確定。
以上從不同方面建立了宏觀經濟效益指標體系,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指標對GNP(GDP)的影響,在用這些指標來評價可持續發展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指標表現為效益提高,有的指標表現為效益下降,這使得我們難于從總體上評價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基礎上,形成一個綜合指標對可持續發展進行綜合評價,這不僅有利于正確處理速度、效益的關系,而且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從國內外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狀況來看,指標體系的量化分析仍處在探索當中,通常采用權重加權法,即按不同指標所占的權重進行加權,最后得到綜合指數。
除了這種方法以外,筆者認為功效系數法可以作為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種有效方法。功效系數法按多目標規劃原理來綜合評價可持續發展的結果是可行的,其具體作法是:
第一,選定指標,并確定其滿意值和不容許值。
第二,求各項指標的功效系數D[,i]
附圖
根據反映可持續發展的各項指標,通過這種評價方法,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可持續發展的狀況,使這種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統計與決策7武漢4~6F104統計學、經濟數學方法曾國平/劉渝琳19981998曾國平 劉渝琳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貿法學院 作者:統計與決策7武漢4~6F104統計學、經濟數學方法曾國平/劉渝琳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