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今年是全面實現國民經濟發展“九五”計劃的最后一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任務很重。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正在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要積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基層組織、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優化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和保持農村穩定的目標。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我們要圍繞調整結構、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三個重點,認真落實各項措施,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運行質量和效益。
      一、1999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回顧
  1999年,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村穩定的目標,做了大量工作,保持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平穩增長的好勢頭。
  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在各種矛盾集中暴露的情況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發展目標。預計糧食總產量5億噸左右, 比歷史最高水平的1998年略減;棉花產量383萬噸,比上年下降14.9%; 糖料產量8535萬噸,比上年下降12.8%;其它經濟作物穩定增長;肉類5953萬噸,增長4%;水產品產量4100多萬噸,增長6%左右;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14%左右,經濟效益好于上年;農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3 %,農機總動力增長6.8%;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2205元,實際增長4%左右,有800多萬貧困人口越過溫飽線。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邁出重要步伐。各地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注重向農業、農村經濟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去年市場滯銷的早稻、南方冬小麥、北方劣質春小麥面積調減幅度較大,優質早稻、專用小麥和玉米面積擴大;棉花、糖料面積調減,油料、蔬菜面積增加,優質化進程加快。畜牧養殖和漁業結構有所改善。鄉鎮企業的運行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三是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農民收入繼續保持適度增長。中央明確提出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到農村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了減輕農民負担工作的力度,繼續落實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政策,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并大規模增加了農村基礎設施和扶貧投入,積極吸收農民工參加項目建設。上述措施,有效增加了農民的勞務收入、來自鄉鎮企業的收入和出售優質農產品的收入,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因農產品價格下跌給農民造成的損失。四是科技進步明顯,已成為推動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各地普遍把推廣優良品種、先進實用技術和提高農民素質,作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農、科、教結合,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和產業,使結構調整的過程成為依靠科技推動農村產業升級的過程。同時,許多地方重視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工作,民辦科技組織有新的發展。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工作也有不適應的地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農產品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的新形勢下,我們的工作思路和方式還不適應。在供給持續增加的同時,國內消費需求增速大幅回落,國際市場農產品的消費和價格持續疲軟,國內農產品出口受到制約。供求增長不同步,使去年農產品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的特征更加明顯,糧棉庫存持續增加,多數農產品積壓賣難,價格下跌。對此,如何開拓農產品市場,如何搞好產銷銜接,優化供給結構,我們經驗不足,辦法不多。二是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難度進一步加大的情況下,如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如何搞好對農民的信息服務,如何運用好有限的調控手段,我們顯得還不適應。特別是在農業調控目標由注重增加農產品產量轉向注重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后,如何引導農民開辟增收新途徑,我們思路不寬,工作跟不上。作為政府部門,我們要盡快調整工作思路、方式方法,與廣大農民一起,共同探索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新路子。
      二、轉變思想觀念,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上來
  做好今年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關鍵是抓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要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圈子,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拓展農民就業渠道,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要跳出以糧為主和傳統農業的圈子,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水平;要跳出區域發展中自求平衡的圈子,調整好農產品區域結構,使各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要跳出短缺經濟條件下一味追求農產品數量的圈子,在穩定有效供給的同時,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按需生產,以銷定產;要跳出過度開發農業資源的圈子,著眼于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本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當前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既不能畏難觀望,無所作為,也不能主觀決斷,盲目調整。要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穩步推進。二是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注意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結構調整中,要把一些不適宜耕作的土地退出來,還林、還草、還湖,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這從總體上會穩定和提高農業結合生產能力。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區域優勢適量壓縮部分糧食生產,發展效益更高的農業,但耕地要保護,基本生產能力要保持。糧食主產區要發揮糧食生產的優勢,要在不斷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適應市場,調整品種、品質結構,向提高產品質量要效益,向搞好加工轉化要效益。三是處理好政府和農民的關系。結構調整主體是農民,結構調整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和經營自主權。政府要把工作重點放在規劃引導和做好服務工作上,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著力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搞好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務。
      三、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為目標,認真落實好調整農業結構的各項措施
  在區域布局上,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效區要大力發展外向型、城郊型的現代化農業,增加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和特色出口農產品生產,形成優質農產品出口基地。中部地區要發揮糧食生產優勢,建立優質、穩產、高效的大型商品糧、加工專用糧和飼料糧生產基地。西部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要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時機,加快發展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特色高效農業和旱作節水農業。在作物結構上,要適當調減棉花、糖料和烤煙面積,穩定糧棉糖基地及優質高產田面積,重點壓縮低產地區和零星分散區的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經濟作物和高價值作物,逐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經濟作物產業帶、產業區。在品種結構和品質上,要大力發展優質糧、加工專用糧和飼料糧,盡快淘汰南方早燦稻、江南冬小麥和東北春小麥中的劣質品種;實行東北玉米大豆輪作計劃,大力發展東北優質大豆生產。棉花要加快發展優質棉,淘汰夏播棉。油料要擴大“雙低”油菜面積,重點抓好長江流域“雙低”油菜帶建設。
  把畜牧業作為一個大的產業來抓。東部地區和大城市效區要發展規模生產和畜產品精深加工,推進畜牧業集約化經營,加快實現畜牧業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實現養殖方式的突破,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草原牧區要加強草場改良,提高單位面積載畜量,努力恢復草原植被。要穩定發展生豬和禽蛋生產,加快發展牛、羊肉和優質禽肉生產,突出發展奶類和羊毛生產。要健全良種繁育、疫病控制、飼料生產三大體系,大力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
  繼續優化漁業結構。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業,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名特優新產品的比重,改革養殖方式,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加大漁業資源保護力度,嚴格控制捕撈強度,調整作業方式,繼續實施捕撈產量“零增長”計劃。大力提高漁業技術裝備水平,調整遠洋漁業結構,積極發展大洋性公海漁業。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著力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同時,積極引導休閑漁業發展,拓展漁業發展空間。
  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農機行業要調整農機產品結構,提高裝備水平,圍繞重要點作物、重點環節的機械化生產,加快農機化新技術、新裝備特別是作物收獲機具、糧食烘干設備、農產品精深加工設備,以及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技術的開發推廣。要進一步搞好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機具的更新工作,繼續組織好小麥跨區機收會戰,并逐步向水稻、玉米等其他作物和生產環節延伸。要大力推進水稻、玉米和大豆的機械化生產,推動大中城市效區和東部沿海等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要加強行業管理和政策引導,搞好農機社會化服務。
  順利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有四項基礎性工作需要抓好:一是搞好規劃,加強引導和指導。農業部已經制定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規劃、主要農產品優質化的分區域分品種規劃,各地也要抓緊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分作物、分品種、分區域的生產結構調整規劃或意見。二是加快優良品種選育、引進和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要認真實施“種子工程”、“養殖業良種工程”、“菜籃子工程”和“豐收計劃”。把開發、引進和推廣降耗增效技術、優化動植物品質技術、農產品加工保鮮及儲運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加快建設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和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要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產地批發市場,進一步完善、規范銷地批發市場;積極扶持發展農村個體運銷大戶、民間運銷組織、農村經紀人隊伍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和修訂農產品質量標準,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督監測體系,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實施農業名牌發展戰略,積極發展“綠色食品”。要抓緊建立和完善中央與地方的農業信息網絡,盡快實施覆蓋各省農口部門的農業部衛星通訊工程,加大為決策服務的力度。農業部和省級的農業信息網,要加快向縣級延伸,努力擴大信息覆蓋面。要大力推進“電波入戶工程”,通過多種方式向農民發布信息。四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加快研究制定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和發展規劃,加大對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改組、改造,建立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多渠道投融資機制,廣泛吸引社會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參與農業產業化龍頭建設。要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
      四、加快農墾企業和鄉鎮企業改革與發展
  農墾系統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大力調整農墾國有經濟布局。要加大對農墾經濟發展起核心作用的龍頭企業的改革,加強有產品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大型農墾工業企業和企業集團建設。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支持集體、個體、私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要大力推進農墾企業的戰略性改組,通過企業技術創新,調整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著力解決重復建設、布局分散和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實行企業集團公司制改革的墾區,要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國有農場的實際,積極發展多元投資結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推進政企分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部分小型農村可選擇依法轉讓、租賃、拍賣、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方式推進資產重組,轉換企業經營形式。要加強企業管理,特別要推行場務公開,強化民主管理,加大國有資產監管力度。進一步深化農墾企業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企業經營者隊伍建設。三是改善企業負債結構,減輕企業負担。十五屆四中全會出臺了一系列減輕國有企業債務的政策措施,農墾系統特別要把分離農墾企業辦社會職能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用好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及企業資產變現的政策。四是完善農墾社會保障體系。重點是做好職工養老保險工作。要抓住當前各地開展社會養老保險擴大覆蓋面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努力將農墾職工養老保險納入社會統籌。
  鄉鎮企業必須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加快改革與發展步伐。一要大力調整鄉鎮企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在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產品、高新技術產業、環保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同時,要注意發揮鄉鎮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距離近、聯系緊密的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二要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鄉鎮企業總體科技水平低下是影響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要把推動科技進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技術投入,建立技術創新機制,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技術開發機構和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三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機制創新。要加快建立鄉鎮企業集體資產管理、監督體系。鼓勵鄉鎮企業投資多元化,促進產權明晰和政企分開,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繼續創新鄉鎮企業經營機制,重點完善用工、人事、分配制度與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要切實加強和改進企業管理,完善規章制度,狠抓薄弱環節,實現鄉鎮企業由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由生產管理向經營管理轉變。同時,積極穩妥地搞好鄉鎮企業職工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試點。四要加強引導,優化企業布局。把發展鄉鎮企業和建設小城鎮緊密結合起來,加強鄉鎮企業的布局規劃,引導鄉鎮企業集中連片發展。新建企業原則上要建在小城鎮,有條件的老企業要逐步向工業小區和小城鎮集中。要通過產業轉移、技術轉讓、對口支援、聯合開發等方式,積極開展鄉鎮企業東西合作,加快東部鄉鎮企業產業升級和中西部鄉鎮企業發展步伐。
      五、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推進農業技術創新
  要以現有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農業院校的研究力量為基礎,按照經濟發展需要、區域特點和學科發展的要求,建立國家農業科研基地、產業綜合研究中心和區域農業科研中心,形成主要從事基礎和應用基礎、重大應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等社會公益類研究的、精干高效的農業科研體系;按照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要求,推動一批科研機構由科研型向科技服務型轉化,形成主要從事成果轉化與應用研究、成果引進與消費吸收、科技咨詢與服務結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動從事科技成果開發、實現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的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轉制為農業科技企業,形成農業科技產業體系。根據三大體系各自的特點,從事公益類研究的農業科研機構要在調整結構、分流人員的基礎上,按非營利性機構的機制運行和管理,政府主要通過政策扶持,采取競爭擇優的方式,提供科研項目和基地建設經費。公益類研究機構的農業科研活動要實行全成本核算,建立和完善“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機制,實行新的人事、課題、財務、收入分配、監督考核管理制度,逐步推行科技人員競爭上崗、全員聘任制和首席專家制。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原則上要實行企業化經營,對以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為主的中介服務機構,經認定后可按非營利機構運作和管理。農業科技產業體系要完全按照企業機制運行,積極通過科技項目投標等方式,從事共性、關鍵性、前沿性產業技術研究,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農業科技要創新,人才是關鍵。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和造就農業科技人才,形成一支懂科研、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大軍。要切實加強農業教育特別是農業科技培訓,加大“綠色證書工程”和“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實施力度,不斷提高基層科技人員和農民的科技素質。農業科研、服務單位和企業,都要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和選拔人才,并通過多種形式吸引海外農業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六、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隊伍,轉變推廣機構服務和經營機制
  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農業部等部門《關于穩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意見》。各級農業部門一定要緊緊圍繞貫徹這一文件,一手抓推廣體系和隊伍穩定,一手抓推廣和服務機制轉換。
  下大力氣穩定農技推廣體系和隊伍。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協調,配合有關部門,把穩定農技推廣機構和隊伍的政策落到實處。要繼續做好農技推廣機構的“定性、定編、定員”工作,對一些“三定”落實不好的地方,要加大協調和督促力度,確保及時落實;對于一些地方出現的非法拍賣、轉租、侵占、平調農技推廣機構財產以及隨意向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安插非專業人員等錯誤做法,要發現一起糾正一起。農業部要組織力量對各地貫徹落實《意見》情況開展檢查。要加快起草《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條例》,保護推廣機構和推廣人員的合法權益。
  積極轉變農技推廣和服務機制。各級農技推廣機構和人員要轉變觀念、轉變工作思路和方法,消除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克服“等靠要”思想,強化競爭觀念、效益觀念,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在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當中,以優質服務贏得農民信任,贏得生存發展的空間。要在保證完成國家賦予的公益性服務職能的前提下,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通過開展技術承包、技物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有償服務和興辦經濟實體等,壯大自身實力,增強服務功能。要積極參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探索試驗、示范、推廣服務相結合,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和銷售服務相結合,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相結合的農技服務新路子。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逐步打破用人制度上的任命制和分配制度上的“大鍋飯”,建立嚴格考核、競爭上崗、按崗定酬、以績付酬的機制。
      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不僅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和擴大內需的主要措施,也是順利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保證。我們要抓住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拉動經濟增長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增加農業投入,適當調整農業資金投向,做到“三個傾斜”。
  一要向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傾斜。在繼續組織實施“種子工程”,加快養殖業良種繁育體系及農業科研、教育和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抓好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應用工作的同時,要抓好動植物保護工程、無規定疫病區及畜禽防疫體系、漁業資源監測體系、飼料安全體系、市場信息體系、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環境檢測體系建設。
  二要向農業基本生產條件的改善傾斜。繼續抓好農產品基礎建設,逐步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化。農產品基地建設要適應市場需要,由普通農產品生產向優質專用型品種生產、加工轉變。繼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旱作農業示范基地、高標準農田和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建設,提高農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要向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傾斜。切實加強耕地、草原和水資源的保護,嚴格控制污染。大力組織實施“沃土工程”,增加秸稈還田面積,多利用有機肥。加大南方草山草坡和北方牧區草場建設力度,加快治理草原退化沙化堿化。堅決壓縮捕撈強度,完善漁業許可制度,繼續實行伏季休漁,保護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加強黃河、長江等流域和生態脆弱地區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有步驟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大力加強西部地區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抓好農村能源建設和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
  要切實加強農業基建項目和投資的監督管理,提高基建項目工程質量和投資使用效益,建立基本建設項目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完善項目質量監督檢查辦法,制定獎罚標準,開展項目執行情況的檢查。要結合調整農業結構,調整資金投向,突出重點,提高效益。要進一步拓寬農業投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集體、農戶、個體私營企業以及社會各方面增加農業投資。繼續加強農業對外開放,擴大農業利用外資規模,積極開展對外農業科技、經貿合作。
      八、狠抓農村政策落實,加強農業法制建設
  一是土地延包后的規范化管理工作。要妥善解決延長土地承包期工作的遺留問題,重點抓好延長土地承包期的后續完善工作,圍繞承包合同管理、承包費管理、機動地管理和土地流轉管理等,建立健全制度,形成工作規范。同時,抓緊有關農村土地承包的法規制度建設,切實把已形成的新一輪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下來,落實好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長期不變的政策。
  二是減輕農民負担的監督管理工作。當前在農民增收難度較大的情況下,做好減輕農民負担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今年,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減輕農民負担的各項規定,嚴格執行提留統籌費“一定三年不變”和農業稅收“據實征收”的政策;繼續對農村亂收費、亂集資、亂罚款和各種攤派進行專項治理;結合地方機構改革,配合當地黨委、政府做好鄉鎮超編人員的清理清退工作;繼續開展農民負担執法檢查,嚴肅查處加重農民負担的違法違紀行為和涉及農民負担的惡性案件。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積極參與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探索經驗,完善辦法,為全面推開創造條件。
  三是農村財務和集體資產管理工作。在完成清產核資的基礎上,明晰集體資產產權,管好用好集體資金,切實防止集體資產流失。按照中央要求,全面完成鄉村債務清理工作,采取措施制止新的不良債務增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已經形成的債務。結合基層民主建設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抓好村級財務公開工作,在繼續擴大覆蓋面的基礎上,重點抓公開的質量和效果,切實做到常公開、真公開。同時,繼續抓好農村合作基金會的清理整頓工作。
  四是配合做好國家糧棉購銷政策的落實工作。中央制定的以“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為重點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方針政策和由市場形成棉花收購價格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各級農業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繼續支持和配合有關部門執行好國家糧棉流通體制改革政策,促進糧棉收購優質優價政策的落實,保護好農民調整結構和搞好糧棉生產的積極性。
  五是農業法制建設工作。今年要做好《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民權益保護法》的起草以及《農業法》、《草原法》和《漁業法》的修訂工作,加快《農業機械管理條件》、《鄉鎮企業法實施條例》、《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條例》等立法進程,繼續做好有關法規配套規章的調研和起草工作。要加大農業執法力度,繼續推進農業行政綜合執法試點工作,積極探索統一、精簡、高效的農業行政執法路子。加強執法隊伍培訓,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業行政執法隊伍。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業法制宣傳工作,努力提高農民及全社會的農業法制意識,為依法治農奠定廣泛的社會基礎。
      九、繼續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努力實現扶貧攻堅目標
  要進一步增強扶貧攻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貫徹去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加強領導,狠抓扶貧政策落實,努力實現扶貧攻堅目標。
  要堅持扶貧到村到戶的有效做法,堅持以貧困村為基本扶持單位,以貧困戶為基本扶貧對象,集中力量,確保扶貧措施落到實處,收到實效。要多渠道增加扶貧投入,今年中央扶貧資金在近兩年大幅度增加的基礎上還將繼續增加,各地也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扶貧攻堅的需要,積極增加扶貧資金。要在規范運作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廣小額信貸的成功經驗。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的管理、監督和審計。要繼續把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種養業和改善基本生產條件作為重點,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特別是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組織科技人員幫助農民因地制宜地發展有特色、有市場的種養業項目,并在農業投資項目安排上,積極向貧困地區傾斜。要加強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動員全社會參與和開展各種形式的扶貧濟困活動。
  要加強調查研究,提出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工作思路。既要看到本世紀末還有一部分特困人口不能按期解決溫飽,又要看到已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溫飽標準還比較低,還存在返貧的可能。根本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需要作出長期的努力。因此,扶貧工作將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必須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要針對今后一個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新特點,研究提出下個世紀初扶貧開發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十、加強農業系統自身建設,提高干部隊伍素質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已全面展開,今年省以下機構改革也將全面推開。這次機構改革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工作大局和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業行政管理體系,各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做好工作。要科學合理地界定事權關系,劃清職責分工,該加強的一定要加強,該調整的要主動調整,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強化主體職能問題。中央實施機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精兵簡政,理順關系,強化宏觀管理職能。按照這一要求,不管機構怎樣變動,農業宏觀管理職能應該是加強的,主體職能應該是強化的,部門之間的工作交叉也應該是強化的。因此,各地要把這次機構改革看成是強化農業宏觀管理職能特別是主體職能的一次機遇,按照地方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積極主動地搞好改革工作。同時,認真做好日常業務工作,做到機構改革與業務工作兩不誤。
  機構改革后,機關工作人員大幅度減少,必須下大力氣加強農業部門自身建設,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一定要把“三講”教育經常化、制度化。要鞏固去年“三講”教育的成果,繼續抓好各項整改措施的落實。同時,要大力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干部隊伍素質。要繼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盡快引入競爭機制,加強干部輪崗和交流,形成一個有利于干部成長和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與環境。要改變過去那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工作方式,學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依法行政、依法治農。要教育和引導干部職工樹立公仆意識,發揚改革、創新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努力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十分注意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要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各項規定,繼續做好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查辦違紀案件、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和執法監察工作,特別要貫徹落實好農業部黨組《關于面向農業系統抓好行業糾風和執法監察工作的意見》,嚴格執行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罚沒收入“收支兩條線”的規定。領導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做廉政建設的表率,帶頭貫徹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提高防腐拒變的能力。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京8~14F2農業經濟陳耀邦20002000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2000年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做好九個方面的工作: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加快農墾企業和鄉鎮企業改革與發展;推進農業技術創新;轉變推廣機構服務和經營機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法制建設;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提高農業干部隊伍素質。陳耀邦,農業部部長。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學報京8~14F2農業經濟陳耀邦20002000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2000年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做好九個方面的工作: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加快農墾企業和鄉鎮企業改革與發展;推進農業技術創新;轉變推廣機構服務和經營機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法制建設;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提高農業干部隊伍素質。

網載 2013-09-10 21:26:11

[新一篇] 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走勢

[舊一篇] 中國農業的區域發展戰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