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構想——菱形發展戰略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
  1.梯度發展戰略和T型發展戰略的提出
  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政府為了改變舊中國形成的現代工業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區的工業布局,在協調沿海與內地的關系及建設“大三線”思想指導下,配合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在區域經濟發展問題上主要實行的是平衡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的重心主要放在中國的中西部地區。1979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隨著中國經濟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及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七五”計劃根據中國客觀上存在著的地區不平衡發展的特點,將中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提出:中國經濟的發展應首先從高梯度的東部開始,然后向二級梯度的中部和三級梯度的西部逐級推進。在這個戰略方針指導下,中國政府對東部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給予了投資和政策傾斜,使中國經濟的發展重心迅速東移。進入90年代后,隨著東部沿海經濟區的形成,在梯度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又提出了T型發展戰略:即由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發區為軸線構成的沿海經濟發展區,另一條軸線是:以開發開放浦東為契機,將上海培育為全國經濟的增長極,由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出發,通過加快發展長江沿岸經濟帶,沿長江向中國腹地縱深推進,這樣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就形成了沿海、沿江二條軸線,二條軸線的交匯點在上海。
  2.梯度發展戰略和T型發展戰略的評析
  (1)梯度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東部新興工業區的迅速崛起。新興工業區是指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五個省份。1978年至1990年和1990年至1995年上述省份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1.62%和16.61%,分別高于全國同期水平2.38百分點和5.67百分點。目前,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閩南金三角地區、杭嘉湖寧紹地區和蘇南地區以及山東膠東半島是全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
  (2)梯度發展戰略的實施配合了中國經濟市場化和外向化的進程。梯度發展戰略是在中國經濟向市場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的轉變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中國經濟的轉型首先選擇了東南沿海地區作為突破口,率先在該地區突破傳統計劃經濟的模式,向世界打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使其經濟逐步與國際接軌。目前,東南沿海地區已成為中國經濟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前沿。
  (3)梯度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新興工業區是以開拓消費品市場,發展高檔耐用消費品和加工型貿易作為自己的發展起點。新興工業區的發展啟動了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史上的第一次消費革命,這場革命迅速蔓延至全國,又進一步帶動了全國輕工業和出口加工業的發展,改變了中國經濟過于重型化的產業結構,使中國經濟開始以“低收入水平工業化陷井”中走出來。
  在梯度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其中主要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注意的地區差異問題。有關地區差異的論述見《CDI中國地區差異報告:1979-1994年》,這里就不在贅述,本文重點討論區域發展中的擴散效應問題。
  根據繆爾達爾地理二元經濟理論,地區不平衡發展可能造成“回波效應”,即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源等要素受地區收益差異的吸引,由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的現象。但當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作用和外部不經濟性擴大的影響下,可促使發達地區將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向不發達地區轉移,這就是所謂的“擴散效應”。從實施梯度發展戰略的效果看,東部地帶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也即“回波效應”比較明顯,新興工業區對國內和國際上的要素的引力尤為突出,但東部地帶對內擴散和帶動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新興工業區高速增長的源泉,主要是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要素的流動越來越受市場機制的支配,同時新興工業區正處在高投入高產出的經濟起飛階段,現階段還不可能實現大規模的生產要素由東向西的空間轉移,如果人為地促進這一轉移過程,勢必以犧牲資源配置的效率為代價。另外,在當前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的條件下,人為地促進這一轉移過程也會增大其交易成本。
  梯度發展戰略的缺陷在于,以東、中、西三大經濟帶劃分中國地區經濟技術梯度,不能精確地定義中國區域分工格局,因而難以在此基礎上建立各地區間的經濟技術的空間聯系。同時,梯度發展戰略也未明確地提出如何實現經濟發展由東向西部擴散轉移的方式和路線。
  T型發展戰略主要針對梯度發展戰略的缺陷而提出的。T型發展戰略的優點是:強化了中心工業區作為增長極的作用,較為清晰地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由東向西的推進路線,但是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各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通過擴大上海作為中心經濟城市的勢力范圍,實行軸線式梯度推進的開發戰略,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
   菱形發展——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新構想
  菱形發展戰略是根據各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原有的分工基礎,選擇若干發展條件較好、潛力大、區位比較優勢明顯的地區作為核心工業區,突出中心城市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建立多個增長極,建立以水路、陸路交通干線為紐帶的區間經濟技術聯系的經濟空間,采取點狀跳躍式的區域開發模式,形成菱形狀網絡式的發展格局。具體說,以京津作為中國北部的增長極點,以上海作為全國的增長極點;以成渝作為中國西部的增長極點;以武漢作為中國中部的增長極點;以穗深作為中國南部的增長極點,將上述五個極點聯接起來在地理空間位置上呈現出菱形狀的發展格局,在這個菱形范圍之內的地區將成為中國未來15年的經濟發展核心區。在菱形經濟發展核心區內,有五個核心工業區即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長江中游經濟發展帶、長江下游經濟發展帶和華南沿海經濟區;五大中心城市群即京津沈大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一線城市群、武漢和九江一線城市群;京廣、京九二條鐵路干線是聯結菱形南北二端的紐帶,長江為聯接菱形東西二端的紐帶。菱形區域發展戰略的空間格局的示意圖如下:
  (附圖 f1077c08.JPG
  津(1) 菱形區域發展格局
  在菱型經濟核心區外,還有一條貫穿中國東西的沿歐亞大陸橋經濟發展帶,這條經濟發展帶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不僅將成為下一世紀中國經濟大舉向西進軍的通道,而且是聯接亞太和歐洲大陸世界二大經濟區的紐帶,其發展將會開創世界經濟的新格局。
  菱形發展戰略強調發展核心工業區,但也不排斥次級核心工業區。次級核心工業區有:以齊齊哈爾——哈爾濱——綏芬河為東西線,以哈爾濱——長春——沈陽為南北線組成的T字型的遠東北經濟區;以銅川——寶雞——西安為頂點的關中大三角經濟區;以南寧、防城港、欽洲和北海組成的欽洲灣經濟區;廈漳泉金三角經濟開發區;有地處南昆——貴昆——黔桂——成昆——川黔“8”字型鐵路網軸心的昆明經濟區;還有地處沿歐亞大陸橋的二個重要經濟區,蘭州經濟區和烏魯木齊經濟區等。
  2.菱形發展戰略的主要特點
  菱形發展戰略是在梯度發展戰略和T型發展戰略基礎上的一個發展,但與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更為強調地區經濟發展中增長極的聚集和擴散作用。
  所謂增長極就是由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中心城市聚集發展而形成的經濟活動中心,這些中心城市具有生產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服務中心等多種功能。它一方面可以產生規模經濟和聚集效應推動自身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制度和技術創新帶動所有核心工業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建立核心工業區之間、核心工業區與次核心工業區之間、次核心工業區之間的經濟協作、優勢互補的聯系,就形成了網絡式經濟技術聯系的經濟空間,以此途徑實現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要素包括制度和技術創新機制向經濟不發達地區擴散和轉移。菱形發展戰略的網絡結構如下圖:
  (附圖 f1077c09.JPG
  津(2) 菱形區域發展戰略網絡結構格局
  從全國范圍考察,各增長極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并不是等量齊觀的,在上述五個中心城市中,上海、廣州和深圳對內對外的輻射能力最強。
  (2)有利于建立地區間的經濟技術聯系。
  菱形區域發展格局大大縮小了梯度發展戰略和T型發展戰略劃分的區域范圍,同時,菱形區域發展戰略采取跳躍推進方式,沿水路、陸路交通干線開發,這可減少生產要素空間轉移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從而有利于建立地區間的經濟技術聯系。
  (3)有于生產力合理布局。
  菱形發展戰略打破了按地理要素劃分經濟發展區和經濟技術梯度的模式,突出了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為各地區發揮比較優勢,合理分工奠定基礎。
  實施菱形發展戰略的對策
  1.建立比較完善的區域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地區間的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增強中心城市輻射能力。
  世界經濟發展歷史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實施證明:經濟發達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區域乃至全國的經濟增長極,其首要條件是成為市場極。市場極的孕育與發展,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能發揮中心城市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和擴散作用,就必須建立和完善區域性的生產要素市場。這包括:
  (1)在中心城市建立發達的金融市場,成立區域性的融資中心,債券發行和交易中心以及外匯交易中心,打破行政區界限建立區域性國家開發銀行和國家進出口銀行,使中心城市成為區域資金集散地。
  (2)在中心城市建立發達的物資商品市場,這包括原材料交易市場、商品批發市場、商品期貨市場,發展倉儲業和運輸業,使中心城市成為區域物資商品集散地。
  (3)在中心城市建立完善的技術市場。中心城市大都是區域的科技、文化中心。技術人才濟濟、科研成果累累。因此,中心城市應憑借此優勢,通過建立完善的技術市場,實現技術要素在地區間的交流,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此外,還應建立區域性信息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等。
  2.對中、西部實行投資和政策傾斜,重點應放在促進中、西部核心工業區和次核心工業區的發育和成長上。
  為了加速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差異,國家應在投資和政策方面加大對中、西部的傾斜力度。但對中、西部地區投資和政策傾斜不應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遍地開花,而是要講究投資效益,選擇一些發展條件相對較好,發揮潛力大、能夠支持和帶動整個地區發展的核心工業區,首先作為國家的政策和投資傾斜的重點,培養能夠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或增長帶。
  3.加速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設,完善區域內的交通運輸體系,為區域內及區域間建立緊密的經濟技術聯系提供物質基礎。
  菱形發展戰略所建立的區域間經濟技術聯系的網絡框架,是以發達交通運輸體系為基礎的。
  同時,無論是全國性統一市場還是區域性共同市場,其建立和發展必須以交通運輸暢通為基本條件。目前,貫穿中國南北的第二條大動脈京九鐵路已經通車、投入運營,這樣,菱形經濟核心區的交通網絡大框架已經形成。同時,西南地區出海大通道南——昆鐵路及成昆電力化改造等一批重點鐵路建設工程已經開工,正在加緊施工。這些交通大通道的建成,將為區域間建立緊密的經濟技術聯系提供了物質基地。今后,除進一步加強中國西南和西北的鐵路網建設外,還應特別重視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高速或高等公路網的建設。
  4.突破行政區界限,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隨著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的形成,區域共同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將向一體化方式發展。對于同質型地區,應通過區域內的協調和聯合,實行區域內水平分工,從而可減少由于過于分散,重復建設所造成的浪費,獲取規模經濟效益,對于異質的地區,應通過地區間的協調和聯合,實行地區間的互補分工,各展其長,優勢互補,充分發展各自的比較優勢。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突破行政區界限,應將行政區內的經濟發展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中,因此,國家和各級政府在政策上應鼓勵企業間跨行政區的聯合和兼并,并在稅收和資金方面給予支持,促進其向集團化,規模經濟方向發展。
   (致謝:本文在唐杰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在此深表謝意)*
  
  
  
開放導報深圳46-48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劉憲法19971997作者系綜合開發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開放導報深圳46-48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劉憲法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6:15

[新一篇]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轉換的政策取向及效果研究

[舊一篇] 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及相關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