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則始于80年代初。在起步晚、研究水平落后的情況下,我國學者奮起直追,努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20世紀即將結束之際,我們有必要對10余年來中國國關理論研究的發展做一番回顧與思索。
一、歷史回顧
西方國關理論自誕生后出現過3次論戰。由于歷史原因, 中國學者與第一、二次論戰無緣;令人欣慰的是,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們參與了國關理論的第三次論戰。此后,我國的國關理論研究經歷了3 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80—1987年)。80年代以前,我國國關理論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新形勢,為國關理論研究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從此,我國國關理論研究悄然興起,主要表現在:
1、開始介紹西方國關理論、 最早介紹西方國關理論的文章是陳樂民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簡介”〔1〕和“國際關系基本方法”〔2〕;最早介紹西方國關理論的學術著作是陳漢民的《在國際舞臺上》;接著,倪世雄和金應忠推出了《當代美國國際關系流派文選》。最先翻譯的兩本國關理論專著分別是詹姆斯·多爾蒂和小羅伯特·法爾格拉夫的《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和威廉·奧爾森等人的《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以翻譯引進為主,成為這一階段我國國關理論研究的特點。
2、自1984年一批復刊或增設的學術雜志開辟專欄, 為國關理論研究提供論壇。具有代表性的是《國外社會科學》、《國外政治學》、《國際問題研究》、《現代國際關系》、《世界政治與經濟》、《政治學研究》、《美國研究》、《歐洲》、《國際展望》、《國際觀察》、《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和社會科學文摘》、《戰略與管理》、《太平洋學報)等。一些大學學報也刊登國關理論研究文章。據粗略統計,在此階段,國內雜志上發表的國關理論論文和譯文共60多篇〔3〕。
3、80年代以后,國關理論進入大學課堂,如:北京大學、 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人民大學、外交學院、南開大學及幾所軍隊和地方的外語學院等。所設課程與國外的國關理論課程逐漸接軌。一些重點大學的國關理論專業開始培養研究生。
第二階段(1987—1993年)。在這一階段,我國國關理論研究又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1、1987年8月,在上海召開了首次全國國關理論討論會,與會者提出了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關理論的初步構想。以此為標志,我國國關理論研究進入了第二階段。此后,又先后召開了兩次關于如何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關理論學術會議,1991年6月, 北京大學國關研究所主辦了《跨世紀的挑戰: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國際學術討論會;1993年8月, 在煙臺由上海和平與發展研究所等單位主辦了《國際問題研究務虛會》。
2、我國學者推出了一批新的國關理論學術著作, 如張季良的《國際關系學概論》、倪世雄、馮紹雷和金應忠的《世紀風云的產兒:當代國際關系理論》和《沖突與合作——現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評介》、李義虎的《均勢演變與核時代》、潘光的《當代國際危機研究》、杜枚的《轉變中的世界格局》、白希的《現代國際關系學導論》、楊公素的《外交理論與實踐》、陳忠經的《國際戰略問題》等等。
3、進一步探索建立中國的國關理論體系。1986年初, 以王建偉等人的“努力創建我國自己的國際關系理論體系”一文為開端,關于這方面內容的一系列文章相繼發表,形成一股強勁的勢頭〔4〕。
4、繼續評介西方國關理論。 在已翻譯出版的有關西方國關理論的學術專著中,有相當一部份是在此階段出版的,如斯坦利·霍夫曼的《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肯尼思·華爾茲的《人、國家和戰爭》、漢斯·摩根索的《國家間的政治》、莫頓·卡普蘭的《國際政治的系統和過程》、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的《權力與相互依存》及卡爾·多伊奇的(國際政治分析》等。
第三階段(1993——至今)。1992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入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國關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在廣泛研究中逐漸形成個別強點。 今天中國國關理論研究的視角之廣是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所不能相比的。研究涉及到的專題有:時代特征、當代主要矛盾、國際格局、國際戰略、國際秩序、國際體系、全球環境、戰爭與和平、國家利益、國家安全、集體安全、南北關系、科技與國際關系、意識形態與國際關系、人權問題、主權問題、霸權研究、危機管理、國際沖突、文化與外交、國家力量、跨國公司與國際關系、民族主義、外交決策、相互依存、國際經濟與政治關系、地緣政治研究等〔5〕。 并且,我們已經開始在個別專題研究方面,如人權理論、世界格局、國際戰略和國家力量分析上顯出了較強的實力,不僅研究著述的數量多且質量高。從1990年開始統計,關于人權研究的文章近50篇,專著5部;論世界格局的文章近20篇,專著5部;國際戰略研究文章近16篇,專著4部;國家實力研究文章6篇,專著1部〔6〕。
2、在理論探索過程中逐漸呈現出中國特色。 盡管在中國國關理論是否要有中國特色以及在中國特色的內容界定上,學術意見并不統一;但是,我國學者循著3條途徑進行著的研究和探索, 其終極趨向卻殊途同歸,輻輳地聚向于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關理論:第一,重點研究我國領導人的外交思想。關于毛澤東外交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獨立自主、統一戰線和三個世界方面;關于周恩來外交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外交辯證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國家平等理論研究方面;關于鄧小平外交理論研究,包括: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外交思想、國際新秩序思想、和平與發展時代觀、第三世界戰略、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等方面。從1993年至今,有關鄧小平國際戰略及外交理論的文章已發表50篇左右〔7〕。第二,注重挖掘和研究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外交理論。至今已涉及的研究內容有:孫子外交思想、周恩來外交實踐與文化傳統思想、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外交、諸葛亮外交思想、李鴻章外交思想和曾國藩外交思想等。第三,在研究西方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到了這一階段,我們的研究已能夠在一些領域系統地對西方國關理論進行評析。譬如對塞繆爾·亨延頓的“文明沖突論”,我國發表的評析文章就不下40 篇〔8〕。其評論角度的多樣、審視態度的客觀,都標志著對西方國關理論研究日臻成熟,王緝思編輯的《文明和國際政治》便是一個很好的小結。
附表:1980—1996年我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關系理論文章〔9〕
階段 時 間 文章數(篇)第一階段 1980—1987年 64第二階段 1987—1993年 122第三階段 1993年—至今 176總計 1980年—至今 362
二、理論構建
隨著國關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的研究重點正在轉向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關理論體系。學術界在諸多方面逐步達成共識:
1979年鄧小平提出,要加強“世界政治的研究”〔10〕。“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11〕。在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的情況下,我國學者努力擺脫“背景+過程+展望=國際問題研究”的公式,探索用新的理論方法,科學地研究、預則國際新形勢。在建立中國國關理論體系的過程中,正確處理馬列主義理論與國關理論之間的關系。雖然歷史唯物主義不能取代國際關系的具體分析,但馬列主義的思想方法仍是我國國關理論研究的指導。盡管馬克思主義未能建立起完備的國關理論體系,卻蘊藏著豐富的國關理論內容。
除了共識之外,我國學術界在一些問題上也存在著分歧:
1、關于研究對象。有一種意見認為, “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對象應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以宏觀國際社會、國際集團和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國為對象;二是微觀研究,以研究國家,國家間雙邊、多邊關系,以及影響國際關系的各個環境為對象〔12〕。還有一種觀點強調,研究的對象是“主權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總和;是各國在國際范圍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法律等各種關系的‘合力’;是國際關系中具有普遍性、規律性、方向性和本質特征的高度抽象理論思維”〔13〕。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引出以上側重點各異的研究對象。不同定義的表述都合理的成份,可以通過切磋和討論,使研究對象的定義更具科學性。
2、研究框架。目前有以下幾種觀點:(1)國關理論框架應包括作為國際關系運行環境的時代特征;作為國際關系運行主體的各類型主權國家(包括區域性集團),其各自在爭取最大國際優勢地位過程中的行為模式及特征,及其在爭取最大國際優勢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優勢的形成過程〔14〕。(2)國關理論框架應包括一些基本概念( 如行為體、國家利益、國家主權、國家力量、國際體系、國際格局、國際秩序等);一些基本規律(如:影響國際關系變化發展的基本因素,經濟政治的相互關系與發展不平衡規律,國際關系的基本形式——和平、合作與競爭、沖突的基本規律,戰爭的根源與性質,爭取和平與發展的道路,以及時代特征與國際戰略等);一些基本原則(如: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民族自決等)〔15〕。(3)國關基本理論框架應包括: 時代、民族、國家主權和民族自決、戰爭根源、和平共處和革命不能輸出、國際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民心向背原則〔16〕。學者們在這個問題上分歧最大,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亦最多。
3、研究方法。目前主要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 要建立中國國關理論,必須用馬列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西方的實證方法存在著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17〕。另一派認為,在當前的國關理論研究中,方法論問題是我國國關理論建設中的第一要務,而在方法論研究中我們應當特別重視實證分析方法〔18〕。
4、關于特色問題。中國的國關理論要不要有中國特色? 持肯定觀點的人認為:(1)任何一種理論本身內在規定其必然要有特色,因為,凡理論都是相對的,相對性就是特色;凡理論都有個性,沒有個性、特性就沒有普遍性和共性〔19〕;(2) 中國的國關理論研究并非一張白紙。中國的傳統文化、第三世界理論、革命戰爭理論都是形成中國特色的促因〔20〕;(3 )社會科學總會打上階級烙印,國關理論作為一門社會科學不但有鮮明的階級性,而且必然同本國的文化傳統和實際相結合, 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征〔21〕;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則認為:(1)國關理論是普遍適用的科學,要“力圖克服民族主義的障礙”,提中國特色本身就不科學;(2)中國特色是一個意識形態概念;(3)突出強調中國特色會陷入理論實用性、片面性,削弱理論的學術性;(4 )特色形成不能預先設計,而有賴于理論自身的發展和成熟;(5 )中國學者的理論研究本身就帶有中國特色,不需畫蛇添足〔22〕。目前,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仍在繼續。
三、幾點思考
第一,中國國關理論的研究發展過程基本與改革開放同步。然而,它的研究水平與改革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還不適應。縱觀我國國關理論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從閉關鎖國走向改革開放之時,正是國關理論研究在我國悄然興起之際;國家逐年擴大改革開放之時,也是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在我國取得長足發展之際。改革開放是時代的必然趨勢,是國家民族走向富強昌盛的必經之路。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關理論研究在我國必將大有可為。但是,也必須看到,作為一門新學科,它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困難。我國國關理論學者,仍然任重而道遠。
第二,國關理論的建設,既需要專題研究也需要理論研究自身的構建。如果忽視一些最基本的理論構建,一味地陷入具體專題研究之中,就研究目標而言,則可能騖之愈切而偏離愈遠。國際關系學包括理論、歷史和現狀3個部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是國際關系學的一個分支。 在論述我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框架時,李石生教授概括為3 個主要方面:基本慨念、基本規律和基本原則〔23〕。這一提法涵蓋面廣且深,較為充分地體現出我國國關理論研究的特點,已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第三,中國國關理論要不要有中國特色;回答是肯定的。一方面,強調中國特色并不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強調意識形態概念,任何政治理論研究都有立場和視角問題,中國學者研究國關理論應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站在中國的立場為本國國家利益服務,這就決定了中國國關理論研究要有中國特色;另一方面,強調中國特色也并非與研究全球共同的國際關系規律相抵觸。就理論而言,從俯視的角度看世界各國間的關系,國際關系研究是有共同規律可尋的。但是,具體到一國與它國間的關系時,就不難看出各國的國關理論都具有本國特色。
第四,從我國國關理論研究的3個發展階段看, 建立中國的國關理論體系尚處于探索時期。我們雖然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國關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但與建立中國特色的國關理論體系的目標還相距甚遠,仍需加倍努力。
注釋:
〔1〕陳樂民:“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簡介”, 《國際問題研究》,1981年2月。
〔2〕陳樂民:“國際關系基本方法”,《理論研究》,1982年第196期。
〔3〕《全國報刊索引》,1980—1987年,哲社版,上海圖書館。
〔4〕王建偉、林至敏、 趙玉梁:“努力創建我國自己的國際關系理論體系”,《世界經濟與政治內參》,1986年第9期; 林至敏:“論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兩個優先課題”,《世界經濟與政治內參》,1988年第8期:石林:“關于創建國際關系理論體系的幾點看法”, 《世界經濟與政治內參),1989年第5期;薛龍根:“國際政治的概念、 研究對象和特點”,《世界經濟與政治內參》,1989年第11期;李石生:“馬列主義對國際關系理論的貢獻與發展”,《外交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 李石生:“關于創建國際關系理論體系的基本構想”,《國際政治論集》,梁守德主編,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袁明:“西方國際關系研究在中國:回顧與思考”,《國際政治文集》,梁守德主編,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章亞航:”如何建立我國的國際政治學”。《國際政治文集》,梁守德主編,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5〕《全國報刊索引》1990—1996年,哲社版,上海圖書館。
〔6〕《全國報刊索引》1990—1996 年,哲社版,上海圖書館:《全國新書目),1990—1995年,中國版本圖書館。
〔7〕〔8〕〔9〕《全國報刊索引》1990—1996年,哲社版, 上海圖書館。
〔10〕〔11〕《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80—181 頁,第167頁。
〔12〕〔13〕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編:(國際關系理論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5頁。
〔14〕和平與發展研究所編:《和平與發展》,1993年第 6期,第6—7頁。
〔15〕李石生:“關于國際關系學建設的幾個問題”,《外交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16〕《國際關系史研究會通訊》,1988年第12期,第6頁。
〔17〕李石生:“關于國際關系學建設的幾個問題”,《外交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18〕王勇:“論建立國際關系理論的實證方法——兼評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研究》,1994年第4期。
〔19〕梁守德:“國際政治學在中國——再談國際政治學理論的‘中國特色’”,《國際政治》,1997年第1期。
〔20〕〔21〕袁明主編:(跨世紀的挑戰——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重慶出版社1992年版。
〔22〕梁守德在“國際政治學在中國——再談國際政治學理論的‘中國特色’”一文中,歸納出以上5條, 并提出相反意見。
〔23〕梁守德在“國際政治學在中國——再談國際政治學理論的‘中國特色’”一文中,歸納出以上5條,并提出相反意見。
歐洲 京 11~15D7 國際政治 倪世雄/許嘉19981998 本文作者將中國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分為3個階段, 分別概括了每一階段的特征和主要成果。文章還介紹了我國國際關系學界在研究對象、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關于我國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要不要有中國特色問題的不同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倪世雄: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許嘉: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博士生。通訊地址:上海松花江路2500號27樓205室300300 作者:歐洲 京 11~15D7 國際政治 倪世雄/許嘉19981998 本文作者將中國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分為3個階段, 分別概括了每一階段的特征和主要成果。文章還介紹了我國國際關系學界在研究對象、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關于我國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要不要有中國特色問題的不同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網載 2013-09-10 21: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