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王懷超,現任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教授。1981年畢業于南開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中共中央黨校,獲法學博士學位。近年來先后出版學術專著三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當前黨政干部關注的深層次思想理論問題》,主編著作幾十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一
  改革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途徑。因此,從現在起到下個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將是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否取得成功,中華民族的發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關鍵取決于目前正在從事的這場改革能否取得成效以及成效之大小。在社會主義改革的浪潮中,中國是最早提出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國家之一。早在本世紀50年代中期,黨和國家的領導層就在實踐中初步意識到了傳統體制的弊端,萌發了要變革傳統體制的念頭,并且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期和60年代初期,進行過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和嘗試。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改革,還是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中國20年的社會主義改革,從總體上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大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的理論創新和局部試驗階段——從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發表。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點是: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契機,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理論探討,尤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探討空前活躍,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施。中國的農民成為這場歷史性變革的先頭部隊。中國改革之所以是由農民率先挑頭,是因為中國存在二元經濟結構,農村與農民的貧困更甚于城市與其他人口。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農民是被貧窮逼上改革之路的。與此同時,城市也開始改革的探索,這一時期,城市的改革是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入手,進行綜合和專項改革試點,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積累了有益經驗。農村改革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結晶是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即家庭聯產承包制和企業承包制。這兩種新體制在理論上的新認識就是“兩權分離”說,即所有權和經營權可以分離。
  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創新和思想準備階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導思想上的三個轉變: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變到開放,從固守陳規轉變到大膽改革。實施這三個重大轉變的戰略決策,揭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新篇章。以此為標志,中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發展和思想解放為鮮明特色的新的歷史時期。
  第二階段:以城市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階段——從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
  這一時期,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科技教育及其它社會生活領域。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都較前一時期有顯著的進展,故稱之為全面的改革探索階段。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一個有關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這個文件的公布和實施,表明作為中國社會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對改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最重要的認識成果,就是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嶄新論斷,首次把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內在地結合起來。這就為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從而標志著中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從而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1985年9月,作出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1986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決議》分析了我國全面改革的新形勢,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明確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基本指導方針和根本任務。
  ——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有兩個突出貢獻:一是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二是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方針、內容和實施方案,從而把政治體制改革提到了議事日程。
  第三階段:總結經驗,整頓調整時期——從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決策到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發表。這一時期,從實踐上看,是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調整完善政策,為更健康地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從理論上說,是總結十幾年改革的經驗教訓時期,以便確立更加科學、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國的改革事業更健康、更穩妥、更順利地向前推進。
  第四階段:整體推進,重點攻堅,改革向更深的層次和更廣闊的領域拓展——從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巡談話至今。這一時期以來,有七件大事值得注意:
  一是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巡談話。這是新一輪改革潮的理論準備和思想動員,是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一份宣言書。鄧小平南巡談話的核心,是抓住時機加快發展。用鄧小平的話說,“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發展。離開了發展,什么也談不上。萬眾一心,加快發展,盡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是鄧小平思考問題、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是鄧小平一生的奮斗目標和追求,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
  二是1992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的思想準備和理論基礎是鄧小平南巡談話。十四大報告是鄧小平南巡談話思想的充分展開和發揮。其主要貢獻是: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號召全黨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的階段。
  三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出版,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原著,鄧小平理論的主要來源。
  四是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又一個重大戰略決策,是實現從舊經濟體制向新經濟體制過渡的宏偉藍圖。它的意義在于把鄧小平南巡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精神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行動綱領。其中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提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五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跨世紀的戰略規劃,是迎接21世紀的宏偉藍圖。
  六是1997年5月29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1997年鄧小平與世長辭,悲痛過后,人們開始思考,中國將以一個什么樣的狀態出現在新的世紀,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對待鄧小平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如何對待鄧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及其一系列方針政策,如何對待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1997年5月29日,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就黨和人民極為關注的即將召開的十五大要研究的幾個重大問題,闡述了中央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政策主張。講話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把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江澤民的講話,在一系列事關中國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上,澄清了是非,解除了疑惑,排除了干擾,指明了方向,這意味著決策層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獲得共識,這就為中共十五大的順利召開做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也為處理重大內政外交問題提供了政治依托。
  七是1997年9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召開。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這次大會的靈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十五大也是以此為標志載入史冊的。中共十五大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第一,鄭重提出“鄧小平理論”這個更加鮮明簡潔的科學概念,作出了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樣一個重要判斷,把鄧小平理論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作為黨的行動指南寫入黨章。毫無疑問,以黨章的形式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在我黨的歷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這是對全世界的一個鄭重宣言,即中國共產黨將一如既往,全面繼承鄧小平的理論和路線,堅定不移地全面推進鄧小平開創的現代化建設大業,從而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
  第二,重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從而把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置于更扎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為排除各種干擾,澄清種種疑惑,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武器,找到了保持黨的現行政策連續性和長期性的理論依托。
  第三,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方面有一系列創新。最突出的是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這是思想上的又一次大解放,是對傳統經濟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這就為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特別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指明了方向,掃除了障礙,解除了束縛,已經并必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四,把政治體制改革再次提到議事日程,第一次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鄭重提出,這是對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這對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十五大的勝利召開和一系列理論上的突破,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篇談話,一部著作,兩次代表大會,一個重要決定,一個戰略規劃,一篇關鍵時刻的重要講話,蘊含了理論準備、戰略決策、宏偉目標和行動綱領,基本上完成了世紀之交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部署,已經并必將對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前途和命運,發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在理論上獲得的一系列突破,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確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要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努力探索公有制實現形式這兩大突破,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了巨大的效應。這種影響將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鮮明地表現出來。
      二
  這一系列理論上的創新,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的層次,即進入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改革階段,即觸及到傳統經濟體制的要害。有人認為,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總的講還是體制外的改革,即在傳統的計劃體制之外增添了市場經濟成份。如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發展計劃外市場,開辟經濟特區,其結果活躍了中國經濟,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猛烈的沖擊,功不可沒。在這種沖擊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雖有種種變化,但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本質和要害還沒有根本改變,以致于作為中國經濟主體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還沒有搞活,它們還沒有成為獨立的經濟法人,無法在市場上與其他經濟成份平等地競爭,取得應有的經濟效益。從宏觀經濟來看,市場還沒有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基礎,政府的“非經濟機制”行為仍然偏大。這就是說,1992年之前的改革,盡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總體上看,主要是在傳統體制的外圍進行,支撐傳統體制的兩個依托(微觀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宏觀是龐大的政府管理機構),仍然沒有進行應有的變革。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5年又出臺了關于金融、財稅體制等五項重大改革,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最近中央又開始進行政府機構改革,這就從根本上觸及到了傳統計劃體制的本質和要害。這才是一場真正的體制內改革了,標志著中國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這場改革的成功,將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從而給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無論微觀或宏觀都將注入新的巨大的活力,為中國實現小康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場改革的成敗不僅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長期持續快速發展,而且還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和社會主義存亡。
  綜觀當代中國改革的發展歷程,從70年代末興起,經過80年代中期的全面探索,到80年代末的治理整頓,再到90年代掀起第二輪改革浪潮,經歷了20年曲折發展的歷程。這20年的社會主義改革史,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千秋功罪,自有人們評說。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發生在中華大地上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經驗。對于中國改革經驗的深遠意義和珍貴價值,國內外有識之士,均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2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各方面發生了深刻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可以列舉出很多,但是具有全局意義并將決定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大變化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第一,經濟方面。一是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二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產品經濟正在轉向市場經濟。
  第二,理論方面。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黨的指導思想從毛澤東思想發展成為鄧小平理論。
  第三,政治方面。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國家。民主政治是相對于專制政治而言,法治國家是相對于人治國家而言。這已經作為政治改革的一項戰略任務寫入中共十五大文件,這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
  第四,社會方面。階級階層結構從單一性向多層次、多元化轉變,從固定不變到復雜多變,整個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變動和深刻的變革之中。這種深刻變革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入,將會更加突出地顯現出來。
新視野京38~40D4中國政治王懷超19981998 作者:新視野京38~40D4中國政治王懷超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27:18

[新一篇] 中國收費電視傳播方式和盈利模式探析

[舊一篇] 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文化負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