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干——歐洲的火藥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南部,地接歐亞大陸,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它面積僅約50萬平方公里,然而卻有10個國家: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南斯拉夫聯盟、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羅馬尼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巴爾干各國的民族構成十分復雜,往往在一個國家中就生活著多個民族。
  巴爾干半島自古就是各種勢力爭奪的敏感地帶。本世紀巴爾干先后爆發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希臘內戰、波黑戰爭。如今由科索沃危機引發的北約空襲南聯盟的戰爭對巴爾干形勢更具有威脅性。歐洲火藥桶有再次被點燃的危險,這些都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1.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2年8月, 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爆發了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起義。9月,保加利亞、希臘、 塞爾維亞和黑山逐步結成巴爾干同盟。10月9日,黑山首先對土耳其采取軍事行動,隨后,保、塞、 希先后對土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全面爆發。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12月,在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壓力下,保、塞與土簽訂停戰協定。1913年5月30日, 土耳其被迫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和約》,幾乎喪失了其歐洲地區的全部領土。
      2.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后,巴爾干同盟因戰果分配不均而矛盾激化。歐洲列強則利用巴爾干各國矛盾加緊對該地區的爭奪,俄、法支持塞、希,奧匈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 保加利亞突然向駐馬其頓的塞、希軍隊發起攻擊。7月初,塞、希軍隊奮起反攻,迫使保軍撤退。7月10日,羅馬尼亞對保宣戰。7月29日,保加利亞宣布投降。8月10日,主要交戰雙方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喪失了在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獲得的大部分土地。戰后,巴爾干力量重新組合,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希臘接近協約國;保加利亞、土耳其則接近德奧同盟。
      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兩次巴爾干戰爭使歐洲大國關系失去平衡, 加速了一戰的爆發。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 使德奧同盟終于找到向協約國尋釁的借口。7月28日,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8月,德、英、法、俄參戰,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4.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
  二戰爆發時,巴爾干各國已置身兩大營壘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加入軸心國陣營;希臘、阿爾巴尼亞加入反法西斯陣營。后來,南斯拉夫脫離軸心國陣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陣營。1940年在意大利進攻希臘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就蔓延到了巴爾干半島。1941年德國、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進攻南斯拉夫。除土耳其直到戰爭結束始終保持“中立”外,巴爾干其他各國各民族都卷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5.希臘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臘成立了以共產黨為核心的民族解放陣線,并成立了人民解放軍。1944年10月,人民解放軍從法西斯德國手中解放了希臘大部分領土。當月,英軍護送希臘流亡政府回到雅典,隨后下令解除民族解放陣線武裝。12月,希臘政府在英軍支持下,挑戰內戰。1945年2月12日, 民族解放陣線鑒于希臘政府做出了實現國家民主化的承諾,同政府簽訂《瓦爾基扎協定》,并解散人民解放軍。事后,希臘政府違背協定,殘酷鎮壓民主力量并恢復君主制。1946年2月, 希臘共產黨決定重新開展武裝斗爭,10月組成希臘民主軍。1947年,美國推行杜魯門主義,向希臘政府提供了3億美元軍事援助, 并派出軍事顧問團,介入希臘內戰。1949年10月,民主軍孤立無援,內部分裂,慘遭失敗。
      6.波黑戰爭
  1989年東歐劇變后,南斯拉夫聯邦隨即出現了民族分裂、國家解體的危機。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共和國率先宣布獨立,南斯拉夫聯邦開始走向解體。隨后,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馬其頓也宣布獨立。
  波黑在南聯邦6 個共和國中是民族結構和宗教信仰最為復雜的一個。1991年10月,當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強行通過《關于波黑主權備忘錄》時,塞族代表退出議會和政府,并于1992年1 月成立了“波黑塞族共和國”。同年3月, 波黑政府又在塞族集體抵制下宣布獨立。波黑塞族遂于4月7日宣布“波黑塞族共和國”獨立。波黑局勢急轉直下,各地出現的零星武裝沖突,很快演變成了一場戰火燃遍全國的穆斯林(即伊斯蘭教徒)、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三方的民族大混戰。對此,西方各國紛紛介入。
  1995年,由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推行“軍事加外交”戰略,加大了干預波黑沖突的力度,最終迫使波黑在外力的強制下走向“和平”。12月14日,塞爾維亞、波黑和克羅地亞三國總統以及美、英、法、德、俄五國首腦和其他有關國家代表在巴黎愛麗舍宮正式簽署了名為《代頓和平協議》的波黑和平協定。至此,持續近4年的波黑戰爭宣告結束。
      7、北約對南聯盟的戰爭
  科索沃是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那里占人口90%的阿爾巴尼亞族人要求科索沃獨立,與阿爾巴尼亞合并。為此,他們組織了科索沃解放軍,不斷襲擊塞族警察和軍隊而南聯盟只同意科索沃自治,不允許其獨立,要求保留在科索沃的駐軍權,并不斷打擊阿族解放軍。在近一年的科索沃危機中,已有2000多人被殺,20萬人逃離家園。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支持科索沃阿族人。1999年初,更以武力相威脅,要求南聯盟同意科索沃獨立,撤出塞族軍隊和警察,由北約派軍進駐科索沃監督執行。在幾次談判未果后,1999年3月24日, 北約繞開聯合國,在沒有得到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擅自對南聯盟發動了空中轟炸,企圖以空中打擊摧毀南聯盟地面部隊主力,以武力迫使南聯盟屈服。至4月12日,北約20天的空襲已造成了南聯盟約300多人死亡,3000多人受傷,大量軍事、交通、新聞、工業等設施被嚴重破壞,經濟損失不可估量。但北約的空襲并未能摧毀南聯盟地面部隊主力,也未能使南聯盟屈服。戰爭將何去何從,人們正拭目以待。巴爾干局勢重新動蕩,既有內因,又有外因。
  就本地區而言,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巴爾干各國均一味模仿西方模式,導致經濟一落千丈,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社會兩極分化,官員腐敗,犯罪猖獗,人們的失望情緒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民族分離、民族回歸思潮才不斷涌現出來,舊有的民族矛盾重新暴露。
  從外部因素來看,大國重新在巴爾干爭奪主導權,同樣是該地區動蕩不安的主要根源。冷戰結束后,美國、歐洲和俄羅斯將巴爾干視為重新劃發勢力范圍的“試驗田”。波黑戰爭結束后,美國已取代俄羅斯成為巴爾干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在科索沃危機中,美國態度強硬,多次威脅對南聯盟動武,企圖利用自己手中的王牌——北約削弱南聯盟、俄羅斯在巴爾干的勢力,并為北約在未來世紀的擴張和美國在全球繼續稱霸奠定基礎。為此它們最終不惜動武以達到目的。
  
  
  
中學歷史教學研究蘇州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孫蘊泉20002000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研究蘇州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孫蘊泉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29:42

[新一篇] 展望東亞地區締結“FTA”的前景與問題

[舊一篇] 市場與國家相互關系的理論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