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與朝鮮族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東三省朝鮮族農村流動人員不斷增加,流動范圍也不斷拓寬。據調查: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滿融(全村760戶、3420人)、 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鎮阿拉地(全村560戶、2540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太平區友誼(全村290 戶、1350人)等三個朝鮮族村,近10多年來,進城或出國人口,分別占30%、40%、60%。改革開放初期,他們主要開進全國各大小城市創辦飲食服務業,或流入沿海開放區從事“三資”企業。近年來,又以探親、勞務、留學、國際結婚等形式,大批出國流入世界各地。
  目前,在我國200多萬朝鮮族中,出國或進城人口大約占30%, 高達60~70萬人次。他們的舉動,密切了我國同國際經濟的聯系,引進了資金及先進科學技術,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對朝鮮族農村經濟、文化教育、家庭社會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
  為了進一步探討我國朝鮮族流動人口急劇增加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本文對中國、美國、日本、原蘇聯等國家朝鮮族的經歷與經濟現狀作簡單的介紹。
      一
  中國是朝鮮民族最先最多移居的國家。據官方統計:1990年,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里的朝鮮族共有200萬人口,其中90 %以上人口聚居在吉林(110萬)、黑龍江(45萬)、遼寧(25萬)東北三省。 近現代中國朝鮮民族的經歷與現狀是這樣的:
  1、清末,在世界列強瓜分東北的歷史條件下, 清政府逐步改變對朝鮮邊境長達200年之久的封疆政策。清光緒三年(1878年), 在局子街(今吉林省延吉市)設《招墾局》,招關內移民開墾種地的同時,也招朝鮮農民開荒種稻,從此揭開了近代東北水稻生產的序幕。1885年,又在延吉增設《越墾局》,把圖們江以北長700里、寬400~500 里的地區劃為朝鮮移民專墾區。從此以后,大批朝鮮移民越過圖們江、鴨綠江,移居東北三省開墾種稻。1904年東三省朝鮮族由8萬,到1912 年猛增為24萬多人口。
  2、日本侵占朝鮮之后,在日本殖民統治下, 更多的破產朝鮮農民移入東北。1931年,“9 ·18 ”事變時, 移居東三省的朝鮮族已超過130萬人口。他們在東北各大小江河流域開荒種稻的同時, 更大規模地開展抗日獨立活動。在東北各地先后成立《參議府》、《正義府》、《新民府》等抗日韓人團體及“獨立軍”。1919年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統一指揮全民族的抗日獨立運動。1920年,洪范圖、金佐鎮率領“獨立軍”千余名,在吉林省和龍縣青山里,與日軍擊戰,殺傷敵軍三千余名,擊退日軍的包圍討伐戰。這是東北朝鮮族抗戰的一次光輝戰績。1931年,日本在東北挑動中韓民族矛盾,發動“9·18”事變,數十萬朝鮮農民被驅逐家園,到處流浪,抗日獨立軍也基本被鎮壓下去。
  3、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為永遠霸占東三省, 很快制定和實施日本內地移民計劃,即20年間,投資18億日元,向滿洲移入日本內地移民百萬戶(500萬人口),占領1500萬町步土地。到1942 年為止,在東三省建立日本移民開拓團農場623個、移入5.4萬戶(16萬人口)日本移民。當時,日本對朝鮮移民所采取的基本指導方針是:“不鼓勵不投放巨額費用遷移與日本移民同樣以種稻為主的朝鮮移民,但也不阻止自發性移入。”因為只有這種赤手空拳的自發性移民,才能充當日本開拓團農場所需的佃農和長工。1943年,日本發出“戰時非常令”以后,在朝鮮強迫征兵、征勞動奉士隊,輸送東北充當關東軍或日本軍事工程以及工礦企業勞工。1945年日本投降時,在滿朝鮮族達200 多萬人口,其中98%以上是在農村的佃農。
  4、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100多萬朝鮮族(由日本投降至建國為止大約100萬朝鮮族回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成為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成員。朝鮮族較聚居的地區以吉林省延邊為首,全國各地先后建立朝鮮族自治州、縣及鄉,充分享受公民的政治權利和民族平等權利。目前,在北京和東三省均有朝文出版社、朝語廣播,以及朝文報紙,在各朝鮮族鄉村,均有本民族中小學校,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有各類民族大學、師范、中專等,形成較完善的民族教育體系。
      二
  目前,在美國各大小城市里的朝鮮族共有130多萬人口, 主要聚居在洛杉磯、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四大城市。
  1、1902年12月,韓國政府批準的93名單身漢勞務人員, 乘船從仁川出發經日本于1903年1月到美國夏威夷島甜桿栽培農場務農。 這是朝鮮民族最早移入美國的事例。到1905年為止,用這種方式移居夏威夷島的韓人共有7226人。他們在農場簡易草棚里集體食住,在農場主的皮鞭下,同黑奴一樣干活。月工資16美元左右,統一扣出食住費(6 美元)、洗衣費(1美元)、余額10美元左右。這樣過十年之后可入籍, 又可從故鄉找配偶成家。成家后,部分人積累點資金,逐步移居美國大陸洛杉磯、舊金山等城市,經營服裝、鞋、家具、 食雜等小型商店為生。1910年《日韓合并》,韓國被剝奪向外國勞務輸出權。1924年,美國通過禁止東洋人移入美國的法律。從此以后,基本停止了朝鮮民族向美國的移入。1945年,二戰結束時在美朝鮮人約有1萬人。
  2、二戰結束后,在美國的大部分韓人不僅沒有回國, 反而更多的韓人移居美國。其主要途徑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戰爭孤兒以及在戰爭期間同美國軍結婚的配偶和親屬移入美國。  從1951 年至1957年期間,每年平均移入500人;從1958年至1964年期間, 每年平均移入1000人。1965年,美國正式廢除禁止東洋人移入法以來,至今為止每年平均移入2萬人。這樣移入美國的韓人, 由于語言障礙以及資金不足,主要從事小本買賣。如在紐約韓人經營的蔬菜、鮮魚和食雜店,分別占80%和60%;在芝加哥韓人經營的服裝、干洗店占70%。這種自營小本買賣,一般投資5千美元就能辦起來。在市場競爭中, 也出現韓人大營業主。洛杉磯“高麗迎賓館”業主李熙德,幾十年兢兢業業,積累資金,又創辦最新高科技通訊器材廠和蓄電池廠,成為全美最大企業主之一。在加利福尼亞經辦最新電視機廠的黃奎賓,1982年營業額超過1億美元,1983年成為全美7大新富翁之一,全美400個大富翁之一,在經營規模上位居全美第84位。在美韓人工商業者,對韓國的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他們把韓國的商品出售給美國市場,把美國的最新科技引進韓國。
  3、在美韓人社會的一個獨特特點是教堂多、信教人多。據1988 年統計,在美國洛杉磯共有532個韓人教堂,平均每450人就擁有一個教堂。比全美國平均每730人就擁有一個教堂高得多。在美韓人, 每星期天信不信教都到教堂共歡樂。同學會、韓人會等團體的活動,一般也在教堂里進行。在美國各大小城市里,凡有韓人就有教堂和“韓人會”。韓人會下設商工、婦女、體育、以及醫生醫藥、護士、科學者、失業者、律師,文化人等專業性分會,經常組織野游、年會等民族特色的節日活動。在紐約印發《韓國日報》、《中央日報》等本民族文字的報刊,也有朝鮮語廣播。在美韓人由于沒辦民族學校,青年一代已基本都不能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因此,參加民族活動的人也逐年減少。
  4、近年來,在美韓人與黑人的關系較緊張。 在美韓人小店鋪一般以黑人為對象設在黑人聚居地區,而自己的家庭卻為教育孩子居住在白人聚居的地區。于是,黑人誤認為韓人掙他們的大錢,過富裕生活。黑人在美國社會里經濟生活水平低下,經常罷工示威。每次黑人動亂時,都向韓人店鋪要求社會贊助,不滿足要求就沖擊搶東西,甚至黑夜到韓人家拿刀槍搶去錢物,嚴重威脅韓人生命財產的安全。當今,在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國社會里也反映出民族矛盾的一面。
      三
  在日本的朝鮮民族,據官方統計,現有80多萬人口;另加現已入籍歸化的朝鮮民族20多萬人口,總共超過100萬人口。
  1、現在日本的朝鮮民族,絕大多數是從1910 《日韓合并》后移入的。《日韓合并》前,在日本有790名朝鮮族。其中,500多名是韓國派的留學生,其余200 余名是政府派的政客。 《日韓合并》后, 特別是1916年開始,隨著日本工業以及軍工產品生產的迅速發展,大量需要產業工人。因此,日本在朝鮮招集大批破產農民,組織殖民地產業移民,主要安置在礦山、土建、修路、紡織服裝、化工等勞動強度大、勞動力極缺的產業部門。這樣移入日本的韓人,沒有人身自由,生活條件極差,很多人病死在勞動現場。1937年《中日戰爭》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日本在朝鮮先后頒布戰時“總動員令”和“征兵令”,招集更多韓人遷移日本,充當苦力工或參軍參戰成戰爭炮灰。當時在朝鮮抓人的一位日本人回憶:1943年開始,他們經常拿刀槍在總督府有關人員的陪同下,秘密到村莊抓大約16~40歲的男性青壯人,改姓換日本人名字后送往日本、中國、南薩哈林島,以及太平洋各戰場;有時專門抓女性青年,送往前線,隨軍服務。經他親手輸送600多韓人。 這不禁讓人們想起16~17世紀美國人到非洲抓黑奴的場面。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在日朝鮮族達200多萬人。
  2、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日韓人都準備回國。但是, 當時日美嚴格限制隨帶財物,現金控制在1千日元(相當于20合香煙價), 再加上交通切斷,60萬韓人未能回國。1959年至1976年間,經在日“朝鮮人聯盟”的努力,10萬名在日韓人回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樣回國的再不能返回日本,甚至探親也不允許。
  3、二戰后,1947年日本頒布實施《外國人登錄法》。根據此法,在日韓人必須到當地政府手印登錄,并隨身攜帶登錄證。獲登錄證的人,不但找不到工作,而且在職的韓人也都被趕出來。所以,目前在日的韓人都從事自營小型飲食服務業為生。他們雖然同日本人一樣全部交納各種國稅,但享受不了200多種日本公民所享受的社會福利及保險。 不手印登錄,就必須改姓日本名,才能入籍歸化為日本公民,稱“新日本人”。新日本人也難以升大學,找工作,與沒入籍者同樣對待。男女青年搞戀愛,發現對方是新日本人就離。
  4、1948年,日本頒布《新教育法》。根據此法,解散492個在日韓人學校,所有韓人學生只能上日本學校,日本師生歧視韓人學生,一般只能念到中學。到16歲的韓人學生,就必須手印登錄外國人的手續。手印登錄,在日本只限于犯人。因此,從80年代開始,在日韓人青年發起反對韓人手印登錄法。1991年日本雖然取消手印登錄法,但仍未改變對韓人的外國人登錄制和改姓換名人籍歸化制。日本現仍堅持民族偏見和二戰前宗主國民族壓迫制度。
      四
  蘇聯解體前,在蘇聯16個加盟共和國中有50多萬朝鮮民族,主要分布在哈薩克共和國和烏茲別克共和國,以及現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
  1、原蘇聯境內的朝鮮族先人從上世紀中葉開始, 由朝鮮半島移居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當時還沒劃歸沙俄領土的廣大地區。
  2、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9月,斯大林密令,把沿海州朝鮮族緊急全部遷移到中亞細亞。集體遷移前1個月期間, 沿海州韓人上層代表人物一個一個失蹤。由10月開始至12月用3個月的時間,將20 萬沿海州韓人全部遷移到中央亞細亞。在這期間,當地政府動員軍警包圍所有韓人村莊,不許外出聯絡。到指定日期,全村男女老少集中,送往火車站,乘貨物車,經長達一個多月的旅途,到達中央亞細亞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共和國人煙稀少的荒野。他們挖地洞蓋草安居,自找水源,引水開荒種稻和棉花,終于頑強地生存下來了。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不但把種稻技術傳播到中央亞細亞,而且他們創辦的集體農場全部發展成為全蘇聯模范集體農場,是原蘇聯對外宣傳、 參觀的先進典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逐步開放對朝鮮族考大學和參軍的限制。目前,在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里的朝鮮族,絕大多數是從大專院校畢業或服兵役復員后統一分配去的。
  3、1922年,日軍從沿海州撤退,但仍占據著南薩哈林島(1905 年至1945年期間)。1939年,日本為建軍事工程以及海上捕魚滿足戰需,在朝鮮招集大批強制移民移入南薩哈林島。有的材料說有20多萬,有的說30多萬,至今還沒弄清。因為1945年,日本投降時日軍對薩哈林島上的朝鮮移民集團殺絕滅口。1952年,在南薩哈林的日本人全部回國后,大約有4萬多朝鮮人留下來。目前,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有近10 萬朝鮮族,主要分布在薩哈林島(5萬人)、哈巴羅夫斯克(2萬人)、沿海州(2萬人)以及堪察加半島(1萬人)等地。
  4、隨著蘇聯的解體, 在中亞細亞的朝鮮族要求回原籍(沿海州),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但現已不存在這樣的地盤,再加上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難以實現。目前,哈薩克和烏茲別克斯坦獨立之后,都通用本民族語言;而這兩個國家的朝鮮人,過去只學俄語,沒學當地民族語言,因此,現在很多孩子無法上學念書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責任編輯 李蘇幸〕*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京25-28A849民族研究權寧朝19961996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京25-28A849民族研究權寧朝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29:38

[新一篇] 對外開放與產業結構調整

[舊一篇] 對外經貿關系的辯證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