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保險市場的現狀和特征
1997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居世界首位,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七位。在經濟地位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國居民消費水平迅速增長。就消費結構而言,我國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職工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保險意識普遍增強,社會消費結構相應變化,對保險保障需求愈益廣泛,為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大環境。1997年全國年保費收入達1100 億人民幣, 較1996年增長28%,保險深度為1.3%,保險密度達84(元/人), 累計賠款支出愈500億人民幣,并承保了南澳核電站、三峽工程、 泰山三期核電站等幾個保險金額之大、時間跨度之長都前所未有的大項目。保險業作為社會“穩定器”、“安全網”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當前,我國保險市場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首先,人均保費過低,說明我國保險市場大有潛力可挖。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商業保險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美國,保險機構不勝枚舉,人均保費額達2000多美元,而作為我國金融中心的上海,人均保費1996年也僅有28美元,巨大差距暗示著巨大市場潛力。其次,社會保險的不足為商業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國于1953 年建立了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勞動保險,1986年實行改革,并逐步健全、完善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但目前鄉鎮企業、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經營者以及廣大農民仍都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況且,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社會保險只能是低水平的。因此,社會保障程度的有限性,必然促進我國商業保險的大發展。第三,現代保險意識深入人心。作為分散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們對保險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東南亞股市風波也讓廣大投資者認識到:“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剩余資金應在銀行儲蓄、股票市場和購買保單上分攤,增加保險投資。第四,發展速度快。1980年以來,全國保費收入年均增幅40%左右,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今后仍將保持高增長態勢。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大潮下,我國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是時代的必然選擇,事實證明也是成功的。外資保險公司進入給中資保險公司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機遇。如何變壓力為動力,抓住機遇,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國際競爭力,是中資保險業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允許外資保險業適度進入利大于弊
1、有利于推動我國保險業創新行為。從全球保險市場來看, 保險業競爭日益激烈。1990年以后,西方國家保費增長幅度有所放慢,保險市場需求相對飽和,保險商品供給過剩,這促使西方保險公司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而中國保險市場潛力巨大,使得中國保險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中國民族保險業若想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必須致力于保險創新:(1)保險經營管理思想創新。 國有保險公司要實現向商業化轉化,必須進行經營管理思想的創新,轉變經營觀念,樹立市場經濟中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意識,擺脫計劃經濟中思維定勢的束縛,在保證資產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盈利的最大化;(2 )保險組織機構創新,包括保險公司內部組織結構的創新和保險市場行業結構的創新。國有保險公司應著重進行內部組織結構的創新,建立股份制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明晰金融產權,加快商業化改革進程。保險行業結構的創新表現為銀行介入保險市場以及一些專業性的保險公司也開始向其他企業提供保險業務;(3)保險產品創新。一方面,要針對市場消費需求,有選擇地引進西方保險業中業已成熟的險種,如分紅人壽保險、按揭住房保險;另一方面,順應消費者需求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險種,如物價指數定期保險、人類瘋牛病保險;(4)保險技術創新。當前, 我國保險企業中,現代化設備普及面不廣,利用率不高,尤其是計算機聯網和遠程通訊等。新技術對保險創新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有助于增強中資保險企業的競爭力,逐步進入海外保險市場。我國保險業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國有公司壟斷經營,引進外資機構,對我國以人保為代表的各家中資公司形成強大挑戰,迫使中資公司實施從機構設置、經營模式到運作機制的一系列大的改革。實踐表明,外資保險公司并不可怕,只要中資保險公司轉變觀念,積極參與競爭,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保險市場上的業務拓展,不僅不會侵蝕中資保險公司的業務,反而會在營銷理念、營銷技術、營銷管理等方面直接或間接地促進我國保險行業的發展。在引進外資保險公司的過程中,也應力求貫徹這一原則:推動有實力的中資保險公司到海外去設立分支機構,促進中資保險產業國際化。將風險在世界范圍內分攤,提高自身承保能力。
3、有利于保險市場的開拓。在傳統經營理念下, 保險業發展緩慢,巨大的保險市場得不到有效利用,既不能發揮保險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不利于保險業自身的長遠發展。對外開放后,外資機構以其先進的技術、豐富的經驗,大力開拓我國保險市場,市場的擴大明顯表現為年均保費收入的大幅度增長。以上海為例,1992年友邦公司進入以前,上海全市年人身保費收入只有5.6億元,而到1995 年壽險保費收入達到17.1億元,3年增長3倍。由于外資保險公司積極有效的市場開拓,有助于人們增加對保險的了解,增強保險意識,迅速擴大市場規模,變我國保險巨大的潛在市場為現實市場,提高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從而把保險這塊“蛋糕”做得很大,使中資保險公司也得到更多的實惠。保險市場的擴大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重要前提。
4、有利于促進中資保險公司轉變經營觀念,樹立現代服務意識。1992年,在上海開張營業的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采用上門直銷的方式,眾多的代理人,每天走街串巷,不厭其煩地進行宣傳推銷,引起人們的強烈反響。這同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等客上門形成鮮明對照。目前,我國保險業正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逐步轉變。面對保險市場的變化,保險業必須轉變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對屬于第三產業的保險業來說,服務社會,服務客戶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只有加大服務要素的投入,才能保證企業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無情商品,有情服務”,通過高質量的服務贏得客戶,贏得市場。要切實加強對營銷人員的培訓和教育,特別是加強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的教育,努力把企業服務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5、逐步開放保險市場,引進外資保險機構,也是加入WTO的必然要求。經過幾次連續下調,我國的關稅稅率已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不再成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主要障礙。近年來,由于服務業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紛紛將談判重點轉向服務業。國際保險和再保險是服務貿易的重要內容之一。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時機已接近成熟。作為入關的條件基礎,進一步開放銀行、保險業已成必然。
三、在保險市場國際化情況下,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對策
1、大力培育和發展我國保險經紀業,規范我國保險市場。 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經紀人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在保險業中,保險經紀人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完整的保險市場由保險人、投保人和保險中介人共同構成,而保險中介人又由保險經紀人、保險代理人和保險公估人組成,是溝通買賣雙方的橋梁,將保險人和投保人聯系在一起,并最終促成保險合同成立。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上已經有了大量的保險代理人,但從市場反映來看,保險代理人已難以滿足市場要求。相比之下,我國保險經紀人的發展還十分落后。保險經紀人不同于保險代理人,它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特長,因此它不僅替其客戶(投保人)尋找各種必需的保險保障,同時也是投保人的保險顧問,為他們提共投保方案,輸投保手續及索賠事宜,并向客戶提供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等咨詢服務。保險經紀人的出現對投保人的利益和保險人的經營都有較大影響。對投保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投保人可以通過經紀人使其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并享有高水準的服務。對保險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拓寬了保險人的營銷渠道,獲得更多的業務;另一方面,強化了市場的競爭機制,提高了保險業的經營水平。在某些保險業發達的國家,購買保險的人有90%以上都是通過保險中介人,其中主要又是保險經紀人進行的,只有較少部分直接與保險公司洽談辦理。英國有近三分之二的業務是通過經紀人做的,美國也有一半以上的業務由經紀人安排。由此可見,代表投保人利益并為投保人安排保險事務的保險經紀人,在保險市場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保險經紀業的發展還有助于保險企業實現增長方式由靠建立龐大的分支機構、鋪攤子式的粗放式經營轉向努力降低展業費用、提高經營效率的集約式經營。
2、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培育和扶植民族保險業。90 年代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又一次購并浪潮,規模更大,金額更多,范圍更廣。就保險領域來看,1997年12月英美煙草集團的金融服務機構(BAFS)與瑞士蘇黎士保險集團合并,組成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自有資本為180 億美元,資產總值3420億美元,雇員約6.6萬名,經營范圍涉及壽險、 非壽險、再保險及資產管理等幾乎所有領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和世界第二大保險公司(按1996年保費計),對全球金融保險業的格局將產生巨大影響。1998年2月, 英國嘉定公司正式完成對英國第二大健康保險集團PPP的收購, 這是該公司繼 1996年收購英國Legal&General的企財險業務和RACIS公司之后的又一大動作,收購總額達4.36億英鎊(約7.4億美元), 這次收購使嘉定保險公司擁有了英國個人健康保險市場39%的份額,成為英國第二大健康保險公司。上述情況表明,那種原子式的自由競爭市場已一去不返,現實市場更多的是寡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在寡頭市場中,少數幾家企業中的任何一家的競爭行動,都會影響其它幾家的經營活動。極端的例子是“雙頭壟斷”,即市場中只有兩家寡頭企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的保險市場已形成人保、太保、平保三分天下之勢,乃典型的寡頭市場。此時,政府不應還一味搞大企業,大集團,而應減少行政直接干預,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競爭行為,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促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在利潤的驅動下,公開、公平、公正地參與競爭,最終獲得競爭帶來的繁榮。發展民族保險業的幾點建議:(1)打破地區、行業和所有制壁壘, 鼓勵和扶植股份制的民族保險大集團向社會募集資金,使保險社會化、民營化和股份化; (2)建立保險統籌協調的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國內的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兩大部門,打破條塊分割,共同壯大民族保險業;(3 )通過優惠政策和放寬投資范圍,為中資保險基金的使用、投資和保值增值創造良好環境;(4)取消外資保險公司利用外商投資企業法的優惠政策造成的中外保險公司所得稅不平等現象,取消超國民待遇,統一稅負。
3、參照國際慣例,放寬保險基金的運用限制。 從我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整體水平來看,目前仍處于較低層次上。現金及銀行存款占總資產的比例超過40%,相應的投資業務僅占30%左右,且多數為各項貸款和直接投資。而同期在英國列保險公司資金運用前五項的分別為公司股票(28.7%)、政府債券(21.9%)、房地產投資(19.7%)、公司債(9.1%)和抵押貸款(8.1%)。根據我國現行《保險法》規定,保險資產的運用僅限于銀行存款、購買國債和金融債券以及經批準的其它項目,過多的資金運用限制嚴重削弱了其自行增值能力,降低了保險公司抗風險能力。隨著第四次降息及國債發行利率的下調,保險公司面臨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保險是一種負債經營的行業,巨額資金一旦得不到妥善運用,造成虧損,乃至破產,最終將危及被保險人的利益。放寬保險資金的運用限制可謂勢在必行。1995年,Sigma對美、日、德、 英、法、瑞士六國產險公司18年(1975—1992年)經營績效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國家的財產保險公司從本業上非但不能盈利,反遭受虧損。其中,法國的平均虧損率最高,達11.62%。可見, 在本業微利甚至是虧損的情況下,通過資金的高效運用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率(投資收益/保費),是保險公司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我國保險業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在資金運用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也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專門人才。放寬保險公司的投資業務范圍,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保險公司獲利能力和風險規避能力,真正確保被保險人利益,從根本上保證我國保險業的長期穩定發展。鑒于對保險公司風險資產管理的需要及我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等因素,應規定保險公司進行證券投資時的比例上限,并嚴格監督管理,防止過度投機行為的發生。
4、建立和完善我國再保險市場,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 再保險是不同于原保險的另一種保險形式,是保險企業分散風險、控制風險責任、增加承保力量、擴大經營能力的重要手段,隨著保險市場的完善,保險人必須學會轉移風險。建立再保險機制,使各保險公司業務交叉,互通有無,從而最大限度地分散風險,保證我國保險業的穩步健康發展。建立再保險機制是推動國有保險公司向商業保險公司轉化的重大步驟之一,也是國際保險的常規作法。就我國再保險市場現狀而言,與國際再保險市場相比,無論是質量、數量還是業務規模,均存在很大差距。我國再保險市場建設的具體思路是:(1)組建一個國家控股、 各保險公司參股的股份制再保險公司,并相應在各省、市設立分公司承担法定再保險和經營再保險業務,并適時允許境外再保險公司在國內設立代理機構,逐步形成一個以國家再保險公司為主的再保險市場體系;(2 )有計劃地允許其他股份制再保險公司進入市場,打破單純的國有再保險公司對再保險市場的壟斷,引入競爭機制,有利于我國再保險市場的發育與完善; (3)組建再保險經紀公司。完善的再保險市場離不開保險經紀人。例如倫敦勞合社承保人規定,分出和分入再保險業務,都必須通過再保險經紀人;(4)加快再保險法規建設,盡快出臺再保險實施細則。
5、完善我國保險業監管體制,加強外資保險公司監管。 人行內應設立專管保險業的專業管理部門,對保險市場和中外保險機構實行統一監管,從而提高監管的效率和力度。將保險條款、保險費率和市場競爭的監督權下放給保險協會去同業自律,充分發揮保險同業公會的自律作用,把國家監管與行業自律結合起來,人行則集中精力強化宏觀調控,把穩健發展、防范金融風險放在第一位,大力充實精通保險的資深專家,配備高素質的監管人員,借鑒國外保險監管的先進技術與經驗,全面整頓保險市場秩序,清理保險資產,重申財務紀律。尤其加強外資保險企業監管,控制開放進度和節奏,減輕中資保險業的壓力。在美國,發給國內保險公司的營業許可證沒有期限,而給外資保險公司的營業許可證每年更換一次,在年檢中必須滿足法定要求,否則主管部門可以取消其營業許可證。對外資保險公司的監管具體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組織監管。嚴格開業審批制度,規定資本金和保證金最低限額, 主要引進那些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經營穩健的外資保險公司,在組織形式上,優先考慮采取合資方式進入的外資保險公司;(2 )業務經營監管。限定外資保險公司經營范圍、業務種類、保險條件及保險費率等,要求其定期提交業務發展計劃,定期審查其營業計劃的合法性,檢查保險合同的履行情況,監管其償付能力與違約行為;(3)財務監管。 定期要求外資保險公司向主管機構報告財務狀況,并于年度終了報送資產負債表、資產目錄、資產運用明細表等。
6、培養保險專業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高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一流人才,誰就能掌握主動權,贏得競爭。就保險公司而言,要切實加強在職員工的培訓和教育,使他們跟上保險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營運成本;各高等院校應根據社會對保險專業人才的需求,適當調整辦學方向,組建有實力的師資隊伍,設立保險專業,大力培養保險專門人才;加強國際交流,歡迎國際知名保險公司來華舉辦專題研討會和講習班,活躍思維,開拓視野,使我國保險人才逐步走上國際舞臺,為我國保險業走向國際市場作好人才準備。
金融與經濟5南昌16~19F62金融與保險王猛/徐楊19981998柳翠 作者:金融與經濟5南昌16~19F62金融與保險王猛/徐楊19981998柳翠
網載 2013-09-10 21: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