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西方價值觀中,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派別。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
一、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社會心理基礎和思想文化淵源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是宗教神學價值觀,它的產生和流行同宗教在現代西方社會中的雙重作用密切相關。一方面,宗教神學具有神性威懾功能,能懾治人心,促進社會穩定,以超自然的神秘方式實現社會控制。另一方面,在人民群眾中存在著接受宗教的可能性。在現代西方社會,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加深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人民的物質生活有較大提高;但是,隨著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發展,人的異化現象日趨嚴重,人的個性的扭曲和壓抑日趨嚴重,人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變成強加的和虛假的,人感到煩惱、孤獨、恐懼、沒有歸屬,還承受著失業的威脅、戰爭的恐怖,廣大人民仍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宗教神學能平衡人的心理,撫慰人的情感,維持人際和諧,使人獲得精神上的家園感,賦予人一種超越塵世、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精神滿足感,滿足人的超越性。因此,既是消極麻醉劑又是積極興奮劑的宗教的雙重社會作用使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贏得廣泛的社會心理基礎。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產生和流行還有廣泛的思想文化背景。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主要依據托馬斯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同時利用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成果和資料,與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對話,與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合流。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直接淵源于中世紀托馬斯的學說。托馬斯學說的基本思想正是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基礎和核心。新托馬斯主義冠之以“新”,說明它有不同于、甚至超越于托馬斯主義的地方,這表現在:第一,它為上帝的存在進行新論證,即利用現代西方社會的矛盾和人的異化現象來證明上帝的存在。第二,它強調宗教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神”的觀念有很大變化。神已不再是先驗的、彼岸的,而是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過分地貶低人性的神性不是真正的神性,人與神是相互依賴的,人類在塵世的行為不僅對人而且對神都是有意義的,來世的天國取決于人們現世的所作所為,忽視現世生活,割裂經驗世界和超驗世界,會導致上帝拯救人類的工程抽象化,會使上帝王國落空。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利用和歪曲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中的唯心主義成分。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中的“作為存在之存在”承襲了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者”、“第一因”、“宇宙的終極目的”等觀念;不過,亞里士多德并沒有直接論證上帝是最高存在,只是在邏輯上必然導致神學目的論結論。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中關于個體性與個性的聯系和區別的理論就是將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說”應用于解釋人;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中的道德價值理論也來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至善論;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中的社會價值理論是對亞里士多德國家學說的引申并使之與神權統治說揉合在一起。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為給宗教信仰尋找“科學根據”,也倡導研究自然科學。新托馬斯主義歪曲、利用達爾文進化論、愛因斯坦相對論和宇宙膨脹學說等,對它們作出合乎宗教的解釋。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還利用當代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的成果和資料,通過與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對話、與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交流來充實自己的理論。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關于價值是由直覺所把握的觀點正是吸收了柏格森直覺主義的思想營養;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中尊重人格、人生、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尊重婚姻的神圣和工作的高尚等思想,都非常明顯地受到存在主義、人格主義的浸染。新托馬斯主義的知識價值理論融合了經驗論與唯理論,其審美價值理論吸取了叔本華與尼采的“觀審自失”思想,其道德價值理論揉合了康德的“義務論”思想。
二、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具體內容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有著豐富的具體內容,它對知識價值、道德價值、審美價值以及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人的價值與社會價值、世俗價值與宗教價值的關系等都作了詳盡的闡述,在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中,人類求知之真、倫理之善、藝術之美、宗教之圣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內容和價值形式。
(一)知識價值
新托馬斯主義把人類知識分為科學、哲學和神學,科學和哲學是理性知識,神學是信仰知識,這三門知識都有各自的價值,并不矛盾,在正確運用時是相互補充的;但科學和哲學只有在符合神學的前提下,才有一席之地,神學是人類知識的最高價值,它的價值高于科學和哲學的價值,哲學的價值又高于科學的價值。在新托馬斯主義看來,科學只能認識可以觀察到的事物的時空聯系,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哲學雖能認識事物的本質,但哲學的這種認識必須借助于“理智之光”,而“理智之光”來自上帝,因此“科學是哲學的工具”,“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與知識的三個價值等級理論相對應,新托馬斯主義承認感覺、理性和直覺在認識過程中各自的獨立性與價值,承認理性和感覺的有機聯系,認為感覺所得到的只是個體的知識,理性所得到的才是普遍的知識,以上帝為對象的直覺在認識過程中起決定作用;新托馬斯主義認為直覺的價值高于感覺的價值和理性的價值,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從精神性的直覺到精神性的存在(上帝)的純思辨過程。新托馬斯主義否認認識的實踐源泉,詆毀馬克思主義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會把認識活動搞得從根枯死”。[1]這樣,在新托馬斯主義那里, 知識的價值就成為獲得神的啟示的手段,不斷發現上帝是增長知識的過程。
(二)道德價值
新托馬斯主義認為與政治、經濟等因素相比,倫理道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他們把基督教倫理道德當作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據,道德價值在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中占有顯著地位。新托馬斯主義一方面把道德的根據歸結為人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又把這種人的自然本性解釋為神的恩賜,把上帝看作道德價值的絕對來源,認為道德是超自然、超階級、超歷史的,反對馬克思主義關于道德是由一定的經濟關系、社會歷史條件、階級所決定的思想。新托馬斯主義把美德分為道德美德和神學美德,認為道德美德是低級的、不完善的,是屬于人的一般本性的美德,要完善這種美德,就要把它提升為高一級的美德——神學美德,神學美德是完善的,它把人的心靈與上帝統一起來,人人首先要愛上帝,才能愛所有的人,被所有的人愛。
新托馬斯主義把幸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在感性經驗世界里所能體驗到的幸福,即“人的本性范圍內的幸福”;另一種是超驗世界的幸福,是“神恩境界的永恒幸福”,永恒幸福高于一般幸福,實現永恒幸福不能靠哲學和理性,只能靠基督教信仰。這樣,道德的價值在于引導人們接近上帝、獲得塵世以外的幸福。
(三)審美價值
新托馬斯主義承認藝術的現實基礎,把美和善看作是同一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美的本質;但它又強調藝術的超功利性,認為美和善都以上帝為根據,賦予審美價值以宗教根源,否認審美價值的社會性,宣揚審美價值的神秘性、超功利性、超現實性,認為現實對藝術的意義僅僅在于它激起藝術家的想象力,只有上帝才是藝術創造性的源泉,上帝是審美價值的絕對來源,上帝是美的最終的對象,真正有創造性的藝術家應該是基督徒,他的生活的目的是為了上帝,他的心靈是依附于上帝的。藝術家只有憑借一種神秘的“創造性直覺”才能認識和把握藝術、特別是詩歌,藝術創作是上帝創造力的體現。
(四)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
新托馬斯主義表現出兼顧物質享受和精神快樂的姿態,認為物質和精神是統一的,不鄙視現世的物質生活,不排斥物質生活上的幸福;但是新托馬斯主義是在強調精神價值第一性的前提下,才承認物質價值及其與精神價值的統一的。當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發生矛盾時,新托馬斯主義就貶低甚至否定物質價值,抬高精神價值,并把上帝作為最高的精神價值。
新托馬斯主義還從人的個體性與個性的關系來說明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關系。新托馬斯主義把人的個體性與個性分別歸源于物質性的質料與精神性的靈魂,承認人的個體性,但又抬高人的個性,認為個性是上帝賦予的,個體性是個性的派生物,個性比個體性深邃、神秘,更能體現人的本質,顛倒個體性與個性、物質與精神的關系,認為人離開了精神,失去了個性,背離了對神的歸順,只沿著滿足物質需要的方向發展,個體及個體的物質幸福就只能是壞東西。
盡管精神在新托馬斯主義的價值等級系統中有這么高的地位,但是它還是常常受到物質的折磨、戲弄、糾纏和妨礙。新托馬斯主義的代表人物馬里坦指出:“需要物質來進行操作的精神仍然不得不付出大得可怕的代價并冒著重大的危險才能克服物質,而且最經常的是精神被物質所戲弄。精神是不死的,而物質把死的規律強加給精神所推動的身體。”
(五)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
新托馬斯主義認為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是以神的價值為基礎、為前提的,在承認上帝的價值的前提下,承認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他們反對在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功利主義立場,既反對共產主義人道主義,又反對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在新托馬斯主義看來,共產主義人道主義是人性的喪失而不是人性的解放,共產主義在關心人的幌子下拋棄了個人,把個人淹沒在社會和集體之中,在社會和集體的壓抑下,個人喪失了自由,完全屈服于社會團體中所體現的歷史命運,共產主義把人類解放的希望寄托在物質和技術的發展上,這種唯物質和技術的人道主義不會使人上升到完滿的境界,只會使人成為物質和技術的犧牲品。新托馬斯主義也反對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認為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固然高揚了人的價值,但卻拋棄了神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只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和絕對自由,不顧社會的整體利益,拒絕社會生活的約束,結果會使社會陷于崩潰,同時也使實現人的價值最終成為泡影。
新托馬斯主義融合了神本主義和人本主義這兩種歷史上相對立的思潮,宣揚神學的人本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用神的價值統攝人的價值,認為人是上帝的創造物,人既有“原罪”又接受“神恩”,人既有惡的傾向又有善的傾向,個體性使人自私、狹隘、排他,個性使人無私、寬容、友愛,個性是上帝賦予的。他們既承認人格、人道、人性,又把人格、人道、人性歸結為神性和天道,認為人的存在和本質是由上帝決定的。他們既承認人的智慧和善行是有價值的,承認在基督教之外有真正的人的價值,又認為人的價值表現在對上帝的虔誠;他們既承認人的意志自由,要求人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又認為人的自由是上帝恩賜的禮物。因此,在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中,人始終是一個被預定了的因素,衡量這種因素的價值的,不是看它在多大程度成功地反映自己本身的東西,而是看神在人身上得到多大程度的體現。這樣在新托馬斯主義那里,不是人按自己的本質和特性創造了神,而是神創造了人,人的價值異化為神的價值,趨向上帝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新托馬斯主義從人的價值引出社會價值,從人性的角度來解釋社會的必要性。在新托馬斯主義那里,不是現實的社會條件決定人的本質,而是人的本質決定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在他們看來,人既是社會的一部分,又高于、超越于社會,人必須生活在社會中,這既因為人作為個體的貧乏,又因為人作為個性的充裕。作為個體的人的價值從屬于社會價值,作為個體,人只是部分,要從屬于社會整體;作為個性的人的價值高于社會價值,作為個性,人就是一個獨立的整體,作為個性的整體高于作為社會的整體,這是因為人賦有靈魂,注定與超驗的整體——上帝永恒結合,而特定的社會終歸要滅亡的。因此,人高于社會,社會必須承認個性對于一個超時間的目標的趨向,并為此提供便利,人類社會應該向上帝前進,最終達到與上帝天國的合一。
新托馬斯主義的社會價值理論還包括它的社會歷史的價值、國家和法律的價值以及多元化民主、公平政治和持久和平的價值等思想。新托馬斯主義否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否認社會預見的可能性,認為社會歷史是上帝意志的產物或體現,國家是由人性中彼此依賴、過同伴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既認為國家有自己的權利、目的和范圍,又強調教會的權威,主張在超自然生活的事務上,國家必須服從教會。新托馬斯主義在上帝是國家最終決定因素的前提下,強調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人民高于國家,人民不是為國家服務的,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新托馬斯主義把法律分為永恒法、自然法、實在法和萬民法,認為永恒法是上帝意志的體現,是最高的法律,其它一切法律都從永恒法產生,自然法是永恒法在人性中的反映,是人的本性和上帝的理性的統一。在新托馬斯主義看來,人權以自然法為準繩,自然人權(如生存或追求幸福的權利、接受人類文化遺產的權利、集會結社、言論自由等)是不能讓與的;但是,他們又認為人所擁有的每一權利都依靠上帝所擁有的每一權利,自然法要發揮作用只有等待福音的滲入。這樣,在新托馬斯主義那里,法律的價值在于它代替了宗教律令,是上帝的世俗化身。新托馬斯主義還闡明了多元化民主、公平政治和持久和平的價值。新托馬斯主義強調社會統一和個人自由皆不可偏廢,認為一個社會沒有統一的意志、共同的信仰,就不能正常發展,每個人自由民主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同樣,一個剝奪了個人自由民主的極權社會也不能正常發展,因為它違反了人性。新托馬斯主義主張一切人、民族、國家都是平等的,階級偏見和種族歧視是對人性、人的尊嚴的褻瀆。新托馬斯主義認為公平政治一旦建立起來,持久和平便有了保證,這二者的建立不僅靠外交家、政治家和各種協調機構,還要靠人的良心和愛,但良心的發現、愛的交流最終要靠福音的指導,上帝的恩賜。
(六)世俗價值和宗教價值
新托馬斯主義表現出兼顧人的塵世生活需要和彼岸天堂幸福的姿態,主張世俗價值和宗教價值的統一、基督教與世俗文化的對話,重視改造和完善塵世以實現彼岸的使命,通過塵世的善道走向天國的樂土;但是,新托馬斯主義是在肯定宗教價值第一性的前提下主張世俗價值和宗教價值的統一的,他們堅持天堂高于塵世、宗教價值高于世俗價值,把宗教作為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他們認為宗教信仰的削弱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產生,使世俗生活變成不受上帝約束的領域。他們指望通過基督教實現社會變革和進步,消除社會矛盾和挽救現代社會危機;通過恢復宗教信仰、恢復福音對世俗生活的指導來使人與神和愛會合,向著超凡入圣的境界前進。“對人的信仰如果建立在超人的信仰上,就會得到再生。對人的信仰是要對上帝的信仰加以挽救的”。[2]
總之,在新托馬斯主義那里,宗教價值是世俗價值的基礎,世俗價值是宗教價值的升華,世俗價值是暫時的、相對的,宗教價值是永恒的、絕對的。
三、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主題、特征和得失
世俗價值和宗教價值相互關系的思想象一根紅線貫穿整個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內容的始終,構成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主題。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處處都蘊涵、體現和圍繞著這一主題。新托馬斯主義在知識價值中,把知識分為科學、哲學和神學三個價值等級,協調三者,抬高后者;在道德價值中,既把道德的根據歸結為人的自然本性,又把人的這種自然本性解釋為神的恩賜,把美德分為道德美德和神學美德,把幸福分為一般幸福和永恒幸福,協調二者,抬高后者;在審美價值中,既承認藝術的現實基礎,又強調藝術的超功利性;在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中,既承認二者的統一,又強調后者;在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中,既承認二者的統一,又把二者統一的前提歸于上帝。所有這些都與世俗價值和宗教價值相互關系的思想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都是這一主題的展開和具體化。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征:第一,客觀唯心主義是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基本立場。新托馬斯主義認為價值是一種超現實世界的規范和理想,把價值歸結為一種客觀精神,歸結為上帝,上帝是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前提、中心和歸宿,是一切價值的本源和最高裁判。第二,調和、折衷是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表現形式。新托馬斯主義為適應新的時代需要,克服以往理論的片面性,在積極尋求與其它意識形態對話、吸取其它學派的思想精華的過程中,在形式上試圖把人與神、人間與天國、科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調和起來,這是在中世紀宗教神學的基礎上作了重要推進。第三,非理性主義、超功利主義是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明顯傾向。新托馬斯主義看到了自霍布斯以來的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局限性,強調知識價值、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超功利性,突出直覺、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人類精神中的重要性,要求把人本主義建立在反唯物主義和反功利主義基礎上,反對把人當作客體和工具,主張把人當作社會的基礎、主體和目的。新托馬斯主義的信仰高于理性、教會高于國家、神學美德高于道德美德、永恒幸福高于一般幸福、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宗教價值高于世俗價值等思想都非常明顯地帶有非理性主義、超功利主義傾向。第四,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還帶有蒙昧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消極色彩。新托馬斯主義為了同馬克思主義相抗衡,挽救基督教面臨的危機,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愚弄、麻醉人民,宣揚神學蒙昧主義的道德觀、國家觀、法律觀,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道德觀和歷史觀,詆毀共產主義人道主義。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是生長在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大樹上的,合理地評價它的得失對于豐富和深化價值論研究、對于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在總體上有以下不足和失足之處:首先,它的客觀唯心主義立場是錯誤的。新托馬斯主義以上帝來規定價值的本質,把價值看成獨立于主客體之外的先驗規范,割裂了價值與事實之間的關系。以上帝作為價值的源泉、基礎和標準是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失足的癥結所在。在新托馬斯主義那里,真善美的價值都是以上帝為絕對源泉和最高標準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世俗價值和宗教價值的統一都是以上帝為基礎的。其實,真善美的價值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人的社會實踐,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價值和事實等都是在社會實踐中達到辯證統一的。其次,它看出了現代西方社會的“病癥”,卻開錯了“藥方”。新托馬斯主義承認現代西方社會存在著丑惡和不公平的現象,但它把這些現象當作上帝存在的新根據,指望靠恢復對上帝的信仰、恢復福音對世俗生活的指導來消除社會矛盾和挽救現代社會危機,用上帝的淫威來壓制人民的反抗,因而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不能成為人類解放的指南,相反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盡管有上述不足和失足之處,但也有一些得道和獨到之處,這表現在:第一,新托馬斯主義重視具體價值形態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近年來有不少同志感到價值論研究難以深入,這是與研究停留在一般性的價值本質有關。一般是要研究的,但局限于一般,難免陷于抽象思辨。新托馬斯主義重視具體價值形態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價值論研究應重視具體價值形態的研究,并從中總結出一般性的價值本質來。第二,新托馬斯主義在承認信仰知識的價值的同時,也承認科學、哲學等理性知識的價值,這在客觀上有利于科學、哲學的發展,也使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結合起來,開拓了人類的精神視野,擴大了價值論研究的范圍。第三,新托馬斯主義在強調宗教價值時,固然不無偏頗、過分之處,但它卻從“片面的深刻”中給我們以啟迪。宗教作為人類社會的產物,與人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對人類的思想和行為起重要的調節作用,是聯系人的紐帶,有批判和維護社會的雙重作用,它能以超自然的神秘方式實現社會控制,使個體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彌補理性和科學的局限。宗教雖在某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但在總體上不是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是一種“精神鴉片”,當人們在宗教信仰中獲得支撐和依托時,對現實的不滿便轉向對神的祈禱和對天國的向往,人的積極主動性就會被扼殺和削減。在我國現階段,宗教不僅依然存在,而且上升趨勢明顯,信教人數逐年遞增。我們應利用宗教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同時限制和消除宗教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消除宗教賴以存在的根源。第四,新托馬斯主義對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的批評是中肯的,也為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提供了理論借鑒。新托馬斯主義把人看作主體,強調人的個性,這已觸及人的價值的深層本質。它主張社會團結和個人自由不可偏廢,社會應尊重個人,個人應服從社會,個人在增強社會活力的同時可能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社會在限制個人的同時可能產生個人主義的對立物——專制和極權,這揭示了個人與社會的辯證統一。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武漢38~42B8倫理學吳寧20002000考察了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社會心理基礎、思想文化淵源,從真善美以及物質與精神、人與社會、世俗與宗教的相互關系等方面說明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具體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概括出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主題和基本特征,并評價了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得失。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上帝吳寧(1966—),女,安徽桐城人,華中理工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哲學。武漢 430074 作者: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武漢38~42B8倫理學吳寧20002000考察了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社會心理基礎、思想文化淵源,從真善美以及物質與精神、人與社會、世俗與宗教的相互關系等方面說明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具體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概括出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主題和基本特征,并評價了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的得失。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上帝
網載 2013-09-10 21: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