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工作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如果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等少數院校恢復開辦社會工作專業算起,社會工作教學和研究在我國已經有近20年之久。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社會工作真可謂是方興未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00家,江蘇省已有超過14家的高校設置了社會工作專業。但是,在社會工作教育發展如火如荼的同時,也存在著理論研究不夠、專業化水準不高、本土化不明顯、社會知名度與社會認同度不大等問題。本文試圖就上述幾個問題做出自己的分析。
    一、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
  毋庸諱言,多年來,在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表現為,不少從事社會學理論研究以及從事社會工作教學和研究的人認為,社會工作本身沒有理論而只是實際操作性層面的工作,一些從事實際工作的同志也認為,社會工作就是社會工作者介入社區去具體幫助別人,不需要什么理論。而從我國以政府為主體的社會工作實踐來看,雖然多年來政府一直在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但無論是民政工作還是群眾團體工作都有缺乏理論的梳理而流于行政化和群眾化的現象,因此,很難說社會工作有其系統的理論。這種“重實踐、輕理論的,從而帶有非規范化性的特點,不僅不利于經驗的傳播,也不利于它的提高。世界社會工作的發展早已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的水平,所以,促進社會工作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結合是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王思斌,1995)
  事實上,在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有關學者一直討論的就是如何吸收西方社會工作理論與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的問題。(王思斌,1995)前者以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為準則,后者則強調在中國本土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社工理論。然而就目前社會工作的教學和研究情況來看,這兩方面的工作并不能令人滿意。首先,我們對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內容和發展狀況知之甚少;其次,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工作理論尚未真正建立起來,所謂“本土化”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為此,我們必須從學習、熟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開始,結合國內的實際,對之加以消化、提高,以促進國內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社會工作在西方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了一個從沒有理論指導到自覺采用理論,從指導理論的單一化到指導理論的多元化,從主要借用心理學的理論到嘗試借用心理學、社會學、認識論等多學科的理論這樣一種發展演變歷程。大衛·毫(David Howe)把這個過程劃分為7個階段:“調查”階段;“精神分析學”階段;“精神分析學派”與“功能主義者學派”并立階段;“獲得”階段;“盤點”階段;“理論統一”階段;“理論歸類”階段(王思斌,1999)。并提出完整的社會工作應該包括兩部分的內容,這就是“為社會工作的理論”(Theory for Social Work)和“社會工作的理論”(Theory of Social Work)。所謂“為社會工作的理論”,就是理論中用來對人與社會的本質、人的行為與社會運行的規則和機制進行解釋的那部分內容;所謂“社會工作的理論”,則是理論中用來對社會工作實踐本身的性質、目的、過程、方法進行說明的那部分內容。它們既區別又互相聯系,是社會工作研究和實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位學者皮拉利思(Pilalis)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大衛·毫的理論觀點,認為社會工作理論具有三個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的組成部分:宏觀理論、中觀理論(包括解釋性理論與介入模式理論)以及實踐理論。而依云斯(R.Evans)對社會工作理論則做了整體分類,認為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可以分為實務理論(Practice Theory)和實踐理論(Theory of Practice)。具體說,實務理論是較為狹義地指具體的工作手法、技巧以及有關的原則、規范等,而實踐理論可以理解為對社會工作的宏觀環境分析,是較高層次的規范。之后著名社區工作學者譚馬士(D.N.Thomas)用知其然(knowhow)來說明實務理論,以知其所以然(knowwhy)來說明實踐理論,這些都較為清楚地勾畫了社會工作理論不同層次的應用區別。
  據香港學者馮國堅等人的觀點,20世紀后,英美等國的社會工作大多屬于實務理論研究,這是因為實務理論的建立主要是從社會工作的實踐中總結而來,且大多以某一特定的社區為研究對象,是較為微觀層次的討論。而實踐理論則需引用諸如政治學、社會學等宏觀分析理論,可以從總體上分析局部社會(社區)和整體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高層次的理論探究(甘炳光、梁祖彬,1998)。
  從總體上看,西方社會工作在其發展過程中借用和形成了一些層次不同的理論,包括:心理分析理論、認知理論、行為主義理論、標簽理論、溝通理論、人文主義理論、激進人文主義理論、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增權理論、女權主義理論、新保守主義理論、多元主義理論、系統理論、環境理論、介入理論、后現代主義理論,等等。從層次上看,這些理論有的是比較具體的實務模式,有的是較為宏觀的理論分析;從類型上看,有的是基本理論,有的是實務理論,有的是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等等,所有這些理論都對社會工作的發展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即理論研究在價值、理念、方法以及實際操作層面上給社會工作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并且提升了社會工作的理性化和學理化程度。
  盡管我國社會工作實踐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王思斌,1999),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研究和實踐應該是改革開放后的事,其標志應該是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的開設與招生。理由很簡單,1949年前的社會工作實踐只是局部性、非連續性的,而1949年以后社會工作層面上的許多工作如青少年、婦女、老年人、殘障人、社會救濟、扶貧的工作,都是由政府或執行著政府職能的群眾團體為主體而開展,缺乏社會工作所要求的專業性和技巧性,表現為非學術性和非理論性。本文認為,就目前而言,發展和推動我國的社會工作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入手。即從實踐角度看,必須加大專業化社會工作在社區運用的力度,發揮好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理論角度看,就是要推動社會工作教學和研究的深入發展,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社會工作理論體系。這里,首先需要熟悉、借鑒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以加深和拓寬我們對社會工作理念、價值、學說、意義等方面的認識;其次,需要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積極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逐漸形成較為系統的、適合我國實際的社會工作理論。如果沒有深入的理論研究而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社會工作的發展無疑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其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功能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二、社會工作實務操作和學術研究的關系
  在利他主義理念的指導下,社會工作從一開始就定位在“助人自助”的實際操作層面上,其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人,而這種幫助人的活動或過程是建立在綜合知識與科學方法基礎之上的。社會工作實務對于社會問題的預防和解決,對于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以至于成為評判社會工作水平和成績的重要標準。不過,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就目前國內社會工作研究現狀看,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重實務而輕學術研究的傾向。其主要原因除與社會工作實務性強的特點有關外,還有理論儲備不夠、知識準備不足、缺乏研究陣地等原因。
  學術性是從學科的角度,從理性和學理的層面來探討和研究問題的水準,任何一門學科包括理論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的學科都必須凸現其學術性,提升其學術水準。缺乏學術性研討,必然會使研究無法深入,從而不能達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作為一門學科,社會工作也同樣如此,所以,在開展社會工作實務的同時,進行社會工作學術研究,提升其學術水平和學理水準,應該是目前社會工作發展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社會工作學術性的必要性是什么?本文認為,這首先是由社會工作的本質所決定的。社會工作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助人為樂”,也不同于一般的慈善活動,而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所進行的一種專業性的助人服務活動。其次是由其內涵所決定。社會工作的內涵,涉及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心理等學科領域,也涉及到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社區建設等方方面面,如果不從學理上加以梳理和整合就難以達到社會工作的目的。第三是由其構成要件所決定。社會工作的主要構成要件是社會工作者、受助者、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具體的助人工作技巧等等,這其中社會工作者是主體,受助者是客體,二者互為條件、互為前提。就是說,受助者并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者”,其自身也必須以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合作來配合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受助者也是行動的主體。再從社會工作者的角度看,在具備技巧和方法的同時還要有科學的社會工作價值觀,所有這些都必須上升到理論高度才能推動社會工作的具體開展。
  那么,如何才能體現社會工作的學術性呢?本文認為,社會工作的學術性與社會工作實務只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學術性并不是脫離實務性,而是對社會工作實務的概括、研究,是從操作性到學理性的提升過程,是“對于助人過程中出現問題的科學的解釋和對于推進助人過程方法的理性的、符合實際的選擇”(王思斌,1998)。目前,國內存在著重實務而輕學術的傾向,或者說,從事社會工作實務和教育的人,往往還沒有足夠重視對社會工作實務的理性概括和學術提升,而只是停留在具體社會工作的經驗操作層面,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會工作學術性的發展。就目前而言,社會工作學術性的體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實務操作的經驗性研究。在社會工作的具體實務中,社會工作者在進行助人活動的同時,還必須對助人活動的實務操作進行經驗研究,分析助人活動過程中助人理念滲透與價值判斷,研究具體技巧和方法的運用情況,找出社會工作主客體之間互動的規律。如美國學者羅斯曼(J.Rothman)提出的社區社會工作的三模式及其運用(蘇景輝,1997),就是一個成功的經驗性研究例證,它既充分地概括了社區實際,又能很好地指導社區工作,同時,又提升和體現了學術性。
  理論或學理層面的研究。學術性在很大程度上必須通過理論層面的研討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就社會工作而言,必須圍繞社會工作的主旨,吸收各相關學科,拓寬社會工作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反映出社會工作的學術水準。這一點在英美等國以及我國港臺地區社會工作界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社會工作必須有自己的研究載體和陣地。學術研究成果首先必須有其載體或陣地才可以被社會接納與吸收。遺憾的是,與國內社會工作發展如火如荼的態勢極不相稱的是,社會工作還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研究載體和陣地,學者的研究成果沒有刊物或很少有刊物來發表,這種狀況對社會工作的理論探討和學術研究是極為不利的。為此,加快陣地建設,對于社會工作學術性的體現與提升是十分重要與迫切的。
    三、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工作學科建設問題
  從一般意義上說,所謂學科,就是按照學問或研究對象的性質而劃分的門類,任何一門學科既有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方面,更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具有其獨特內涵的特征。而社會工作既然是一項專業化的助人工作,是一個社會職業,是高校開設的一門專業,當然就是一門學科。但要真正處理好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社會工作實務與學術的關系,其根本的問題就是要擺正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關系問題,其中,社會工作學科建設尤為重要。
  盡管社會工作的實務操作在西方國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但是,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研究卻是較為晚近的事情。1917年,美國學者芮琪芒德(Marry E.Richmond)出版了《社會診斷》一書,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則來界定社會工作,試圖使社會工作成為一套獨立的知識體系;1949年,美國社會工作研究小組成立,試圖使社會工作成為“科學化的慈善”(Science Charity);1957年,美國學者格林伍德(E.Greenwood)提出“專業屬性”問題(注:格林伍德的五個專業屬性是:(1)有一套系統化的理論體系;(2)有專業權威;(3)得到社區的認可;(4)有一套規定的倫理守則;(5)是一種專業文化。參見徐震、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61頁。)(徐震、林萬億,1999),20世紀以后,由于美國高度工業化、都市化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造成家庭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個人主義盛行,出現了許多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以直接服務為主的社會工作對之已經不能有效地加以解決,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有包括社會工作行政、社會福利等在內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社會工作的發展。與此同時社會工作除以往的個案治療以外,更重視從理論上進行社會工作教育和社會工作研究,使之和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一樣,成為一門“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許多大學中的社會工作課程由以前的“技術訓練”的層面提升為“理論研究”的層面,這為社會工作的學科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從當前國內社會工作的實踐與教育現狀看,我們在社會工作學科建設上所花的氣力還達不到社會工作專業化的要求,因而使社會工作顯得底氣不足,缺乏豐厚的理論與學術底蘊和學科支撐。這種狀況與我們上面所討論的輕視社會工作理論、忽視社會工作的學術研究不無關系。
  我們認為,當前加強社會工作的學科建設應該圍繞“專業化”和“學理性”展開一系列工作。社會工作是在利他主義理念指導下的社會互動,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助人的服務活動,其本身具有獨特或獨到的專業技巧和方法,有專門的理論知識,一個合格的社會工作者必須經過嚴格的專業學習和培訓,必須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底蘊,這就是所謂的“專業性”與“學理性”特征。而要從“專業化”角度出發,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重要方面應該包括:
  規范課程設置。科學、規范的課程設置是社會工作教育與學科建設的基本前提,因為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都必須通過課程教育而得到傳授和發展,當然,這里的課程教育包括基本理論課程與實證運用課程在內。就目前國內有關高校的社會工作課程設置情況來看,還不能說已經達到規范和科學的程度,表現為基本理論與實證操作課程的比例失調,社會工作理論課程少,而實際運用課程的聯系實際又不夠,社會實習不規范、不專業,混同于一般的社會調查研究,課程的循序漸進安排不盡合理,等等。鑒于港臺地區社會工作發展比較成熟,因此我們應加強聯系,吸收他們的成功經驗,并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加以優化編排,這應是規范社會工作課程設置的積極舉措。
  完善教材編寫。與課程設置一樣,教材是專業和學科的基礎,評估一個專業或學科是否成熟,教材是十分重要的要素。但目前國內社工界的教材編寫還不盡人意,存在著稀少、散亂、無系統、不規范、不統一以及“西化”傾向等問題。這種狀況對社會工作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值得欣慰的是,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已經在著手協調國內的師資力量,組織編寫社會工作的教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將緩解教材問題上的矛盾,對促進社會工作學科建設將起到較大的作用。
  建立社會工作研究陣地。而理論研究陣地,就要有理論刊物,當然目前國內尚沒有相應的社會工作理論刊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也是社會工作的學科建設和發展的一大障礙。
  開展學術研討會。通過學術研討會和學術交流,社會工作者、教育者以及研究者可以擴大眼界,拓寬思路,這是有助于研究的深入,提高專業化水平,促進學科發展的。但遺憾的是,國內社會工作界除兩年一度的全國年會外,很少有類似的專業性學術研討會,這明顯與國內有眾多的高校設有社會工作專業的實情、與社會呼喚社會工作的介入的客觀要求不相適應。筆者呼吁各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要加強聯系與交流,采取多種形式,盡快把社會工作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回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
    四、社會工作發展與社會工作職業化的關系問題
  上述關于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實務與學術、教育與學科之關系的討論,其最終目的就是如何推動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但是,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現實中看,如果沒有社會工作的職業化作保證,前面所討論的問題只能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務虛”層面,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為,社會工作是一門實務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必須依靠專業性很強的職業社會工作者去加以實施和推行,否則,社會工作自身的發展,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穩定社會的功能就不可能得到真正實現。
  在歐美以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社會工作不僅是一門專業、一個學科,而且還是一項職業。比如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人數是67萬人,其中約1/3-1/2擁有社會工作學士或碩士學位(Gibelman & Schervish,1993)。其相關職業有:社會服務(康復、個案管理、青年或老年人團體工作);社區工作(為社會服務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兒童照護和社區發展機構工作、環保團體募捐);復歸(緩刑、假釋);商務(廣告、市場營銷、顧客研究、保險、房地產、人事工作等);院校機構(管理、校友關系、辦公室行政);健康服務(計劃生育、濫用藥物、康復訓練計劃、健康規劃)等(李弘毅,2002)。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為專業性的社會工作實務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使社會工作者能有用武之地,同時,也為社會工作教學和研究開拓了后續空間。遺憾的是,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社會工作教育之后,社會工作職業化問題一直沒有能夠解決,在眾多的社會職業分類中,社會工作還沒有一席之地。這種狀況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必然會產生直接的制約作用。
  首先,影響社會工作教育。任何形式的人才教育和培訓的目的都是為了“學有所用”。當一個大學生選擇一個專業時,除個人興趣與價值理念等因素外,其最大的考慮就是該專業日后的就業前景,如果說實務性很強的專業還不是一個社會職業,那么選擇與否就太值得認真斟酌了。解決社會工作職業化的問題,無論是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還是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就業以及教師教學積極性的調動,直至對社會工作功能的發揮,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影響社會工作專業的研究水平。我們所討論的社會工作理論研究、學術發展、學科建設等問題實際上必須建筑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的基礎之上,因為只有社會工作者有施展專業知識的機會與陣地,對理論、學術、學科等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才有實際意義。
  再次,影響社會工作實務水平的提升。不同于一般的手段和方法,社會工作是以其專業性的實務技巧發揮著獨特作用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國內社會工作的許多功能被一些黨、團、政等組織的行政行為所替代。然而這些組織解決社會問題的形式和方法較為簡單,專業性不夠,遠遠不能達到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要求。因此,不解決社會工作職業化問題,要提升社會工作實務的專業化水平實在是很困難的事。
  最后,影響社會問題的解決。誠然,通過政府“送溫暖工程”、“再就業工程”等對社會問題的解決也起到了十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但是,社會工作者“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利他主義的實踐觀、調動和運用社會資源的社會互動網絡,以及一系列包括心理調適在內的專業性方法和技巧,卻是許多“工程”所不完全具有的。這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已經證明了的。
  總之,對于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社會工作理論研究、學術探討、課程教育、實務培訓以及學科建設等固然十分重要,但主要矛盾還是社會工作的職業化問題。當然國內社會工作方興未艾的發展態勢表明,不久的將來,社會工作社會職業化問題將會得到圓滿解決,這對于推動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與保證作用。
江蘇社會科學南京73~77C4社會學周沛20032003近年來,國內社會工作發展異常迅速,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一,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這是被西方國家的經驗證明的,社會工作具有其系統的理論體系,它對于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實務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二,社會工作實務操作與學術研究的關系。社會工作以實務見長,但必須有學術研究作為支撐,必須通過學術研究對社會工作實務做出理論概括。其三,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關系。社會工作學科建設是社會工作教育和發展的基礎,必須通過規范課程設置、完善教材編寫、建立學術研究陣地來體現;其四,社會工作發展與職業化的關系。沒有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社會工作的學術研究、學科建設以及社會工作功能的發揮都沒有實際意義,這是加快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條件。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實務周沛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郵編 210093 作者:江蘇社會科學南京73~77C4社會學周沛20032003近年來,國內社會工作發展異常迅速,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一,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這是被西方國家的經驗證明的,社會工作具有其系統的理論體系,它對于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實務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二,社會工作實務操作與學術研究的關系。社會工作以實務見長,但必須有學術研究作為支撐,必須通過學術研究對社會工作實務做出理論概括。其三,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關系。社會工作學科建設是社會工作教育和發展的基礎,必須通過規范課程設置、完善教材編寫、建立學術研究陣地來體現;其四,社會工作發展與職業化的關系。沒有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社會工作的學術研究、學科建設以及社會工作功能的發揮都沒有實際意義,這是加快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條件。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實務

網載 2013-09-10 21:33:58

[新一篇] 關于社會哲學的對話——訪《社會哲學導論》課題負責人王銳生

[舊一篇] 關于社會科學研究的現代化問題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