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教學資源建設的變革性研究和建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變革的必然:形勢與資源建設現狀的對比性評估
  現代遠程教育在我國經歷這幾年快速發展并取得相當的成就與經驗后,正進入新一輪發展期。這個新時期沒有世紀之交那場“圈地掘金運動”的壯觀與轟烈,但卻以這樣幾個新內涵而凸顯出更為深刻與成熟的特征。
  ●十六大“全面小康”的總戰略中,以形成全民學習、終生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準確描述了“教育小康”的總目標,現代遠程教育則被更明確地賦予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優秀教育資源送到教育欠發達地區,促進這些地區的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具體目標,為經濟社會公正、均衡發展提供更豐富多樣的優秀教育服務與支持:“大眾化”成為遠程教育新一輪發展的“主流語匯”。
  ●遠程網絡教育熱潮“遭遇”理性審視,2002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網絡教育學院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對我國高校網絡遠程教育的主要任務、教學質量、教學資源建設及質量監控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與規定,人們從中解讀出了“規范化”的意味:遠程教育會因此而更為成熟起來嗎?
  ●“入世”形成遠程教育與國際教育對接形勢,根據我國對WTO作出的5項教育服務承諾,我國遠程教育(電大屬國民教育系列的部分除外)將與挾著品牌、資金、技術、經驗優勢而來的國際遠程教育的“堅船利炮”直接“過招”,新挑戰蘊含新機遇:遠程教育將在這場國際化的“完美風暴”中邁上新高度。
  歷史常常會選擇一種非常的方式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呈現給我們。這次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抗擊“非典”的突發事件,盡顯了遠程網絡教育的特征與優勢并將之推到了全社會應急機制的前沿,并成為黨和國家在這個非常時期中所選擇所培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這一“非常契機”生動而具體地向我們呈現了我國現代遠程教育新發展中上述幾大新特征,并由此凸顯出其中共同蘊含著的一個核心內涵——加速我國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與變革的必然性和緊迫性。
  資源建設與網絡建設、教學應用、管理服務被并稱為構建現代遠程教育大廈的四大支柱。其中,由于資源建設直接支撐著現代遠程教育中個性化自主學習這一核心理念的實現,而成為四者中的核心支柱(有學者亦將其稱為“核心競爭力”)與“重中之重”。
  對于我國最早運用現代傳播媒體(廣播、電視等)開展遠程教育的電大,以“名師名教”立校,其課程主講、教材編寫等教學資源建設,都是以“全國一流”為目標。對優秀教學資源的追求與建設,已是電大教育一個優良傳統并成為其教學質量長盛不衰的根本保證。進入迅速發展的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等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三代,也即現代遠程教育階段,電大固有的以第二代遠程教育技術為依托的教學資源建設優勢受到強勁挑戰,但電大系統積極應對,迅速調整,中央電大發揮龍頭導向作用,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與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出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研究項目,在全國電大系統中開始了構建現代遠程教育條件下的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包括課件、網上課程等新型資源在內的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四川電大為例,自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正式啟動以來的5年里,學校在抓緊基礎網絡設施、技術平臺等硬件建設的同時,根據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第二代媒體,積極引進和開發現代遠程教育課件,逐步實現遠程教育的實時交互和雙向交流,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的指導思想下,堅持以自籌為主,逐年加大投入,文字、視聽、課件及網絡課程四大類教學資源建設均取得較大進展。網上資源、廣播電視輔導方面,除中央電大的課程和直播節目外,選擇了部分重點課程進行實錄,制成VCD供全省使用;同時,還根據教學需要選擇了部分原來的錄像課程(模擬)進行數字化升級,上傳到學校網站供學生下載自學;CAI課件建設也取得斐然成果,共開發了近50門課件,其中,《美學原理》等多門課件獲獎。如果再細分一下,僅在參加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以來的兩年半時間(迄止2002秋)里,四川電大就該試點中的9個本科、12個專科,制作了8個專業205門課程的網絡教學輔導資料,在學校專設的開放教育網站上發布,另計還有400萬字的文本類教學輔導資料、109門視頻類資料上網供師生實時或非實時教學使用。應該說,教學資源上這樣的建設水平、規模與速度,電大是不遜于同時進入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的包括許多百年名校在內的普遍高校的,電大之所以能在我國現代遠程教育中仍然葆有主力軍的強勁態勢,也是一種實至名歸的結果。
  但與此同時,由于電大是誕生于第二代遠程教育并在其中成長、發展起來的,這就使電大在包括教學資源建設在內的各個發展方面不可避免地烙上傳統遠程教育思維的印跡;同時,無論與已進入遠程教育的普通高校在師資、技術、財力及政策支持力度相比,還是與電大自身所承担的“巨型”辦學規模所需相比,電大在教學資源建設上所擁有的人財物資源的非對稱性,也同樣是顯而易見的。面對本文開頭所揭示的以大眾化、規范化與國際化為特征的新一輪發展期,為持久地葆有我國遠程教育主力軍的位置,勇敢走出曾經有過的榮耀與成就,以與時俱進的變革姿態去回應新形勢、新挑戰和新問題,也就成為當前電大教學資源建設必須直面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觀念的變革:創新教學資源建設的發展戰略觀
  所有的社會變革活動中,觀念的變革是第一位的。電大教學資源建設的變革同樣如此,觀念的變革將給電大資源建設帶來新的發展動力源。就觀念層面而言,這一變革起碼應包含如下幾方面:
  ●外部環境上,構建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新型關系
  ●內部建設上,建樹“教學資源即教學環境”的大資源觀
  ●系統之間,實現市場化理念指導下的資源共建
  1.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間新型關系的認識與實踐,將激活電大教學資源的建設與發展的多重效力。
  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總戰略服務,這毫無疑義地是所有教育的終極目標。電大24年的發展歷程,也始終貫串著這條主動脈。今天,當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取代物質資源成為第一資源,“知本家”取代“資本家”成為“當代英雄”,培育知識創新知識的教育,亦應走出單向、被動的“服務”模式,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間構建起更富時代性的“依托—服務—促進”的積極互動關系,即:教育依托于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這一“關系觀”的更新與深化,將促使現代社會對教育的發展,投向更多的理性思考與審視。
  電大教學資源建設的發展觀,也在這場更新中獲得創新。這一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學資源建設的投入與基礎,有了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甚至適當超前)的依托。這種依托不僅體現為財力物力的投入,也體現在教學資源將可以建設在社會經濟發展已經形成的科技物質基礎上。電大遠程教育實施的“天網(衛星數據電視)地網(互聯網)合一,三級平臺互動”的以現代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教學資源建設,正是在我國社會進入信息化建設高潮的基礎上而獲得了強勁發展的新機遇。以西部為例:極具創新意識的直轄市重慶的電大教育,以該市“信息港”建設的戰略實施為號召,引進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學府和教育機構的優秀教學資源并與之整合,形成了多樣化、高層次的聯合辦學態勢;四川電大則依托本省“信息產業——第一產業”的信息化戰略,在公共信息網上搭建起優質低廉的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節約下大量硬件環境建設資金,加大了教學資源設投入的規模與力度。
  另一方面,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互動觀,還體現為教學資源建設應該達到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高度和要求。我們在前面看到過的四川電大在教學資源建設上所展示的速度與規模,應該說既是本省信息化高速發展對電大資源建設助推的結果,同時也是電大教育服務并推進地方信息化建設的一種實踐努力:在電大開發并推廣運用多種媒體組成的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的同時,也把信息時代的觀念、技術及相應的基礎教育設施,送到了偏遠閉塞的邊遠地區和民族地區。
  與社會經濟關系觀的這場變革,給電大資源建設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社會的認同度與支持度大大提升。仍以四川為例,處于該省最不發達地區的甘孜、阿壩、涼山三個民族自治州,相繼制定出臺了“遠程教育行動計劃”,開始了“現代信息技術校校通工程”,電大教學資源的應用水平,在此基礎上大幅提升。需求拉動,資源建設獲得更強勁的動力。
  2.將多層教學資源環節整合互動,形成“教學資源建設即教學資源環境建設”的大資源觀,推動資源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教學資源是現代遠程教育的核心”的認識深入人心,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電大,資源建設都已成為備受關注的興奮點與增長點。然而,在電大教學資源建設實現大發展的同時,對于什么是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到底包含著哪些個環節構成,或者說,教學資源的真正內涵與外延是什么這樣一些關涉到發展觀念的根本性問題,卻未能得到很好的研究與解決。其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認識上把教學資源與教材、課件簡單等同起來;建設中只講開發而忽視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和效果,甚至成為僅供交流、觀摩會上陳列、展示毫無實際用途的“花瓶”!
  盡管目前遠程教育界對上述問題仍未達成一種統一的認識,但根據教育部對遠程教育資源建設的界定,可以確定的是,教學資源的內容絕不僅是教材建設,也不是只開發而不推廣運用的單向行為,它應該是一個既包含了多種媒體優化配置的課程教材體系,也包含著集中了大量優秀知識與素材以兼供教材開發建設和學習參考資料使用的知識庫(或稱“素材庫”),以及確保學習者在自主、個性化學習中使用這些教材資源和知識資源,并可在師生間、學生間開展交互的多種學習支撐軟件系統在內的一個完整的綜合的體系的開發與建設。簡言之,教學資源建設就是一個集中了研發、修改、應用及支撐服務等多級環節、彼此溝通互動的教學資源環境的建設。
  “大教學資源觀”認識的確立,不僅將有助于我們對教學資源建設的長期性與復雜性的理解,從而做好長期作戰的心理和現實準備,同時更有助于準確把握教學資源建設在電大(以及整個遠程教育)中的核心環節的認識,以及它在構建現代遠程教育體系中核心作用的真正發揮。這一點,在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的實踐中,已經并且還將取得積極的印證。
  我們知道,中央電大這一試點項目中包含著“開放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兩大內容,前者是試點的實踐內容,后者才是項目研究與實現的目標;沒有后者的支撐,“開放教育”則有可能形成“虛熱”乃至“泡沫化”。教育部對該試點中期評估的結果表明,正是由于中央電大抓住了試點所開專業的主教材及多種視聽、課件及網絡輔導教材的建設,各試點電大輔以積極的多種媒體輔導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形成了一個不僅包括了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制作等前期過程,更突出了資源的運用、效果與評價等后期運行環節的較為完整的教學資源體系,支撐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三大模塊的改革,真正成為了探索、構建現代遠程教育條件下人才培養的新型框架的“核心支柱”。“大教學資源觀”的形成及其所體現出的積極價值與意義,亦將反饋并支撐其自身實現不竭的可持續發展。
  3.引進市場化運作理念,打破遠程教育系統中各種壁壘,實現充分開放,形成教學資源建設“多邊合作、整體攻堅”的強大態勢。
  依托于多種現代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現代遠程教育,是一種資金高密集型產業(在某種意義上講,如非學歷教育),教育成本投入巨大,其教學資源建設同樣如此。主要依靠自我積累、滾動發展的電大系統,在彼此封閉、各自為戰的狀態下,要在這樣的投資規模前,實現教育部對遠程教育資源“高質量、大批量、快速開發和大范圍推廣使用”的建設要求,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和經濟全球化的成就給電大資源建設發展觀帶來了新的啟示和選擇:打破遠程教育界中各種條塊的壁壘與分割,充分開放,尋找并構建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共建,整合出效率,共享出效益。(在抗擊“非典”中,通過全球科學界的合作,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成功破譯了SARS病毒的基因排序,為阻擊“非典”奠下基礎,創造了人類抗擊疾病史上的一個“現代傳奇”,就正是對“知識共享”優勢的一次最新詮釋。)
  本文認為,當前,各兄弟電大,以及電大與其它高校、教育機構之間,可以以這樣一些途徑與方式,實現彼此開放、合作與共建,形成教學資源“多邊共建,協作攻堅”的態勢:
  ——建立各種聯合通道(包括有形或無形的、雙方或多方的),用以溝通信息,統籌規劃,分工協作;
  ——交互、整合共有資源,以需求為導向,推行共建與引進(購買、交流等)相結合的合作模式;
  ——開放合作市場,實行共建共享資源“優先準入制”,實現快捷、充分、低廉共享優秀資源等等。
  必須指出,實現這種合作共建必須突破一個觀念,即確認教學資源的另一層屬性——商品屬性。因此,商品經濟的一般運行規律,如投資主體、市場回報、效益分配等等,都應在合作中得到充分關注與體現。事實上,近年間,四川電大與其它兄弟電大、普通院校間開展的資源共建的活動中,正是因為對合作各方經濟利益的充分尊重與體現,合作態勢有了積極進展。其中如,2001年底,四川電大與陜西電大共同發起、12所西部電大參加的“西部電大教學資源建設論壇”,就明確提出了“共同的目標、利益和選擇”,把“共同的經濟利益”引入合作主題,推動著西部電大資源共建由多年的“紙上談兵”進入到“實戰演練”:“論壇”后的一年多里,先后達成了雙邊或多邊共建項目(文字教材為主)10多種,已完成并投入教學試運行一門,其余的正進入實際運作。與此同時,四川電大還以“四川省現代遠程教育協會”為紐帶,擬與全省6所進入教育部遠程學歷教育試點的普通高校進行教學資源的交流與引進。
  應該說,盡管電大教學資源建設中這場市場化多邊共建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小荷才露尖尖角”,無論規模、數量及媒體種類都相當有限與單一,尚未擺脫試驗性質,但其在觀念上突破的意義及在推進電大資源建設進展中所體現的價值,卻都是絕不可以低估的。
    二)策略性變革:應對教學資源建設發展趨勢的謀略儲備
  觀念的變革激活了策略上的創新。策略是對未來的謀劃與準備,因此,策略創新的成功與否,對發展趨勢的正確研判與應對成為惟一的試金石。據此,如下幾個方面將進入電大資源建設策略變革視野中的“新靶點”:
  ●堅持主體性與發展多樣化并重的資源建設策略
  ●全面提高與分類配置相結合的資源運用策略
  ●推進“三原則”指導下的資源建設結構性調整策略
  1.在堅持電大教育主體性的前提下,拓展多樣化的資源建設空間,多快好省地構建起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電大教學資源體系。
  電大教育是一個綜合的教育體系,它包括了以本科及大、中專為主的學歷教育,多層次的繼續教育,以及包括農業實用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在內的農村基層教育這三大內容。教育體系的多品種、教育對象的多層次、教育空間的多方位等,都給電大教學資源建設提出了多快好省、加速發展的迫切要求,堅持主體性與多樣化發展相結合,也因此成為電大資源建設策略中的一個必然的選擇。
  首先,建設內容上,在繼續保持對電大教育主體部分——學歷教育的資源建設投入力度的同時,將目光轉向繼續教育、農村基層教育上。這兩部分資源建設的項目選擇,尤應緊扣時代發展賦予的新課題、新內容:如繼續教育要瞄準產業結構調整、再就業等熱點立項;農村教育更應關注“三農”問題,加強有關農村脫貧技能、農業勞動力轉移、城鎮化進程等選題的立項力度,推進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歷史進程。此外,還應瞄準職業市場熱點,推出一批畢業生就業所需的技能性教育資源推廣培訓,既能體現電大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更可以緩解學生謀職就業的難度。資源建設內容上的這種多層次、多樣化策略的實施,還將使電大的教學資源獲取更大的需求空間,從而享受到“市場大餐”的更多份額。
  其次,建設方式上,要量力而行,堅持有效投入,在保持適度的新開發項目規模的基礎上,對已有的各類教學資源,根據實際及需求,可采取內容刷新、技術升級、形式改造等多種建設方式,低投入,高產出,盡快形成與電大教育整體快速發展適應的資源體系。
  第三,建設渠道上,在開展與兄弟電大、其它院校和教育機構的合作中,亦應采取共建、引進、交流等多種形式,多管齊下,力爭實現高效率、高效益。在我國加入世貿的大背景下,要積極研究、運用入世條款中的“教育承諾”內容,在對需求與回報、投入與產出的研判和把握基礎上,積極審慎地引進、利用國際優秀教育資源為我所用。在這點上,同樣地處西部的重慶、云南等電大,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在引進國際遠程教育資源實現共享上,已開始了切實可行的嘗試。
  2.積極探索在現代遠程教育條件下“全面提高,分類配置”的資源運用途徑,促進電大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公正、均衡配置。
  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教育發展不平衡,是我國尚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大特征。“全面發展,重心下沉”則是電大自誕生起就開始摸索并逐漸成熟的一條有效緩解不平衡發展的辦學策略,即在滿足大中城市學習者需求的同時,大力加強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邊遠山區和民族地區的辦學努力。當電大還處于主要依靠文字、視聽等媒體資源的第二代遠程教育時,依托著社會廣播電視的覆蓋率和面(函)授手段,其教學資源的建設與運用,基本實現了與這條辦學策略相適應的水平。
  進入以信息技術為核心技術的現代遠程教育階段初,曾出現過脫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實際“一刀切”的“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的提法,使電大“重心下沉”的辦學策略與教學資源建設和運用一度脫節。以四川為例,占全省總面積62%的民族地區中,貧困縣數就占到全省貧困縣總數的90%以上,經濟落后,信息閉塞。四川電大立足省情,堅持“重心下沉”,積極探索、構建在整體提升現代遠程教育水平的基礎上,實現針對不同發展程度地區進行不同資源配置使用的“整體提升,分類配置”的資源運用策略:
  ——在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推廣基于計算機、互聯網的以課件、網絡課程為主的教學資源配置和使用;
  ——在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中小城市中,采用衛星電視、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和網上資源相結合的資源配置;
  ——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邊遠和民族地區,則堅持“實用為度”原則,配置以文字、視聽(廣播電視、VCD光盤等)教材為主,計算機、網絡課程資源為輔的資源運用體系。
  通過以上立足省情、因地制宜的資源運用策略的形成與推行,四川電大在現代遠程教育條件下,實現適用教育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地區均衡配置的目標,已開始成為現實。
  3.以經濟性、適用性和成長性三大原則為支持,實施資源建設結構性調整,形成“量力而行,優化配置,綜合利用”的教學資源開發攻略。
  實行結構性調整,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為核心內涵的。電大資源建設實行結構性調整,既是對過去建設策略進行總結,也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積極應對的一種必然要求。因此.面對當前資源建設中一系列既沖突又相依的矛盾,如精品與普及、開發與使用、媒體的先進與落后、媒體種類的多與少等,“為”什么、“不為”什么以及怎樣“為”,便成為電大調整資源建設結構中的焦點,并在某種程度上困擾著這一調整策略的實施與推行。包括四川電大在內的許多電大都在建設實踐中對此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和有啟發性的理論觀點與實踐建議,本文擬在此將它們整理成如下三原則:
  ——經濟性;
  ——適用性;
  ——成長性。
  其中,“經濟性”是指,在教學資源的開發、選擇、配置等方面,首先應予考量的是學習者能否承受,包括經濟上的(“用得起”)和心理上的(“愿意用”)。“經濟性”是資源建設進行結構調整中的首要基礎,正如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學生用不起或不愿用,資源制作的技術再先進、形式再精美、種類再齊備,最終都擺脫不掉成為“擺設”“花瓶”的命運。
  “適用性”,調整策略中的又一重要原則,其實就是“供需關系”在資源建設中的一種體現與運用。我們已經確認了教學資源的商品屬性,那么,市場法則(包括以“適銷對路”來選擇、開發或終止產品的生產的原則)成為電大資源建設中的“游戲規則”則是順理成章之事。由于現代遠程教育中對學習個性化、自主式的強調,使資源需求方的要求更趨多元化和復雜化,因此,電大教學資源建設及其結構性調整,必須更進一步加強學習者需求及其變化的研究,這是資源建設中每個環節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來面對的課題。
  “成長性”原則的意義在于它表明了資源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這個成長過程隨時代進步、觀念變革及科技更新等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也許將永無止境。因此,任何試圖在資源建設上“一步到位”、“盲目跟風”的觀點與做法,都是徒勞的,這既包括資源形式的選擇,也包括教學內容的設計。前者中對媒體種類、技術“先進性”的追求都只能是短暫與可被替代更新的;后者所包含的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與前沿性,也將是一個不斷刷新、發展的過程。對教學內容上的成長性的強調,對于教學資源建設的核心——教材建設尤為緊要,從傳統教育中過來的每一個人都會記得,一門課程教材的建設,從講稿、講義到試行本再到教科書,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即使形成了教材,其內容的修訂、增補,則更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這一條建設經驗及其中透出的科學性、嚴謹性,是尤其值得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者們所牢記并堅持沿行的。
  經濟性、適用性和成長性三原則的形成,及其在回答并解決前面提到的一系列困擾電大教學資源建設的矛盾中,已經證明了其所具有的有效性、指導性和價值判斷標準的意義:它為建設中選擇什么樣的媒體、怎樣選擇媒體以及開發與使用的關系、媒體配置的數量和種類等,提供了基本的依據和判斷標準。在三原則指導下,一個符合國情、費省效宏的“量力而行,綜合使用,優化配置”的資源結構體系,正在電大系統,尤其是西部電大中逐漸成型。
    三)操作形態的變革:建構教學資源建設持續發展的運作體系
  與觀念性、策略性相比,操作性無疑具有具化的形式與性質。然而,惟其因為這種“具化”所蘊含的現實性,使操作層面的變革,比之觀念和策略層面,更具難度,也因之成為電大資源建設變革中至為關鍵的組成部分。
  本文為此擬從隊伍建設、程序保障及機制(體制)創新等方面對此進行變革的研究與建議:
  ●組建以教師為主導的復合型建設隊伍
  ●規范建設程序,創設相關運行保障機制
  ●探索實體型、企業化運作機制及其體制建構
  1.打開思路,政策推動,在繼續堅持強化教師在資源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加大全員參與、人才引進的力度和規模,形成資源建設隊伍的新整合。
  教師是電大教學資源建設、開發的主導力量,多年來,這支主力軍在資源建設上的作用一直受到極大的重視、調動與激勵,從而既有利于開發出從教學實際出發、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具有現代遠程教育特點與原則的教學資源,又有助于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現代遠程教育素養相結合的復合型素質。不過,囿于電大機構設置規模,教師數量有限,教學任務過重,單靠這支數量有限、精力受限的“主力軍”來完成規模內容驚人的電大教學資源體系的建設,應該說是不現實的。因此,電大資源開發隊伍建設上,亟待打開思路,政策護航,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拓展建設人才的數量與質量,改變目前隊伍結構單一、力量單薄的現狀:
  一校內,實現全員參與;
  ——校外,加快多方人才引進。
  由于教學形式與手段的不同,電大隊伍結構與傳統高校迥異:教師之外,沒有數量龐大的管理與后勤保障隊伍,但卻擁有一支數量雖然有限但素質卻相對較高的精悍的各類專業技術隊伍,如信息管理、電教、科研、出版編輯等,他們經歷過現代遠程教育的觀念、理論及技術變革的洗禮,并且以其各自的專業素養而在資源建設的項目策劃、腳本編寫、技術制作等不同環節上獨具優勢。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和激勵,把這部分專業技術人員與教師有機地整合起來,則可形成具有復合型優勢的電大資源建設新的主體力量。
  對于校外人才的引進,則應根據資源建設中多種媒體的不同專業、不同技術領域,目光不只囿于教育界,IT業、廣播電視乃至廣告界的專業技術人員均可進入視野,并以事業、感情、待遇等多層面的優勢與優惠,吸引他們加入到電大的資源開發建設事業中來。
  社會學的“耗散論”給了這場“內聯外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以理論上的支持與啟示:新的專業力量的進入,打破了電大資源建設原有的舊的“自平衡”,不僅將降低“內耗量”,形成新的激勵機制,而且還將在新平衡的建立中,給電大資源建設帶來新的思維和新的動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將被進一步激活,一支新型的復合型資源建設隊伍脫穎而出。
  2.完善建設程序,引進、創設相關運行機制,以盡快提升資源建設的運作水平,形成成熟、規范的科學運行形態。
  平心而論,盡管電大系統在這些年的資源建設中已逐步積累并形成了如“量力而行,適度超前”的建設觀,“統一規劃,分工合作”的建設規范,以及”有重點、有計劃、分步驟”的具體策略,并切實有效地指導了電大資源建設的開展。然而,由于事物新、經驗少,加之任務重、壓力大,“拍腦袋”式的決策、“閉門造車”式的立項等不規范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說明電大資源建設尚未擺脫“游擊戰”式的操作狀態,運作水平尚待提高。決策科學化、程序規則化,是實現體制現代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電大資源建設要盡快提升水平,實現成熟、規范的運作形態,程序性規則亦面臨著進一步完善與規范。
  根據教育部對遠程教育資源建設的要求精神,并參照其它行(產)業較為成熟的程序規范,本文建議可創設如下相關運作機制,以保障其資源建設中程序性得以規范體現:
  ——設立專家指導咨詢制,對電大資源建設規劃、技術規范提供咨詢,對具體項目的立項論證、制作質量及審查驗收等重要環節進行指導;
  ——創設制作人(或稱“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制作人必須具備相應資質,通過項目公開招投標產生,負責統籌項目策劃、方案組織、經費使用、制作監控及竣工驗收等建設全過程,制作人與學校形成合同關系,履行合同規定的權利、義務及責任,并接受學校資源建設機構的全面監督(監理);
  ——建立后期追蹤調查及服務系統(類似商品售后服務體系),對開發完成的資源使用情況進行包括適用性、品質性、性價比等在內的跟蹤調查,并開展技術指導和維修服務;
  等等。
  以上各個環節的建立,應都可對電大資源建設中相應的程序規則,進行有效的規范與完善,改變“游擊戰”式的操作方式。但要真正全面完善程序規則,實現資源建設成熟、規范的操作形態,科學、民主的決策體制,則還需要我們在創設新型運作機制的探索中,付出更多的思索與努力。
  3.適應發展需求,在目前以課程項目建設為主進行資源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集研發、推廣、服務、營銷于一體的實體型企業化的運作機制及相應的體制建設,逐步走上資源建設規模化發展之路。
  必須指出的是,這一思路,早在4年前《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資源建設實施意見》中就已明確為確保我國遠程教育大發展形勢對教學資源“高質量、大批量”的需求的一條必由之路;并對這種集“開發制作、收購管理、技術服務、推廣使用和經營為一體的獨立實體”的功能、資質、建設原則及運行管理等原則性機制,均作了詳盡闡釋。就電大系統資源建設發展狀況看,雖然教育部提出的這種“建設實體”尚未出現,但通過中央電大在系統整合上的努力,以及以區域、校際為紐帶的協作過程,電大系統中已形成了包括“全國電大教學資源協作會”及其所屬的“省建工作部”等跨地區、跨校際的資源建設協作組織,并以其業已開始的合作實踐,極有可能成為電大系統中未來的這種“建設實體”的組建基礎。更具現實操作性的,則是在當前幾乎所有省級電大中,其資源建設的組織管理、制作管理,以及出版發行管理等相關機構都已設立,有的甚至還形成了”一條龍”管理形態。如有的電大考慮為了更有效地對各類媒體教學資源建設實行統一管理,近年中,將原來分散由教學、信息、電教、教材編輯等部門管理的資源建設規劃,統一為“資源建設辦公室”,隸屬學校“資源建設領導小組”,與學校教學資源直接跟市場對接的教材管理部門合署,形成了校內資源建設規劃、設計、制作、發行一條龍管理體制。如果對其進行多種經濟成分制(如學校控股和員工參股的股份制)、多種人事管理制(如事業單位式與企業管理式及引進聘用式)等試驗性改制,并賦予如下運作權限,為教育部寄予厚望的“資源建設基地”則可雛具形態了:
  ——自主研究、開發、制作多種媒體的遠程教育資源;收購、存貯其它來源的教學資源并對之進行整理、維護與使用(包括有償借用);進行教學資源的出版、發行(含上網運行)、營銷服務等領域的運作;
  ——通過校內共享與校外引進等途徑,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專兼職開發、制作、營銷、維修專業隊伍;迅速形成規模開發、出版、發行能力及其相應的軟、硬件環境和條件;實行企業式運行、獨立核算的獨立法人制和運作機制;
  ——學校(控股方)對其實行目標管理,以確保保質保量完成學校資源建設任務;該實體與校方實行分別經營、風險共担、利益共享、持續發展的原則,并接受學校年度檢查與審評。
  當然,上述設計,都仍只是本文對此所作的策劃、建議,尚待進入實質性建設。但基于遠程教育發展對教學資源在開發、使用上盡快形成大規模大范圍的迫切需求,更基于這些年資源建設中逐步積累起的操作經驗和運作基礎,現代遠程教學資源通向市場化、規模化的道路,都必須并且必將在我們手中鋪展。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成都5~11G5成人教育學刊杜幼文20032003我國現代遠程教育正進入一個以大眾化、規范化、國際化為內涵特征的新發展期,這個發展期對電大教學資源建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期待與要求。實行變革是資源建設回應形勢需求的惟一選擇。這場變革將在觀念、策略、操作形態三個基本層面上展開。本文就此分別進行了對策性的分析研究,并提示了可資實踐、參照或思索的建設性方案、意見和思路。教學資源/形勢需求/變革/觀念性/策略性/操作形態杜幼文 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3 作者: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成都5~11G5成人教育學刊杜幼文20032003我國現代遠程教育正進入一個以大眾化、規范化、國際化為內涵特征的新發展期,這個發展期對電大教學資源建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期待與要求。實行變革是資源建設回應形勢需求的惟一選擇。這場變革將在觀念、策略、操作形態三個基本層面上展開。本文就此分別進行了對策性的分析研究,并提示了可資實踐、參照或思索的建設性方案、意見和思路。教學資源/形勢需求/變革/觀念性/策略性/操作形態

網載 2013-09-10 21:37:07

[新一篇] 由四種關系看科學與形而上學

[舊一篇] 電子出版物取代紙質出版物的必然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