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時期中學生價值觀探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問題的提出
  價值觀是人們對價值和價值關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價值判斷的重要尺度和標準,是價值選擇和價值行動的持久動力源泉。也就是說,價值觀是影響人們確定行為目標、選擇行為方式,以及解釋行為結果意義的核心因素,是人社會化的核心內容。價值觀具有極強的輻射力和穿透力,從根本上影響人們的言與行。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在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網絡社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會進程中,面對多元文化、多種價值觀的選擇、困惑與問題,如何建設具有生命力、內涵豐富、積極健康的價值觀教育體系,是深化學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如何對學生形成中的價值觀有所把握,從而提升他們的生存質量,實現學生真正的發展,是目前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我們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北京市中學生價值觀現狀調查,目的是在多元文化視野中,通過調查研究,對青少年價值取向進行重新審視,對學校價值觀教育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找到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新的生長點,從而為學校教育創新提供選擇的思路,并為區域性學習化社會的構建提供決策依據。
  本調查研究的主要問題:
  1. 社會轉型時期中學生面臨的文化價值選擇;
  2. 中學生價值觀發展的現狀及基本特征;
  3. 社會轉型時期學校價值觀的重構以及價值觀教育的實施方式。
  (二)調查項目設計的理論思路
  根據價值觀作用域的不同,我們將中學生的價值觀劃分為政治價值觀、經濟價值觀、文化價值觀和生活價值觀。①
  政治價值觀是有關政治制度、政治權利與義務,以及民主、自由、正義、平等的價值觀;經濟價值觀是有關經濟體制、經濟利益、分配方式、經濟秩序等的價值觀;文化價值觀是關于傳統文化、外來文化、民族、宗教、倫理、道德、科學、審美等的價值觀;日常生活價值觀是關于社會、家庭、人生、幸福、交往、誠信、公德等的價值觀。青少年價值觀是豐富多樣的,我們的研究不可能全部涵蓋,只能有所選擇和側重,集中在能夠表現當前中學生價值觀特點和發展趨勢的主要方面。
  (三)調查研究的方法與樣本
  中學生價值觀調查,關鍵在于調查的真實性和調查問卷的可分析性。因此,在問卷調查及訪談時,我們盡量避開涉及隱私及模式化的問題,利用關聯性問題識別是否為真實的價值觀,即盡量使問卷的問題前后關聯,并具有層次性;避免將價值觀問題簡單地做統計處理,以提高研究信度。
  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個別訪談、集體訪談及文獻調查。
  問卷調查樣本:在北京市西城、海淀、門頭溝、昌平四個區選取城市、城鎮、農村不同類型,好、中、差三種不同辦學水平的中學共22所,綜合考慮了學生性別、父母職業、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等多種因素,隨機抽取初一至高三的學生共3975人。分別設計初中、高中學生的問卷和訪談提綱。發放問卷3975份,回收率96.5%,有效問卷回收率83.7%。
  二、調查結果及初步分析
  (一)當代中學生的政治價值觀
  在政治價值觀的調查中,我們側重了解中學生對平等、民主、法制,以及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看法。
  1. 平等、民主和法制觀念
  (1)平等觀念
  調查結果顯示,當代中學生具有較強的平等觀念。有95.2%的中學生認為“公平觀念”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有89%的中學生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社會應該給人們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這反映出現代社會中平等競爭的思想對中學生有較大的影響。
  (2)民主觀念
  在“你最贊成下列哪種產生班干部的方式”這一問題上,有32.8%的中學生認為應該采取“全班學生推舉加投票”的方式,有31.4%的中學生認為應該采取“學生自薦、競選演講加投票”的方式,有16.4%的中學生主張采用“全班同學輪流任班干部”的方式,有10.7%的中學生仍然贊成“教師指定”的方式,有8.5%中學生主張采用“教師提名加投票”的方式。這反映出大部分中學生已具有民主選舉意識,希望參與班級決策。但仍有部分中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盲目服從教師的權威,過分依賴教師的決策,缺乏民主觀念和主體精神。在“如果在集體中幾個人解決某問題的方案不一致,你認為應該怎么辦”這一問題上,有69.8%的中學生認為應“集思廣益,提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合理方案”,有20.1%的中學生認為應該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只有3.2%的中學生贊同“以領導者為準”,還有3.6%的中學生認為“各行各路”。這反映出當代中學生在班級事務中崇尚民主與集中相結合的管理方式。
  (3)法制觀念
  調查結果顯示,當代中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制觀念。有93.4%的中學生認為“遵紀守法”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有75.6%的中學生認為在處理個人問題時,自己的行為應符合校紀校規;“當自己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時”,有41%的中學生認為應該去找消費者協會或上訴法庭,有47.7%的中學生認為應該要求經銷商退貨、換貨或賠償。這表明,中學生已經確立了一定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他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形成了遵紀守法的觀念,而且有了在個人利益受到侵害時,用法律武器來保護個人權益的意識。
  2. 權利觀念
  我們主要調查了三種權利觀:生命權、隱私權和自由權。
  (1)生命權
  現代中學生比較重視自己的生命權,調查結果顯示,有90.6%的中學生對抗洪搶險時提出的“財產重要,但人的生命更重要”持完全贊成或基本贊成的態度。
  (2)隱私權
  調查結果顯示,68.3%的中學生認為,父母或老師翻看他們的日記或信件的行為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
  表1 假如父母或老師翻看了你的日記或信件,你會怎樣想
             他們侵犯了  他們有權   很高興他們  選項                                           無所謂             我的隱私權   這樣做   有機會了解我百分比(%)      68.3        8.3        10.5       12.9

  由此不難看出,現代社會所強調的個人權利、獨立的自我意識等觀念對中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于學生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具有積極的作用。
  (3)自由權
  在對“你是否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學習和生活”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94.9%的中學生回答“非常希望”或“比較希望”。這說明大多數中學生都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學習和安排活動。
  (二)當代中學生的經濟價值觀
  在經濟價值觀調查中,我們側重了解中學生的金錢觀和分配觀。
  1. 金錢觀
  金錢觀是對金錢的作用和價值的認識。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的金錢觀不僅正在發生變化,而且豐富多樣,其在中學生中也有種種表現。
  表2  你是否同意下列觀點
                  選項   完全同   比較同   不太同   完全不同   觀點                  意(%)   意(%)   意(%)    意(%)錢越多,人生價值就越大    12.5     19.5     38.9      28.7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                          52.3     32.7      9.2       4.8是萬萬不能的金錢是對為社會做出貢獻                          41.9     38.6     14.6       4.9的人的應有回報

  在金錢問題上,多數中學生持現實而又合理的看法:對于“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這一觀點,有85%的中學生選擇“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說明中學生已經認識到金錢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有80.5%的中學生對“金錢是對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的應有回報”這一觀點持“比較同意”或“完全同意”的態度;有67.6%的中學生對“錢越多,人生價值就越大”這一觀點持否定態度,又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對其持肯定態度,反映出雖然多數中學生并未把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尺度,但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學生受到了“拜金主義”的影響。
  2. 分配觀
  分配觀指對分配制度中涉及的公平與效率、收入差距、貧富差距等問題的看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確立新的分配觀:這種分配觀不留戀平均主義,不排斥少數人“先富起來”,不打擊競爭,不保護落后,力圖通過“讓短的趕上長的”來達到共同富裕。這種以鼓勵公平競爭、提高效率為基礎的分配觀,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主導的觀念,同時也因其理念與操作中的若干問題,而引發了種種社會矛盾。
  表3  你認為個人收入的多少應該根據什么確定(選擇兩項并排序)
            勞動  工作  能力  職位  貢獻和創  投資 選項                                                其他            時間  年限  大小  高低  造的價值  多少第一位(%)  8.65  4.25  47.7   7.4    29.0     1.9    1.4

  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已普遍認識到當前收入差距偏大的社會現狀,并能夠較為理性地評價這種社會現實。有43.8%的中學生認為“這是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可見,中學生已經認識到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的目的。在“你認為個人收入的多少應該根據什么確定”這一問題上,排首位的是能力的大小(占47.7%),其次是所做貢獻和創造的價值(占29.0%),這反映了中學生在分配觀上具有注重個人能力、工作績效的現代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9%的中學生認同個人收益與投資多少掛鉤,這又說明中學生對當代中國收入分配的現狀與理念缺乏足夠的了解與認同。
  (三)當代中學生的文化價值觀
  我們的調查研究涉及的文化價值觀,指觀念文化層面,而不包括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價值觀。根據目前中學生的特點,我們側重于了解以下幾個方面。
  1. 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從閉關鎖國走向世界,同時中西文化也發生了激烈碰撞,這對中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調查結果表明,外來文化(主要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比本土文化對當代中學生有更大的影響。有57.2%的中學生喜歡外國大片,而只有27.9%的中學生喜歡國產電影。在“喜歡外國大片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上,選擇“拍攝技術高,視覺效果好”的占42.2%,選擇“這是當今的時尚”的占12.9%,認為“內容新穎,故事情節吸引人”的占26.5%,還有12.8%中學生認為是喜歡外國大片所反映的外國文化。
  2. 人際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家族與人際關系的特點。這種文化價值觀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著深厚的土壤,當代中學生也受到了這種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深刻影響。有48.4%的中學生認為注重社會關系網的建立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和必然現象”,有33.6%的中學生認為“雖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編織關系網”,有17.9%的中學生將之視為“不正常的人際關系”。這反映了中學生對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有充分的估計而又缺乏深刻的認識。
  對“如果將來有可能,你是否愿意從政(做官)”這一問題,有54.9%的中學生認為,如果將來有可能,他們是愿意從政的。許多中學生把升官、晉級視為個人價值實現的重要標志,這反映出“權力本位”、“學而優則仕”等觀念對當代中學生仍有較為深刻的影響。
  3. 服從與自主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95.2%認為應有“自立自理”觀,75.1%認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要在乎別人怎么評論”。這表明了中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
  自主行為方面,在有關自己問題的決策上,完全自己做主的占30.5%,而直接聽從父母的僅占2.8%,有66.7%的中學生認為應該“向父母征求意見后自己做主”。在處理自己的問題時,如果與父母意見不一致,只有7.1%的中學生會“直接聽從父母的意見”,有62.7%的中學生認同“看哪種意見更有道理”,有21.6%的中學生會“想方設法說服父母”。中學生在學習上也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有67.2%的中學生認為自己的獨立能力非常強或比較強,能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有38.5%的中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弱項自主地安排學習內容”,有41.3%的中學生能夠做到“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后,再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一問卷結果雖然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當代中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自主決策的現狀,但可以說是表明了他們的意愿或要求。
  4. 競爭與開放意識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代社會的競爭意識、開放意識、開拓創新的精神越來越受到當代中學生的認同和推崇,他們大多具有自信、樂觀、勇敢、敢于競爭的良好品質。如有85.1%的中學生認為競爭觀念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中學生喜歡參與競爭活動,有62.9%的中學生希望“盡最大努力與他人公平競爭”,有31.2%的中學生“喜歡做有挑戰性的工作”,同時,有58.2%的中學生認為自己的競爭意識非常強或比較強。
  當代中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了開放意識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并且對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比較自信。有91.4%的中學生認為“開放意識”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有88.9%的中學生認為“開拓創新的精神”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有59.2%的中學生認為自己具有非常強或比較強的創新能力,有62.1%的中學生認為自己具有非常強或比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
  5. 人與自然的關系
  當代中學生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主張在個人與自然之間建立和諧的、人性化的關系。關于“某地工廠可給當地居民每人每年帶來幾千元的收入,但嚴重污染環境”這一問題,有53.6%的中學生認為應該“立即停產,建好污染處理設施后再生產”,有21.4%的中學生認為“為了子孫后代,堅決關掉”。雖然其中不能排除由于其利益傷害的虛擬性而帶來的簡單化選擇因素,但仍可看出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已經植根于當代中學生的文化價值觀之中。
  (四)當代中學生的生活價值觀
  關于生活價值觀的調查側重于了解中學生的人生追求,對義利關系、個人與集體關系、個人與他人關系等的認識。
  1. 關于人生追求
  在“你認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東西最重要”這一問題上,排在前三位的回答是“健康”、“友誼”和“家庭”,表明了中學生價值觀比較務實的總體傾向。
  表4 你認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東西最重要(選擇三項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社會選項    金錢        名譽  友誼  愛情  知識   健康  權力  家庭  事業   其他              地位第一位        6.0    2.3   4.1  16.0   5.0  11.9   31.8   2.0  14.2   6.8    0.9 (%)第二位        5.8    2.2   3.9  15.0   9.1  16.2   19.6   2.5  15.8   10.0   0.8 (%)第三位        8.8    2.8   3.6  17.3   9.0  10.9   16.7   3.0  13.4   13.3   1.2 (%)合計    20.6   7.3  11.6  48.3  23.1  39.0   68.1   7.5  43.4   30.1   2.9

  2. 關于利與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應該“重利輕義”還是應該“重義輕利”,已成為當今社會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對于“金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這一觀點,有71.2%的中學生選擇了“完全同意”或“比較同意”,這反映出中國傳統“重義輕利”的觀念仍然對中學生有深刻的影響。
  3. 關于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
  調查結果顯示,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有60.5%的中學生認為應該“以集體利益為主,兼顧個人利益”,有25.5%的中學生認為“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集體利益”。但是,調查還發現,當代中學生的實際行為與其觀念認識之間出現了一些不一致的狀況。比如,在回答“班里要辦一塊板報,假如你恰巧具有繪畫特長,這時你會怎樣”的問題時,雖然有57%的中學生表示樂意參加,認為這是顯示和鍛煉才能的機會,但也有近14%的中學生認為“辦板報太累,不愿參加”,有13.9%的中學生認為“老師要求,沒辦法,所以必須參加”,有15.5%的中學生回答“我愿意參加,但最近自己的事情比較多,下一次再說吧”。
  表5 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
            個人利益    集體利益    個人利益    集體利益  選  項   無條件服從  為主,兼顧  為主,兼顧  無條件服從            集體利益    個人利益    集體利益    個人利益 百分比(%)    25.5       60.5        9.5         4.5

  4. 關于合作與交往
  調查結果顯示,有86.8%的中學生認為合作觀念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有72.2%的中學生在完成班集體的工作時,喜歡“與同學合作”。在“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66.4%的中學生選擇“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有24.8%的中學生選擇“根據他人對我的態度而定”,有11.9%的中學生選擇“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有3.7%的中學生選擇“怎么對我有利我就怎么辦”。這表明了當代中學生的交友觀念的復雜性。
  三、關于中學生價值觀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目前我國中學生的生存文化環境問題
  應該承認,僅依據對北京地區的一次調查就做出對當代中國中學生價值觀及其形成因素的判斷是有很大風險的,但是,鑒于北京的特殊地位,它的發展在許多方面都有某種代表意義與引領價值,所以,我們還要嘗試以本次調查結果為依據來做出一些推論性的分析。筆者以為,要分析目前我國中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原因,應在兩個層面上作進一步探討。
  第一,宏觀層面。目前我國中學生生存與發展面臨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沖突,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導致的民眾文化心態的變化。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新的社會關系、生活方式和文化風格的形成,導致如獨立個體意識、公平競爭觀念、法律法治意識,以及文化開放視野等新文化精神的張揚,導致對主體精神、多元、差異、平等和寬容等的強調,從而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道義觀、公平觀、生活觀、交往觀等。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選擇,又為當代中國的價值追求帶來了獨特的觀察視角與選擇依據,競爭與合作并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人民利益并重,以及“少數人先富”與“共同富裕”目標層面的沖突與一致性的認識與實現策略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的思想與行為。而且其中的若干問題,我們也不能說已經找到了理想或可行的解決策略,那么,就可能形成認識上的誤區或盲區,成為社會性的困惑或觀念沖突、文化沖突。二是改革開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導致的文化價值沖突。現代社會文化發展呈現出的開放性、民主化、多樣性特征,多種文化間的沖突、融合與價值選擇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問題。開放的世界環境在為中國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提供新的視野和轉機的同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間的矛盾沖突,也全面而充分地展示出來。科學與人文、公平與效益、合作與競爭、繼承與超越等一系列矛盾的存在,教育民主化與精英教育、繼承傳統與超越傳統等的爭論所反映的不同的價值追求,形成了現代學校文化研究和關注的主題。
  第二,微觀層面。從微觀層面要分析社會轉型時期我國中小學學校文化的內在沖突。基于近年來對學校文化建設問題的初步研究,筆者認為,學校文化集中表現為在社會文化、網絡文化背景下的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與制度文化。而在更深層面上,反映當前學校文化內在沖突的幾個主要方面為:促進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發展的沖突,掌握科學基礎知識與獲得生活直接經驗的沖突,群體發展與個體發展的沖突,意識中反傳統與潛意識中維護傳統的沖突,強調國際化與強調本土化的沖突。
  事實上,理想的價值取向與日常生活層面的價值取向并存,道德價值與功利價值并存,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與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并存,為人民服務價值取向與拜金主義價值取向并存,以及自由與規范的矛盾、公平與效益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等,形成了目前我國思想理念多元、多樣,極其活躍、豐富,又相當混亂的局面。
  (二)社會轉型時期中學生價值觀的基本特征
  中學生價值觀所呈現的基本特征為矛盾與多元,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價值主體的沖突: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矛盾
  在社會轉型時期,個人的地位和價值得到了重視,個體利益和合理需求獲得了應有的地位,個體的自主意識和主體精神得到了弘揚,同時,也出現了個人本位的價值觀與社會本位的價值觀之間的矛盾、沖突和融合,這在客觀上促進了當代中學生價值觀念的多元選擇和認識與行為的沖突。
  2. 價值選擇的困惑: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沖突
  當代中學生在社會價值選擇上的矛盾——以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和重義輕利的社會價值為核心內容的理想主義與以注重世俗性、功利性、物質性的社會價值為重要內容的現實主義,何者為重?兩者的相容程度以及妥協的可能性如何?中學生在健康、友誼、家庭與知識、事業相比較中正在嘗試尋求矛盾的初步解決,當然也會在今后的生命歷程中引發新的矛盾。
  3. 價值取向的轉變:由人倫關系走向利益效率關系
  調查結果表明,當代中學生在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效率觀念、競爭意識和講求實效的務實精神等方面都有所增強,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
  4. 個體人格價值的沖突:觀念意識與行為脫節
  個體人格同一性的建立需要同一性文化價值的影響,文化價值的混亂容易造成角色混亂和自我同一性的喪失。調查表明,當代中學生在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之間的脫節、反差比較突出,反映出他們在外顯的行為方式與深層的價值觀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差異。言與行不統一,其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成長中的主體的多變與不成熟因素的影響,又有成人及社會因素的影響。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區別于成年人,中學生的價值觀還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這就是中學生價值取向的多維性、多變性和選擇性。
  (三)需要進一步認識的幾個問題
  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多種思潮的紛呈,新舊觀念的沖突與融合,導致社會各方面對一些相關問題重新思考或再認識,其中最為深刻的表現在以下三個問題上。
  1. 對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為人民服務等主導價值觀的態度
  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作為經濟基礎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仍是提倡和堅持的主導價值觀。我國的青少年,從小就生活在一種集體主義的氛圍里,更多地受到的是強調國家、集體利益的教育,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傾向于用社會所期待的標準去評價是與非。然而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又存在過分強調集體至上,忽視個人權利,忽視組成集體的個人主體的自我價值,不注意尊重和保護個人合理利益的傾向,其結果導致實在的集體變為“虛假的集體”,在失去對集體成員的關注的同時,也失去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社會轉型時期,如何處理好集體、個人、社會的關系,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的關系,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2. 尊重事實,追求效益、公平與民主的文化心態
  這種心態與價值選擇,本來是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由于規章與法制尚未健全,由于社會變化過快和一些無序現象帶給人們的強烈沖擊,也由于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影響,還不能說這一選擇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如對弱勢群體的冷漠以及對事實的不尊重還有相當程度的表現。改變這些現象,營造良好心態,是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長期任務與努力方向。
  3. 社會是非標準的非唯一性和非統一性
  當前社會一些舊規范逐漸失去權威性,新規范還未健全,無序性增強,社會風氣不能令人滿意。諸如:一些干部貪污腐敗,官僚主義嚴重;假冒偽劣,制黃販黃,吸毒販毒等現象屢禁不止;一些價值規范法則被曲解,社會上存在著信仰、理想迷失的現象。理想與現實的反差,真假價值并存,形成了學生價值觀的迷茫。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求有一套與之相應的、先進的思想文化和主導價值觀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凝聚人們的信念追求,動員人們積極投入改革與發展的事業之中。因此,價值觀念的變革與重建,不但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必然。
  (四)學校價值觀教育的思路
  如何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近年來人們進行了多方面探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是十分重要的。
  1. 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
  我國中學生目前面臨的是多元、多層次的文化生態環境,由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組合并形成一個結構系統。
  G3QB04.jpg
  如何營造和優化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教育資源的整合。學校應該自覺地承担起時代的責任,成為整合三方教育資源的主體或第一責任者,并通過現代學校文化建設來實現文化生態環境的優化。
  2. 恰當定位學校價值觀教育的目標
  學校價值觀教育旨在提升學生對“人的價值”的認識與意識,促進學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并能在生活中實踐個人的價值選擇。
  當代中國中學生的價值觀教育,需要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相互作用和滲透融合,培養學生對多種價值取向的分析、批判能力,同時要努力培養學生對理想追求的踐行能力。
  價值觀的核心是文化,學校要引導學生在繼承與發揚民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跨文化的適應能力,為學生提供文化選擇的機會,清除對亞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歧視,從而為價值觀的重構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要提出的是,在價值觀教育中要強調寬容與理解。中學生的價值觀處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是在學習、借鑒、體驗、探索中的自主、主動建構的過程。促進這個過程的實現需要提供若干基本條件,諸如創設一定情境、利用已有經驗以及組織學習共同體等,關鍵在于教育者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及對學生的寬容與理解。有學者從價值的本性——個體性角度論述了寬容的內涵及實質,指出“寬容是一種以價值多元化為根據的理性化、明智的生活態度和實踐方式”②。保持必要的寬容是一種深刻的自我意識,保持寬容又表現為對成長權利的尊重,對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尊重,表現為教育者作為成人的反思與自省。寬容不僅意味著對現實主體和價值多元化的承認,意味著對不同主體之間平等地位的尊重,意味著對不同價值標準的客觀理解,而且還意味著對自己選擇的價值標準的執著,意味著對青少年的健康價值選擇抱有堅定的信心。
  注釋:
  ①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由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②李德順. 新價值論[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7.
教育研究京3~10G3中小學教育裴娣娜/文喆20062006
中學生/價值觀/文化生態環境/價值選擇
  middle school students/value outlook/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value choic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Value Outlook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Stage
  Pei Dina & Wen Zhe
  Pei Dina, professor and tutor of doctoral candidates at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 ; Wen Zhe, researcher at Beijing Municipal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 Beijing 100031)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stage are facing complex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value choice of pluralistic culture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political value outlook, economic value outlook, cultural value outlook and life value outlook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we can see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value outlook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contradiction and pluralism. The value outlook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stage needs to create a favorable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perly position the target of the school value outlook education.
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學生,面對著復雜的文化生態環境和多元文化的價值選擇。通過對北京市中學生政治價值觀、經濟價值觀、文化價值觀和生活價值觀現狀的調查分析,發現中學生價值觀的基本特征是矛盾與多元。社會轉型時期中學生的價值觀教育,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恰當定位學校價值觀教育的目標。
作者:教育研究京3~10G3中小學教育裴娣娜/文喆20062006
中學生/價值觀/文化生態環境/價值選擇
  middle school students/value outlook/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value choice

網載 2013-09-10 21:37:28

[新一篇] 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宗教的世俗化傾向

[舊一篇] 社會轉型時期主導價值觀的確立及其基本原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