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吸收外資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近幾年每年都超過30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 我國企業在引進資本的同時,也開始向外輸出,海外直接投資不斷擴大,據外經貿統計,至1996年底,我國的海外投資企業已達5045家。遍布世界139個國家和地區,中方的投資金額已達57.2億美元。投資范圍涉及資源開發、加工制造、建筑工程、交通運輸、金融保險、科技開發、醫藥衛生、旅游餐飲等。20年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成績喜人,可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整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這和黨的十五大提出的發展一批集團化、國際化的跨國性大企業的目標存在很大的差距。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全球性的競爭愈演愈烈。在即將加入WTO的情況下, 如何解決我國目前企業跨國經營的實際困難,培育出中國的世界級企業,在與國外諸多跨國公司的強烈競爭中爭得與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地位相稱的席位已是當務之急。本文試圖從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動因入手,分析當前我國跨國企的發展困難,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一
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動因主要包括:
1、內部動因。主要是我國為資金、資源雙缺之國, 缺乏現代化建設所急需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便是獲取這些重要的生產要素,彌補國內不足,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
根據西方經濟學家的理論,組建跨國公司的立足點在于三種優勢說:所在權優勢說、內在化優勢說和區位優勢說。但這三點對我國并不完全適用。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發展企業跨國經營和立足點和目標。
1)資源方面。總量上講,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 但人均占有量卻很低,大大落后于一般國家;而且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許多被我們引以為豪的礦產,其質量、品位并不高;為運輸這些資源的交通也不便利。為吸收我國所缺的重要資源,組織跨國生產,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2)資金方面, 有兩層含義:①企業海外經營為我國創造外匯收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②現代化建設需要不斷引進外資,而企業跨國經營為進一步引進外資掃除了外資企業對我國有關政策的顧慮。事實上,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應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維持外資企業對我國的信任,為資本的進一步流入創造條件。
3)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方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 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收購、參股和項目投資,參與生產和經營,學習和掌握它們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可以推進國內企業的改革,推動工程技術項目和產品的出口。
2、外因。 二戰以后世界經濟格局巨大變化使得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呈現出多源、多向流動的趨勢。資本的跨國界流動不僅表現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之間的流動,還表現為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流動。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國際市場上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競爭越發激烈。為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際市場,避免他國的貿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我國就必須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通過在國外建立跨國企業,獲取有利的貿易地位。
3、實戰認識和經驗。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已形成一批相當成功的企業,它們通過海外經營,開辟了國際市場,不僅掌握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還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轉變了經營機制,加快了技術進步和產品開發的步伐,提高了產品質量和跨國經營的效益。這對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起了相當的促進作用。
二
現階段,我國企業海外經營存在著不少不足和困難,歸納起來,主要有:
1、從投資規模和效益看:
1)對外直接投資與吸引外資的比例嚴重失衡。 海外投資與引進外資世界年均比例為1.1∶1,發展中國家約為0.14∶1, 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年均比例只有0.08∶1,不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也低于發展中國家水平。近兩年,我國吸引外資速度不斷下降,除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因素外,海外投資比例太低也是部分原因。
2)海外投資占GNP比重很小。我國境外投資總額累計57.2億美元,還不到我國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
3)海外企業均投資額太低。國際上平均項目投資額, 發達國家約為600萬美元,發展中國家也達450萬美元,而我國僅為100萬美元。
4)盈利企業比例不大。1996年底我國海外投資項目達5045個, 其中盈利企業約占55%,持平企業約28%,虧損占17%。
2、從投資的地區看,雖遍布世界134個國家和地區,但多數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于港澳地區、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和巴西等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太少。
3、從投資方式看,投資方式過于單一,偏重于合資形式, 且絕大部分以新建為主。
4、從投資的行業范圍看,1)宏觀結構上,投資的范圍雖已廣泛,但對制通業、服務業及高技術領域的投資不多。這些行業和領域的投資對我國經濟建設顯然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2)微觀主體上, 單個企業的經營范圍過于狹窄,缺乏多元化投資戰略。
此外,企業跨國經營還缺乏相應的政策法律環境,為企業提供投資、購并等咨詢服務的投資銀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具備跨國公司管理經驗的高級管理人才等等。
三
針對上述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難點,下面將系統地提出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
1、加強宏觀管理,建立健全海外經營的法規體系。
1)加強政府對企業海外經營的宏觀管理。 可由政府專門成立一部門,統一協調和管理對外投資經營的組織和實施工作。對企業跨國經營的整體戰略,各階段的重點和步驟,以及對外投資規模和結構給予引導和幫助。
2)制定一系列跨國經營的法律政策。對企業的投資方向、 經營主體及范圍和模式、地區及產業政策、稅收制度、人員派遣等方面進行規范,保證國家在宏觀金融政策、財政政策、人事制度、產業政策等方面給予跨國企業各種優惠條件,尤其要賦予大企業和企業集團自營進出口權、對外投融資自主權和審批出國人員自主權,以促使它們迅速成長為我國跨國經營的主導力量。為減少海外經營風險,還需建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
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現代化的股份制企業制度。
1)企業海外發展應以市場需求發展為契機。 從國內居民向外發展的消費需求動向出發,建立海外經營業務;從東道國市場需求出發,開辟新的投資領域;從國內企業需求出發或合資或獨資,構建各種經營實體。
2 )企業以需求為中心的成功的海外經營必須具備靈活多變的管理體制,而股份制則從根本上賦予企業靈活性與變通性,能及時適應市場的變化。靈活調整企業投資、生產、銷售和服務。建立了現代化的股份制企業制度,就能進一步運用現代化的管理化,在企業的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進行產權運作,實現企業市場網絡化。
3、組建強強聯合、強弱聯合的聯合艦隊,開拓國際市場。
1)強強聯合指若干各具名優產品的大型企業和科研、 金融等單位,自愿組建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這樣的集團資金雄厚、經營范圍廣、具有相對較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更強的適應性。
2)強弱聯合指以產品為龍頭的大中小型企業系列聯合, 以具有名牌產品的大型企業為依托,為發揮規模經濟效益,聯合一批實力雖弱但可為大企業進行配套生產的中小企業,形成一種系列化企業集團。
4、多元化中突出重點的投資經營戰略。這里包含幾層含義:
1)投資區域與行業。
①除保持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外,逐步將重點移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
過去的20年中,我國海外投資主要集中在美、歐、日及港澳發達國家的地區。原因主要是這些國家和地區擁有優越的投資環境。在金融市場、消費市場、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方面有著一般發展中國家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國投資于上述地區,還因為它們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市場容量比發展中國家大。另外,也是為獲取它們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信息,以帶動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現代化。
但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重點理應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與我國有良好的關系,其經濟發展水平也與我國較為接近。加上目前發達國家間投資盛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出現不少空白地帶,為我國進入這些市場提供了機緣。而且將我國的成熟技術和產品轉移到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有助于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9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特別是東南亞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其經濟的迅速增長帶來許多經濟貿易機會。東南亞地區資源和勞動力豐富,市場潛力巨大,還有諸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而且與我國鄰近,是海外華人的主要聚居地,文化風俗習慣也相近。在此投資風險不大。
②投資的行業重點應轉向制造業、服務業和高科技領域。
制造業仍是國際投資的主要行業之一。過去我國對其投資較少。現在我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擁有相當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對發展中國家投資潛力巨大。服務業是國際直接投資的新熱點。它具有高附加值,潛力很大。目前我國在服務業方面應大力發展金融保險、咨詢服務、旅游餐飲等行業。對高科技領域的投資要考慮我國現有科技吸收消化能力。對發達國家進行有針對性的投資。要將我國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與對發達國家的科研部門、技術項目投資結合起來。
2)投資主體與客體。
①目前的投資主體主要為具備條件的大型國營和集體企業,基本上屬于公有經濟的范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此,允許多種經濟成份并存。一些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等出于業務發展的需要,也有海外經營的愿望應賦予條件具備的企業或個人以海外經營權。
②投資客體指海外投資的出資物。除外匯現金外,機械設備、技術和管理等也可以折股投資,并且應成為今后投資的重要出資物。我國在這方面已且有一定的優勢,應加以利用。
3)投資方式的選擇。 應減少以合資為主創建新企業的綠地投資方式,逐步采用收購、兼并當地企業的方式。
跨國企業購并東道國企業的方式日益成為各國企業擴張的主要形式。據美國新澤西為證券資料公司統計,1996年全球購并案達22729起,購并交易額在1.14萬億美元,其中跨國購并達5540起,交易額達290 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了30%,眾多的跨國公司正是在這種購并中迅速崛起的。可以說,像微軟、通用這樣的跨國公司,其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跨國購并史。
跨國購并方式擁有新建方式不具備的諸多優勢:因減少了新建企業涉及到的談判、審批、動工、投資等多個手續繁多的階段而大大縮短進入目標市場的時間;降低進入壁壘及生疏環境所造成的進入成本和經營成本;可以獲得被購企業的專利、生產方式和生產經驗,享受穩定的供貨來源和原有的市場份額,減少了風險,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還為以后的再投資、再購并提供試點和窗口的經驗。跨國購并在企業跨國經營的進入、運營、拓展諸階段都為企業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企業海外投資的理想方式,我國今后應更多地采用。
5、培育企業內部高層次人才。 企業跨國經營成敗的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在人才培養上,一是要培養跨國經營人才,即精通管理、外語、公關技能等多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二是要培養金融、法律人才。因為跨國經營必然會涉及到匯率、融資和國外法律等方面的問題,除中介機構提供專業服務外,企業自身也要有人懂得相關知識,為企業的海外投資、購并等活動服務。
6、借鑒國際跨國公司的經驗、理論和做法。
在投資方式上,非股權投資、國際戰略聯盟等形式已成為發達國家對外投資中備受青睞的方式;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影子價格”、“轉移定價”等策略也是成功的跨國企業減少成本避歸風險,獲取收益的重要手段;在服務跨國投資經營方面,投資銀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以及國外的民間商會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些成功的理論經驗和做法我國都可以分析、借鑒和利用,以使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逐步走向成熟,邁上成功之路。
世界經濟情況滬1~4MF1體制改革夏承敏20002000 作者:世界經濟情況滬1~4MF1體制改革夏承敏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