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漢語詞語的羨余現象  (注:本文曾在中國語言學會第八屆年會(1955,貴陽)宣讀。)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切自然語言都具有羨余性。羨余性反映了語言的本質特征。(注:見伍鐵平《讀三本新出版的語言學概論教科書》(載《中國語文》1983年第2期):“自然語言的這一特征(指模糊性——引者)和語言的生成性特征和羨余性(redundancy)特征不妨說是近數十年間語言學家新揭示的語言的三個本質特征。”)就漢語歷史看,羨余現象存在于上古以來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就其范圍看,不僅它的各個要素,而且包括記錄它的漢字都有羨余問題。但比較言之,這種現象在近代漢語階段,特別是這一時期的詞匯方面表現得尤為顯著。本文即就此進行初步探討。分為三個部分:一、分類列舉晚唐以來白話詞語中帶有羨余成分的數十個用例,并對其作簡要分析、考證。二、指出由于不明此種現象,而在詞語詮釋、詞匯研究、古籍整理以及辭書編纂等方面造成的一些問題并加以討論。三、對幾種羨余形式的成因、功用試作分析。
      一
  近代漢語詞匯的羨余形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詞語中某個語素的同義復用,一類是詞語與詞語的同義復用。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一)詞語中某個語素同義復用的羨余形式
  1.前加羨余語素
  相廝稱 《燕子箋》卷下22出:“自古道涎夫烈女相廝稱,一定要手奇擎。”
  “廝”,相也。歐陽修《漁家傲》詞:“蓮子與人長廝類,無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長廝類”即長相類。“廝稱”猶言相稱。《舉案齊眉》4折:“你道是才表我冰清玉潔心,又道是廝稱我云錦花枝貌。”《醒世姻緣傳》67回:“我給你一兩銀子,你好把這皮襖脫下,我叫人送還他去。你穿著又不廝稱,還叫番子手當賊拿哩!”《紅梅記》5出:“人如此,物更精,便住在西子湖邊真廝稱。”皆其義。如此,則“相廝稱”=相+相稱。“相”是一個帶有羨余信息的語素。故“相廝稱”意義仍同“廝稱”。
  怪嗔道 《金瓶梅詞話》17回:“(婦人)尋思半晌,暗中跌腳,‘怪嗔道一替兩替請著他不來,原來他家中為事哩!”(注:這一段話的標點為筆者所加,與人民文學出版社戴鴻森校點本不同,詳下文。)
  “嗔道”,猶言怪不得,難怪說。該書習見。如61回:“嗔道把王八舅子也招惹將來,卻一早一晚教他好往回傳捎話兒。”又82回:“嗔道前日我不在,他叫進你房里吃飯,原來你和他七個八個。”“嗔”亦“怪”也。如此,則“怪嗔道”=怪+怪道。義仍為怪不得。
  俺(我)兒夫 《西游記》1本1出:“殺壞他身軀,傾陷了俺兒夫。”《金瓶梅詞話》89回:“燒的紙灰團團轉,不見我兒夫面。”
  “兒夫”古代婦女自稱其丈夫,猶我夫。魏承班《滿宮花》詞:“夢中幾度見兒夫。”《劉知遠諸宮調》2:“兒夫來何太晚?”《破窯記》3折:“我道是誰家個奸漢,卻原來是應舉的兒夫。”《金瓶梅詞話》21回:“是以瞞著兒夫。”皆其例。如此,則“俺(我)兒夫”=我+我夫。
  此類例子還有(僅舉出處,例句略去):“近新來”(《謝天香》3折)、“單只管”(《金瓶梅詞話》20回)、“怎奈何”(《五燈會元·瑯琊慧覺禪師》)、“這此處”(《陳州糶米》3折)、“此這般”(《元刊雜劇三十種·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等等。
  2.中加羨余語素
  較好些 《倩女離魂》3折:“梅香,你姐姐較好些么?”
  “較些”(“較”或作“校”、“教”等),隋唐以來習用。如:王梵志詩:“他人騎大馬,我獨騎驢子,回顧担柴漢,心下較些子。”“較些子”猶言好一些。“較”又引申為痊愈。貫休《秋寄棲一》詩:“眼中瘡校未,般若偈持無?”“校未”猶痊愈了嗎,好了嗎?《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女男得病阿娘憂,未教終須血淚流。”“未教”猶未愈,未好。又如:《倩女離魂》2折:“阿也,是敢大較些去也。”《拜月亭》2折:“但較些呵,郎中行別有酬勞。”《牡丹亭·拾畫》:“日來病患較些,悶坐不過。”三例均言病好些。如此,則“較好些”則系羨余語素“好”插入“較些”之間所構成。
  吊腳兒事 《金瓶梅詞話》26回:“那奴才淫婦想他漢子上吊,羞急,拿小廝來煞氣。關小廝另(乃“吊”字形誤——引者注)腳兒事!”又35回:“那怕蠻奴才到明日把一家子都收拾了,管人吊腳兒事!”
  “吊事”即diǎo@①事,粗穢語。“關人diǎo@①事”猶言與人何干。男陽,戲曲、小說中或作“鳥”(《西游記》19回:“我怕甚鋼刀剁下我鳥來!”),又轉為“頹”、“腿”(《救風塵》1折:“便一生里孤眠,我也直甚頹!”《獨角牛》2折:“打倒你老子,關我腿事!”)。“腳”的意義本為小腿,故“腳”同“腿”,這里系插入“吊事”之中,與“吊”同指男陽。
  4.后加羨余語素
  耳邊廂 《金瓶梅詞話》17回:“看了耳邊廂只聽颼的一聲,魂魄不知往那里去了。”
  “廂”猶云“邊”。《齊民要術·養豬》:“喙長則牙多,一廂三牙以上,則不煩畜。”《西游記》11回:“崔先生,那廂是甚么山?”“一廂”即一邊,“那廂”即那邊。如此,則“耳邊廂”=耳邊+邊。
  與之相類的還有“兩邊廂”(辛棄疾《卜算子·齒落》詞:“已闕兩邊廂,又豁中間個。”),“這壁廂”(《趙氏孤兒》4折:“想俺這壁廂爹爹,每日見我心中歡喜,今日見我來心中可甚煩惱!”)、“那壁廂”(《漢宮秋》2折:“那壁廂鎖樹的怕彎著手。”)等。
  “這壁”、“那壁”即這邊、那邊,戲曲小說中習見。如《西廂記》1本1折:“偌遠地,他在那壁,你在這壁,系著長裙兒,你便怎知他腳兒小?”亦用“這廂”、“那廂”,與“這壁”、“那壁”義同。如《凍蘇秦》3折:“這廂,那廂,為功名不遂離鄉黨。”如此,則“這(那)壁廂”=這(那)邊+邊。
  可煞(@②)是 周密《南樓令》詞:“幾度欲吟吟不就,可煞是?沒心情。”萬俟雅言《武陵春》詞:“謾覷著秋千腰褪裙,可@②是?不宜春。”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4:“可煞本猶云可是,為文氣宛轉之故,加一是字,同義重言,古人不避也。”如此,則“可煞是”=可是+是。
  多早晚時候 《生金閣》3折:“您孩兒多早晚時候去?”
  “多早晚”即什么時候。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京中俗語,謂何時曰多早晚。”如此,則“多早晚時候”=什么時候+時候。
  同類說法還有“多咱時候”(《金瓶梅詞話》21回:“不知涎纏到多咱時候。”)、“這咱時”(同上回:“李大姐好自在,這咱時還睡。”)、“這咱晚”(同上61回:“見放著不語先生在這里,強盜和那淫婦怎么弄聳,聳到這咱晚才來家。”)等,“咱”為“早晚”的合音,“時候”、“時”、“晚”俱為后加羨余語素。
  今上官家 《宣和遺事》后集:“記得父是今上官家,弟不知為何王名位。”
  “今上”,稱當代皇帝。《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上初即位。”《桃花扇·罵筵》:“且喜今上性喜文墨。”“官家”,亦是對皇帝的稱呼。《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康三年》引《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胡三省注:“稱天子為官家,始見于此。”《水滸傳》35回:“便是趙官家,老爺也biè@③鳥不換。”“上”與“官家”乃同義復用。如此,則“今上官家”=當今皇帝+皇帝。
  此類例子還有:“須索要”(《青衫淚》17出)(注:鐘兆華《說“須索”》,《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第2期。)、“男兒人”(《詐妮子》1折)、“穩情取”(《王粲登樓》楔子)(注:《存孝打虎》1折:“將軍你穩情掛勢劍金牌。”“穩情”即穩取義。)、“這等樣”(《尋親記·托夢》、“這般樣”(《香囊記·說親》)、“一般樣”(《石點頭》卷14)、“一直逕”(《金瓶梅詞話》2回)等等。
  (二)詞語與詞語同義復用的羨余形式
  1.單音詞加單音詞羨余成分
  欲待 《董西廂》卷1:“欲待散心沒處去。”
  “待”,亦“欲”也。歐陽修《玉樓春》詞:“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無情容易去。”《碧桃花》楔子:“明日是三月十五日,我待請親家來慶賞牡丹,你意下如何?”“欲待”同義復用,“待”為羨余成分。
  吾身 《劉知遠諸宮調》12:“喝洪信:‘你覷吾身!’”
  《爾雅·釋詁上》:“身,我也。”藍立míng@④《劉知遠諸宮調校注》:“吾身連文,亦猶我。”(注:巴蜀書社1989年版。)
  料莫 《金瓶梅詞話》81回:“料莫天也不著餓老鴉兒吃草。”
  “料”,料想。《董西廂》卷3:“酒入愁腸醉顏酡,料自家沒分消他。”“莫”,約莫。《爭報恩》一折:“妹子你莫耳朵背聽錯了。”兩詞均表示估料、推斷之意。
  今見 《燕子賦》:“雀兒奪宅,今見安居。”
  劉堅《近代漢語讀本》注:“見,同‘現’,今見,現今。”(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此類例子還有:“了竟”(《燕子賦》)、“悉皆”(《敦煌曲·新集孝經18章》)、“盡皆”(《西游記》14回)、“在于”(《金瓶梅詞話》49回)、“甚怎”(同上43回)、“此這”(同上33回)、“爭差”(《燕子箋》卷上17出)、“欲擬”(《@⑤山遠公話》)等等。
  2.單音詞加雙音詞(或雙音詞加單音詞)羨余成分
  爹老子 《金瓶梅詞話》42回:“見他爹老子收了一盤子雜合的肉菜、一甌子酒和些元宵,拿到屋里,就向他娘一丈青討。”
  “爹”與“老子”連用,后一詞為羨余成分。
  尚兀子(自) 《董西廂》卷4:“誰知今日見伊,尚兀子鰥居獨自。”《虎頭牌》2折:“則我那珍珠豌豆也似圓,我尚兀自揀擇穿。”
  “兀子”、“兀自”,《詩詞曲語辭匯釋》卷6:“含有‘還’、‘尚’、‘猶’等義。”故“尚”與“兀子”、“兀自”連用,后者實為羨余成分。
  另有“尚古子(自)”(《董西廂》卷2:“渾如睡起,尚古子不曾梳裹。”《西廂記》4本2折:“歡郎見你兩個去來,尚古自推哩!”)、“猶古自”(《西廂記》3本3折:“猶古自參不透風流調發。”)、“猶兀自”(《樂府新聲》無名氏小令《慶東原》:“猶兀自保兒嗔,斷不了姨夫罵。”)等,均同此。
  依舊(然)原 《金瓶梅詞話》93回:“不消兩日,把身上綿衣也輸了,襪兒也換嘴來吃了,依舊原在街上討吃。”《水滸傳》53回:“李逵依然原又去睡了。”
  “原”有“仍”義。馬致遠《般涉調·哨遍》:“雖無諸葛臥龍岡,原有嚴陵釣魚磯。”《平妖傳》16回:“貧道有一幅小畫,要當些銀兩,日后原來取贖。”《西游補》14回:“沙僧道:‘如今又不做丞相了,另從一個師父,原到西方。’”以上諸例,“原”皆依舊、仍然義。如此,則“依舊(然)”與“原”連用,“原”實為羨余成分。
  將就膿,《金瓶梅詞話》41回:“將就膿著些兒罷了。”
  “膿”,字或作“噥”、“濃”。《貨郎旦》1折:“數量著噥過,緊忙里做作,似蝎子的老婆。”《金瓶梅詞話》72回:“金蓮點著頭兒,向西門慶道:‘哥兒,你濃著些兒罷了。’”又91回:“你來在俺家,你識我見,大家膿著些罷了。”以上各句中“膿”(噥、濃)俱“將就”義。“將就膿”連用,“膿”實為羨余成分。
  此類例子還有:“銀子錢”(《金瓶梅詞話》52回)、“如今見”(同上16回)、“目今現”(《紅樓夢》2回)、“見如今”(《金瓶梅詞話》3回)等等。
  3.雙音詞加雙音詞羨余成分
  菜蔬下飯 《水滸傳》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門前安排菜蔬下飯。”
  “菜蔬”和“下飯”都指佐酒飯的菜肴。《水滸傳》3回:“官人,吃甚下飯?”范寅《越諺》卷中:“括羹湯肴饌通名下飯。”《水滸傳》2回:“安排的好菜蔬,調和的好汁水,來吃的人都喝采。”胡竹安《水滸詞典》“菜蔬2”:“(熟的)菜肴。……嘉興、溫州稱菜肴為菜蔬,溫嶺將下飯通稱為菜蔬。”(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版。)“菜蔬”與“下飯”連用,后者實為羨余成分。
  皇帝上位 《金瓶梅詞話》75回:“皇帝上位的叫。”
  “上位”指君位、帝位。《云麓漫鈔》卷10:“堯非不能召舜而留于帝室,以舜有父母,故又以二女嬪之,家齊身正,舉而加之上位。”亦代稱皇帝。《醉醒石》卷8:“上位喜的是書畫,他乘機把王臣書畫進獻。”“皇帝”與“上位”連用,后者為羨余成分。
  相應便宜 《西游記》34回:“我們相應便宜的多哩,他敢去得成?”
  “相應”(即“相因”),義為便宜。如《醒世恒言》卷3:“賣了他一個,就討得五六個。若湊巧撞得著相應的,十來個也討得的。”“相應的”即便宜的。今徐州話仍說“相應”。占便宜說成“占相應兒”。“相應”與“便宜”連用,后者為羨余成分。
  乞養過房 《救孝子》1折:“我想大的個小廝,必然是你乞養過房螟蛉之子,不著疼熱。”《元典章·刑部》:“禁治乞養過房為名,販賣良民。”
  王學奇等《元曲釋詞》(三):“把別人的子女收養為自己的子女,謂之乞養,意同‘過房’。”(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香爐寶子 《降魔變文》:“香爐寶子逐風飛。”
  宋黃伯思《東觀余論》卷下:“寶子乃香爐耳。”
  此類例子還有:“担驚忍怕”(《劉知遠諸宮調》2)、“耽煩受惱”(王元和散套《小桃紅·題情》)、“拘管收拾”(《詐妮子》2折)、“停嗔息怒”(《竇娥冤》4折)、“做大妝幺”(《羅李郎》1折)、“追朋趁友”(《冤家債主》2折)、“這般這等”(《西游記》17回)、“宛若就如”(《醒世姻緣傳》25回)、“打盹瞌睡”(同上53回)、“人情禮物”(《金瓶梅詞話》75回)、“單管只個(顧)”(同上45回)、“獨自一個”(同上34回)、“如今當今”(同上43回)、“從前以往”(《竇娥冤》3折)、“終朝每日”(《度翠柳》4折)等等。
  4.雙音詞(或短語)加短語羨余成分
  壞鈔拿出銀子 《金瓶梅詞話》15回:“老媽說道:‘怎么的,姐夫就笑話我家大節下拿不出酒菜兒管待列位老爹,又教姐夫壞鈔拿出銀子,顯的俺們院里人家只是愛錢了。’”
  “壞鈔”與“拿出銀子”語意重復,后者為羨余成分。
  從崖豆頂棚子 《醒世姻緣傳》56回:“不知那里拾了個坐崖豆(“豆”是“頭”的借音字——引者注)頂棚子的濫貨來家。”
  “坐崖豆”、“頂棚子”都是罵婦女淫濫的隱語。
  做牽頭做馬伯六 《金瓶梅詞話》2回:“閑常也會做牽頭做馬伯六。”
  “牽頭”與“馬伯六”同指不正當男女關系的撮合人。
  5.詞語加雙重羨余成分
  都盡總 《董西廂》卷7:“有多少女孩兒,卷珠簾騁嬌奢,從頭著眼看來,都盡總不如他。”
  “盡總”連用,如《六祖壇經》:“來至半路,盡總卻回。”“總”是羨余成分。“都”與“盡總”連用,“盡總”是羨余成分。
  央求@⑥ 《金瓶梅詞話》10回:“走去央求@⑥親家陳宅心腹。”
  “央”有求義。如《紅樓夢》77回:“(寶玉)央一個老婆子,帶他到晴雯家去。”“央求”連用,“求”為羨余成分。“@⑥”(měi,同“浼”)亦為央求、請求之義。如《西游記》13回:“明日你父親周忌,就浼長老做些好事。”《繡襦記·卻婚受仆》:“曾學士先生有一令愛,欲招足下為婿,特浼老夫作伐,萬勿推辭。”“央求”與“@⑥”連用,“@⑥”是羨余成分。
  自家身己 《朱子語類輯略·訓門人》:“看圣賢書,便句句下著實,句句為自家身己設,如此方可以講學。”
  “身己”連用,如《朱子語類·訓門人》:“要知這源頭是什么,只在身己上看。”“身”與“己”皆“自己”義。“己”是羨余成分。“自家”亦“自己”義,后加“身己”,是雙重羨余了。(注:詳王海fēn@⑦《六朝以后漢語疊架現象舉例》,載《中國語文》1991年第5期。)
      二
  由于羨余現象是近代漢語中十分重要的語言現象,故對其加以注意并加強研究,則有助于近代漢語的詞語詮釋、詞匯研究、文獻整理和辭書編纂等工作。特別是對其中一些尚有爭議的問題,如果能從語言的羨余性去認識,或許能得到更妥當的解決。現分述如下:
  (一)有關詞語詮釋
  有些詞語之所以難以詮釋,是因為它是一個羨余形式。例如:
  霎眼挫 《金瓶梅詞話》54回:“一個韓金釧,霎眼挫不見了。”
  “霎眼挫”何義?《漢語大詞典》無載。這個詞的構成是比較特殊的。析言之,“霎”,用同“眨”;“挫”,多寫作“錯”,義猶轉動。“霎眼挫”是由“眨眼”與“眼錯”兩詞同義復用(均形容動作快速、時間短暫,義同“轉眼間”(注:詳拙著《金瓶梅方言俗語匯釋》,北京師院出版社,1992年。))而又省略了一個語素(眼)混合而成。不從羨余角度去分析,其意義及構成情況便很難說清楚。
  從上文“一”所列舉的用例看,詞語的羨余形式大都是由兩個詞或短語同義并列而成。明乎此,則可前后印證,幫助我們探求其義。如“立掙癡呆”(《合汗衫》2折:“我則聽的張員外家遺漏火發,哎呀!天那!唬得我立掙癡呆了這半霎。”),“立掙”就是癡呆。又如“往時每日”(《醒世姻緣傳》2回:“脫不了往時每日扮了昭君,妝扮了孟日紅,騎著馬,夾在戲子內與人家送殯。”),“每日”就是往時,與作“每一天”、“天天”講的“終朝每日”之“每日”形同而義異。再如《西廂記》3本2折:“老夫人轉關兒沒定奪。”王季思注:“轉關兒,謂變計也。”這只是隨文釋義。當我們找到《劉行首》3折“怎當他轉關兒有百計千謀設”這一羨余表達形式時,即可知“轉關兒”乃言人施計謀、弄手段。“百計千謀設”即其注腳。(注:見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轉關”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如果不明于此,則易造成誤釋。例如:
  且是倒、倒且是 《金瓶梅詞話》15回:“大姐姐!你來看那家房檐底下掛了兩盞玉繡球燈,一來一往,滾上滾下,且是倒好看。”又28回:“你老人家是個女番子,且是倒會的放刁。”23回:“三娘剛才夸你倒好手段,燒的這豬頭倒且是稀爛。”40回:“倒且是燒的滾熱的炕兒。”
  以上各例,“且是”與“倒”同義復用,“且是”亦猶“倒”、“倒是”。《張協狀元》戲文35出:“[末]娘子有甚事,但說不妨。[旦]新及第狀元何處安歇?[末]兀底便是行衙里。問那門子便知端的。[旦]萬福![凈]且是假夫人。”《東堂老》2折:“那廝們謊話兒弄你,且是娘的靈!”《漢語大詞典》依上例釋“且是”為“卻是,倒是”,得之。
  或釋“且是”為“非常:很”,(注:見《金瓶梅詞典》,中華書局1991年版。)未確。如按其所釋,“且是倒好看”、“倒且是燒的滾熱的炕兒”即“非常倒好看”、“倒非常燒的滾熱的炕兒”,“且是假夫人”、“且是娘的靈”即“非常假夫人”、“非常娘的靈”,均不可通。致誤的原因,實未注意“且是”與“倒”系同義復用的羨余形式。
  (二)有關詞匯研究
  因為近代漢語中詞語的羨余形式極為普遍,所以研究詞匯的構成、探討詞義的發展變化、考究詞語的來源時,都往往離不開對羨余現象的研究。下面僅舉探求語源的一個例子:
  別要 《金瓶梅詞話》21回:“小囚兒,你別要說嘴!”又23回:“你別要管他,丟著罷!”《醒世姻緣傳》5回:“那認兒子的話別要理他。”又96回:“別要合他擰成股子。”
  “別”是“不要”的合音。“別要”=不要+要。后一個“要”是羨余成分。
  關于禁止詞“別”的來源,呂叔湘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不要’二字合音成‘別’”之說。(注:見《中國文法要略》第17章“禁止”,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但也有不同意見。例如蔣冀騁《近代漢語詞匯研究》即認為“‘別’字語源待考。呂叔湘先生認為是‘不要’的合音。‘不要’合音當讀biáo,如‘不用’之為‘甭’(béng)之比,且《金瓶梅》中就有‘別要’的用例。很難想象‘不要’剛合音為‘別’,馬上又用個‘要’與之連文。合音說似不可言。”(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關于音讀問題,劉堅、江藍生等《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別”條已作了很好的論證。指出:“實際上,很多地方‘不要’的合音都不是‘不’和‘要’的規則的縮合……不能因為piε不同于‘不要’的規則的合音piau,就否定它可能是‘不要’的合音。”(注: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這意見是正確的。俞敏據羅常培先生調查的績溪方音,推斷“別”是皖南話“不要”的合音。(注:見《北京音系的成長和它受的周圍影響》,載《方言》1984年第4期。)至于“不要”合音成“別”,能否再與“要”連文的問題,如果注意到近代漢語特別是《金瓶梅》一書中大量存在的羨余現象,那么對出現“不要+要”這種形式就不會覺得難以理解了。
  (三)有關古代文獻整理
  古籍整理中,詞語的羨余問題直接涉及點、校、注等各個方面。
  先說標點。開頭所舉“怪嗔道”之從出例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戴鴻森校點本是這樣標點的:
  尋思半晌,暗中跌腳,怪嗔道:“一替兩替請著他不來,原來他家中為事哩。”
  很顯然,這是把“怪嗔道”誤解成“責怪說”了。但李瓶兒此時既未說話(只是“暗中跌腳”),也并非在責怪西門慶。作者這里是寫李瓶兒聽了蔣竹山說西門慶躲在家里避禍的一番話以后,突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怪不得自己一再請西門慶來,他都不來,原來是他家里出了事了。故“怪嗔道”后不當用冒號、引號。
  再說校勘。《金瓶梅詞話》38回:“那馬……初時著了路上走,把膘息跌了許多,這兩日才吃的好些了。”崇禎本刪去“息”字。戴本在“校點說明”中指出:“膘,肥肉;息,贅肉,‘膘息’乃一詞,‘息’字非衍文。”戴本不刪“息”字是對的。又同書46回:“你家初一、十五開的廟門早了,都竟出些小鬼來了!”梅節重校本依據崇禎本將“竟”改為“放”字,(注:香港夢梅館1993年版。)誤。“竟”是“凈”的同音借字,義為“盡”、“全”。“都凈”即“全都”。這同上文所舉的“悉皆”、“盡皆”用法是一樣的。同書還有“@⑧椒”的說法。見16回:“奴這床后茶葉箱內還藏著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蠟,兩罐子水銀。八十斤胡@⑧椒,你明日都般出去。”李榮先生《文字問題》提出“@⑧”乃“胡”受后一個字同化而加木旁,“胡@⑧”衍一字的看法。(注: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⑧”字確是偏旁類化造成的。但“胡”是否為衍字,我們更傾向于是一個前加的羨余語素。
  順便提一下與此類似的中古短語“如此寧馨兒”。《宋書·前廢帝紀》:“將刀來,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寧馨兒!”柳士鎮《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注云:“此例末句‘如此’與其后‘寧馨’語意重復,應是衍文,當依《南史·宋前廢帝紀》作‘那得生寧馨兒!’”(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我們認為語意重復正是羨余現象的一種表現,不當視此為衍文。《洛陽伽藍記·城北》:“乍觀往之,如似未徹;假令刮削,其文轉明。”“如”與“似”語意亦相重復。如此者不少,茲不贅舉。
  最后說注釋。《竇娥冤》有“當合”一詞,見第4折:“那廝亂綱常當合敗。”《關漢卿全集校注》注“當合敗”為“到應該敗露的時候。”(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訓“當”為“到……時候”,不妥。“當合”乃“合當”例文。二字同義連文,義皆為應該。
  又,《西游記》有“敢莫是”語,見第3回:“那一塊無河定底的神珍鐵,這幾時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現,遇此圣也?”又見第16回:“袈裟何在?敢莫是燒壞了也?”黃肅秋等注云:“敢莫是,疑問之詞,猶莫非是,難道是。”不確。“莫是”,即大概是,恐怕是。清劉淇《助字辨略》卷5:“莫是者,方言,猶今云恐是。”得之。“敢”也是表推測之詞。與“莫是”同義復合,義仍為恐怕是、大概是。誤注的原因,當亦系不明詞語的羨余現象所致。
  (四)有關辭書編纂
  除上述三項外,詞語的羨余問題還與辭書編纂工作密切相關。首先是辭書,特別是《漢語大詞典》這樣大型的歷史語文工具書,應注意收錄帶有羨余成分的詞語,如“霎眼挫”、“依歸原”、“怪嗔道”等等,它們有的難以索解,有的易生誤會。而《大詞典》卻概未收入這類疑難詞語,使讀者無從查檢,殊感不便。
  其次是已收錄的帶羨余成分的詞語釋義往往不夠準確或義缺不全,應當加以訂補。如“蹇衛”、“蹇驢”二條,《大詞典》釋前者為“指駑純的驢子”,釋后者為“跛蹇駑純的驢子”。實際二者并非專指驢之跛腳駑鈍者。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20:“驢也,蹇也,衛也,其名有三。”于此可知“蹇衛”、“蹇驢”乃同義復合而成,兩條均應增補“驢子的別稱”義項。(注:詳拙文《〈金瓶梅〉詞語釋義訂補》“蹇味兒”條,載《漢語研究論集》第1輯,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
  最后再舉一個因不了解羨余現象而致引文有誤的例子。《中國俗語大辭典》“槽頭買馬看母子”條,引《醒世姻緣傳》52回例:“到明日,閨女屋里拿出孤老來,待不也說是自家哩?‘槽頭買馬看母子’,這娘們母子也生的出好東西來哩?”(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這娘們母子”按原著應作“這們娘母子”。“這們”是“這么”的方言記音。“娘母子”即娘。明清白話中習見。如同書60回:“你那娘母子眼看望八十里數的人了,也還不省事?”又95回:“何況我知道你家有個生的娘母子。”《金瓶梅詞話》41回:“我嫌他沒娘母子,是房里生的,所以沒曾應承他。”《聊齋俚曲集·姑婦曲》:“娶老婆元是成人家,若他娘母子不自在,要老婆怎的?”均可為證。引文致誤的原因顯然是引者不知“娘母子”為一詞。此類問題,辭書編者似不當忽視。
      三
  詞語的羨余現象在近代漢語作品中為什么會如此盛行,其成因是什么,羨余成分的功能如何?下面試作一簡要分析。
  (一)詞語羨余現象之成因
  漢語詞匯發展的總趨勢是復音化。復音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詞語的同義并列復合。這種形式一出現,可以說羨余現象也就與之俱生了。但文言的基本要求是簡約,所以復音化的進程較為緩慢。只有當反映口語為主的白話文學崛起后,特別是出現了戲曲小說這樣一些新的文學形式,需要語言詞匯由簡約向繁復鋪張發展時,才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而詞匯的日益豐富發達,同義詞語的大量增加,又為同義復合構詞和同義詞連用提供了充分的條件。這就是近代漢語時期詞語的羨余現象比上古和中古都更加繁密的原因。
  具體地說,還與下面一些因素有關:
  1.使用四字格的語言習慣
  我們考察這一時期羨余現象時,發現在各種羨余形式中,以兩個雙音同義詞連用的情況最為普遍。如“一向(餉)須臾”(《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逐朝每日”(《望江亭》1折)、“定計鋪謀”(《墻頭馬上》4折)、“佯輸詐敗”(《水滸傳》84回)、“東凈毛司”(《金瓶梅詞話》85回)、“短工覓漢”(《醒世姻緣傳》88回)之類,俯拾皆是。漢語中本有大量的四音節成語。疊用雙音同義詞,似乎也與這種喜好使用四字格的語言習慣不無關系。
  2.詞義磨損后需要增加語言的明晰度
  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某些語素的意義受到了磨損,故需重復而使之清楚。例如“我兒夫”說法的出現,即與“兒”義的磨損有關。“兒”本是唐五代時婦女的自稱。但《張協狀元》戲文有“把你攛掇嫁一個好兒夫”語,說明“兒”的“我”義已不顯,“兒夫”被用作了“丈夫”的同義詞。所以要強調是自己的夫婿,反而要在前面再加上“我”字。又如“穩情”,“情”本字為“qíng@⑨”。《廣韻》:“qíng@⑨,受賜也。”引申而有“取”義。但由于多寫作同音的“情”字,其本字本義遂隱而不明,故又產生“穩情取”這一羨余形式。
  3.白話文學形式造成同義詞語使用繁復
  詩詞曲有字數限制和押韻要求。比如敦煌變文中詩體俗賦《燕子賦》,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詞常連綴,語多駢儷。像其中這樣幾句:“比來爭競,雀兒不能退靜……可中鷂子搦得,百年當時了竟。”“爭競”、“了竟”皆為同義復合詞。顯然,為了滿足詩句對字數和押韻的要求,就必須選擇運用很多這樣的雙音節詞語,而同義并列復合則是詞語雙音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戲曲小說等通俗文藝,為鋪排情節、描寫人物、交待事件、渲染氣氛,勢必更多地采用詞語復用的羨余形式。即便是為了省略對某些事情的敘述,也多借用羨余的“如此如此”來完成一筆帶過的任務。如《三俠五義》72回:“李氏心下為難,猛然想起一計來,須如此如此,這冤家方能回去。”即是。此類套語還有“這般這等”、“這等這樣”、“似此這般”、“如此這般”、“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等,都是羨余形式。
  近代通俗作品大都吸收了大量的方言口語。如上文舉過的“今見(現)”、“料莫”、“耳邊廂”、“娘母子”、“將就膿”、“猶兀自”、“現如今”、“從前以往”、“耽驚受怕”、“往時每日”等等。因“單字不便口語”,口語、方言又不避重復,所以自然會有眾多的同義復合詞和詞語同義連用的羨余形式產生。
  (二)詞語羨余成分之功用
  羨余成分所負載的意義,從信息的角度說雖然是多余的,但并非全然沒有積極意義。除了有利于復音化和彌補受損的詞義外,至少還有以下兩點作用:
  1.起強調詞義或加重語意的作用
  像“胡@⑧椒”、“假撇清”、“這咱晚”三詞,“胡”字強調出于原產地,與異地繁衍者有別;“撇清”即假裝作清白,再用一“假”字,則可以突出“撇清”的欺騙性;“這咱晚”不僅是交代時間到了“這時候”,還表明重點是落在一個“晚”上。又如《燕青博魚》1折:“俺哥哥若有此好歹,我不道的輕饒素放了你也!”“輕饒”與“素放”同義,復用比單用語氣更覺完足。《石點頭》卷10寫兩家僅隔一蘆葦做的壁障,凡事難以隱秘的情景道:“所以間壁緊鄰,不要說說一句話便聽得,就是撒尿小解,也無有不知。”其實單說“間壁”、“撒尿”意義已明,但總覺不如這種強調的說法表達得更為充分。 2.產生積極的修辭效果
  呂叔湘先生指出:“同義反復有時產生積極的修辭效果。”他舉的例子是話劇《抓壯丁》里的王保長,一張嘴就是“現在而今眼目下”,使人覺得非常可笑。(注:見《語文雜記》,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實際近代作品早已有之。例如《白兔記》6出寫“[凈叫介]”,一連用“娘子、房下、令正、渾家、拙荊、山妻”六個稱呼(“令正”是錯用)叫喊妻子,就起到了逗趣取樂的特殊效果。
  《金瓶梅詞話》中有兩處用到“我在下”、“你令正”的羨余形式:
  “隨問怎的,我在下謹領。”(14回)
  “只不教你令正出官,管情見個分上就是了。”(34回)
  “在下”前故意冠以“我”字,語氣顯得俏皮。“令正”系尊稱對方妻子,加“你”實屬不必,這里作者有意讓它出自幫閑人物應伯爵之口,意在諷刺他的不通文墨。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47~53H1語言文字學李申19981998本文探討近代漢語詞語的羨余現象。在列舉大量例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成因和功用,并指出研究此種現象對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文獻整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近代漢語/詞語/羨余現象李申 徐州師范大學中文系,徐州,221009 作者: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47~53H1語言文字學李申19981998本文探討近代漢語詞語的羨余現象。在列舉大量例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成因和功用,并指出研究此種現象對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文獻整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近代漢語/詞語/羨余現象

網載 2013-09-10 21:39:39

[新一篇]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農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

[舊一篇] 近年來情報系統理論研究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