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中國經濟轉型的“七大新機遇”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文章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大家都懂得“彎道超車”的道理,也懂得“變動中才有機會”的道理,不變動就沒有機會。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機會要比過去“平鋪直敘的上升”要大得多。在未來十年或者更長一段的時間里,我認為有七個“新機遇”。

我們當下議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經濟的新常態,所謂“新常態”就應該對應“老常態”,“老常態”是過去中國30多年的時間里,GDP平均增長是9.8%,這兩年經濟開始回落,今年上半年是7.4%,按照市場的預測,今年年底,恐怕維持不了7.4%了,還會繼續下調。

經濟放緩,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種表象,我的理解是:“新常態”絕對不僅僅是經濟速度的放緩,在經濟速度放緩的背后,還有經濟結構的優化,增長動力的切換,制度環境的改變,這才叫“新常態”。

中國過去30多年,我們的經濟增長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資源,得益于前所未有的制度紅利,得益于中國獨有的人口紅利,還有東方特有的儲蓄紅利等等。但是今天,這些支撐過去高速增長的因素,都在消失或者減弱。比如說人口紅利,中國臨近了“劉易斯拐點”,這個在經濟學上有爭論,中國勞動力已經從絕對的無限供給變成了絕對數的下降。

中國是貿易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過去30年,中國的出口總額增長了近九十倍,而全球貿易量僅增長了6倍,但是現在,上半年貿易對GDP的貢獻是負數。還有,像能源、資源、土地、環境,中國現在都已經瀕臨危機,如果繼續高速增長,則難以為繼。

這種情況,中央政府和國務院在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時候,就已經預計到了,把“十二五”期間的平均增長速度定為7%,而且決定我們的工作重點從過去的重速度、重規模、開發重大項目,轉到重結構、重質量、重效益、重民生,這就是所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但現在,我們担心的不是經濟放緩,而是經濟在放緩的時候,政府能不能頂住壓力,堅定不移的進行機構調整。我們經濟增長放緩,完全符合經濟規律。縱觀全球,包括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一般情況下,在高速增長30年到40年以后增速都會回落。

日本在50年代之后有25年的時間,GDP增長達到9.8%,和中國差不多,后來就降到4%。從1992年到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是0.87%,安倍上臺后,從去年到今年有所恢復,過去二十年叫“失落的20年”。韓國和中國臺灣也是一樣,就是說全世界的經濟增長規律顯示,經濟高速增長到第四個十年,一般都會下降到4%以下,中國現在還是7%。

雖然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還很靚麗,但我們心里一定要認清這一點:GDP不僅僅是個數字的概念,不僅是個量的概念,決定GDP本質的東西是,GDP的質量,GDP的技術含量,這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新加坡的一位副總理曾說了一句很不客氣的話,他說你們中國過去30多年確實令世界矚目,但你們沒有什么競爭力,因為你們都是低端制造業,你們就憑借人口紅利,是以犧牲環境、人力和物力為代價發展的。

因此,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以后的GDP,7%的GDP,應該是什么樣的GDP,不應該都是鋼鐵、水泥、平板玻璃,應該是有更多技術含量的GDP。另外,從歷史階段來看,中國人均GDP已經接近7000美金了,這個叫中等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跟新興市場比,已經沒有了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了,而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暫時不具備先進的技術,這就是所謂的“不上不下”。但在這個階段,由于人均收入提高了,這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了,像中國連續十年,基尼系數都超過了國際警戒線,必然意味著社會矛盾的加劇,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加劇,人和自然的關系不協調。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如果不正視的話,很可能會跌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所以,我們現在轉型升級,適應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是每一個中國企業都應該深刻認識的,或者說應該正確認識的。當然,新常態會有很多的矛盾,因為這些矛盾,比如經濟下行,會引起方方面面的矛盾。

具體地說,中國將面臨一個增長動力的切換期,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還有四萬億投資的消化期。這三期疊加,就會使原有的增長動力“三駕馬車”發生變化,而新的增長動力還沒有完全形成,這就是新舊動力的切換,老的不能再繼續了,但新的增長動力還沒有實現,這個階段是比較痛苦的,這也是一個過程。

我們現在面臨很多的矛盾,經濟新常態本身是對過去很多經濟政策、經濟行為和習慣的一種改變,所以我們要適應。我今天重點要講的是,在這個新常態下,我們有沒有機會。我的觀點是,在這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機會要比過去“平鋪直敘的上升”大得多。大家都懂得“彎道超車”的道理,也懂得“變動中才有機會”的道理,不變動就沒有機會。所以我覺得,在未來的十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里,我們有非常多的機會,我總結有七個新機遇:

1、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機會

“十二五”的初期,七大新興產業占整個經濟的比重只有5%,當時計劃到2015年,這個占比要提高到8%,到“十三五”的時候要提到10%。這就意味著從“十二五”到下一個五年計劃,這個新興產業的增長速度要在20%~22%之間,如果GDP平均增長率是7%的話,新興產業的增長將遠遠超過7%。

這不僅僅是一個目標,還有非常多的措施配合。所以,發展七大新興產業,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機遇。比如節能環保產業,未來5年內的投資需求,據統計超過3萬億元,其中僅固廢處理投資就有望達到7000億元,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投資超過8千億人民幣,而未來7年內,新能源的投資將達到5萬億人民幣。

2、服務業的跨越性發展和機會

國家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例,發達國家平均是70%,美國在70%以上,全世界平均在60%,中國只有45%。

我們國家2013年服務業的增加值,首次超過了工業的增加值,服務業成了中國第一大就業主體,吸納的就業人數遠遠超過了制造業。在我們國家,服務業有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既有原來傳統的衣食住行,更有很多基于新技術的服務業。

照這個趨勢,未來幾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就要達到50%。就是說,第三產業等于第一產業加上第二產業之和,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對GDP的貢獻超過了資本的貢獻,凈出口的貢獻則是負數。我們在過去這幾年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還有農村人均收入的增幅今年已經超過了城鎮人均收入的增幅,資本的輸出已經超過了資本的流入,中國成了資本凈輸出國家,發生了很多歷史性的變化。

3、城鎮化的機會

中國的城鎮化率,按照去年公布的數據是53%,但那時候講的是以往的城鎮化,去年四季度,中央開了一個特別的會議——城鎮化會議。提出了一個中國“新城鎮化”的概念,所謂“新城鎮化”,就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不僅僅是蓋房子,不僅僅是把農民的房子蓋成像城里一樣。

所謂“人的城鎮化”,農民進城,不是過去農民工到城里打工,他本質還是農民,到一定的時候還得回家種自己的自留地,這個不叫城鎮化。真正的城鎮化是,現在已經在城里的2.6億農民工,首先要變成城里人,首先是戶籍要改變,不能是二元結構了;其次,他們要和城里人一樣享受教育、養老和各種服務,享受城里人享受的一切,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勇敢的設想。

2.6億農民工進城,這個巨大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機會,和我剛才說的服務業是有密切關聯的。過去計算過,一個農民進城,國家至少要投資10萬塊,基礎設施投資,算算2.6億是多少?城里人的消費、農民的消費,有著巨大的差別,城里人的消費是農民消費的3.6倍,這是過去的數字,不一定準確。

總之,城鎮化會從兩個方面擴大經濟增長的動力:一個是投資方面,另一個就是消費。城鎮化,是我們未來二三十年經濟增長的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力。過去的三十年,城鎮化率每年幾乎增長將近1%,這個速度也是世界各國歷史上最快的。

4、中西部地區崛起的機會

中國現在叫“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現在看,中央的這個政策已經起到了效果,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這兩年,勞動力人口紅利的減少,中西部的發展機遇大了。這兩年,中西部的經濟增長速度,都遠超過沿海。中西部和東部剛剛改革開放時的基礎完全不一樣了,他們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四通五達,立體交通,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接受了改革開放。所以,今天中西部的崛起,完全不必像東部沿海那么長的時間。

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福布斯》算過的,叫“城市經營成本指數”,即在不同的城市辦企業,經營成本是不一樣的。如果把北京成本指數定義為1的話,上海、廣州、深圳、寧波這些地方是0.87,西部只有0.67,像武漢這樣。也就是說你在中西部辦企業,這個成本比北京節省30%多。當然,這個優勢不一定永遠有,現在要到中西部辦廠、辦企業,你也不能眼睛光盯住勞動力比東部便宜這個優勢,這個優勢轉瞬即逝,一開始就應該把眼光定高,將來要靠“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來取得優勢。

5、技術變革的機會

在中國,移動互聯和大數據,不僅給生產經營帶來了巨大變化,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一點大家都感受到了。現在,中國的手機用量達到了13億部,是全世界最多的,移動互聯用戶達到5億戶,也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比的。

基于這方面,我們將來可以依托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技術得以蓬勃發展。我這里有個數據,中國2015年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會超過1.5萬億,每年增長將近100%。加上現在的云計算、搜索引擎、移動終端、傳感器的普及,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撲面而來,會給我們的產業帶來一次根本性的變革。

6、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會

這幾年,中國已經成為凈資本輸出的國家,即使在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走出去的步伐也沒有放慢。當然,我們走出去可能有很多的挑戰,制度、法律的挑戰,貿易封鎖的挑戰,融資難的挑戰、文化的挑戰等等,但從主流上看,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是一個好時機。

歐美國家現在主動招商引資,特別是美國。美國認為,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這種事情,是不允許再發生的,又開始了“再工業化”的過程。另外,歐洲的國家也積極地歡迎中國企業到它們那里投資,有一些國家給予減稅,甚至是免稅的優惠。但中國不光要看到歐美市場,還需要到新興市場去投資。

7、新興市場業態的機會

按照過去統計局的行業劃分已經遠遠不夠了,統計局的指標體系要發生變化。現在,有很多新的業態涌現出來,完全是和過去不一樣的。這個背后,就是互聯網信息化和大數據的推動,比如,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中介服務平臺。

還有基于產業鏈、工業鏈的延伸和細分的業態,包括服務外包、服務配套,配件研發,商貿、物流類的企業,也是很好的機遇。

基于社交網絡趨勢的,像博客、微博、微信、交友、婚戀,即時通信類的,像上哪吃飯、買什么東西,太多了。人們的生活完全在互聯網上進行,這些都是新的業態,都有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



網載 2015-08-23 08:40:49

[新一篇] 朱清時: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

[舊一篇] 李銳:我知道的三峽工程上馬經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