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我國實施了“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至今共建立了100多個不同學科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些實驗室已經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科學研究中心與基地,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持續、穩定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我國科學研究和人才交流的重要陣地。
21世紀將是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社會。作為一種科研組織形式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知識的生產、傳播與利用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改善重點實驗室的管理,促進其組織績效的發揮,以迎接知識經濟社會的挑戰,是擺在我國科技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根據對8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調查,一些重點實驗室尚未處于高效運行狀態。為此,我們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對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績效因素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一種提高其績效的途徑,以有助于改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績效。
1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組織行為——兩種“群體”的互動
作為一種組織形式的科學實驗室,應該能夠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組織。因此,人們在考察實驗室的作用時,往往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國家重點實驗室組織的運行,實際存在兩種群體:“常規群體”與“臨時群體”間的互動。所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績效都應是這兩種群體的共同貢獻(圖1)。
1.1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常規群體”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人員, 由固定人員和客座人員構成。 表1 給出1993年我國從事基礎研究的8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與客座人員的總構成。固定人員是指,經過核定屬于實驗室編制的人員。進一步可以分為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我們的一項調查表明,每個重點實驗室都由固定人員組成的不同形式的管理機構(例如,直線制、直線職能制等形式),處理實驗室的日常事務和為實驗室的正常運行提供必要的物質的與技術的保證。顯然,它是重點實驗室正常運行的支承系統。我們稱這一管理機構為重點實驗室的“常規群體”。
附圖
圖1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組織行為模型
表1 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與客座人員的構成(單位:人)
固定人員 客座人員研究人員 1605 客座 12748技術人員 565 外籍客座 341管理人員 127其他人員 18總計 2315 總計 13089
資料來源:國家計委科技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綜合計劃局編,《1993年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信息統計資料》(1994年3月)
1.2 國家重點實驗室“面向任務的臨時群體”
重點實驗室的客座人員由客座(承担實驗室研究課題、并在實驗室內進行研究工作,但編制不在實驗室的人員)和外籍客座(客座的外籍人員,研究課題可以是合作研究課題,但大部分需要在實驗室內進行研究或部分研究)構成。
一名客座研究人員為完成一項課題研究,通常要成立課題小組開展研究工作。當該項研究完成后,這個課題小組也將隨之解散。這種群體與“常規群體”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臨時性”。在本研究中,我們將通常的課題小組稱為“臨時群體”,以突出其“臨時性”。
表2 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上存在的問題(N=55)
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百分比(%) 實驗室個數管理體制沒有理順 60.0 33實驗室自主權不夠 69.0 38年青管理人員隊伍不穩定 54.5 30年青技術人員待遇不高不安心工作 63.6 35
2 績效的科學內涵
通常,“績效”的含義是成績和效益。本研究中將“績效”這個詞引入科學評價的范疇。我們認為,“績效”的科學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績效必須客觀存在
績效必須是客觀存在的。就科學研究而言,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是從確定科研目標,制定科研計劃開始的。科研人員通過科研計劃的實施,達到或部分達到科研目標。這是一個循環不已的過程。科學家在實現其科研目標的過程中,所取得的階段性和最終的科學結果,即是科研績效。
2.2 績效必須具有實際結果
我們認為,只有實際效果的活動才是績效。一項科研成果沒有投入實際應用并產生經濟的與社會的效益,這個科研結果原則上不能算是有科研績效。另外,科學研究的實際結果的體現形式可以是有形的(例如,科學論文),也可能是無形的(例如,科學研究人員科研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提高)。
2.3 績效必須體現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績效是在一定的主體作用于一定的客體后,所表現出來的效用。重點實驗室的績效;是在重點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主體),在研究過程中作用于各種資源(客體)所表現出來的效用。顯然,這種效用就其性質而言有正負之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績效,如對我國的科學事業的發展以及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則為正的績效,反之為負的績效。
2.4 績效必須體現投入與產出的對比關系
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成果具有的效用,是用一定的代價換取的;即在科研過程中,消耗了一定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其中也包括時間的消耗。如果一項科研項目投入少,產出多,則表明該項研究績效好;反之,則績效差。但是這種“多”與“少”是相對的,只有通過比例關系才能說明多或少的程度。例如,有A和B兩個重點實驗室,A實驗室在5年內出了20項科研成果,B實驗室在同一時間內出了10 項成果(假設兩個實驗室成果的大小、價值、重要性都相同);表面上看,A 實驗室的績效比B大, 但是當把兩個實驗室的產出與投入作相對比較情況則并非如此。如果A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和科研儀器及所用經費相當于B實驗室的3 倍,那么顯然B實驗室的績效要比A實驗室的好。
根據上述績效的定義,考察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否處于高績效運行,主要應該看其組織的社會功能發揮的程度。對于從事基礎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來說,它的社會功能主要是:進行科學知識生產以增加人類知識的總量和為社會培養高水平的科研人員。
3 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績效的因素
3.1 重點實驗室的績效標準
有人提出,評價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否處于高績效運行狀態,主要是看重點實驗室能否做到如下幾點:
·能否充分調動實驗室研究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研究方向是否清楚,目標是否明確不脫離實際;
·是否能在生存、發展、競爭中不斷創新;
·能否處理各種復雜的關系,特別是能否處理與依托單位的關系;
·是否有善解人意的學術帶頭人和科研活動的組織者。
不難看出,上述五個方面,僅是重點實驗室高績效運行的整體的組織行為表現,而且是從組織的特征與組織的行為的角度來考察。
如前所述,重點實驗室的運行機制,是“常規群體”與“臨時群體”的并行,因此其整體績效應是這兩種“群體”績效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即:這兩種群體的各自績效的“乘積”。因此,分析影響重點實驗室的績效的因素,應從這兩類“群體”入手。當然,對于重點實驗室的績效,也可用其知識的生產率與科研人才的培養等指標來測度。
3.2 兩種“群體”對重點實驗室績效的影響
顯然,重點實驗室是在“并行”模式下,進行著科學知識的生產和人才的培養。從重點實驗室的主要功能看,實驗室的高績效運行,將主要取決于其內部的“臨時群體”的高績效運行。具體地說,就是那些“臨時群體”在其完成自身任務期間,如何充分發揮群體成員的創造性和提高群體的知識生產率。
為了解“常規群體”對重點實驗室的績效的影響,我們的問卷中(寄發的問卷80份,回收問卷55份)有這樣一個問題:“您認為當前影響貴實驗室高績效運行的管理因素是什么?”對這一問題回答的統計結果見表2。由表中可以看出,“管理上存在問題”、 “管理體制沒有理順”、“實驗室自主權不夠”等都是與“常規組織”的管理有關的。
調查表明,體現“常規群體”管理水平與績效的實驗室條件、科研人員的工作負荷、責權利等因素,均與“臨時群體”中的高級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呈正相關,其相關系數分別為:G2=0.37,G3=0.91和G4 =0.40(表3、表4)。這表明, “常規群體”的運作對“臨時群體”績效有著重要影響。同樣,為了考察影響“臨時群體”績效發揮的因素,有一個問題是“您認為貴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在課題選擇上發揮作用的程度如何?”由表4中可以看出, 目前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能充分發揮作用的僅占30.9%。如前所述,因為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是一個“臨時群體”,發揮其應有作用不夠,因此,在重點實驗室的運行過程中,要充分重視“臨時群體”的作用。
“臨時群體”中高級研究人員(教授或研究員)工作積極性與研究經費的相關分析如表2,二者的相關系數G1=0.37。 這說明這種“臨時群體”高級研究人員的科研積極性與研究經費數量存在正相關。一個“面向科研任務的臨時群體”,能否申請到研究項目以及所得研究經費的多少,顯然與其整體水平以及績效有關。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對國家稀缺的科研經費的競爭,本質上就是各科研小組實力的競爭。因此,如果臨時群體”都呈現較高的績效,能經常申請到科研項目,那么這個重點實驗室的績效必定也高。
由此,我們可以說,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績效運行,將取決對這兩種“并行”運作的群體的有效管理。要提高重點實驗室的整體績效,就是要提高其“常規群體”與“臨時群體”的績效,即二個群體的積極性。特別是“面向科研任務的臨時群體”的績效有著重要意義,因為隨著改革的深入,聘用制的擴大,臨時群體相對地看也會擴大。
4 提高“面向科研任務的臨時群體”的績效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常規群體”,通常可看作是要長期存在和發展的組織(例如公司那樣的組織)。有關這種長期性組織的管理及其提高績效問題,在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中多有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調查表明,雖然重點實驗室內有許多課題小組,但是課題組的科研績效并不高。一個重要原因是,課題負責人對這一臨時群體的特點,以及如何科學地設計這一群體不甚了解。因此,如何發揮“臨時群體”的作用,是提高重點實驗室整體績效的一個重要途徑。
表3 研究經費及實驗條件對教授(研究員)積極性的影響
實驗室研究經費充足程度(%) 實驗條件優劣程度 很充足 較充足 不太充足 很不充足 很好 較好 不太好教授 充分 36.4 29.09 40.00 0.00 12.73 56.36 3.64積極性發揮程 較充分 1.82 5.45 18.18 1.82 1.82 23.64 1.82度(%)
G[,1]=0.37 G[,2]=0.37
表4 工作負荷及職責、 權利結合程度對教授(研究員)積極性的影響
教授工作負荷飽 職責、權利相結合程度(%) 滿度(%) 很飽滿 較飽滿 非常高 比較高 比較低 根本沒有教授 充分 69.09 3.64 12.73 52.73 5.45 1.82積極性發揮程 較充分 12.73 14.55 0.00 25.45 1.82 0.00度(%)
G[,4]=0.40
4.1 “臨時群體”的特點與作用
從本質上看,“面向科研任務的臨時群體”也是一種組織形式,有關長期性組織的理論與管理實踐對它也同樣適用。但是,正是如此,科技管理人員往往忽視了這種臨時群體的特點。更為重要的是,“臨時群體”的管理者同時又是這個群體任務的承担者。對于這些科學家來說,如何有效地對“臨時群體”進行管理,是他們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為此,下面將重點討論“臨時群體”的特點、作用以及其一般的設計程序。
表5 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確定課題發揮作用的程度(N=55)
發揮作用程度 百分比(%) 實驗室數 充分 30.9 17 較充分 54.5 30 不太充分 12.7 7 不充分 1.9 1 根本不發揮作用 0.0 0 合計 100.0 55
(1)“臨時群體”有助于科研目標的達成
從事有組織的科研活動,最好將群體(例如,課題小組)研究與個人研究相結合。在組織中成立“面向科研任務的臨時群體”是一種選擇。“面向科研任務”是因為在許多復雜情況下,個體科研工作者不僅自己能力與精力有限,而且也往往不能將這兩者充分調動起來。而一般性的群體的優勢,往往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樣,為圓滿完成任務,有必要成立一個“臨時群體”,即,這種群體只存在一定時期(在這期間,群體的結構可能會隨任務逐漸的明確而有所變化),當任務完成后,該群體便不復存在。
在重點實驗室,固定的與客座科研人員進行的科學研究活動,是有組織的研究活動并且研究任務要經常更換。因此,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很多研究課題都將是在“臨時群體”中進行的。
科學有時可看作是基于在公理化、公式化和可演繹性這類概念基礎上形成的知識集合體。因此,科研活動生產率的高低與否,將主要與有效的觀念處理有關,因為有效的觀念行動取決于有效的觀念處理。所謂觀念處理是指,一個或一系列過程,借助這類過程,科研人員可以認真仔細處理觀念(或概念),并運用這些觀念概念進行富有成效的科研工作。
(2)“臨時群體”有助于提高成員的創造力
“臨時群體”的主要功能是,提高課題小組成員對科研任務或者說對科研問題的認識水平,以便有效地解決問題。“臨時群體”的這一功能是通過群體活動發揮出來的。但是,“臨時群體”并不僅僅是群體,同時也要注意運用某些方法或手段,充分發揮群體成員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因而“臨時群體”的群體活動,會由于個體能力的充分發揮而相得益彰。“臨時群體”的存在有時間性,所以要想在特定時間圓滿完成任務,實現預期目標,群體和個體的活動都富有創造性是至關重要的。
(3)“臨時群體”有助于集中群體成員智慧
“臨時群體”的另一功能是,由于個人智慧與群體智慧的有效結合,基本上提高了其成員智力活動的效率,增加了個體通過自己努力所取得成績的滿意感。對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臨時群體”,這顯然體現為科技產出高且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養。
4.2 “面向科研任務的臨時群體”的設計
4.2.1 “臨時群體”的設計原則
在設計這種“面向科研任務臨時群體”時,首先要認識科研人員個體活動的重要性。一項科研項目適合群體去做,這并不意味著該任務應由整個群體去做。群體產生的思想與觀念要比個人的多,但是個體的真知灼見卻要比群體的多。因而,在“臨時群體”中,要對個體科研人員與多數人表達觀點或看法的方式進行權衡。其次,應該把各項研究任務分成最適合研究小組完成的與最適合科研人員個體完成的兩大類型。
4.2.2 “臨時群體”的順序定型設計程序
通常,課題小組的活動與科研人員個體活動相互關聯,所以“臨時群體”的設計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這種設計應該包括定型化的綜合,因此稱為順序定型設計。通常設計“面向科研任務的臨時群體”可按如下程序進行:
(1)確定基本的科研目標 重點實驗室的固定的或者客座人員,首先要為尚不存在的課題小組確定基本科研目標,然后與同意參加這一研究項目的科研人員,交流對基本目標的看法。在達到共識后,“臨時群體”便已形成,因而可制定實現這一基本目標的計劃。
(2)群體思想與觀念的形成 采用激發個人創造力的方法, 例如,頭腦風暴法或手腦并用法,形成與科研項目有關的思想與觀念。無論采用何種方法,“臨時群體”的領導者,都可將每個成員這方面的書面意見進行篩選并寫成提要,然后在“臨時群體”交流。最后,根據小組成員提出的各種觀點的內在聯系,將其綜合成小組的思想與觀念。
(3)“臨時群體”思想與觀念的深化 “臨時群體”的思想與觀念的深化,可由其成員進行。好處是,可以發現在形成“臨時群體”的思想與觀念的過程中,早期材料準備不充分、內在聯系不大等問題。根據課題組每位成員對“臨時群體”觀念深化的結果,又可形成某些核心觀念。在此基礎上可進行第二輪有關“臨時群體”思想與觀念的討論。
(4)構造深化的觀念集合 根據課題組成員深化的觀念集合,在提高共同認識的基礎上,“臨時群體”可以重新構造其思想與觀念。
(5)解釋新的觀念結構 “臨時群體”成員解釋新構造的思想與觀念結構。課題負責人在做必要修改并征得成員同意后,寫出“臨時群體”觀念結構的文字說明。
(6)確定備擇的科研方案 課題小組在建立和解釋觀念結構過程中,對科研任務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在此基礎上,“臨時群體”仍可用前述的激發個人創造力的方法,確定若干科研項目的備擇方案。
(7)將備擇的科研方案轉換成科研任務 對備擇的研究方案進行分解,并向“臨時群體”成員分配其所要承担的具體的研究任務。
(8)確定具體的行動方案 “臨時群體”的成員在統一認識后,對備擇方案進行最后的選擇,確定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并形成有關的實施計劃。
(9)實施科研計劃 行動計劃制定后, 建立“面向制定計劃的臨時群體”的任務即告完成。這時應緊接著設計一個“面向實施計劃的臨時群體”以實施制定出的計劃。這個“臨時群體”,可由原來的部分人員組成,也可由原班人馬組成,還可根據新的基本目標建立新的“面向任務的臨時群體”。
重點實驗室實際存在著“常規群體”與“臨時群體”兩種群體,它的群體層次的績效,是這兩類群體各自績效的“乘積”。提高重點實驗室整體績效的一種有效途徑是,同時提高其“常規群體”與“臨時群體”的績效。重點實驗室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研究其績效時,必須考慮外部環境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影響。
收稿日期:1999—02—02
科學學研究3京95~101N1科技管理與成就郭碧堅19991999本文根據對我國從事基礎研究的重點實驗室的調查,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提出,重點實驗室的組織行為是“常規群體”與“面向科研任務的臨時群體”的互動。然后,根據這一組織行為模式,分析了影響重點實驗室績效的若干因素。最后指出一種提高重點實驗室績效的途徑。重點實驗室/績效/組織行為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79270073。郭碧堅,華中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武昌 430074 作者:科學學研究3京95~101N1科技管理與成就郭碧堅19991999本文根據對我國從事基礎研究的重點實驗室的調查,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提出,重點實驗室的組織行為是“常規群體”與“面向科研任務的臨時群體”的互動。然后,根據這一組織行為模式,分析了影響重點實驗室績效的若干因素。最后指出一種提高重點實驗室績效的途徑。重點實驗室/績效/組織行為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79270073。
網載 2013-09-10 21:39:49